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鬼影問道化真身
-
2 # 俗人觀史
關係肯定是有的,因為氣候原因,莊家就很難豐收,要麼旱,要麼澇。以至於老百姓吃不飽肚子,進而起義暴動。我認為只要原因是北方遊牧民族的空前強大,滿清入關,明政府節節敗退,故而滅亡。
-
3 # 安居西安
個人覺得明朝的滅亡跟天氣沒什麼關係。
歷朝歷代都有滅亡,滅亡的本質無非是政府的無能,天災人禍得不到根治,民不聊生,所以才會滅亡,接下來再看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清兵南下,明朝根本沒辦法抵抗,節節敗退,加上沒有人能打敗清兵,各路朝廷大員,紛紛投靠,明朝政府有心無力,不足以平外敵,外患除不了,內憂更嚴重。
內部原因:農民起義軍聲勢浩大,各路民間武裝紛紛支援,一路成為燎原之勢,明朝政府內憂外患,難以抵擋,故此滅亡。
根本原因,明朝內部體制臃腫,皇帝視聽閉塞,根本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還在做自己的天子美夢。
經濟原因: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行,扼殺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使得資本階級怨恨十足,對社會充滿了不滿。
-
4 # 穿越再現彼岸
明朝末年幾十年極端天氣頻繁出現,導致很多老百姓沒飯吃,造成大的社會動盪,農民起義頻繁爆發。明朝的滅亡是天災加人禍才導致的滅亡,不是某一個原因就導致了明朝滅亡。 國外學者專家認為小冰河時期的天氣導致了明朝滅亡。(小冰河時期圖)
明朝小冰河時期造成的危害。明朝末年極端天氣表現為,夏天極度乾旱和水澇並存,冬天時極度寒冷,據記載。廣東地區冬天大雪紛飛,出現暴雪的頻率非常多。
中國歷史上有四次小冰河時期:第一次小冰河時期是商朝到西周初年;第二次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到西晉、第三次唐末、五代十國到北宋初年;第四次是明末清初。前三次的社會動亂導致人口銳減,據統計達到了五分之四,而明末時期的人口減少了一半左右,農業科技的進步以及美洲的土豆、玉米和地瓜這些耐旱作物的引入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開啟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明朝末年天災引起的動亂主要是農民起義軍,這個時間段不是一年兩年的農民饑荒而是長達幾十年,起義此起披伏,根本鎮壓不下。此外,北方少數民族也因為食物問題而南下。
明朝滅亡的幾個原因。明朝開國200年後,和其他大統一王朝進入暮年,明帝國的好多弊端開始顯現出來。
一、土地兼併嚴重,農民賦稅負擔沉重。明朝中後期以後,土地的兼併非常嚴重,大大小小的官僚透過各種手段兼併土地佔為己有,耕作良好的土地大部分掌握在大地主手中,普通百姓耕作幾畝薄田或者租種別人的土地。由於有官僚大地主掌握了土地,想盡各種辦法逃稅,政府的賦稅負擔大都分攤到普通百姓身上了。小冰河時期的到來,糧食大規模減產,地主不管這些,租地就要交租子,農民也只能忍飢挨餓,一年兩年還可以挺過來,時間長了那就要餓死了。擺在老百姓面前只有兩條路,要麼餓死,要麼起義,起義還能博得一線生機,這是老百姓的共識。(農民耕作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個火星就導致起義爆發。
二、長期持續戰爭。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會拖垮一個處於鼎盛時期的王朝,安史之亂導致唐朝衰落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上個世紀打了八年的兩伊戰爭,原來兩個國家人均收入世界排名前十,戰爭後兩個國家負債累累。明朝面對後金的崛起,同時內部農民起義頻發,戰爭的錢從哪裡來,還是從百姓手裡徵稅。明朝陷入一個惡性迴圈中,沒有起義的好多地區的農民也成了農民起義軍潛在補充物件。
三、明朝政治制度導致宦官專權,黨爭不斷。朱元璋時期廢除宰相制度,改用內閣制度,皇權與相權的鬥爭以皇權勝利。代之而起的是內閣制度,也就是群相制,為了擔心內閣的權利過大,與皇權產生爭奪,皇帝只好利用宦官牽制內閣。到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內閣和皇帝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官僚體系中黨派林立,紛爭不斷,有時集體抵制朝廷的政策。(崇禎皇帝劇照)
政府官員眼中只有錢,崇禎皇帝的周皇后為了讓百官捐款,自掏腰包5000兩白銀,讓自己的父親周奎(非常吝嗇)帶頭款款,這位爺居然只捐了3000兩,剩下的自己收了。李自成打進北京後,為了保命交了300萬兩白銀和全部財產才保住了命。連傾巢之下,安有完卵這樣簡單的道理都不懂。
崇禎皇帝繼位後雖然殫精竭慮,無奈手中是一把的爛牌,迴天泛術了。
-
5 # 1968花果山
我認為明朝滅亡的原因天災人禍兼而有之。
先說人禍吧。
一,明朝後期土地兼併現象嚴重,社會貧富嚴重不均,階級矛盾尖銳。政府雖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稅收改革一條鞭法,但成效不大。
二,政治體制存在弊端。皇權削弱,明政府採取內閣制,避免了宰相專權,但容易形成黨錮之爭,行政效率低下。再加上明政府官員待遇低下,容易造成各級官怠政情緒和貪汙行為。
三,缺乏明君,皇帝不作為。明朝皇帝中後期普遍不理朝政。國家機器得不到維護和保養,怠速運轉。
再說天災吧。
一,內因明末小冰河期,天氣異常寒冷,農作物長勢不好,常年歉收。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導致了內部低層民眾對政府不滿,爆發農民起義。
二,寒冷的天氣導致中國東北地區人類生存條件惡化,生活在這裡的女真族為了生存被逼向南擴張。
總之,天災人禍,內憂外患,缺乏明君良將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
6 # 長安九品官
明朝時期自然和天氣災害確實較多,然而將明朝滅亡歸結到這方面顯然過於偏頗!還是要從宏觀的歷史觀來看待一個封建王朝的滅亡!
封建的制度,封建的社會關係,這才是滅亡的根本!難道沒有天氣災害就不會滅亡了嗎?難道歷史上其他王朝的滅亡都跟天氣有關嗎?答案是否定的!
天氣和自然災害只是更進一步激化了明朝的社會矛盾,加速了明朝滅亡的程序而已!
-
7 # 歷史動車
崇禎十三年,河南大旱。據史書上說,是數百年不遇之大旱,而且還不是旱一年,連續三年。 河南的景象書上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別說無雞鳴了,蝲蝲蛄都給挖出來吃了。當時的百姓已經不能用貧窮來形容了。再窮,有一樣東西還是必須要有的——稅。
國家不徵稅就沒錢打李自成,沒錢防著皇太極。所以,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稅。
怎樣才能不用繳稅呢?有兩種選擇,一是死翹翹了;二是跟著闖王幹革命。於是,接下來就是那句著名的口號: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在那個該死的年月,百姓想不造反真的很難。
崇禎十四年,李自成在河南毫不費力就招募了十幾萬人,用了兩年時間佔領河南全境。先後殺死陝西總督傅宗龍與汪喬年。一年後,農民軍進入陝西,擊敗孫傳庭部佔領西安。在關內,明軍就此再無還手之力。
而此時,能夠阻止李自成前進步伐的部隊只有駐守山海關的關寧鐵騎。這隻部隊很想入關勤王,可他們離不開,因為皇太極也想跟著去。
崇禎時期的明王朝就是這樣,按起葫蘆瓢又起,沒辦法。
可以肯定的說,皇太極的到來事先並沒有跟李自成約好,他之所以來是真的沒辦法。因為,那年的冬天真是太冷了。
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的每一次入侵都與天氣有關。道理很簡單,這些民族大多都是遊牧民族,賴以生存的就是牛羊與狩獵,可如果北方地區的冬天太過於寒冷,牛羊也是無法生存。生活既然無法得到保障,他們只能南侵。北宋時期如此,南北朝時期也是如此。而歷史上氣溫最低的時期,就發生在崇禎年間。
延續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就這樣在內憂外患雙重打擊下關門歇業了。
小冰河期與歷史上僅有的幾年大旱竟然發生在同一時期,太巧了。
李自成出兵前發出一道榜文說的真好,一共八個字:嗟爾明朝,氣數已盡
回覆列表
天災人禍代代有,沒有哪一個朝代或哪一國能避免,所以天災雖然是國家面對的一個嚴峻挑戰,但是隻有天災與國政產生重大關聯時,才會導致亡國。
一國的存亡不會亡於天災,而是亡於內政。明朝顯然是亡於內政。個人理由:
1,明朝實施的是內閣制,內閣掌控國權,一方面能在君王不得力時,維繫國家的框架穩定。另一方面內閣制容易造成黨爭,一旦君王不太作為,就極容易造成朝廷因黨爭而怠政。
明朝萬曆帝三十二年不上朝,朝廷內部黨爭嚴重,朝廷因內閣制的制度特點,還能正常維繫,但是應對重大變故的能力卻不足。這也是天災導致民變,放任建州女真崛起的根本原因。
2,明朝多代天子,都不太關心朝政,對大明的未來沒有規劃,完全甩鍋給內閣。內閣群賢畢竟只是臣,不能僭越,不敢指點江山,無法對大明的未來作長遠的整體規劃。如此一來,也就無法對國家重大災禍制定預防預案,因此面對國家突發問題只能被動應對,而且由於準備嚴重不足,應對的效果也是十分糟糕。例如由明朝內閣制演進而來的現代西方行政體系,應對天災人禍就效率比較低下。例如美國政府應對颶風丶水災就不怎麼得力,日本政府應對福島災禍就表現不佳。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有一得必有一失。
3,明朝實行科舉制,大臣們與天子讀的都是聖賢書。文才有餘,而實際操作能力不足,造成很多對內對外政策的處置方式不妥當,對突發災禍的應對能力也很差。
綜上所述可能看出明朝滅亡有多方面的原因,天災只是在關鍵的時機,打中了明朝的短板,給了明朝沉重一擊,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天災只是壓死駱駝的一根稻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