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
2 # 金風C玉露一相逢
古代朝代太多,中國使用白銀作為貨幣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每個朝代匯率不一樣,購買力不一樣,所以只能以明朝來作為代表說明,因為明代是白銀真正貨幣化的朝代,之前的朝代白銀只是作為貴重貨幣金屬,在大宗交易時才用得到,所以用白銀貨幣化的明代來說。
中國作為白銀使用最長的國家,在明清,單位是“兩”,通常是1兩等於10錢,1錢等於10分,其中1兩白銀等於銅錢1000文,1000個銅錢也叫“一貫”,這樣的話大家應該就知道1錢銀子等於100文銅錢了。
在明代,白銀的購買力還有一個需要考慮進去的問題,就是通貨膨脹,這個根據白銀的產量來決定了白銀的購買力,自唐代一直到清代,白銀實際上是出於一路貶值的。購買力一般來說是按照米的價格來參照的,古代米的計量單位是“石”,一石米在當時約為94.4公斤,整個明代,一石米從兩三錢到一兩都有,清代從五六錢到二三兩也很常見,可以看出白銀由於隆慶開海以後,大量南美洲和日本的白銀湧入中國導致通貨膨脹,購買力是一路貶值的。
那百姓收入如何呢?明嘉靖皇帝時期的大清官海瑞大家應該都熟悉吧,他的年收入是20兩白銀左右(不貪汙的前提下),在當時,一斤牛肉的價格是18文銅錢,1兩白銀是1000文,你們可以自己算算,這個購買力是槓槓的。到了清朝,《紅樓夢》裡寫過,劉姥姥吃了一頓螃蟹大餐,花了24兩銀子,這個購買力已經和海瑞時期來說下降不少,但是清代的24兩白銀其實已經是一個5口之家一年的開銷了,那麼,由此你可以換算一下,現代的5口之家一年要多少開銷?
所以,你像影視劇中,動不動吃個飯幾十上百兩銀子,那是誇張的藝術表達方式,千兩白銀,在明清已經夠你舒舒服服的過一輩子了!
-
3 # 良人執戟2
同黃金一樣,白銀也是一種貴金屬,很早就開始執行貨幣的功能,但是,仍然談不上是法定貨幣。1974年河南扶溝縣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出土一批銀幣,這是最早的銀貨幣實物,有布狀、版狀和圓餠狀。但是,人們廣泛使用的仍然是黃金。
至秦始皇統一貨幣後,下令以黃金為上幣,不準白銀為貨幣。
漢承秦制,仍以黃金為上幣,但是後來西漢政府下令以銀錫為合金鑄"白金之品"一一一種圓形龍文幣,重八兩,值銅錢3000枚;一種方形馬文幣,重六兩,值銅錢500伩;一種是橢形龜文幣,重四兩,值銅錢300伩。因為盜鑄之風日盛,廢止!
到了公元8年的新莽時候,准許金銀均為等量貨幣。
銀幣有兩種1.朱提銀一流(8兩為一流),古代一斤為16兩,8兩為今天的250g。
值銅錢一一1580枚。
2.銀一流(8兩為一流)。
值銅錢一一1000枚。
(產自雲南昭通的朱提山,全國廣泛使用,實在太有名氣,至於考古界對此的看法令人瞪目結舌,但是,存在即為合法,況且已經兩千年了)後又廢止。
宋代是大規模使用白銀的時候,白銀在流通領域的地位超過了黃金。
形狀各異,常見為"錠"。中束腰,大錠重50兩,小錠重量隨意。
短暫壽命的金朝鑄行"承安寶貨"銀幣,也就是一砣小的銀錠狀物。
元代把白銀集中於庫而使用紙幣,其保證就是白銀。
明朝以後,白銀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普通貨幣。賦稅以白銀結算。
清代的貨幣政策是以銀為主,銅錢為輔,銀銅並用,白銀形狀各異的元寶和中錠、錁子、碎銀等。
同時,銀元已經開始流進中國。雖然五花八門,但是流通領域佔主要地位的仍是白銀。
至民國,貨幣之龐雜,花樣流派之多,變化之大,尤以四川銀、銅幣為甚,各個防區的軍閥不但操袍哥,更是金融專家,各地寺廟的香爐、燭臺、佛象,連同少量銀元一化,鑄出的所謂銀元聲音:"破、濫、啞"。
關於古代一枚銅錢能夠買到什麼東西(價值)?這個問題很難統一而論,一般來講,一枚銅錢在當時看來就是一、二角錢,吃個簡單的豆漿油條是可以的,關鍵是一兩白銀換多少個銅錢。
在解放前的綿陽三臺安縣,抗戰時期可以買個燒餅。
-
4 # 農夫看天下
各個朝代的銀子換算模式是不一樣的,不過一兩銀子等於10錢,一錢等於10分,這個單位換算倒是歷朝歷代都一樣的。那麼銀子一錢相當於多少錢呢?這個嘛,各個朝代就不一樣了。
由於受到社會生產力、經濟發展程度、以及白銀的發掘程度的影響,每個朝代一兩銀子所值的價值都不盡相同。但是古代白銀的開採量一直很低,主要是白銀以純銀形式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數量很少。大部分的白銀都是以合金的形式存在於自然界之中。
白銀的延展性非常優良,不但可以將白銀碾壓成0.3微米的透明箔,而且僅有一克重量的白銀卻可以拉成2公里長的細絲。可見白銀的韌性有多麼的優良。早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國人民就發現了白銀的存在,被發現的最大白銀純品單體重量有13.5噸重。
由於白銀化合態的分解開採比較困難,古代還一度出現了白銀比黃金更貴重的情況,比如公元前1780至1580年,古埃及法典就規定了白銀是黃金價格的兩倍。那麼古代銀子一錢相當於多少錢呢?
據史料《宋史食貨志》之中記載,宋朝真宗時期,銀價一度上漲到必須2000個銅錢才能兌換一兩白銀。當時的米價一石是300——600錢,而以“每鬥米折錢三十文”的史料記載來推算的話,一兩白銀可以買4——8石大米,而宋制一石為60公斤,照這樣計算,一兩白銀相當於人民幣920——1848元。
那麼宋朝一錢的白銀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最高180元左右,我們現在手上180元的人民幣可以買到什麼東西,相信大家心裡都非常的清楚的。
當然各個朝代白銀的價值不盡相同,比如唐朝一兩白銀經過換算就等於5900元人民幣,那麼一錢就是590元人民幣;而明朝一兩白銀只有相當於660.8元人民幣,那麼一錢就只有66元人民幣了。
上面這些就是鄙人所瞭解到的古代一錢白銀可以買到什麼東西的情況。
-
5 # 麗醬每日分享
在很多古裝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臺詞:“小二上菜,再來壺好酒”,客人吃完飯和店小二打聲招呼後,放下銀子就離開了,有人就對此感到疑惑,為什麼店小二不看下錢數,難道就不怕他們少給嗎?
根據史料記載,古代的銀子是以錢為單位的,清朝康熙時期,一兩銀子能買160斤的大米,一兩相當於10錢,所以他們給的銀子一般都是有富餘的,店小二們偷樂還來不及,又怎麼會擔心給的不夠呢。
而且在電視劇中,導演和編劇為了劇情不拖沓,會省去一些沒有必要的環節,為了畫面效果,把銀子直接擺在那裡也更有畫面感,都是一些小細節,人們也不需要關心這些東西。
還有就是客人吃完也不會問飯錢是多少,或許是因為那些放下一錠銀子就離開的人,他們給的錢肯定是比吃的東西要多,所以店小二也就不會多說什麼了。
而那些吃霸王餐的人,一般都是些長得凶神惡煞的亡命之徒,店小二看到了也不敢說什麼,總之這一切都是為了劇情需要,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在很多古代的電視劇中,人們在飯店吃完飯,也不問消費了多少錢,直接放下銀子就走人的劇情。
現在想想也就不覺得奇怪了,畢竟只是影視作品,消遣娛樂一下就好,和現實生活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貨幣繁多,每個朝代的購買力都是不一樣的。白銀作為貨幣,大規模應用是在唐時期,但也僅僅限於官方徵收賦稅,或者用於對外大宗貿易,民間白銀的使用還不夠規模。在宋一代,白銀逐漸規模擴大話到民間。明清一代可以說甚至形成了銀本位制度。
那麼就來看看唐宋明清一錢銀子的購買力
唐朝是中國一個巔峰朝代,盛唐的百姓富足,物質充裕,相對來說物價也相對比較低。
一斗米只賣5文錢,而一兩銀子等於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錢),也就是說可以買200鬥米,一錢白銀也就是十分之一兩的話,可以買20斗大米。10鬥為一石,即是2石,唐朝的一石約為59公斤。
按照現今物價大米6元一公斤,一錢銀子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708元。
宋朝在當時世界經濟最為發達,但由於白銀的缺乏,所以相對銀子更貴一點,等於於2000文錢。
據《宋史職官志》“每鬥(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一兩銀子可以買到差不多63斗大米。以宋制一石為66公斤,大概可以買到415公斤大米。(有點值錢)
摺合於現今購買力:一錢銀子相當於249.5元。
明朝前期後期銀子購買力完全不同,尤其當世界白銀大量就去中國以後,白銀的價值是縮水的。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頒佈法令“天下稅糧,令民以銀、鈔、錢、絹代輸。銀一兩、錢千文、鈔一貫,皆折輸米一石,”也就是說一兩銀子能買一石米。明制一石為120斤,相當於今天192斤。
摺合現今購買力:一錢銀子相當於57.6元。
總體來說明朝白銀購買力越往後越低的。
清朝建立初期,統治者恢復經濟有力,民眾富足。
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間,每升最優質的大米價格在10余文(1兩銀子等於1000文)。據《清會典》記載計算,當時的1升相當於現在的1.5斤,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在康熙到乾隆年間足以買150斤最優質的大米。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只能買到107斤。
摺合於現今購買力:康雍乾時期一錢銀子相當於45元,晚清則就只能相當於32元。
以上就是當時的一個大概物價,你拿著這些錢在古代你會買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