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00Answer008
-
2 # 在下古麒
其實是有人反對的,不過這也分為顯性與隱性兩種。比如說在《走向共和》電視劇當中就有一幕是講述慈禧在向列強宣戰之時,朝中有幾個大臣直接跳了出來忙說不可,不過怎麼樣了?很顯然,直接給慈禧給處決了。
要知道,當時慈禧已然是鐵了心的要同列強打上一架,可是這個時候偏偏就有幾個人跳了出來說打不過。慈禧作為這項決策的提起人與拍板人,肯定對這幾個人有所不滿,認為這幾個人是在同自己唱反調。而且考慮到“蠱惑人心”的問題,為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慈禧也決意殺了這幾個反對的大臣以決心意。
所以當看到幾個鮮明的提出反對建議的大臣遭的如此下場,那其他雖然持反對態度的自然知道多說無益,懶得再去往槍口上碰,反正自己只是打工的,又不是最大的利益獲得者。以至於出現一個假象,慈禧說的就沒有人敢於反對,好像大家都對列強有著不共戴天之仇一般,非要用打架來解決問題。不過在此後便吃的大虧了,清軍連連戰敗,最後慈禧不得不開始逃亡之旅,當然還口口聲聲表示錯不在己,皆臣之錯。
在八國聯軍侵華之際,東南形成了互保之局,就是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這些封疆大吏們聯合起來發表一個宣告,稱慈禧所釋出的宣戰之令是假的。比如,李鴻章便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東南半壁皆不承認同列強宣戰的指令,這便是隱性的反對。因為表面上並沒有稱自己反對慈禧反對宣戰,而是稱這是假的,假裝不知,如此推脫責任,也使得東南半壁倖免於戰火荼毒。
所以,當慈禧決意向列強宣戰時,並非就是無人反對,相反,反對之人大有人在,只不過朝堂之上分為有人敢說(少數)和不敢說(多數)兩種,而地方上則假裝不知,以行動來反對這項決意。
-
3 # 軒轅讀史
實際上朝中是有人反對慈禧向列強宣戰的。
首先就是光緒皇帝。雖然慈禧處心積慮地想要換掉光緒帝,但迫於外國列強的壓力,慈禧並沒有廢掉光緒皇帝,光緒還是大清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光緒深知大清彼時根本不可一戰,五年前的甲午之戰,大清帝國被日本一個“蕞爾小國”打得一敗塗地,現在哪有實力向包括日本在內的十一國宣戰呢?所以一開始光緒是反對向列強宣戰的,只可惜慈禧當時恨不得將光緒換掉,更不會聽光緒的“反戰”建議。
其次是以榮祿為代表的“主和派”。雖然榮祿深知大清和八國是打不起的,但榮祿唯慈禧馬首是瞻,並不敢直接表現出來。而以聯元為代表的大臣明確反對慈禧向列強宣戰,認為大清根本不具備這個實力,大清連日本這樣一個小國都打不贏,憑什麼現在能打贏他十一國?但他們直接被慈禧殺掉並“祭旗”。
再者,就是地方各省督撫反戰的大有人在。當時清朝的八大總督中,包括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等,與列強達成“東南互保協議”,認為向列強宣戰是“矯詔、亂命”,拒不執行。由此也可看出清末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其實已大大削弱,清朝統治下下各省及各實力人物由此開始軍閥化。
-
4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首先說明,有人反對的。
慈禧向西方列強宣戰的時候,朝中文武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慈禧的鐵桿支持者,緊抱她大腿,盲目信任著她,她說太陽是從西邊升上來的,他們估計也會同意,多為滿洲貴族;
第二類是慈禧的反對者,直截了當的站出來表示反對。因為凡是頭腦清醒的人,都知道在此局勢下宣戰全世界是在自取滅亡,絕不可能打贏,只會讓清廷更糟糕!
這些人下場如何呢?都被慈禧砍了腦袋。
第三類也是反對者,但他們對慈禧已經沒多少信心了,大概覺得她已瘋狂,沒有搶救的必要了。所以他們反對是反對,但並沒有向慈禧強烈抗議,而是你戰你的,我就站在旁邊看看不參與。
像張之洞、李鴻章、劉坤一、袁世凱等人就是如此,慈禧宣著戰,他們打定主意不參戰,還與各國簽訂了《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內容是咱們保持和平,你們要打就去和清廷打。
從民族大義的角度來看,此舉有畏戰賣國之嫌,所以當時他們被罵慘了;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保護了中國當時最富庶的東南地區,讓這片區域免於戰火,儲存了國力。
其實在他們看來,清廷這次真要玩完了,所以幾人都決定好了,一旦北京不保,慈禧和光緒被抓或被殺,就由李鴻章出任大總統穩定大局,李鴻章還讓幕僚給孫中山先生寫了信,說“因北方拳亂,欲以粵省獨立,思得足下為助,請速來粵協同進行。”
拳亂,指的是義和拳,是慈禧宣戰列強的底氣。慈禧本來是把他們當做亂民土匪,一直派人追著打,但總也打不完,她就招安,準備用義和拳去打西方列強,她坐收漁翁之利。
像張之洞、李鴻章這些正統出身的人是很看不上義和拳的,更不相信他們肉體凡胎能抵擋子彈,所以才會得知他們是出戰主力之後就判斷清廷要完。
慈禧表面上是信了,但她也是個精明人,內心不可能深信的,只是她沒有更好的辦法去維護滿清的統治以及自己的地位,只能選擇去信。
當時情形不容樂觀,有四大因素逼得慈禧只能以戰爭轉移自身危機。
民間華人有一個特性:吃苦耐勞!但當這個“苦”已經吃不下去了,就會想要變通,想要改變,絕不會等死。
當時也是這樣,全國上下都想要改變。在有識之士看來,國家之所以這麼混亂、百姓之所以這麼困苦,都是因為慈禧當政,如果她還政於光緒,大家的日子就不會那麼難過,國家也能再次強盛起來,所以讓慈禧下臺的呼聲越來越大。
朝堂朝中滿清老貴族自然是支援慈禧的,因為慈禧保護著他們的利益。
但更多的大臣已經認識到,慈禧那一套“不管世界如何發展都要固守祖宗之法”的觀念根本不適合當今大勢,要想不像肥肉那樣被侵略者吃掉,必須得改革變法!
而且當時慈禧都60多快70歲了,根本就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在群狼環繞中駕馭這麼大的國家,而光緒年輕力壯,還有心變法。
於是光緒就得到了他們的擁戴,守著舊法的慈禧成了阻礙,都在呼籲她還政於光緒。
國際雖然慈禧表現得很懦弱無能,但因為她抗拒西學,所以各國也不希望她繼續當著清朝的最高統治者,他們更希望清朝的掌權者認同西方文化,心向西學,從長遠來說這樣更符合他們的利益。
光緒就是這個人,所以當時的國際社會也有讓她退位的輿論。
義和拳義和拳是晚清時期的秘密組織,一開始的宗旨是“反清滅洋”,後來發現“清”一時是反不倒的,而“洋”就在家門口,就和清廷妥協,宗旨變為“扶清滅洋”。
義和拳的初衷是好的,一腔愛國之心令人動容——可是這些大兄弟有點跑偏了。
他們滅洋不只是滅洋人計程車兵,凡是跟“洋”有關的人和物都在被滅之列,比如鐵路、電燈、傳教士等等,不管有用無用是好是壞,在他們看來西方人種都是壞的,他們做的東西都是邪物,他們的科技是妖魔邪術。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和慈禧的觀念一致:自家的都是好的,外國的都是壞的,關好國門不讓人進來,國家自然也就好好的了。
在這種愚昧思想的指引下,義和拳的師兄師弟們認為自己身上貼著符紙念著咒語就可刀槍不入,百毒不侵。
被清廷招安後,義和拳天天吵著要把侵略者打出中國,慈禧正被各方勢力逼得焦頭爛額,便順水推舟派義和拳去打西方列強。
結局大家都知道了,他們非常英勇,可是血肉之軀真的打不過槍炮子彈,冷兵器戰勝不了熱武器。
【結語】
慈禧宣戰十一國從各方面來說都是一個昏招,卻有效的轉移了她個人的危機,無論勝負,只要清廷不亡她就能繼續掌權。朝中文武大臣不是不反對的,只是站出來的都死了,沒站出來的也在對抗。
但清廷最終還是亡了,華夏大地迎來新生!
-
5 # 恆空讀史
慈禧向西方列強宣戰,一是慈禧沒有意識到西方列強的強大,還把清政府當成是世界強國。沒有看到清政府的腐敗,沒有看到八旗早已失去了戰鬥力。二是慈禧覺得西方列強危及到了她的權力,她的權威遭到了挑戰。
慈禧是個一意孤行的人,喜歡做的事從不聽別人的勸,即便是大臣也不敢勸。
何況還有一些大臣急於討好慈禧,並不打算勸慈禧。
回覆列表
先看一下慈禧對西方宣戰的前因後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發動戊戌政變,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帝和被廢沒區別了,據說西方列強是支援維新派的;也是在這個時候,義和團運動開始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得到大清的默許,越來越興起了,1900年春,西方列強要求清朝打擊義和團運動被拒絕了,西方列強以此為藉口,1900年5月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掠奪和瓜分大清,1900年6月,慈禧眼看義和團搞不贏八國聯軍,準備投降答應各國打擊義和團,誰知道這個時候,忽然得到密報,說西方列強這次發動戰爭是要逼慈禧把權利交還給光緒,把慈禧氣的不行,立刻發詔書對西方宣戰,但是慈禧和大清整個上下沒幾個看好能打贏八國聯軍的,畢竟前幾年才被日本按在地上摩擦,所以慈禧一邊宣戰,一邊對西方列強示好,大清地方各都督更有意思,據說很多人已經準備等慈禧倒臺後,讓李鴻章當總統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圓明園被燒,籤辛丑條約,割地賠款。慈禧倒機靈,迅速逃到西安,等一切結束後,慈禧發現原來就是割地賠款啊,地位沒變,大喜過望,繼續回北京做她的老佛爺去了。
所以當慈禧對十一國宣戰時滿朝文武為什麼沒人反對?實在是很玩味,一方面很多大臣把這個看成站隊,才經歷過戊戌政變,沒人站隊光緒是肯定的了;另一方面,很多實權人物,估計都等著慈禧跟西方兩敗俱傷好撿便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