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梅煮酒論江湖
-
2 # 中條山裡有野豬
對於君主而言,不管是家天下還是上古傳說的禪讓制度下,他們的使命概言之就是守土安民。
就像任何一個職業一樣,我想君主在上崗之前應該會對自己的基本素養做一個培養吧。帝王之家可以調動的資源絕對是天下獨一份的。他們不可能也不允許犯這麼不可思議的錯誤吧!
很難想象君主的培養團隊會培養出一個連自己崗位基本常識都弄不清的接班人。當然,在各個朝代的具體情況不同,他們大概做不到像現在這樣精確的土地丈量和人口普查吧!
-
3 # 水一白聊歷史
中國古代對政區疆域、人口統計方面也很早就開始展開了,只不過,在古代,這些調查往往是不精確,也不完整的。類似於現代的這種逐人登記的人口普查,西方人認為是在18世紀末期,在中國則要更晚一些。
古代“人口普查”但是,在古代,中國卻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口調查的國家之一,很有可能從商朝開始就已經開始了。史書記載中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前788年的周宣王時期,《國語.周語》中說“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之說,料也就是數的意思。
到了戰國時期,各國所實行的人口普查是以縣為單位的人口統計,每年由縣令將年度的人口增減和賦稅收支情況上報給國君,稱之為上計制度。
到了漢朝的時候,這種上計制度就比較完整了,每年各個縣、郡(國)逐級上報戶籍,這樣,君主如果想要資料,是可以每年都能夠掌握人口總數和各項具體數字的變化的。這種類似的上計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都沒有發生什麼實質性的改變。
中國現存的最早的全華人口統計數出自於《漢書.地理志》,上面記載了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的戶口數和人口數。這也是世界上最早、最精確的全華人口統計數字,而其他各古國要麼沒有留下確切數字記載,要麼只記載成年男丁數目。
《漢書.地理志》本秦京師為內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漢興,以其郡太大,稍復開置,又立諸侯王國。武帝開廣三邊。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訖於孝平,凡郡國一百三,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地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提封田一萬萬四千五百一十三萬六千四百五頃,其一萬萬二百五十二萬八千八百八十九頃,邑居道路,山川林澤,群不可墾,其三千二百二十九萬九百四十七頃,可墾不可墾,定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六頃。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漢極盛矣古代疆域相比較於“人口普查”的難度而言,國土面積相對來 說更容易統計一些,然而也不是說就能得出精確的數字,這主要在於中國古代並沒有象現在這樣清晰的邊界線,邊境戰爭的不斷髮生也就意味著國土面積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增減。
比如漢初建立的時候,匈奴已經將雲中、代、雁門三郡的大部分國土搶了過去,以至於韓王信在向劉邦上書的時候說要將南韓的國都從晉陽遷到馬邑便是接近邊境了,而馬邑則是位於雁門郡非常靠南的位置。後來,“白登之圍”後,樊噲“定代地”才將這三郡拿回來。這一出一入之間,國土面積的變化,國君也就只能得到一個粗略的數字,而不會有較為精確的數字。
《尚書·禹貢》是中國最早的一本區域地理著作,是戰國時期魏華人所作,但是它並不是一個國家的疆域,而是他設想的各諸侯國統一之後的國家區域,是非常大膽而又富有前瞻性的。
當初,劉邦的軍隊進入咸陽城後,蕭何的第一目標並不是金錢和美女,反而丞相御史府中,把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一一進行清查,並且分門別類的登記造冊,統一收藏。這些資料對後來劉邦的統一也是立下“汗馬功勞”的,這也是後來蕭何可以位列第一功臣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漢書.地理志》中同樣對公元2年的國土面積和區域劃分有所提及,說明古代君主對自己的國土面積還是可以有清楚的瞭解的。只不過,隨著戰爭的多與少,國土面積的穩定性會有所不同而已。
-
4 # 歷史票友
首先說資料肯定有。
歷代稅務制度不一樣,但各地方官府都會依照當時的方式統計大概的人丁資料。至於土地面積,各地方“志”也會有統計。
史書中的記錄(如圖),也說明這些資料的存在。
那麼,皇帝到底知不知道?
那就因人而異了。
或者說,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
勤勉的皇帝,自然對自己管轄的國度瞭如指掌。
昏庸的皇帝,別說地方的人口,就連他自己內庫有多少錢恐怕都不知道。
-
5 # 史努比行走歷史
歷朝歷代大部分的王朝,對自己國家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雖然可能記載的不是特別準確,但是在當時的年代,君王為了更好的管理國度肯定會有專人去做面積的測量和人口的普查。為什麼呢?
一、面積。為什麼一定要測量自己國家的面積,古代的領土是分封制的,確定國土的領地範圍,君王才能更好的管理領土,將領土分封給有功勞的大臣和王族子弟,相信史書裡大家經常會看到君王分封功臣幾千畝地,幾百萬白銀等。那麼大臣和王族子弟們再將這些領土分給自己領地內手下和百姓,尤其是百姓根據所拿土地的面積是要交稅給領主的,土地的主人並不是農民,這也造就了從古到今(封建時期)大小地主(君王就是最大的地主),以前的國家稅負主要就來源於農業,可想而知君王對領土面積的掌握,對稅負的控制,是必須的,不然不知道面積胡亂劃分,如何確定各領主的疆域,如何給領主確定稅收額,領主又如何給百姓確定收稅額?所以面積是領主必須要知曉的。
二、人口。人口的確定,有這樣幾個原因:徵兵與否,土地劃分,收稅多少。1、知道了人口的數量、性別、年齡。對於徵兵而言知道每個家庭有幾個年輕男丁是必須要做到的,才能知道每個家庭應徵的兵額,尤其古代戰時都會強行把年輕男丁抓走當兵的,甚至現在的南韓還有到什麼年齡必須入伍一段時間的要求。
2、對於土地的劃分,人口的資料也是相應的依據,人口多面積小,自然劃分的也少,老百姓日子更難過。
3、對於稅額的認定,部分朝代是有人頭稅的,家裡有多少人就得交多少相應的稅。
所以人口的普查,也是古代國家必須要做到的事情之一。
人口和麵積,在古代是立國之本。
-
6 # 爐邊論史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首先,作為一個古代的皇帝,管理的是一個國家。他的主要任務是平衡朝中的勢力,維護自己的皇權。其次,是要選拔賢能,放置於國家各個職能部門,維持國家機器的有效執行。至於說國土面積有多大,人口多少,作為皇帝,肯定不能親力親為,去過多關注這些細節。但是,這些細節又是國運興衰的基本要素,不能不去管理。那麼怎麼辦,這就需要各個職能部門協同運作,替皇帝去管理這些細節,然後向皇帝彙報。
在治理國家方面,古人是很聰明的。早在幾千年前的周朝開始,在中央行政機構中,便設定有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各部。
吏部主要是選拔官員的機構,用來管理文職官員,主管官員的選拔升遷。
禮部主要是掌管典禮事物以及學校科舉之事,類似於現在的教育部。
兵部指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拔,軍隊的訓練事務,類似於現在的國防部。
刑部主要掌管全國法律的制定,以及負責全國的各級案件。
工部負責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主管全國土木水利之事。
戶部則主要掌管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響等一切財政事務。
所以皇帝想知道國土面積多少,人口多少。要詢問的應該是戶部尚書。
因為國土面積,人口多少直接涉及到國家的稅收,勤勉的皇帝應該是瞭如指掌的。至於那些昏庸的君王可能就稀裡糊塗了。總之,政府的職能部門就在那,懂不懂得善於利用,還是要看個人了。
-
7 # 雨夜v風聲
可以說在明朝以前都是一筆糊塗賬。跟本沒有能力完全統計齊全,直到明朝才統計完全!
到了明朝,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是個狠人啊,他自己個性苛刻嚴謹,建國初期行政效率也高,於是他幹了兩件事,第一件是從從洪武十四年,開始編訂天下的“黃冊”,就是戶口登記冊。這以後朝廷收人頭稅的基礎就是這個“黃冊”。黃冊編訂完,六年後,朱元璋又開始編訂“魚鱗冊”,就是帶圖的土地登記冊,因為土地一塊塊的嘛,在圖上像是魚鱗,所以叫“魚鱗冊“。 這兩個活兒幹完,花了12年時間。
現在大明朝的家底兒清楚了,全國戶籍共計一千零六十五萬二千八百七十戶,人口六千零五十四萬五千八百一十二人;土地面積八百五十萬七千六百二十三頃。你看,工作很細吧,有零有整的。這是那個時代的大資料工程,很了不起。
-
8 # 吳未如斯
以下均為個人看法,
首先,我覺得這這個問題上來說,皇帝有著極大的便利,畢竟是天下之主,手中掌握著全天下的一切事物。
所以,我認為在這種便利之下,會出現以下情況:
其一是知道的很清楚,因為無法考證,因此這種情況即使有也是充滿了不可能性。
其二,心中有數,國家的基本範圍還是知道的,人口也相應的會知道不少。原因有下,古代官員升遷最終都是要經過皇帝批准的。昏君還好說,如果遇上明君什麼的,基本的應該是瞭解的。
其三,不是不知道,不瞭解,而是根本就不想知道,也不想去了解清楚。這種情況對應的即是大昏君,不顧江山社稷,不管黎民百姓,這種情況想必歷史上也不少有。
當然,關於歷史上的皇帝知不知道或者了不瞭解自己國家的國土面積和人口,很多時候是無從考證的,史官想必也不會拿這種事情寫上流傳千古的史冊。
回覆列表
當然知道,要不然各級官府拿來做什麼的?要不然稅收,田地怎麼計算的?要不然徵兵怎麼知道自己可以發動多少兵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