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初堯
-
2 # 蜜蜂文學
我覺得很有必要!
人類的思維情感古今中外都是相通的。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是由活靈活現的人物和深度故事構成的,每一位讀者都想讀到更激動人心的人物和花樣翻新的故事,這些要求在外國經典中同樣是可以得到滿足的。
讀書就是在長見識,讀不同作者的書,就是在跟不同的人聊天,開闊自己的眼界和學識。
從小到大你的朋友都是國內的,交幾個國外朋友沒什麼壞處吧?現實生活中,你還面臨著語言障礙和生活環境諸如此類的問題,恐怕無法輕易與外華人交朋友。
然而在書中就簡單多了,沒有語言障礙,所有你想知道的不想知道的,作者都一股腦兒告訴你,你可以自己挑選喜歡的話題,主動權掌握在你的手裡,這是件多麼好的事,為什麼要拒絕呢?
我很奇怪,有些人對待讀外國書籍的牴觸來自哪裡?
旅遊的時候,我們都希望跑得越遠越好;但是讀書時,我們總想讀離我們最近的。看電影時,也不會有人抱怨:怎麼都是外國片,我們還是看中國產片的好。
對於旅行,我們看重的就是與眾不同,想要去到和自己生活的城市完全不同的風景;對於電影,評判的標準就是電影好不好看,吸不吸眼球。那麼對於書籍,唯一的標準不也應該是這本書是否值得閱讀?
國內經典也罷,國外經典也罷,都是需要閱讀的。但我個人認為,我們對於國外的瞭解太少太少,不能總抱著國學經典而拒絕國外經典。
孫子兵法上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現如今,各國之間的競爭還是很激烈的,如果我們對國外、對西方一無所知,不知道他們會怎麼想怎麼做,那將來無論是做朋友還是做對手,都不可能有成功的把握。
盲目自信要不得。試看歷史上繁盛的隋唐南北宋,都是開放和包容的。我們有好的,願意傳給其他國家的使者;別人有好的,我們也願意虛心接受。魯迅也提倡“拿來主義”:吸收外來食物的長處為我所用。
國學經典要讀嗎?當然要讀!國外經典要讀嗎?更加必要,而且是迫切!
閱讀國外經典,我們才能知道在他華人眼裡好壞的標準是什麼,他們更看重什麼,他們與我們的區別在哪裡。有了比較,才知道應該怎麼做,才是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在《人類簡史》中,你看到智人是透過一路廝殺,才有了今天人類的地位。然而,人類並不是地球天命所定的王者,只是富有創新和冒險精神,加上好運,才迅速發展。
人類會使用工具、會狩獵,黑猩猩也會;人類能栽培植物、馴養動物,螞蟻在幾百萬年前就會了直到今天。在人類的發展史上,也曾有過瀕臨滅絕的時代;但正是人類敢於冒險離開森林,走向草原、走向各大陸,才有了人類繁榮昌盛的今天。
當年的原始人,能走遍地球的各個大陸和島嶼;今天的我們,為什麼不能讀幾本外國經典文學?
當英華人在談論孔子時,我們可以和他聊幾句莎士比亞;當德華人在談論老子的《道德經》時,我們可以和他聊幾句歌德的《神曲》;當法華人在說wenge時,我們可以聊聊大革命。
如果你從不閱讀外國經典,當你旅行時,你還會為了什麼而激動呢?“感同身受”這四個字,需要的是極其豐富的閱歷和同理心。
當我們離開時,我們總是會為了我們“沒做”什麼而後悔,從不為“做了”什麼而後悔。
最後我們在選擇西方名著進行閱讀之時,要慎重對出版社、譯者進行比較、權衡和選擇!
-
3 # 一條老書蟲
我一直覺得有必要
讀小學的時候,就有魯濱遜漂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讀書就是長見識,長知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自古以來傳下來的話自然是沒錯的。
我們國家的書籍當然是首當其衝要讀好,讀外國經典能瞭解外國的一方文化,以及更多文明的興起與衰弱,更好的瞭解這個世界,能更好的瞭解多樣化的人,多樣化的社會。
出社會後,你也會發現,有時候難免會談及國外,談及這個世界各種各樣的地區的文明,要是啥都不知道,估計你也會很尷尬,這也是很有必要的。
現在5g時代即將到來,萬物互聯,更加的縮短了在這個世界的我們的距離,多元化的世界,我感覺會慢慢趨向一體化,更加的複雜,也更加的簡單,各種文化會慢慢的融合,慢慢的我們會越來越近。提前閱讀了解外國經典,能讓我們更好的與世界人民一起了解,也會讓你感覺這個世界更加的美好。
-
4 # 尋天涯
全球化促使我們要學習外國文學。
全球化正在以不同的形式滲透到我們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和研究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當今世界,各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各民族文學互相影響、互相滲透。高校中文系的學生的外國文學教學具有更為現實的意義。
優秀的文學作品,總結了人類對於真善美理想的精神探索的歷史,潛移默化地對人們起著思想教育和道德陶冶的作用,能使青年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有利於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學習和研究外國文學發展史上那些里程碑式的作品,閱讀、學習、欣賞經過千百年的長時間篩選和億萬讀者嚴格檢驗的藝術珍品,總結前人的藝術經驗,可以提高我們的藝術水平,增強審美情趣,提高鑑賞水平和能力。學習外國文學。可以瞭解外華人的生存方式,瞭解他們的思維方式。這就為我們自己找到一個參照系,從而知道什麼是世界的,什麼是民族的。樹立在全球化時代我們的民族意識,培養我們的國際主義精神。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繁榮社會主義文學,要求我們學習外國文學。
世界文學史上的優秀作品,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各華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形象的生活教科書,批判地吸收外國文學的養分,正是民族文學不斷髮展、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從一代文學巨匠魯迅、茅盾、郭沫若、巴金,到當代文壇的俊傑,他們都從世界文學中吸取了豐富的精神資源。一個開放的民族是最善於向別的民族學習的,放眼世界,沐浴八面來風,我們將更加健壯,更加富有。
我們的時代是個“地球村”時代。“地球村”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紀50年代。當時加拿大著名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提出這一概念,背景是由於電視出現,帶來的資訊擴散,國家、地區、民族乃至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小了,人們不再互相隔離,而是像進入到一個村莊,將處於一個可以迅速交換資訊的時代。
麥克·盧漢向我們描述了一個自由往來交換資訊的美好圖景。他直接影響到了美國的未來學家、《第三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如果說麥克·盧漢當時主要是看到電視時代的未來,那麼我們今天已進入電腦時代、網路時代,資訊交流更加直接、更加密切、更加個人化。
這時的地域問題越來越多地成為一種國際問題,如果每個民族、國家只堅持自己的狹隘性,問題就無法解決。我們必須意識到,每個人、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之間的命運已發生了更加密切、更加生死攸關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我們的存在和他人的存在是互相依存的。在這樣的時代,一個知識的人不但要知道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現實,也必須知道世界的文化和知識。學習外國文學就是了解世界文化和知識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
-
5 # 福善易學講堂
閱讀外國經典有必要,但最好在不同的年齡段來閱讀!
就自己閱讀習慣和體會而言,大學前最好還是讀國內文學、中華經典;大學後隨著自己年齡和知識的增長,可以去閱讀外國文學和外國經典,我自己體會有兩點:
一、外國文學過早閱讀和理解有難度
中學時我讀外國文學,如《簡愛》、《悲慘世界》、《紅與黑》等,當時只是圖個閱讀速度和書中內容的大概,因為當時也有很多同學喜歡讀這類作品,偶爾還拿來做交流和攀比,但其實對作品本身的背景、創作原型並不瞭解,書中的人物名稱現在你讓我回想也想不起來,一是外華人的名字、稱呼過長,二是華人沒有這種記名習慣,不能深度入腦;導是當時讀起國內文學如《花季雨季》、《三重門》就很愉悅,也貼近生活和時代背景,還能起到培養閱讀的習慣!
二、中外文學有文化和時空差異
閱讀是一個人的習慣和愛好,當習慣養成後其實就是生活的一部份;我個人平時喜歡睡前閱讀,車上也放有書籍,平時辦事、等人可以碎片閱讀,而更容易讓我記住和入腦的,其實還是本地文化、國內文學,因為我們本身就生活在這個大環境中,九年的意務教育讓我們對中國歷史、朝代有親切感,遠至夏商周,近到元明清總有一份歷史情懷和時代印記;如果讓你時常切換到一箇中世紀羅馬時期的歐州背景下去生活和思考,本身就會有一種抗拒!
我的建議和結論是:閱讀外國經典有必要,可以增加你的知識面和知識儲備,但最好在不同年齡段來閱讀,這樣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如果你是工作的需要,那可以選擇性或分類來閱讀外國文學,這樣使閱讀更有針對性!
回覆列表
我一直以為,讀書就是在長見識,讀不同作者的書,就是在跟不同的人聊天,開闊自己的眼界和學識。
從小到大你的朋友都是國內的,交幾個國外朋友沒什麼壞處吧?現實生活中,你還面臨著語言障礙和生活環境諸如此類的問題,恐怕無法輕易與外華人交朋友。
然而在書中就簡單多了,沒有語言障礙,所有你想知道的不想知道的,作者都一股腦兒告訴你,你可以自己挑選喜歡的話題,主動權掌握在你的手裡,這是件多麼好的事,為什麼要拒絕呢?
旅遊的時候,我們都希望跑得越遠越好;但是讀書時,我們總想讀離我們最近的。看電影時,也不會有人抱怨:怎麼都是外國片,我們還是看中國產片的好。
閱讀國外經典,我們才能知道在他華人眼裡好壞的標準是什麼,他們更看重什麼,他們與我們的區別在哪裡。有了比較,才知道應該怎麼做,才是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而且,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