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大地理館

    年畫小史

    漢代:門神畫

    年畫最早的形式是門神畫。漢代蔡邕在《獨斷》中說:

    十二月歲竟,常以先臘之夜逐除之也,乃畫荼、壘並懸葦索於門戶,以御兇也

    |漢代 安徽亳縣 神荼、鬱壘畫像|

    南北朝“貼畫“”桃符”

    王安石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元日》,幾乎每到春節必被引用: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裡提到了三種風俗:然爆竹、喝屠蘇酒、貼桃符。桃符,就是門神畫的一種。

    農曆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後來——文字版的桃符,演變為作春聯;影象版的桃符,發展成年畫。

    桃符的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南朝梁時期宗懍撰寫的一部記述楚地,即今湖北、湖南一帶歲時習俗的著作《荊楚歲時記》提到:

    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當時沒有年畫概念,人們用貼畫、桃符稱呼它們。

    隋唐:宗教推動年畫發展

    隋唐時期,門上貼畫數量、樣式增多,內容與宗教傳播相關,尤其盛唐,儒釋道三角並舉,對外來宗教也是相容幷包。

    四大天王

    比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經》說:

    大門扇畫神,舒顏喜含笑,或為藥叉像,執仗為防非。畫香臺戶扇,藥叉形執花。若於僧大廚,畫神擎美食……宋代:年畫商業化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繪有“王家紙馬”店鋪

    證明北宋國都開封貼年畫的風俗

    當時產生了許多擅長人物風俗畫的畫家

    如蘇漢臣、劉松年、李嵩等

    這些題材與民間年畫題材如出一轍

    |宋 蘇漢臣 嬰戲圖|

    沈括《夢溪筆談》文:

    上令畫工摹榻鐫版印賜兩府輔臣各一本是歲除夜遣入內供奉官梁楷就東西府給賜鍾馗之像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文:

    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

    可以說,宋代是民間年畫藝術的成熟期,也是奠定後來各地年畫流派和版圖的時期;四大名鎮之列的朱仙鎮、佛山鎮,都是著名的年畫產地;另兩家,漢口鎮以商業碼頭聞名,景德鎮以瓷器為主。

    朱仙鎮年畫傳承人展示畫譜

    年畫詞典:“年畫”都有哪些稱呼?

    年畫一詞,是後人對節慶期間張貼的刻印畫的泛稱,最早各地人們並不這麼叫。

    北宋開封人叫紙畫兒

    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朱雀門外及州橋之西,謂之果子行,紙畫兒亦在彼處,行販不絕。明代宮廷中稱畫貼。

    如劉若愚《酌中志》記:

    “冬至節,室內多掛綿羊太子畫貼。司禮監刷印《九九消寒》詩圖。”見劉若愚《酌中志》。清代,北京人稱為衛畫,因為年畫主要產自天津楊柳青,這是中國最著名的年畫產地,北京是最重要的供應市場之一。天津過去稱為天津衛,因為明代設定的衛城。清代,江南地區,杭州稱為歡樂圖,蘇州及周邊稱畫張 如顧祿《清嘉祿》記:新年,城中圓妙觀龍為超人所爭集,賣畫張者聚於三清殿,鄉人爭買芒神春牛圖四川綿竹地區稱為斗方。

    年畫一詞正式出現,最早出自清中期道時期。

    《鄉言解頤》

    道光二十九年(1849)翁齋老人李光庭所著《鄉言解頤》一書專門有“新年十事”一節,記載門神、春聯、掃舍、年畫等事。其中“年畫”一事中說:

    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然如《孝順圖》《莊稼忙》,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

    “門神”與“年畫”有了區別。

    原文連結:https://www.toutiao.com/i6654316049682399758/

  • 2 # 西域老高

     顧名思義,年畫與過年有關。在古代,每逢春節,人們往往有貼畫的風俗,以此來點綴、增添春節的喜慶氣氛,但當時並無年畫這個稱呼。年畫這個詞,是清代後期才有的。我們現在見到的“年畫”這個詞,最早出於李光庭在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寫的《鄉言解頤》。該書“新年十事”中說:“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然如《孝順圖》、《莊稼忙》,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同時作者還賦詩一首:“依舊葫蘆樣,春從畫裡歸;手無寒具礙,心與臥遊違。賺得兒童喜,能生蓬蓽輝;耕桑圖最好,彷彿一家肥。”由此我們可知,當時所謂年畫,即農村舊曆新年掃清屋舍後貼上的木版彩印畫,其內容大多是反映勞動人民喜慶豐收的《莊稼忙》、表現人生儀禮的《孝順圖》和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等。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蓬蓽生輝”,寄託勞動人民渴望農業豐收、家庭和順、生活安定的願望和理想。

      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表明,新年貼年畫的風俗來源於古代的貼門神。早在2000多年前,漢代的大經學家鄭玄注《禮記》,就記載了中國古代祭祀門神的習俗。古代居住條件差,蟲蛇猛獸常闖入室中。古人為了趨吉避凶,希望門上神靈多負些責任,於是就經常禮祀門神,以達到驅鬼避害、衛護門戶的目的。但那時門神還只是抽象的概念,並沒有形成固定的物象。《周禮·春官》有“師氏居虎門之左,司王朝”的記載,虎門是路寢(周天子每日辦理朝政的地方)之門,在這重要的地方門上畫虎,表示這裡有猛虎守衛,這顯然是以猛虎為門神。1978年夏,湖北隨縣發掘擂鼓墩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時,在內棺左、右側板上的戶牖旁邊,發現了繪有手拿雙戈的人形怪物,這可能是曾國流行的門神。考古發現的大量古人墓門上面目猙獰、鬍鬚飛動的守門神像,大概也有同樣的作用。

      漢代,門神不僅可以是虎、神,還可以以古代英雄人物來充當。據《漢書》記載:廣川惠王劉越在殿門畫有古代勇士成慶的畫像,人物佩長劍,英勇威武,這是借勇士的威風驅走病魔。漢代最流行的門神是神荼、鬱壘。東漢著名思想家王充在其《論衡·訂鬼》中,曾經詳細地記載了有關神荼、鬱壘的故事:茫茫滄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中有棵大桃樹,蟠屈綿亙3000裡。樹東枝條間有鬼門,是萬鬼出入的地方,上有二神人,一名神荼,一名鬱壘,主管檢查萬鬼的行跡,如果誰幹了壞事,就用葦索把它捆起來,送給老虎吃掉。於是黃帝作禮定製,把神荼、鬱壘畫在門上,防禦山魅鬼害的侵入。這樣,神荼、鬱壘就成了身披盔甲、手持板斧的虎將,長久地被人們奉為門神,為人們驅邪逐害。

      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一種門上貼畫雞的門神新形式。晉朝王嘉在其《拾遺記》中講述了門上貼畫雞的緣由:遠古時代,堯在位之時,有祇支之國進獻了一隻雙瞳眼睛的鳥,狀如雞,鳴似鳳,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這種鳥有時一年來幾次,有時幾年不來。它不來的時候,人們就用木、銅刻鑄成它的形狀,置於門戶之間,魑魅醜類看見以後就驚伏駭退。可見,這種門神也是以神話傳說為依據的。

      隋唐時期,佛教盛行,為了使人們相信佛教能使人超脫苦海,佛寺對佛教的護法神或天王作了廣泛的宣傳。他們不僅在廟門上繪塑藥叉或天王作門神,還在庫房、廚房等門上畫上各種不同的佛畫,以消災避禍,保障平安,這對東漢以來以神茶、鬱壘為門神的觀念是個不小的衝擊。當時,在新年張貼的寓意驅邪避災的繪畫題材中,還出現了鍾馗一式。鍾馗的故事,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有詳細記載:據說開元年間,唐明皇李隆基講武驪山上,還宮後痁[shan山]病發作,巫醫技窮,沒辦法醫治。一天,唐明皇忽然夢見大小二鬼,小鬼偷了楊貴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繞殿便逃,這時那個戴帽、穿藍衣裳的大鬼,赤裸著一臂和兩腳,將小鬼捉住,挖了小鬼的眼睛,並將它吃掉。唐明皇問大鬼是什麼人,大鬼回答:臣名叫鍾馗,武舉中落第,發誓替陛下掃除天下的妖孽。夢醒後,唐明皇病痛頓消,於是高興地把畫家吳道子召來,命他以夢寫畫。對於吳道子的想象創作,唐明皇極為滿意,批道:“靈祇應夢,厥疾全瘳〔chou抽〕。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魅,兼靜妖氛。乃告天下,悉令知委。”從此,形象醜陋,但胸懷錦繡、秉性剛直、嫉惡如仇的鐘馗就成了驅邪斬鬼之神,除夕“貼於門壁”或裝飾屋牆屏風,成為新的門神。

      唐代以前的門神畫大都是手畫,雖然當時已出現木刻版畫,但多用於刻印佛經或占卦相宅的書。北宋以後,手工繪製的門神畫依然盛行,但木版印刷的門神畫已開始出現。木版印門神畫的作坊是紙馬鋪。“紙馬”是五色紙上印刷的神佛像,供焚燒祭祀之用。當時紙馬鋪不僅施印佛像,年節之前也往往印些鍾馗、財馬、回頭馬之類的東西送與主顧。這種木版刻印的鐘馗、財馬、回頭馬等就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雛形,或者說,它雖然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年畫,但已為木版年畫的出現準備了技術條件。因為當時宋代繪畫中已出現了不少描寫年節歡樂活動或表現吉利幸福生活的風俗畫(前者如《歲朝圖》、《觀燈圖》、《春社圖》、《大儺圖》,後者如《貨郎圖》、《豐稔圖》,還有很多專繪美女娃娃的畫幅),也湧現出不少擅長節令裝飾畫的畫家(如蘇漢臣等)。後來,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大幅度地增加人們喜愛的風俗畫的產量,這些專門從事節令裝飾畫的畫家從廟堂、書齋中解放出來,和民間的刻版技術相結合,由文人畫工和刻版工人共同創造了一種能適應市場大量需求的新形式的木刻貼畫,這就是真正意義的年畫——“紙畫”。

      宋代“紙畫”選材注意年節喜慶特點,藝術表現上力求優美活潑有裝飾性,為後來年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北宋最早的年畫刻印中心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公元1126年汴京被金兵陷落後,一部分民間畫工和刻版藝人,隨南逃的官民安家到了臨安(今浙江杭州),一部分則隨伶人、內官等過黃河到達平陽(今山西臨汾)。從此年畫藝術向南北兩地擴充套件,形成以平陽為中心和以臨安為中心的兩大年畫產地。平陽印製的年畫,現在我們能見到的有“義勇武安王”、“四美圖”、“東方朔盜桃”等。

  • 3 # 愛電影小青年

    年畫,也叫門神和“喜畫”,起源於漢代,發展於唐宋,明清時最為盛行

    據東漢的史料記載,那個時候百姓的門上就已經有貼“神荼”和“鬱壘”的了

    在唐太宗李世民時代,李世民有一次生病了,夢裡時而聽到鬼怪之神,甚是嚇人,李世民夜不能寐。這時,他身邊的兩位大將,秦叔寶,尉遲恭站了出來,也並沒有做什麼事,而是身披披掛拿著兵器站在門口兩邊

    結果,李世民的病還真的好了,但也不能老讓兩位大將站外面,於是李世民便差人為兩位大將畫了一幅畫,將其威武形象畫在了宮牆之上

    後來,民間紛紛效仿,演變無數次後,就成了我們現在的“年畫”了

  • 4 # 我心唯美

    要說年畫的起源,很多的回答都把民間故事和傳說拿出來說事,答案當然是五花八門,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爭來爭去沒有意思,應該這麼說: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觀念和神靈信仰觀念。中國早期的年畫都與驅兇避邪、祈福迎祥這兩個母題有著密切關係,在祈禱豐收、祭祀祖宗、驅妖除怪等年節風俗習俗化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與之相適應的年節裝飾的藝術。

    年畫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寓意吉祥的形象,經過長時間的演變逐漸地形成的一種具有象徵意味的裝飾藝術,年畫的表現形式非常的豐富,主要的是描繪民間世俗的生活百態,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對自然的崇拜逐漸演變為對神的崇拜,故而在年畫的內容上也大都是這麼表現的,從最初的桃符、葦索、神荼、鬱壘。再到後來的關羽趙雲,尉遲恭和秦叔寶,這期間有著鮮明的演變軌跡。年畫起源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其名稱有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在宋代曾被稱為“紙畫”,明代則稱為“畫貼”,清代稱作“畫片”、“畫張”、“衛畫”等,直到清道光29年(1849年),李光庭的《鄉言解頤》一書中始見“年畫”一詞。

    建國以後,新年畫繼承了舊年畫的優良傳統,也拋棄了反映封建迷信方面的內容,專業畫家也加入了年畫的創作隊伍,他們打破了舊年畫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膽借鑑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年畫的面貌煥然一新。但年畫的製作大都是這些工序:人工繪製、木印、水印套色、半印半畫、石印、膠印等,可分為木板年畫、水彩年畫、撲灰年畫、膠印年畫。

    年畫在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明顯的地方特色,像天津楊柳青、河南開封朱仙鎮、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楊家埠、山東高密、四川綿竹、河北武強、陝西鳳翔、廣東佛山、山西臨汾平陽(古臨汾)、福建漳州、湖南邵陽灘頭木版年畫等都久負盛名,各有千秋。

    年畫的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的完美結合,表達了民眾的審美取向和文化祈求,是年畫根深葉茂、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年畫作為民間的新年祝福,充滿了喜慶,因此,民間年畫大多采用大紅大黃等鮮豔火爆的色彩,注重情趣和造型的表現,人物生動可愛,富有活力。體現了民眾智慧,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年畫都蘊涵著各地獨特的藝術風格,形式變化多樣,內容廣泛,各類武將門神、灶爺、財神、觀音、八仙、壽星、戲曲人物、耕織農作、民間傳說、歷史故事、花卉動物、仕女、娃娃、風光景色等應有盡有。曾經有段時間,影視明星也是年畫的主要內容,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年畫這民間藝術形式也將走到衰落的地步,但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但這種藝術形式永遠不會消亡。

  • 5 # 車子194229416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起初開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是漢族民間藝術之一,也是常見於民間工藝品之一。清朝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

    年畫是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主要用於過新年時張貼:一是可以起到裝飾環境,美化環境的作用,二是祝福新年快樂,吉祥如意。年畫起源於漢代,發展於唐代,盛行於明代和清代並傳承至今。家家戶戶貼年畫,紅紅火火過大年。

  • 6 # 知之為之之

    楊柳青木版年畫起源於明代末年,流傳至今已歷400餘年。清朝的乾隆、嘉慶年間最為興盛。年畫有南桃北柳一說,南桃指江蘇桃花塢年畫,北柳指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楊柳青木版年畫是全國兩大年畫之一,因緣於天津楊柳青鎮而得名,此地“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楊柳青木版年畫筆法細膩,色彩豔麗,題材豐富,有歷史、戲曲、仕女娃娃,世俗生活等,代表作之一的《蓮年有餘》圖畫大胖娃娃手執蓮花,懷抱大紅鯉魚,寓意連年有餘,因其線條簡潔明快,人物形象俊美,寓意吉祥,表達百姓最樸素的生活願望,深受百姓喜愛。楊柳青木版年畫代表了天津的地域文化,更為研究北方地區的民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隋朝的大運河跟元朝的京杭大運河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