-
1 # 步蘭香407
-
2 # 詩人曉輝
答:全詩沒有一個“望”字,詩聖杜甫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嶽》,由“望”字著筆,“遠望”到“近望”到“凝望,”最後“俯望”,將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細細描繪,表達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及詩人卓然而立、不畏艱險、勇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氣魄及兼濟天下的壯志豪情!
-
3 # 皋城之戀
我們知道,杜甫寫了三首《望嶽》詩。不同的詩表達的思想感情當然也就不同。
第一首: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是他途徑東嶽泰山時寫的,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相信大家都讀過,也比較熟悉,在這裡就不作過多解釋。尾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並不滿足看嶽而是想登上山頂一攬盛景的心情。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
第二首: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是詠西嶽華山,作者所寫的華山高大雄偉。不過,與年青時代第一首《望嶽》相比,這無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寶亂來,作者飽歷憂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敗績喪師於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遺一年境遇較佳,一直極備艱辛。因此,詩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作者發端“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即寫華山崇高。作者雖然極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節杖”一句“安得”二字詰問,已表明了作者之願難以實現。這好比作者欲要報國,卻總是報國無門,無可奈何的心情。“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兩句寫作者仰望之餘,預計攀登之路。不過這始終並未實行,只是作者在望嶽時的盤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況一如作者縱有一腔抱負理想,卻只能空自盤算,無法行之於世。最後,本詩以“稍待西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作結,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見。現實環境的不順,使得作者產生了厭倦宦途之情,期望於熱鬧中尋得涼冷以自療創痛。以華山之頂比白帝之居,更表現了作者自感理想無可實現的失意徬徨。
第三首: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
欻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則亡。
洎吾隘世網,行邁越瀟湘。
渴日絕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
紫蓋獨不朝,爭長嶪相望。
恭聞魏夫人,群仙夾翱翔。
有時五峰氣,散風如飛霜。
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
歸來覬命駕,沐浴休玉堂。
三嘆問府主,曷以讚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這是一首五言古風,是詠南嶽衡山的,杜甫寫於遲暮之年,漂泊於湖南期間。首尾抒發議論,中間寫景敘事。“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欻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幾句寫歷代帝王皆設職官崇禮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諷喻之意,以微婉之詞道出,勸勉君主要以德治國。九、十兩句,作者敘自己因世亂所驅投奔南國,所以有望嶽的機會。接下來自“渴日絕壁出”至“散風如飛霜”寫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後以祀嶽之意作結,呼應起筆“秩禮”。而“曷以讚我皇”一句,杜甫愛國之心,強烈地洋溢於字裡行間。這首《望嶽》通篇皆流露著作者忠君愛國的情懷,即使飄泊江湖,仍是關心朝政,從未忘懷。
三首《望嶽》,正好寫於杜甫人生的三個不同時期,有年青時望東嶽泰山的雄心壯志,安史之亂時望西嶽華山的失意彷徨,也有晚年時望南嶽衡山的忠君愛國,三首《望嶽》真實地反映了偉大詩人杜甫的心路歷程,即青年時期立志報國、國家動盪時期報國無門以及人生暮年仍關心朝政。因此三首《望嶽》詩,共同展現了一位偉大詩人的形象。
我們知道,杜甫生不逢時,他處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歷史轉折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才華出眾。杜甫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從小就有做官理想的杜甫,希望自己在能夠實現自己的抱負。但造化弄人,他一生仕途坎坷,顛沛流離,晚年更是窮困悽慘。
杜甫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是在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安頓好自己的妻兒後,還是回到了京城,去實現自己的抱負。但是命運多舛,事與願違,直到晚年,他的理想終是未能實現。
所以,從杜甫三首《望嶽》詩所抒發的思想感情來看,雖然各有不同,但他立志報國的理想至死不渝,而這真是他感人至深令人敬佩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對你提出的問題的回答,不知滿意否?
-
4 # 裴曉鋒
杜甫《望嶽》詩共三首,分別頌詠了泰山、華山和衡山,其中最為有名的是詠泰山的這首《望嶽》。我就從杜甫生活經歷過程中的一些細節,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杜甫和杜甫的生活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祖籍湖北襄陽,出生於河南鞏縣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做過工部員外郎。其十四五歲就嶄露頭角,受到前輩重視,二十多歲去洛陽應試落第,便開始了他十餘年的遊歷生活,他先遊吳越,到過金陵、姑蘇,接觸到祖國的文化古蹟和壯麗河山,結交了不少良師益友,為他的創作成熟打下了基礎。中年以後隨著事業上的失意,幾次被貶,顛沛流離,晚年更是漂泊於荊、湘,居無定所 最後病死於湘江之上。正是因為這樣的人生經歷,所以他早期的詩作基本都是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後期隨著生活的變故和閱歷的增加,詩作大多是失意後的感慨和鬱悶,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主導了其詩作的精神風貌。
三首《望嶽》的思想感情和特點
三首詩題都是《望嶽》,都是從“望”字著意,把山的雄偉壯麗和詩人的理想抱負,體現在詩中。這三首《望嶽》風格、氣勢、境界迥然不同,這是緣於作者的生活經歷和其時作者的所處環境不同,這從詩人的人生經歷就可看出端倪。
《望嶽》▪南嶽 這是《望嶽》中寫的最晚的一首,是杜甫晚年大曆四年(769年)春遊衡山時所做,描寫了衡山的神異,加入了對世事的憂鬱,抒發自己感受,將景、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透過讚美衡山,融入國仇家恨之思,凸顯出詩人高昂不屈的人格精神。
《望嶽》▪西嶽 這是乾元元年(758年)杜甫被貶華州,即今天華山所在地,事業上的失意使他心情鬱悶,經常仰望華山,不禁浮想聯翩,寫出了華山的崇高和尊嚴,藉以排遣自己的苦悶,發出內心的深沉感嘆。
《望嶽》▪東嶽 這是《望嶽》寫的最早的一首,借描繪泰山景象,讚美了泰山的氣勢和秀麗,流露出對祖國大好河山濃烈的熱愛,把詩人勇攀高峰的雄心氣概和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形象躍然紙上。此時其父杜閒正在山東兗州任司馬,詩人趁探望父親之機,去遊兗州一帶名勝,這首詩就是在遊歷途中所作。其時的杜甫,雖說未及第,但尚年輕,生活亦沒有變故,正是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時期。作為現存最早的杜甫詩作,全詩洋溢著青年人蓬勃向上的朝氣,氣勢磅礴,情調高昂,風格明快,具有詩人早期詩歌開朗豪放的特色。正是由於這樣的愛國情懷,這首《望嶽》被後人刻石上,立於泰山山麓,以紀念杜甫。
回覆列表
謝@柳岸曉風之邀,談一下對杜甫《望嶽》這首詩的理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種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期回山東兗州探父期間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詩作鐫刻於兗州少陵公園“少陵臺“。早年多次拜讀,印象頗深。
詩題雖是《望嶽》,縱覽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扣題目“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俯望。描繪了泰嶽的雄偉磅礴之氣象。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豪情壯志。表達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洋溢著蓬勃向上的大無畏精神,極富哲理性。讀後感人肺腑,礪人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