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圖騰君
-
2 # 燕山史話
1.秦晉崤之戰記載於《史記·秦本紀》,這場戰役發生於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在晉國崤山(今河南省洛寧縣)。
秦穆公趁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去世不久,想爭霸中原,於是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襲擊鄭國,卻被鄭商弦高忽悠,走漏了風聲,轉而去滅掉滑國。然而,他們在歸國途中,遭受晉元帥先軫與姜戎聯軍在餚函地區的東、西餚山之間設下埋伏。最後全軍覆沒,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名主帥皆被俘虜。自此,“秦晉之好”破滅,兩國由友變敵。2.秦穆公為雪崤山前恥做到如下幾點:
一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充分給予主帥孟明視以信任,繼續給予他兵權,充分支援主帥做出的決策,不因流言蜚語而罷免主帥。孟明視等將領因此深受感動,加倍練兵。
二是秦穆公親自披甲上陣並且做好了充分的軍隊後勤準備。秦穆公的親征大大鼓舞了士氣而且給士兵家屬充足的財物,解除了士兵後顧之憂。
前面兩點正是印證了孟子說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是謀略得當。秦軍渡過黃河後,孟明視下令燒燬渡船,下令沒獲勝利便不生還,可以說是背水一戰,破釜沉舟,三軍因此更加用命。
最終在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3年),秦以孟明視為帥,大舉攻晉,勢如破竹,晉軍此時群臣驚慌,大將先且居嚇得都不敢應戰,只能堅守不出。後來秦穆公、孟明視率領大軍到達崤山,在當年晉軍堆亂木、樹紅旗的地方,把上次崤山陣亡將士的屍骨埋好,並且秦穆公親自祭奠。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跪在墳前,痛哭流涕,全部將士們看到了都非常感動。
這時,秦穆公可以說是一雪崤山前恥。
-
3 # 踐行覺
春秋五霸秦穆公趁晉文公去世想雄霸天下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襲鄭國洩露情報轉滅滑國歸途遭晉大將先軫與姜戎聯軍崤山伏擊。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大將皆俘後逃回秦國。自此“秦晉之好”破。
為雪餚山之恥秦穆公矢志不渝、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逃回秦國,秦穆公不但沒有責罰他們而且自已承擔了戰敗責任。並且安撫三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自此更加努力練兵,奮發圖強,不敢懈怠。
王駕親征,破釜沉舟。公元前624年崤山戰敗第三年夏秦穆公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親征晉國。過黃河孟明視下令火燒渡船以明志破釜沉舟。秦軍一鼓作氣連克晉國數城,打得晉國高掛免戰牌不敢應戰。秦穆公見晉國認輸,率軍崤山令將三年前戰死將士屍骨合葬崤山並祭祀。
就此一雪前恥,班師回朝。
-
4 # 漩渦鳴人yy
周襄王26年這一年前後發生了很多大事,比如說晉文公死了,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且是當之無愧的霸主,他的很多策略一直都為人所稱道,其中一個就是秦晉之好。
但是就在大臣們抬著他的棺槨想要把他下葬的時候,這棺槨剛一抬起來,棺槨裡面發出了一種聲音就像牛叫一樣,底下的大臣還有文武百官全部跪在地上,祈求晉文公原諒自己的冒犯,在這個時候一個大臣站出來說大家放心,這不是先帝要求我們向他贖罪,而是先帝再給我們資訊說秦國有一隻軍隊正要經過我們的國境,這個時候派出軍隊去攔截他們,一定能夠大獲全勝。你說這一支軍隊,大家都聽說過假道伐虢,本來想去攻打鄭國的,不對,結果半途聽說鄭華人有防備了,然後就把順路的一個小的諸侯國給滅了,回頭想要班師回朝。
有人就覺得奇怪,說秦國不是跟中國的外交關係很好嗎?為什麼這個時候要去討伐他們呢?
這個大臣立刻就說了秦國根本的國家關係好,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我們去攻打鄭國他們不同意,半路撤兵了,導致我們的先帝心裡面一直有這個遺憾,我們仙帝死了以後他又想去拿下鄭國,而且國君下葬這麼大的事情,他都不派人過來吊噎一下,你們說我們和秦國的關係好嗎?接著朝堂之上又是一通論辯,以後晉國的國君拍板要求把秦國的這支部隊攔截下來伏擊他們。
地點就在這個崤山,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這三位秦國的將軍沒有任何防備,就遭到了晉華人的襲擊,遭受了大敗!
這件事情如果輪到其他的國家可能都已經不想活了,為什麼自己得罪的是中原霸主?晉國這個國家的國家實力多麼恐怖,誰都看得到連楚國都不敢冒犯其鋒芒,其她的小諸侯國根本就不敢去惹他,第二秦國的主力部隊被人伏擊在了半路上,秦國這個時候軍隊肯定是受到了損失,此時跟晉國開戰沒有任何好處。
但是秦穆公一定要開展,為什麼?
對於秦國來講,秦國絕對不可能鎖在西南一隅,只要自己國家實力允許肯定是要拿更多的土地,畢竟西南那嘎達太窮了,可是如果想要東出就必須得面臨晉國,秦國想要拿下鄭國,真的是看中鄭國那幾個眼線嗎?不是!秦國是真的想要去東邊的土地上溜達一圈兒,去建立自己的外出口岸,去爭霸天下。
晉文公在的時候或許不敢,但是這個時候晉文公以經死了,秦穆公必須得做點什麼,否則自己的子孫後代萬一來個不爭氣的自己國家就完蛋了。
當然最重要的是秦穆公表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們三個將軍雖然打了一次敗仗,這並不能代表你們就是濃慫包就是廢物,只是這一次被襲擊的時候太過於突然,沒有人通知你們,你們遭到了伏擊,這部怪你們下一次打仗你們過去一雪前恥。
都這樣,秦國出兵了,晉華人害怕秦國的聲勢,所以選擇閉關不出,秦穆公覺得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了,所以帶著自己的三個將軍去過去的戰場把自己將士的屍骸給收斂了一下,然後回到了秦國。
-
5 # 冠軍校尉
崤山之戰經過 周襄王二十四年,鄭文公、晉文公先後謝世。戍鄭的秦大夫杞子等向穆公密報,說他們掌握著鄭國都城的城防,建議穆公派兵偷襲鄭國,由他們作內應,則鄭國可滅。,穆公主不聽蹇叔勸告,命令百里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帥率兵東進。秦軍由秦都雍(今陝西鳳翔縣)至鄭都(今河南新鄭縣),遠端奔襲。
周襄王二十五年春二月,秦軍經過王都洛邑遇鄭國到周做生意的商人弦高。弦高見狀,一面以鄭國國君名義先送四張牛皮,然後送牛十二頭,犒勞秦軍,表明鄭國已經知道秦國意圖;一面派人乘專車急回國內報告。秦帥孟明視見內應已逃遁,鄭國有了準備,認為"攻之不克,圍之不繼",不如退兵,就襲滅滑國,滿載戰利品而還。
晉在文公的國喪之中,得到秦國偷襲鄭國的情報,中軍帥先軫認為,秦穆公不聽蹇叔忠告,而以貪婪興師,這是上天賜給我們擊敵的機會,力主攻擊秦軍。襄公採納了先軫建議,發兵擊秦,並聯合姜戎一道行動。襄公穿著喪服親自督軍,梁弘為他駕車,萊駒做車右。晉與姜戎聯軍在餚函地區的東、西餚山之間埋伏。秦軍在晉與姜戎夾擊下,全軍覆沒,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三帥被俘。晉軍全勝而歸,文嬴(文公夫人,襄公嫡母)向襄公請求釋放秦國三帥,說他們是構成秦、晉二君間隙的罪魁,請讓他們回國去接受殺戮。襄公即釋放了秦國三帥。先軫得知,責備襄公處置失當。晉襄公派陽處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邊,(孟明等人)已登舟離岸了。陽處父解下車左邊的驂馬,(假託)晉襄公的名義贈給孟明。孟明(在船上)叩頭說:“貴國國君寬宏大量,不殺我們這些囚徒,讓我們回到秦國去受死刑,如果國君把我們殺死,雖然死了,也將不磨滅。如果遵從晉君的恩惠而赦免我們,三年後我將回來復仇。孟明等三帥回到秦國,穆公用人不疑,認為主要責任在自己戰略失誤,不但沒有加罪,反而更加信用,使專任軍事。
秦楚結盟 崤山之戰說明中原晉國仍是最強,秦國立即調整戰略,釋放楚國戰俘,與楚結好,共同抗晉。
周襄王二十七年,秦孟明率師伐晉,戰於彭衙(今陝西白水縣東北),秦師失敗。同年冬,晉大夫先且居率宋、陳、鄭聯軍伐秦,取汪及彭衙而還。
三年復仇 周襄王二十八年,秦穆公親自率軍伐晉,渡過黃河,孟明視焚燒船隻,以示決心死戰。攻取晉國的王宮(在今山西聞喜縣南)及郊(聞喜西)。晉人不出,秦軍掉頭向南,由茅津再渡黃河,到達餚山,封餚中秦軍屍骨而後還。
穆公改變方向 西霸戎狄 秦晉爭霸中秦國處於弱勢地位,秦穆公有鑑於此,為進一步擴大疆域、充實軍力,暫將主要戰略方向轉至西方,遂霸西戎。春秋五霸中秦國為西霸。
回覆列表
我認為秦穆公透過四點一雪前恥的。
一是矢志不渝的雄心壯志。秦統一前,中國處於數百年的軍伐混戰,每個國家都把佔領中原作為自己的目標,秦穆公同樣如此,但此時的秦穆公國力弱,與強大的晉國開戰處於劣勢。加上孟明視不自量力,對戰爭準備不足,自然吃了賬仗,以至全軍覆沒秦,但秦穆公逐鹿中原的決心卻不因吃了賬仗而動搖。
二是仁義之心有容乃大。秦穆公並沒有責怪撿了一條命逃回來的孟明視三個人,而是不斷的安慰“勝敗乃兵家常事”,並把失敗的責任往自己身上扛,所以孟明視三人就有很強大的內疚感,一直想尋找機會報答秦穆公。
三是審時度勢,厚積薄發。秦穆公自知不是晉國對手,所以精心訓練軍士,並率先垂範,拿出錢來慰問死去的軍隊家屬,孟明視與士軍同吃同住,把軍隊的戰鬥力聚集到一起。
四是壯士一去不復還的必勝決心。開始進攻晉國的戰爭打響後,孟明視渡過黃河,把船隻全部燒燬,告訴參戰官兵,“如果不能打勝仗,就別想回來了”,所以士兵們都拼死戰鬥,最後終於贏得了勝利,也為以後秦國的大統一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