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真正的歷史上,有沒有屈原這個人還很難說。從古至今很多學者認為,屈原根本不存在。

    屈原在民間的地位很高,但在正史上地位卻是要多低就有多低。就算曆史上真的有屈原這個人,但畢竟正史最注重人物的政治成就,而屈原的政治成就比文學成就差遠了。

    即便聯絡到端午節,目前多認為端午之源來自伍子胥,而非屈原。因為端午節早就有,而屈原的出現反而較晚。

    所謂【《春秋》褒秋毫之善,《通鑑》掩日月之光。】事實上,除了《史記》,其他史書都沒有關於屈原的記載。有學者認為,如果歷史上真的有屈原這麼一個牛人,其他史書上應該不會空缺的,司馬遷有可能道聽途說寫了個《屈原列傳》。

    也因此,屈原在正史上的地位要多低就有多低。歷朝歷代對很多文化名人都有追諡,各朝代也不乏聖主明君,但沒有任何朝代追諡過屈原。

    民間所傳的屈原,他很愛國,變法改革,確實做了一些事,但這些事情沒有為楚國帶來實質上的改變。而且這位三閭大夫的改革過於急功近利,一下子就損害了很多舊貴族的利益,不僅樹敵過多,還加深了楚國內部的裂痕。

    舊貴族再不好,但楚國畢竟還是要靠那些勢力來守土護疆的。屈原做的事情,確實令很多舊貴族幾乎覆滅,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它也在消損著守衛楚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貴族勢力因利益受損而不肯為國出力,新兵源又未經訓練實力低下,種種弊端,皆因屈原任職時搞的“大躍進”。屈原的想法雖然是好的,但他不經深思熟慮的行為恰恰加速了楚國的衰敗。

    從這個角度上說,屈原實際上是楚國的大罪人。也因此,正史上,如三家注《史記》裡只是替屈原可惜,說【此志可與日月爭光】,並【忠臣不事亂君】,而對其政治能力不予置評。

    後世評價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如班固這樣的大宗師也說屈原【與日月爭光云云,斯論似過其真】,【露才揚己,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沉江而死】。

    屈原是“愚忠”的代表,想法好,但不切實際,說是愛國,反而把楚國坑得七葷八素。所以歷史上提到屈原,只說他是【愛國詩人】,儘量不提他丟人的那一面。

    至於屈原的家族,據說他有一姐名“嬃”,有四個兒子,分別叫承開、承元、承天、承貞。但由於屈原本身就可能並不存在,這些關於他家族的事情是真是假,就更不得而知了。

    好的,我也認為,不論如何必須得有個屈原才成。屈原存在的意義實在重大,吃鹹粽子是為了伍子胥,吃甜粽子當然需要個屈原。

  • 2 # 光焰體育

    屈原在文化上地位很高,他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者,楚辭的創立者。是屈原讓中國的詩歌進入了個人創作的時代。

    屈原投身汨羅江,以身殉國的愛國行為受到後世傳頌,傳說端午節吃粽子即是因為屈原,但現在確實有一種說法是,端午吃粽子和屈原無關。歷史這個東西真說不好,真相到底是什麼各有說法,但我們不必去糾結真相,端午吃粽子作為一種傳統流傳至今,我們更願意他背後是愛國主義情懷,真相留給專家!

  • 3 # 李康滿183397530

    謝謝邀請。說起屈原,幾乎每個讀過書的人都多多少少有點了解,他的歷史地位是早有定論的。簡單地說,屈原是一個有著政治遠見和愛國情懷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詩人,在屈原之前,中國就出現了《詩經》這樣的文學作品,但裡面所收的詩歌大多是無名氏所作,甚至是口耳相傳的集體創作,能考證出確切作者的只是極少數,屈原的重要作品《離騷》《九歌》《天問》等,開創了楚辭這一詩歌體裁,內容豐富,資訊量巨大,在中國文學的天空上一直髮射著耀眼的光芒,自古以來,崇拜者不計其數,仿效者也難以盡數。屈原的偉大之處還與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有關,農曆五月初五相傳是屈原含冤投江、以死明志的日子,後人在這一天用吃粽子、划龍舟的方式紀念他,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源,現在中國把包括端午在內的四個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更是體現了對屈原歷史地位的肯定。當然,歷史人物同時又是爭議性人物,就連屈原這樣早有定論的偉大詩人也不能倖免,近幾年網上對屈原及與其相關的端午節的議論較多,但雜音終歸是雜音,雜音可以甚囂塵上,一旦散去,仍是天朗氣清,這絲毫無損屈原的歷史地位,有識之士反而能在雜音中進一步擦亮了眼睛,認清少數人的別有用心。

  • 4 # 灬雲醉月微眠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顓頊的後裔,也就是皇帝的後裔,政治家、詩人。

    歷史上第一位留名的愛國詩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等。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被稱為詩歌之父。

  • 5 # 韓非子論壇

    秦朝以前的古書都沒有記載屈原的生平事蹟,《史記》中的《屈原賈生列傳》,是記載屈原生平事蹟最早、最完整的文獻。

    司馬遷《史記》索隱曰:“列傳者,謂列敘人臣事蹟,令可傳於後世。”張守節《史記》正義說:”其人行迎可序列,故云列傳。”從歷史典籍來看,“列傳”是歷代有影響的人物的傳記,少數列傳則是外國史和少數民族史。

    一、政治上頗有建樹,並且對楚國矢志不渝。

    《屈原列傳》開篇就說,“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可以說,屈原青年時期得到重用,在楚國地位非同一般。這在《離騷》中也有表現: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既是“自命清高”,同時也是內在的清潔、“自命不凡”。何況,他與楚王同宗同族。

    後,由於屈原力推改革,觸動了大貴族的利益,“王怒而疏屈平”。

    另一個原因,據聞一多的研究,屈原當時的另外一個身份是“巫”,肩負著天與地通的任務。有些人事任命、祭祀大典等活動,與楚王意見相左。加之,楚王的愛妃名鄭袖者,對屈原有誤解。因為,祭祀大典、戰爭等重大國事活動,儀式感很強,“楚地尤重”,有舞蹈、音樂、唱詞,屈原與鄭袖場上共同扮演。

    “屈原既絀”,屈原賦閒在家,仍擔負著教育子弟的任務。秦楚藍田大戰,楚國失敗,“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可見,屈原並沒有遠離政治中心,仍有途徑與楚王溝通。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眜。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結果,歷史如屈原所料。

    屈原“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屈原多次力諫,不但被讒見疏,而且被多次流放,直至投汨羅江自盡。在流放期間,屈原面對政治的腐敗、 國家的衰弱寫了許多悲慘沉痛、憂國憂民的詩歌,表達自己忠於楚國,心繫懷王。

    二、文學上創立騷體,文意統一,心繫楚國。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接著,司馬遷評價道,“《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一方面表達了楚辭體的形成和發展,創造出句式可長可短、篇幅宏大、內涵豐富複雜的“騷體詩”;另一方面人品形成巨大反差。

    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透過決議確定屈原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創造的“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風騷”二體,被稱為“詩歌之父”。

    三、思想上具有崇高人格,理想的殉難者。

    屈原關心楚國和民眾,對自己的政治理想與人生理想有堅定的信念,為追求自己的理想寧死不渝。直到今天仍作為堅定的愛國者受到高度評價,儘管他的愛國和忠君聯絡在一起。勇於為理想殉難,後人曾從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處世的方式,也被後世正直的文人引為仿效的榜樣。

    屈原的作品,以宋人朱熹《楚辭集註》最為經典,聞一多先生也有深刻的研究。

    屈原以縱恣的文筆,表達了強烈而激盪的情感。不僅如此,屈原讚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實袒露;詠唱神靈的戀愛,是熱情洋溢、淋漓盡致;頌揚烈士的犧牲,是激昂慷慨、悲涼豪壯。屈原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話材料,用奇麗的幻想,使詩歌的境界大為擴充套件,顯示恢宏瑰麗的特徵。這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後代個性和情感強烈的詩人如李白、李賀等,都從中受到極大的啟發。

    屈原是一位愛美的詩人。他對各種藝術的美,都不以狹隘的功利觀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處處渲染音樂歌舞的熱烈場面和引發的感動。“羌聲色之娛人,觀者憺兮忘歸”,在屈原筆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樣,他的詩篇,也喜歡大量鋪陳華美的、色澤豔麗的辭藻。他賦予草木、魚蟲、鳥獸、雲霓等種種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託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詩歌的美質。

    所以,中國專門把端午節設為國家節日,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浪漫主義詩人、愛國詩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日本也像滿清那樣腐朽,亞洲的格局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