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ongzhi8
-
2 # 長風浩蕩
你來跟我說說,儒生是怎麼把己之所欲施於你的?儒生拉你入教了?拉你去儒家的宗教場作聆聽洗腦了?儒家說,我說的都對,不許質疑,不許“揣測xxxx”了?儒家說的是,如何言行就是君子,如何言行就是小人,既不逼你做君子,也沒不許你自行定義君子。你覺得他說的不對,你自己定義君子小人,儒生絕對不會干涉。所以,誰強迫你了?要是你覺得人家說的無可辯駁,那是你的事,那是你的選擇,怎麼就是人家逼你了?
你用牛頓三定律解物理題的時候,牛頓綁架你了沒?
哦,己之所欲施於人,原來是叫“道德”綁架啊?那麼,基督教的傳教,顯然就是典型的“道德”綁架了吧。對了,那不是道德,那與道德無關,那種黑白不分是非不辨的教義,是洗腦,與道德無關。所以,那是“洗腦”綁架,不是道德綁架。
-
3 # 劉屹83826861
儒生們所提倡的己所不欲、[是指自己不仁]勿強施對待他人而所不仁!不欲乃不為家門之道、儒家世子之禮遇。同時中國的儒家門生及孔子、又提倡百家爭鳴大鳴大放、大辨治事為仁之辨之論的處世交友之道、《論語》、孔子說、義不遠仁、仁本為一、是固有之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乎意思是保住它而不能失去、《孔子家語》、《禮記》、《左傳》與《孟子》、《莊子》愛拿孔子開玩笑、認為孔子第三大朋友當然就是他的戀人與愛人、孔子還有個好朋友、那就是他的兒子孔鯉。看一看山山水水、悟一悟人間智慧、說一說爭一爭喚醒潛能、盪滌汙泥濁水乃是儒家大辨大非之道。總比睜隻眼閉隻眼路見不非不聞不問要好。在當今社會各書已見各談其表、說文道字甚至侮乎其人、乃屬正常文人之嘴而有不仁亦屬正常、要不誰能識清分曉真金白銀。故能聞聽侮之而不恕之、萬事可謀賢矣。而受侮小不忍律哉、則亂大謀可知。君子以恕教人之道而不恕、終生能可其侮而不怨恕、時常被人罵而心卻能悅之。所以網路是天下人盡情暢言抒發之所、即便己不欲而施他人、……可謂也是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讓人說話道之天不會蹋下來……反而更加堅固、此上亦屬其本人三觀不代表他人之詞、歡迎指點……。
-
4 # 真相很簡單
概念多了就容易亂,所以,這個事要先從本源上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過程,也是不同的視角,在修身的層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修養,但是,到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層面,就要遵循某種規則了。這個規則中,己所欲或者己所不欲,由於人的各種不同,必然會有不同的衝突。我們聽說過道德綁架,但沒有聽說過法律綁架,就是因為法律是大家認可的規則,且是國家強力執行的規則,而到了道德的層面,視角就比較多了,你認可的,我不見得認;你以為是鐵定的規則,我認為你只是腦子短路……今天是一個各種價值觀縱橫交錯的時代,也是社會劇變的時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使用也是因情況而定,同樣,那種喜歡強加於別人的道德綁架,今天的人也有足夠的警醒,心裡明鏡似的,不是想綁架就綁架得了的。另外,用具體的人舉例子不合適,比如於丹,說事就可以了。
-
5 # 思源1666
夲人認為,華人文化是,〈俠仕〉文化。
無論講任何一派都有爭議,並且講不徹底,而俠仕文化華人非常崇拜,每本歷史書中似乎都有俠客義士的存在。
拿個人講,進我一寸,我讓你一尺,文中提到,自已勿欲,勿使於人,俠仕手裡這話能講通,而儒,法,佛,道,很難找到合理性,這只是言詞類,
行為類,扶弱濟貧,凌強扶弱,勝至把匪類說成義匪,只要除暴安良,只要是善舉一定會受人贊楊,以暴制暴很多人認為,惡人自有惡人磨,很多人講因果迴圈,點頭哈腰不喜歡,抱拳施禮顯豪氣,太多了,無窮無盡的俠仕:描述。
歷代朝政更變上,都是大舉義旗,都以俠義之說征服人心,達到終結目的,再以維護統治因暴力終結政權,
特別奇怪是狗的描述,設有一句好詞。這狗對,行俠仗義是有很大不便,所以這狗仗人勢,特別討厭。
這對人的描述上,達官必須與貴人聯絡上,商人與奸聯絡上,富人與仁儀聯絡上,總之教人守住底線,否則俠仕再見。
今天法,似乎是俠仕的化身,但它沒有俠仕的隨意性,也有很多的侷限性,並且進口很多洋性。
只是探討,為必正確,文水時限,接受批評指正,見笑了。
-
6 # 手機使用者楊子江
累死了,近來網上從春秋到民國初墳熒中竄出來的孔孟疆屍不少,儘管用的都是現代化妝品,或扮仁人志士或演美人愛心,但屍臭終究難掩。現代文明: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與孔孟儒學沒有關係,翻遍了找、加上放大鏡看也沒有現代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請勿本未倒置牽強附會,用現代文明給孔孟疆屍輸血打針,再一次愚民繼而吃人!1919年5.4運動民主、科學的吶喊猶在,中國當代文明恰恰是建立在“打倒孔家店”之上!
-
7 # 好玩的國學
人生活於世界上,大概要處理好兩種關係。一是人與世界的關係,另外一種是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世界的關係其實可以簡化成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而人與人的關係則關係著我們如何在社會上立足。
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是一種愛的哲學,無論是對物還是對人,都提倡用愛去關照世界,關愛別人。這叫做“民胞物與”的精神。宋代理學家、關學創始人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認為,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間的人和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這種“民胞物與”的精神,要求我們對他人應像兄弟一樣去對待,對萬物也應像對人一樣去關愛。
相對於處理好人與世界的關係,中國哲學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為人畢竟是群居動物,所以儒家更加強調人倫關係。而在儒家看來,維繫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就是愛。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說“仁者無敵”,都提倡用仁愛之心去對待別人對待世界。
孔子提出,我們應該把“忠恕之道”作為人際關係的金律。忠之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你想取得成功,應該幫助別人取得成功;你要想於社會上通達無礙,你應當幫助別人也通達無礙。恕之道則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想被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你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是一種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的精神。換句話說,儒家提倡做人做事要多換位思考,多替別人著想,這樣世界就會充滿愛。
這種溫情脈脈的價值觀,是“仁者愛人”思想的具體體現。但“己所勿欲勿施於人”真的是人倫關係的金科玉律嗎?一貫對儒家哲學持批評態度的莊子冷笑一聲。
莊子是道家哲學的集大成者,他博學善辯,但他從來不是臉紅脖子粗地與人爭辯,他善於講意味深長的故事。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倏與忽受到渾沌的優待,想做點好事報答渾沌。他們認為人都應該有七竅,好用來聽聲音吃東西呼吸空氣,可憐的渾沌沒有,於是就想替他鑿出七竅來,就這樣鑿了七天,終於把恩人渾沌給鑿死了。
倏忽是有愛的,渾沌同樣愛心滿滿。但倏與忽卻用愛的名義,搞死了自己的朋友。他們的行為是儒家哲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延伸,就是“己所欲而施於人”。這在崇尚道法自然的道家哲學家莊子看來,是極其荒謬的。
如果說儒家哲學重視人的集體屬性的話,道家哲學則高度重視人的個體的自由,這好像是一把摺扇的兩個扇面——一邊是人需要在社會的舞臺上實現人生價值;一邊是人如何在自然大道中實現心靈的自由,這種自由莊子把它叫做“逍遙遊”。
儒家是入世的哲學,強調人總要做出些有利於個人和社會的事情,這樣生命才能不朽,這種不朽就是“立德立言立功”。也就是說,對於儒家來說,社會是實現個人價值的舞臺。而老莊哲學認為,儒家那些所謂的不朽和仁義禮智等價值觀,恰恰是人性的枷鎖,它讓人生而不自由,靈魂被桎梏。
按照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人是大自然的一員,理所當然應該效法自然,按照自然而然的方式去發展自己。所以,莊子認為,人生道路千萬條,自然而然最重要。對於人來說,我們應該順應自然天性,努力擺脫物的束縛與奴役,做到“物物而不物於物”,自由發展本性,超脫於世,放飛心靈,做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既然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就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摩推測別人,這叫做“己所欲勿施於人”。
莊子認為,所謂超脫,就是超越俗世、超越自我、超越固有經驗的執著,對人對己不以自我為中心,否則就是拘泥於世、拘泥於心,動機與行為相背離而害人害己。
莊子又講了一個故事,這同樣是“己所欲而施於人”造成的悲劇。
“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 ,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 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一隻海鳥,降落魯國首都郊外,被人捕得。國王以為祥瑞,親自迎入太廟,要陪海鳥好好喝一杯。他吩咐儀仗隊為海鳥演奏《九韶》古樂,安排御膳房為海鳥擺設三牲國宴。可惜呆鳥無福消受,被樂曲嚇得頭昏眼花,不敢嘗一塊烤肉,不敢喝一口酒。國王終於用愛的方式把鳥給搞死了。莊子借用孔子的話說,這是用人類生活方式養鳥,不是用鳥類生活方式養鳥,莊子的言下之意是己所欲勿施於鳥!
世間用愛的名義造成的愛的悲劇,其根源大抵就是己所欲施於人。而這種愛的方式,依然每天都在發生。
回覆列表
聖經裡面也有這句話!!意思是相同的!
……
問題是,全世界最大的宗教戰爭,殺人最多的宗教徒,到處掠奪,搶劫強姦,販賣黑奴,建立殖民地,屠殺不同種族的……
……
地球上除了基督徒,再無第二個宗教了!
……
這不算啥,搞笑的是,很多奴才還把這些國家看成民主自由人權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