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思非酒歲月成空

    隋唐大運河和元朝的京杭大運河,不同的地方。

    首先我要給題主說明,隋唐大運河是以洛陽為起點,溝通了北京到洛陽的永濟渠,洛陽到泗水的通濟渠,京口到錢塘的江南運河,還有邗溝和廣通渠。

    另外,隋朝的大運河是由隋煬帝下令督造,隋朝大運河溝通南北,加強了當時中國南北雙方的聯絡。有利於國家統一。

    另外,由於隋朝時期的都城,天下的中心是在洛陽。所以隋朝時期的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

    元朝的京杭大運河是歷史上對京杭大運河的第三次修建。

    當時元朝統一了天下,定都於大都,也就是北京,使得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就在北京!

    元朝統治者修建京杭大運河的原因,是為了縮短從北京到杭州,並且要繞道洛陽的航線。

    另外,元代的京杭大運河,把運河改為直線後,比隋代的大運河要縮短900多千米。

    而且元代的京杭大運河,也是今天京杭大運河的前身。

    其實,元代的京杭大運河,與隋朝的大運河相比,在總體上是沒有多大差別的。

    以上觀點,僅代表本人,若有不足,還請斧正。

  • 2 # 漁耕樵讀

    京杭大運河,顧名思義就是京城到杭州。隋朝京城是洛陽,就是以洛陽為中心貫穿中國南北。

    大運河開始於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命人開鑿邗溝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運送軍隊北伐齊國。

    到了元朝定都北京,為了使南北相連,不再繞道洛陽,先後開鑿了三段運河,把原來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改成了以大都為中心從北京直達餘杭的縱向運河。

    元朝花了10年時間,先後開挖了“洛州河”和“會通河”,把天津至江蘇清江之間的天然河道和湖泊連線起來,清江以南接邗溝和江南運河,直達杭州。

    原天津道北京的運河已廢,又重新修建了通惠河,這樣新的大運河比繞道洛陽的大運河縮短了900多公里。

  • 3 # 光頭楊哥

    在看到題目的時候,很多朋友想必比較迷茫吧,我想很多朋友會把這兩條大運河混為一談,今天袍哥就來給大家講講隋朝大運河和元朝京杭大運河的不同之處。

    1、開建年代不同

    隋朝大運河:隋煬帝大業元年到六年(公元605年到610年),動用上百萬老百姓,疏通之前眾多王朝開鑿的小運河,修建出了隋朝大運河。

    元朝京杭大運河:春秋末期,吳國北伐齊國,在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引長江水入江蘇的運河。以後各個朝代在此基礎之上,不斷向南和向北延展,就形成了京杭大運河的框架。到了元朝,把大都(今天的北京)定為都城,為了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的都城,就開鑿了三段運河,把原來依洛陽為中心的隋朝大運河,修建成依北京為中心的直達杭州的京杭大運河。

    2、地理位置不同

    從地圖上看:隋朝大運河是以隋朝都城洛陽為中心的。

    而京杭大運河是以元朝都城元大都為起點,以杭州為終點的。

    3、長度不同

    隋朝大運河長四五千裡,而京杭大運河長三千多里,但是隋朝大運河的路線大多是彎曲的,而京杭大運河沒有那麼多彎道很直。

    4、組成部分不同

    隋朝大運河:共四個部分,分別為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河。

    元朝京杭大運河:分七大組成部分,分別為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魯運河、中運河、裡運河、江南運河。

    5、航運價值不同

    現在的隋朝大運河基本上沒有什麼航運價值,而元朝大運河經過明朝和清朝兩朝的擴建和修葺,航運價值非常巨大,為貨物和漕運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

  • 4 # 創匯社群

    隋朝大運河跟元朝京杭大運河不同點是起點不同,年代不同,線路不同。

    隋唐大運河起點是隋大興城(西安)。唐長安城(西安)。洛陽作為陪都是主要糧倉。

    京杭大運河是元大都(北京)到餘杭(杭州)。

  • 5 # 劉三解

    這個問題很具體,歸結起來就是兩點:

    1,目標點不同;

    2,河道不同。

    隋朝的大運河,是以東都洛陽為核心,向兩個方向延伸,一條是永濟渠,溝通原有的河道,天然河道和歷史上已有的運河,直通涿郡,其目的是貫穿當時的農業經濟中心——河北地區,以運河水運來運載沿線的財富儲備,同時,面向東北方向,保障未來對高句麗戰爭的後勤。

    另一條是通濟渠,也是利用原有的河道,溝通淮水,又疏浚邗溝和江南河,以接收淮南、江南財富,並便於鎮撫江南。

    我們知道,早在戰國到南北朝之間,前後開鑿了大量的運河,隋朝的大運河,其實就是在這些渠道的基礎上建成的。

    從今天北京副中心通州起,可乘船順潞水由泉州渠(曹操築,南起今天津市區以東的海河,北抵今寶坻縣境大致相當古鮑丘水下游的今薊運河)到溝河口入海,再進入泒河,經過平虜渠(曹操築,上起呼沲,即滹沱河,下入弧水,其上游為沙河,下游入海處在今天津),入漳水,經過利漕渠(曹操築,自今河北曲周縣南,東南至大名縣西北、館陶縣西南注入白溝)和白溝(白溝又名宿胥瀆,它是黃河南徙、從宿胥口(大致在今浚縣新鎮之南)改向東流後,在它故道上的河流,曹操遏淇水入白溝,以通安陽河)而入黃河,進入汴渠上游,沿蒗蕩渠(故道自今河南滎陽市北廣武鎮北引黃河水東流,經中牟縣北,至開封市東南。折而南流經通許縣東、太康縣西,至淮陽縣東南流於沈丘縣北入潁水。魏、晉以後,開封以上河段稱汴水,開封以下河段稱蔡水)而下,由潁水入汝水,再由汝水的支流舞水入泚水,入淯水,入漢水,入揚口渠(西晉初,杜預鎮襄陽,在春秋楚國運河基礎上,開揚口(今湖北潛江境內),穿渠西至今湖北省江陵市,連通江、漢二水),入長江,入洞庭湖,入湘水,過靈渠(位於廣西桂林市興安縣境內),入灕水,入西江,沿西江可達番禺城;或由江陵溯長江達巴蜀,以通西南。

    說了這麼多,實質上,這個時代的運輸中心地段,仍是中原地區,涿郡也就是後世的北京只是末梢。

    而元代的運河,北京才是中心。

    注意元朝時候黃河的流向,與隋朝完全不同,元朝時黃河搶淮入海,等於運河借用了一部分黃河的河道,而且直接由山東透過,不再西行,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取直,比隋唐大運河裡程減少了900多公里。

    這個取直工程裡,會通河、濟州河為新開挖河道,前者由東平路須城縣(今山東東平)安山西南,至臨清抵達御河(今衛河),後者由東平到濟寧,後來也被稱為會通河的一部分。

    同時,新開挖了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這條水道,可以讓船隻直入大都城內的積水潭。

    之所以如此,有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在宋金之際黃河的改道。

    到了元朝初年,黃河河道從河陰向東,歷開封北,轉向東南,經河南杞縣後達徐州,經江蘇徐州、宿遷、泗陽、清江,東向入海,“奪淮入海”的交結點在今清江市之北。

    清江,也正是上圖中黃河、淮水、邗溝三河的交接點。

    同時,在宋金對峙百餘年之後,汴渠淤塞,河道甚至與堤岸齊平,其水運價值已經基本喪失,所以,元朝的大運河利用的水系,拋棄了這一段的渠道,而是在山東西部的汶水、泗水下功夫。

    漕路由淮河入泗水(今中運河),經濟州河北達安山,再從安山西南起,分梁山濼(即梁山泊,在今山東梁山、鄆城等縣間)的水源北流,經壽張西北到東昌(今山東聊城),又西北達臨清入御河(今衛河,原永濟渠河道),北運直通海河抵京郊通州。

    所以說,北段永濟渠、南段邗溝、江南河的變化並不大,主要的變化在於中段溝通洛陽的通濟渠廢棄,以及相關的水系的廢棄,而直接經會通河、濟州河溝通永濟渠向北。

  • 6 # 陶短房

    隋朝的大運河和元代的目的、功能差異很大,所以線路也大相徑庭。

    隋朝大運河的修建有兩個功能和目的,第一個是將東南財賦多快好省地運入新建的都城——洛陽大興城,第二個則是將集中在洛陽附近的軍需物資源源不斷送往東北前線,保障正大規模展開的對高句麗戰爭。因為功能和目的都是雙重的,所以隋朝運河有兩個終點,即洛陽和涿郡(北京),且中途拐了個明顯的折角,以便讓洛陽這個中樞發揮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洛陽既是南方物資北運的終點,又是京畿軍需北運的起點,沒有證據表明,隋朝曾直接從南方將物資送到涿郡。

    這樣做顯然是很不經濟的:雖然水運更經濟,但畢竟也要有成本和損耗,從江南到洛陽,再從洛陽到北京這麼一番折騰,損耗大不說,效率也極為低下,原本為了方便漕運而修建的大運河,最終卻起到“耗盡天下”、加速隋朝崩潰的意外作用,這一看似精明、實則低效的設計也“功不可沒”。

    而元代的大運河目的非常單一,就是把南方的財賦送到元代的首都和政治中心——北京,因此元代運河起點、終點都各只有一個,且為了更靠近終極目的地,還特意從通州到北京,修了可以讓糧船直達大都城腳下玉淵潭的通惠河。因為目標單一,元代可以更準確、周密地安排漕運班次,使漕運更高效和經濟,並逐漸形成了包括複式航道、船閘、過河裝置和沿線保障體系甚至漕幫在內,十分複雜的“運河保障網”,使之成為維繫帝國生存命脈的主血管。雖然元代因為其它原因短命,但隨後的明(遷都後)清繼續依賴這條主血管生存,直到鐵路時代的到來。

    之所以元以後的運河功能可以單一化,效率可以倍增,是因為元、清是北方少數民族建立,根基本就在北方,明代則自成祖後“天子守國門”,這三個朝代軍事主方向和政治中心高度重疊,給天子運糧和給主戰場供應軍需的目的地高度重疊,而隋煬帝的政治中心在洛陽,軍事主方向卻在東北,就沒辦法統一了,他後來一心遷都江都(揚州),就是想解決這個問題(把自己的政治中心遷到運河起點附近),但大臣和兵將多是西北人,加上天下大亂,結果就只能是悲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確定綠豆播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