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耕耘収獲

    什麼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很小就過讀《三字經》《弟子規》等書,自問也沒把我讀傻。世上很多人與事不是非黑即白的,還有灰色。盡信書不如無書,融匯貫通才能為己所用。

  • 2 # 掛在明堂射古今

    這讓我想起了中央電視臺的《經典詠流傳》,有一期唱《三字經》,一位百歲老人參加了演出,從這裡就可以說明主流媒體還是認可《三字經》的。

    我一直覺得《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這樣的讀物要算也只能算是蒙學經典,雖然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可是,要把這些形容成文化瑰寶,那就點過了;但是,要把這些當成糟粕,那就又有點過了。

    對待包括蒙學的傳統文化,我覺得應當繼承發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按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所講:“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透過對“損益”的解釋看,這裡即有繼承和沿襲也有改革和變通。

    我也不同意前些年有人把《弟子規》捧到很高的地位,可是有人說《弟子規》什麼也不是,也是不對的。

    至少《弟子規》在教小孩子懂禮,還是起到一定作用的。而且裡面的內容有很多也是適合今天的。

    我也在《經典詠流傳》中看到羅傑斯的兩個女兒在唱《聲律啟蒙》,這也是蒙學。從這裡你能感受到中文的音韻之美!

    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影響了外華人不是很好嗎?

    再看《弟子規》和《三字經》裡的內容,有很多都是教小孩子知書、懂禮還有歷史,這些內容難道都不好?

    那就有點太上綱上線了。

    誠然,傳統文化有其糟粕,可是我們也要看到傳承了幾千年的中華文化的精華。

    就象我們現在用的漢字,雖然我才疏學淺,可我看到秦簡、漢簡上的文字我也是能認識一兩個的。從漢字的傳承上,就可以看出中華文明幾千年的傳承。

    所以,我覺得,要客觀的對侍《三字經》、《弟子規》這樣的蒙學讀物對今天的作用。特別是要教導讓孩子們發現這裡的美!

  • 3 # 歐三石

    跡個問題就看你用什麼樣的尺子去衡量它了\如果你用社會主義這把尺去衡量它那麼它就矮了 ̄大節\糟粕就多於精華,反之不言而喻,還是不宜大力宣傳為好!

  • 4 # 感照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5 # 龍骨君

    小時候沒有細讀過三字經,弟子規。反而是長大後為人父母時與孩子一起學習過,每每與小兒一起品讀時,孩子總是求解每字,每句話的意思,每每予以解釋時,總是欽佩老祖宗的智慧,簡明扼要的幾句話就可以講明一個故事,一個寓意。

    或許,書中有一些文字的內容,有些陳腐與當今社會格格不入,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值得我們去珍惜的。

  • 6 # 黯夜尋歡1

    不知道什麼時候,《三字經》《弟子規》如雨後青草,一經雨露滋養,就綿延天際,無限碧綠地生長蔓延起來,而且是野火燒不盡,從它們紅火起來,被背誦、被誦讀,也被質疑著,被詰問著。

    為什麼塵封多年的蒙學被翻找出來?蒙學是什麼?以前給孩子啟蒙用的教材,它針對了孩子記憶力強的特點,往往都是韻文。《三字經》《弟子規》就是如此,三字一句,雖然沒有一韻到底,但是保持了韻文特色,這樣便於記憶,朗朗上口。

    那麼內容呢?一般質疑和否定多是緣於倆本蒙學的內容,既然是那個時代的啟蒙課本,內容自然就會有著時代的侷限性,帶著封建時代所推崇和遵循的思想、意識、觀念,即是蒙學,開啟的不僅僅是智慧、常識,同時也得播種下封建禮教的萌芽,這些東西,在這兩本書中,隨處可見。

    相較之下,《三字經》比《弟子規》更好一些,裡邊有很多歷史文學地理等方面的常識,《弟子規》更側重於封建禮教、禮儀、思想,是要做為合格子弟的規矩、模式、範本。這個子弟,是封建時代的理想楷模。

    再說常識,《三字經》裡邊的常識,已經是百年前對自然等方面的認識,會存在著謬誤,有些常識也已經被遺棄,認真說起來,比不上《少兒百科》的全面性和系統性。何況精華糟粕往往共生,就像雙刃劍,鋒利又易傷人。

    如果真的要普及蒙學,普及傳統文化,讓孩子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三字經》《弟子規》不如《聲律啟蒙》或《笠翁對韻》,一樣也是朗朗上口,而且裡邊還有詩詞之韻,有歷史文學典故,一樣可以領略到傳統文化之美。

  • 7 # 富春葉語

    《三字經》、《弟子規》是中國的傳統童蒙讀物,教導人從小開始崇學向善,遵守規矩。一些膾炙人口的經典正能量故事都來自這兩本書。如果連這些書都成了封建糟粕,那麼,還有哪些書可以稱得上是文化之寶?

    先來看看這兩本書,《弟子規》是仿照《三字經》的模式,兩者都採用三字一句結構,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屬於童蒙讀物。唯一不同的是兩本書的成書時間,《三字經》成書於宋代,《弟子規》從清康熙年間開始流傳。這兩者都屬於正能量的讀物,教育孩子要傳承傳統優秀文化,養成良好的文化和做人的習慣。

    認為《三字經》和《弟子規》是封建糟粕的人,要麼沒有系統讀過這兩本書,要麼認為這兩本書成書於封建社會,必然屬於封建思想的讀物。不可否認,封建社會的確產生了許多思想糟粕,諸如三從四德、君權神授等等。但是這兩本童蒙讀物,卻很好地保持了正能量的教育成果。如果把它們劃入封建糟粕,顯然是錯誤的。

    現在我們提倡傳承傳統優秀文化,應該採取揚棄的態度,去偽存真,讓正能量的傳統文化讀物繼續發揚光大。

  • 8 # 奇縝君

    先說結論。《三字經》是文化瑰寶!《弟子規》卻是封建糟粕,還不僅僅是一般的封建糟粕,這本書起初的用處就是用來馴化奴僕的,是封建時期貧農的精神枷鎖,和《三字經》沒有可比性。

    《弟子規》是封建糟粕,禍國殃民!

    《弟子規》是封建糟粕,禍國殃民!

    《弟子規》是封建糟粕,禍國殃民!

    《三字經》的出處

    《三字經》寫於南宋末年,作者王應麟。

    王應麟,十九歲中進士、1256年舉博學鴻詞科宋理宗親策進士、目錄學宗師巨擘。

    《三字經》成文後不久,因為其中涉及到的文學、歷史、哲學、地理、人倫等廣博的知識,揚名四海,成為和《千字文》齊名的蒙學教材。

    《弟子規》的出處

    《弟子規》寫於清初順治年間,作者是秀才李毓秀。

    相比王應麟的傳奇人生,李毓秀的經歷可謂平平無奇。但我們不可以出身論英雄。李毓秀在普通人當中,也算是有知識,有才華。但是相比人才如過江之鯉的華夏,他確實排不上號。

    弟子規成為後,盡在李毓秀教書的地方都少量傳播。而這本書,不說很多內容直接抄襲《三字經》,它的主要讀者是古代貧農。為了讓這些沒有耕地的貧農做安安餓殍,於是用《弟子規》這種精神鴉片,讓農民安於底層。

    這就好像印度人,總是用百萬宗教的精神鴉片,將百姓強制劃分為四個階級,賤民生生世世血統卑劣,永遠沉淪在社會的最底層。

    總上,《弟子規》起初,就是封建社會,地主壓迫農民的文化教材。

    作者李毓秀,是地主的幫兇。

    《弟子規》是日本侵略者推廣的結果

    《弟子規》起初影響範圍小,直到日本侵略者入侵東北。

    近代中國神州陸沉,日本在東北後建立了偽滿洲國,日本侵略者大量印刷《弟子規》,想要以此來荼毒華人民的精神世界。

    印刷《弟子規》廣為宣傳的機構是偽滿洲國旗下的萬國道德會,魁首就是大漢奸“王鳳儀”。

    如下圖,《弟子規》是被點名的偽滿漢奸讀物。

    弟子規從來都是給成年人讀的,試圖以此荼毒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使他們心甘情願程式設計奴隸。

    不僅,你看多少傳銷組織都學習《弟子規》。

    華人已經站起來了,請不要拿著《弟子規》又跪了下去。

    《弟子規》的倡導者其人——陳大惠

    陳大惠其人,素來倡導《弟子規》,對外自稱是前中央電視臺某節目主持人。

    可實際上,中央電視臺歷年主持人名錄中查無此人!

    恍然連篇,妖言惑眾。

    不是出家人,卻白衣說法。

    釋迦牟尼佛說:“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說得就是陳大惠這幫人

    《弟子規》的惡劣影響還在繼續

    陳大惠等人宣揚的《弟子規》,一時得逞了。現在,全國各地都被《弟子規》汙染了。多少老百姓明明只是想了解正常的國學,偏偏被他們引入歧途。

    不是禍國殃民又是什麼?

    多少家庭因為他們而妻離子散,不是禍國殃民又是什麼?

    多少家庭因為他們而財產耗盡,家破人亡,不是禍國殃民又是什麼?

    我呼籲,大家醒醒。遠離《弟子規》這種封建糟粕,積極反對陳大惠為首的邪教狂徒,肅清社會風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你心中排名第一的鄧麗君歌曲是哪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