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黎顧百年
-
2 # 初酒
毫無疑問,北洋政府時期確實是一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政治黑暗、血雨腥風的混亂時代。我一直相信這樣一句話,再差的秩序也比沒有秩序強,而民國時期正是一個幾乎失去秩序,軍閥割據的各行其是,為個人私利之一掀起混戰的時代。
北洋軍閥
也許是因為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是古非今,也許拜一些只有風花雪月的所謂的民國戲所賜,如今許多人的印象裡,民國似乎是一個美好甚至浪漫的時代。這些人概念裡的民國,是思想沒有禁錮的“大師”時代,是世家大族燈紅酒綠的優雅貴族生活,是十里洋場的紙醉金迷。
哪怕是軍閥混戰之間的戰爭,在他們看來也是君子之戰:因為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無論哪一方勢力戰敗,軍閥頭子乃至於高階將領也不會被殺死,他們只是需要通電下野,就可以到老家或者租借區過上富裕的寓公生活。
段祺瑞
然而,這些沉浸在被誤導和自己想象世界裡的人,從來沒有去想過,他們所謂的大師,他們所謂的世家大族,他們所謂的燈紅酒綠,他們所謂的君子之戰,只不過是北洋時期中國極少數的官僚、軍閥、買辦們的美好生活罷了。
對超過90%以上的絕大多數人來說,他們是朝不保夕的僕人,他們是食不果腹的農民,他們是戰場上命如草芥的炮灰,他們是平均壽命連40歲都不到的勞苦大眾。而這些佔據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才是北洋時期華人民生存環境的真正面貌。
從1912年2月25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一直到1928年二次北伐,自封安國軍政府大元帥的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狼狽撤出北京,北洋政府時期一共存在了16年之久。如果再細分一下的話,北洋時期大概還可以分為袁世凱統治時期和北洋軍閥混戰時期。
袁世凱
然而,無論是相對統一的袁世凱時期,還是徹底陷入軍閥混戰的後袁世凱時代,當時中國的軍閥混戰實際上從未停歇。雖然這一時期稱為北洋軍閥時期,但實際上,當時的中國也絕不僅僅只有北洋軍閥一方勢力。
哪怕是北洋尚未分裂的袁世凱時代,西北地區有西北諸馬、新疆軍閥楊增新,西南地區有唐繼堯的滇系軍閥,分裂為多個派別的四川軍閥和陸榮廷的舊桂系。長江以南的南方諸省,更存在了大量若即若離、時叛時降的各類軍閥。
雖然這些各據一地的軍閥們大多數都名義上歸附了北洋軍閥,但實際上,這些如土皇帝一般的軍閥與藩鎮無異,對於北京政府的命令聽從與否,全在他們一念之間。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正式分裂,大的派別有三支: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以曹錕、吳佩孚、馮國璋為首的直係軍閥,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
北洋時期軍閥割據的局面
這三支軍閥雖然統治了當時中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繁盛、也最富裕的地區,但是,這些割據一方的軍閥頭子並不滿足,他們無不野心勃勃試圖擴大自己的利益乃至於統一中國。
為此,各大軍閥之間先後爆發了多次大規模混戰,僅波及大半個中國的大規模戰爭,就有第1次直奉戰爭、第2次直奉戰爭、直皖戰爭等。這些參戰規模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的軍閥混戰,進一步消耗了中國的元氣,而淪為戰場的地區更是十室九空、民不聊生。
這些只知破壞不知建設的軍閥們為了籌措供養軍隊和參與戰爭的軍費,更是對統治區內的人民肆意壓榨,乃至於竭澤而漁,因此被逼迫得家破人亡的家庭比比皆是。
軍閥部隊
至於政治黑暗則更不用多提,軍閥頭子們為了掌握權力,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除了扶持各類小丑一般的代理人,有時候他們自己也赤膊上陣,最著名的,莫過於大名鼎鼎的“賄選總統”、直係軍閥首領曹錕了。
因此,無論從哪方面看,北洋軍閥時期都是一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政治黑暗、血雨腥風的時代。
-
3 # stud白丁
北洋時代,北京政府統治失控,
只要是失控,都表現為壁壘解體。
壁壘解體的後果——
積極面,文人活躍,軍人升遷,輿論寬鬆…一大堆。
陰暗面,底層民眾失去安全保障,基礎科學無法發展…
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分不開,只談一面不妥。
那麼北洋是個怎樣的時代,思想解放,軀體危險。
-
4 # 千年風雅
軍閥割據,個軍閥之間為了爭奪地盤,戰爭不斷,每個軍閥就是一個土皇帝,全國上下出了很多土皇帝,民不聊生,政治黑暗。
-
5 # 來聽我吹牛B
北洋時代,是滿清後期北洋集團遺留下來的產物。他們是一群在當時社會中的精英。他們有當時傑出的外交家,軍事家,等等。但是他們又有一些各自的小團體,比如奉系,皖系,直系等,導致後來的混戰。但是總體來說,北洋時期的中國要比民國時期好很多。
-
6 # 凌煙閣論史
以宏觀視角看,北洋時代相當於濃縮版的“五代十國”。
公元907年,早已控制唐廷大權的軍閥朱溫,逼迫唐哀帝禪讓帝位,後梁隨之成立,開啟了五代十國的時代。五代,是梁唐晉漢周,僅僅控制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範圍有大小;與此同時,在中國的西部、南部各地,還先後存在前(後)蜀、南吳(唐)、吳越、閩越、南漢、南楚、南平等政權,前後持續了50多年,直到宋朝統一漢地。
北洋時代與五代十國非常類似:先後控制北京的北洋軍閥政權與全國各地的割據勢力並存。
北洋政府簡史清廷在慈禧死後,已經失去了對國家的控制權。朝中沒有人才、手裡也沒有可用的軍隊。此時的實權人物就是軍閥袁世凱。
1912年,袁世凱逼迫清廷孤兒寡母退位,把大清的漢滿蒙回藏所有領地與政權禪讓於共和政府。袁世凱在與南方革命力量的政治交換中,把大總統的位置拿在手裡。
但是,袁世凱糊塗,他自己有野心,同時被他兒子用一份假報紙矇蔽,以為人民還盼望恢復帝制,竟然違反歷史潮流稱帝了。此舉引得天怒人怨,眾叛親離。他引以為傲的北洋新軍各將領,分封通電反對他稱帝,與他劃清界限,滇軍直接起兵,要討伐袁世凱。
最終,倒行逆施的袁世凱當了83天皇帝后一命嗚呼。
袁世凱執政期為1912-1916,僅僅4年。
袁世凱死後,北京的政權落入皖系的段祺瑞手裡。這些被稱為某某系的軍閥,其代表的利益一定是侷限的、不全面的、非大多數的,因此,自然會有代表其他派別利益的團體無法忍受。1920年,皖系軍閥段祺瑞被直係軍閥吳佩孚擊敗,北京的政權隨之落入吳佩孚手裡。到了1924年,幾乎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一遍,直係軍閥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擊敗,北京政權落入張作霖手裡。張作霖的統治維持到了1928年,最後在國共合作的北伐軍打擊之下逃回了瀋陽。
北洋政府的定性小結就這樣,名義上的中央政權在短短16年時間,更換了4撥統治者。這些統治者都是軍事暴力手段上臺。同時,與中央政權同期並存著其他多個割據的軍閥,雖然沒人打出國號之類的旗幟,但實際是割據一方事實獨立的。因此,稱北洋時代為“濃縮版五代十國”是恰當的。
為什麼北洋政府這麼不穩定、難以持久?北洋政府不穩定、不持久,這是其建立方式的先天缺陷。
北洋政府從清廷手中透過禪代方式取得天下,禪代方式的先天問題也就被北洋政府繼承了。
禪代,是比較和平的改朝換代方式,這是它的優點。但缺點是:原來的社會根本矛盾沒有解決,新的政權難以持久。
透過禪代方式建立的政權,它沒有經過徹底的社會革命,土地等生產資料的分配關係和格局沒有被徹底打破;它也就無法在全社會進行生產資料的重新分配。因此,禪代政權建立之後,原有的社會底層矛盾將繼續累積、激化。
經過對太平天國革命的鎮壓,大清各個地方逐漸取得了政治、軍事、財政的獨立地位。我們看到所謂的北洋各個派系,都是軍閥結合地方勢力和外國勢力而建立的利益集團。沒有經過徹底的社會革命,這些勢力集團並沒有因為禪代就消失了。這些集團,他們一方面要為確保自身利益,還要確保其背後的地方勢力和外國勢力的利益。這樣必然會上海到其他集團。同時,表面上掌握中央政權的軍閥,卻並沒有足夠的實力消滅其他勢力集團。最終必然引起其他集團的反彈。所以,最終結果是脫胎於北洋軍的各個派系如走馬燈似的輪番登場。
後來常凱申透過政變竊取了北伐勝利果實,他依然選擇代表舊勢力---地主、買辦、帝國主義---的利益,他維持了原來的社會利益格局,因此註定他的政權也是難以長久的。
(完)
回覆列表
一提到北洋時代,可能在人的心中只有4個字“軍閥混戰”。軍閥混戰給我們造成了一個僵化思維。認為在北洋時代,就是一個民不聊生的時代。豈不知在北洋時代,也是時代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
第一,頒佈實施了第一部民主憲法。第一次在亞洲實現真正的民主選舉。
這一時期甚至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情況。人民不僅有了言論自由,有出版的自由和選舉的自由,更有了組建政黨的自由。更甚至於組建反對黨都可以。這在任何一個時期,都是絕無僅有的。
第二,這個時期沒有統一的官方意識形態,而混戰的狀態很容易出現無政府主義。這就容易讓人民的觀念上出現百花齊放的思想。一時間間一場又一場的啟蒙文化運動在全國各地醞釀著,如火如荼的實施者。這一時期締造了中國教育和文化的黃金時代。
第三,雖然軍閥混戰不斷。這一時期我們的工業依然沒有落後。經濟發展的速度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快的國家之一。這個時代華人創造了第一架飛機。製造了第一艘萬噸級輪船。
北洋大時代,縱然是軍閥混戰不斷,民不聊生。但是那種自由民主之精神,卻在這個時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