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由拍案驚奇
-
2 # 路遙lgy
張耳,河南開封人。(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張耳少年有名,是魏國信陵君的常客。後來陳勝吳廣起義,他與好友陳餘一起投奔了義軍。
公元前209年,張耳陳餘隨大將武臣到河北。由於陳勝在陳縣稱王,武臣也自立為趙王。公元前208年,武臣被部下殺死,張耳逃脫後召集舊部數萬人,擁立趙王后裔趙歇為王,移居信都(今河北邢臺)。
公元前207年,秦國大將章邯帶大軍到了河北。張耳勢弱,就保護趙王歇往東跑,結果被秦軍圍困在了鉅鹿。
張耳被圍鉅鹿,向在北邊駐紮的好友陳餘求救,陳餘不救。同年十月,項羽帶大軍來救鉅鹿,鉅鹿之戰成為項羽的鼎峰之戰。之後,張耳與陳餘決裂,拿了陳餘的兵權,隨項羽入了關中。
項羽早就聽說過張耳的名聲,算是比較早的反秦義軍的首領,念他扶持趙王,而且抗擊秦軍有功,一路跟隨聯軍入關中,隨即封張耳為“常山王”,都城邢臺。
公元前205年,陳餘向齊王天榮借兵攻打張耳。張耳兵敗投靠了劉邦,張耳早期在外黃縣當縣令時與劉邦有交情。
公元前204年,張耳與韓信一起參加“井陘之戰”就是有名的“背水一戰”,勝利後,韓信請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劉邦隨即同意。
張耳是擁立趙王歇的第一功臣,當時他任相。後來又被項羽封為“常山王”,也是在趙地。張耳十分賢德,在趙有好的聲望,韓信領兵打仗,需要一個穩定的大後方,來支援他的供給。張耳無疑是趙最合適的管理者。加上,劉邦與張耳有很好的交情。所以,韓信讓劉邦立張耳為趙王,顯然是很正確的。
-
3 # 看不見的角落
張耳原本就是趙國的貴族。在秦朝末年的動亂中,原本被秦國消滅的六國紛紛復興。楚國懷王在項氏叔侄的擁立下復國,齊國田儋實力雄厚自立為齊王,魏國寧陵君魏咎也在弟弟魏豹的輔佐下跟隨陳勝起兵,平定魏國稱王。而張耳也在趙國先擁護大將武臣為趙王,張耳自封左丞相。但是武臣不久就被部下殺死。他又和自己的好朋友陳餘一起擁立了趙國後裔公子歇為王。透過這一系列事件,張耳就在趙國當地積累了不少的威望。
項羽的成名之戰“鉅鹿之戰”就發生在趙國境內,張耳感念項羽恩德就全力相助項羽,項羽在滅秦之後封張耳為常山王。從這時開始,張耳便成為了十八路諸侯之一。後來,原本是張耳好友的陳餘和他反目,發兵攻打張耳,張耳被迫逃到了漢王劉邦的帳下。井陘之戰後,韓信張耳大敗陳餘的部隊,韓信表奏漢王建議封張耳為趙王。
韓信此舉其實是暗藏心思。韓信當時是劉邦的手下,而張耳曾經是和劉邦平起平坐的的一路諸侯,只是暫時棲身於劉邦軍中,張耳成為趙王更加順理成章。張耳在趙國又有相當高的威望,可以很良好地安撫趙國。此後趙國也可以成為韓信大軍的後勤補給基地,又可以送一個順水人情給張耳,何樂而不為。
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天下已經呈現出楚漢爭霸的膠著態勢。韓信卻在這一時期希望儲存自己的實力,請封張耳為王只是他的緩兵之計。韓信張耳攻打趙國時,漢王正在滎陽、成皋一帶與項羽周旋,可以說是九死一生。
歷史上著名的幾個典故也發生在這一時期,比如漢王軍中的紀信因為長相酷似漢王,假扮漢王引開項羽,漢王因此逃生。漢軍將領周苛被項羽捉拿,項羽以“為我將,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的條件利誘周苛,他依然不為所動,最後被項羽烹殺。《史記索隱》引《三輔故事》曰:“楚漢相距於京索間六年,身被大創十二,矢石通中過者有四”。足見這一時期劉邦與項羽競爭的慘烈,可是韓信卻在這一時期作壁上觀,上書請封張耳為趙王,隨後按兵不動,坐觀成敗,以至於激怒漢王。漢王“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一下子就解除了韓信的軍權,並且順水推舟“使張耳北收兵趙地”。這樣韓信就成為了張耳的部下,算是對他見死不救的懲罰。
所以說,韓信請封張耳為趙王,並不是大度寬厚,而是飽含私心,只是最終押錯了寶,從此在漢王心中埋下了惡劣的形象,可以說韓信被殺的矛盾基礎就是始於這次請封趙王事件。
文:經典守望者
-
4 # 谷老師
韓信滅趙國後,立趙國王族成員是不放心的,張耳成為最佳人選,這是因為:
首先張耳和劉邦是好朋友。在反秦鬥爭中,在楚懷王的旗幟下,張耳多次遊走於項羽和劉邦之間,對劉邦多有幫助。
其次劉邦與張耳是兒女親家。劉邦的女兒嫁給了張耳的兒子張敖 兩家關係比較融洽。
最後張耳又是趙華人,能夠和趙國的各個階層疏通關係,能夠鎮服住當地人。
-
5 # 講古場
劉邦在與項羽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也確實按照韓信的建議執行的。當劉邦攻下韓地的時候,就封了一個王。此人也叫韓信,史稱韓王信。再之後,劉邦攻入了項羽的老巢彭城,以為自己奪得了天下,興奮的不得了。劉邦得意忘形,開始收羅美女珍寶,沒想到項羽殺了個回馬槍,把劉邦打的抱頭鼠竄,連老婆孩子都顧不上,當然也顧不上分封功臣了。
劉邦好不容易在滎陽站住了腳,形成了和項羽對峙之勢。但是,當初投靠劉邦的諸侯一看風向變了,此時又是楚強漢弱了,於是又紛紛叛漢歸楚。就在這一時期,劉邦接受了袁生的建議,派韓信開闢北方第二戰場,韓信的傳奇人生拉開了序幕。
韓信首先打敗了魏國,俘虜了魏王豹。劉邦把魏國變成了三個郡,並沒有進行分封。這個也可以理解,此時劉邦的地盤不算大,巴蜀、漢中、關中是劉邦的大本營,不可能分封給別人。除此之外只有韓地,分封給了韓王信。如今,劉邦在與項羽的對峙中處於下風,剛剛打下新地,不分封也可以理解。
緊接著,韓信攻下了代地。而此時的劉邦被項羽打的很慘,根本顧不過來封賞。不僅如此,劉邦還派人收了韓信的精兵支援滎陽。而且又給了韓信一個新的任務,攻打趙國,並且派來張耳輔佐韓信。於是,韓信和張耳帶領著一些新兵,開始攻打趙國。
劉邦派張耳前來輔助韓信是非常正確的,張耳在趙地當過相國,也當過王,很有威望,對於收復趙地很有幫助。韓信和張耳不負眾望,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一戰而斬趙相,虜趙王,攻佔趙地。在這個過程中,韓信當之無愧是第一功臣,那麼韓信為什麼上書劉邦,請求封張耳為趙王呢?
首先,一定要有人被封王:韓信的理想就是裂土封王。可是,劉邦封了一個韓王之後就不封了。從韓信的角度來說,此時需要做的就是讓劉邦繼續把攻打下來的地盤封給功臣;
張耳是最佳人選:張耳在趙地有威望,和劉邦的關係又非常的親密。劉邦年輕的時候,曾經是張耳的門客,交情不一般。所以張耳是最合適的人選,劉邦不大可能拒絕;
為自己被封王做鋪墊:如今,我打下了趙國,封了張耳為王。將來,我打下齊國,就該輪到我韓信被封王了。韓信一定是有這樣的打算的,所以李左車建議韓信派使者去燕國,韓信聽了,結果燕國投降了。李左車還建議韓信派使者去齊國,韓信就沒有聽。為什麼?因為齊國只能打下來,他才有可能被封王。
可是,韓信不派人去,劉邦派人去了。結果,酈食其說服齊王投降了劉邦。韓信得知這個訊息,非常的上火,眼看著自己的計劃流產了,封王之路走不下去了。此時,蒯通給了韓信一個繼續進攻齊國的理由:劉邦命令你攻打齊國,並沒有下令讓你停止攻打齊國啊!其實,這個理由很牽強,劉邦遠在滎陽,不可能這麼快就得到訊息。韓信可不管這些,沒有理由也未必就不打,何況有個理由呢?管他牽強不牽強,我要封王就得打。於是,韓信繼續攻打齊國,可憐酈食其被齊王用一口大鍋給煮了。
綜上,韓信攻打下趙國卻請求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自己將來被封王而鋪路。
-
6 # 子由拍案驚奇
韓信其人,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被稱之為著名的軍事家之一,用兵如神,果斷不疑。
韓信所指揮最為經典的一次戰役應該就是井陘之戰了。在這一次中國古代的大型戰役中,韓信以自己所指揮的3萬漢軍新兵,擊敗了趙國強大的20萬正規軍。
而且,在戰役進行過程中,韓信違背用兵常理,把自己麾下的漢軍背水列陣,卻達到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效果。這一戰,殲滅趙軍20萬,俘虜了趙國的國王,陣斬趙軍統帥陳餘,從此,趙國宣佈滅亡。
那麼,“韓信井陘之戰一舉滅趙,卻為何立張耳為趙王?”
司馬遷的《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對此是這樣記載其事;
“乃遣使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撫其國。漢王許之,乃立張耳為趙王。”
也就是說,井陘之戰結束之後,隨著趙國政體的崩潰,韓信向劉邦報告了這一情況,並且提請立張耳為趙王,以使趙國的形勢能安定下來。
劉邦也很快的同意了韓信的報告。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安排,是因為這些情況所決定;
這個張耳早在陳勝、吳廣稱王時期,影響力就很大,能夠左右當時的時局,曾經做為陳勝的左校尉,有自己的軍兵。
後來,張耳擁戴武臣經略趙地,並使武臣自立為趙王,張耳成為丞相。
在此後趙國的形勢變幻當中,張耳都根基很穩,況且,西楚霸王項羽分封諸侯之時,已經封常山王與張耳。
可是,到了公元前205年,也就是漢高祖二年的時候,常山被陳餘攻破,張耳無奈敗走。
同年十月,走投無路的張耳投奔了老相識,漢王劉邦。
轉過年來,劉邦派張耳與韓信一起統兵3萬,直奔趙地,在井陘一帶開始向趙國發起攻擊,在戰役當中,3萬漢軍過河列陣,成背水一戰架勢,也正因為如此,漢軍上下,個個都拼死衝突,勇猛異常。
也因此大敗趙軍。 另外,漢軍當時的主要對手還是西楚霸王項羽,這樣的話,雖然暫時得到了趙國,可如果處置不當,強行立外人為趙王,及其容易引起趙國原有各方勢力的武力反抗,這就會把漢軍吸附在趙國這一個面上,得不償失。
而這個張耳,各方面情況都能被雙方面所接受,是最佳的趙王人選。
-
7 # 路遙lgy
張耳,河南開封人。(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張耳少年有名,是魏國信陵君的常客。後來陳勝吳廣起義,他與好友陳餘一起投奔了義軍。
公元前209年,張耳陳餘隨大將武臣到河北。由於陳勝在陳縣稱王,武臣也自立為趙王。公元前208年,武臣被部下殺死,張耳逃脫後召集舊部數萬人,擁立趙王后裔趙歇為王,移居信都(今河北邢臺)。
公元前207年,秦國大將章邯帶大軍到了河北。張耳勢弱,就保護趙王歇往東跑,結果被秦軍圍困在了鉅鹿。
張耳被圍鉅鹿,向在北邊駐紮的好友陳餘求救,陳餘不救。同年十月,項羽帶大軍來救鉅鹿,鉅鹿之戰成為項羽的鼎峰之戰。之後,張耳與陳餘決裂,拿了陳餘的兵權,隨項羽入了關中。
項羽早就聽說過張耳的名聲,算是比較早的反秦義軍的首領,念他扶持趙王,而且抗擊秦軍有功,一路跟隨聯軍入關中,隨即封張耳為“常山王”,都城邢臺。
公元前205年,陳餘向齊王天榮借兵攻打張耳。張耳兵敗投靠了劉邦,張耳早期在外黃縣當縣令時與劉邦有交情。
公元前204年,張耳與韓信一起參加“井陘之戰”就是有名的“背水一戰”,勝利後,韓信請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劉邦隨即同意。
張耳是擁立趙王歇的第一功臣,當時他任相。後來又被項羽封為“常山王”,也是在趙地。張耳十分賢德,在趙有好的聲望,韓信領兵打仗,需要一個穩定的大後方,來支援他的供給。張耳無疑是趙最合適的管理者。加上,劉邦與張耳有很好的交情。所以,韓信讓劉邦立張耳為趙王,顯然是很正確的。
-
8 # 看不見的角落
張耳原本就是趙國的貴族。在秦朝末年的動亂中,原本被秦國消滅的六國紛紛復興。楚國懷王在項氏叔侄的擁立下復國,齊國田儋實力雄厚自立為齊王,魏國寧陵君魏咎也在弟弟魏豹的輔佐下跟隨陳勝起兵,平定魏國稱王。而張耳也在趙國先擁護大將武臣為趙王,張耳自封左丞相。但是武臣不久就被部下殺死。他又和自己的好朋友陳餘一起擁立了趙國後裔公子歇為王。透過這一系列事件,張耳就在趙國當地積累了不少的威望。
項羽的成名之戰“鉅鹿之戰”就發生在趙國境內,張耳感念項羽恩德就全力相助項羽,項羽在滅秦之後封張耳為常山王。從這時開始,張耳便成為了十八路諸侯之一。後來,原本是張耳好友的陳餘和他反目,發兵攻打張耳,張耳被迫逃到了漢王劉邦的帳下。井陘之戰後,韓信張耳大敗陳餘的部隊,韓信表奏漢王建議封張耳為趙王。
韓信此舉其實是暗藏心思。韓信當時是劉邦的手下,而張耳曾經是和劉邦平起平坐的的一路諸侯,只是暫時棲身於劉邦軍中,張耳成為趙王更加順理成章。張耳在趙國又有相當高的威望,可以很良好地安撫趙國。此後趙國也可以成為韓信大軍的後勤補給基地,又可以送一個順水人情給張耳,何樂而不為。
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天下已經呈現出楚漢爭霸的膠著態勢。韓信卻在這一時期希望儲存自己的實力,請封張耳為王只是他的緩兵之計。韓信張耳攻打趙國時,漢王正在滎陽、成皋一帶與項羽周旋,可以說是九死一生。
歷史上著名的幾個典故也發生在這一時期,比如漢王軍中的紀信因為長相酷似漢王,假扮漢王引開項羽,漢王因此逃生。漢軍將領周苛被項羽捉拿,項羽以“為我將,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的條件利誘周苛,他依然不為所動,最後被項羽烹殺。《史記索隱》引《三輔故事》曰:“楚漢相距於京索間六年,身被大創十二,矢石通中過者有四”。足見這一時期劉邦與項羽競爭的慘烈,可是韓信卻在這一時期作壁上觀,上書請封張耳為趙王,隨後按兵不動,坐觀成敗,以至於激怒漢王。漢王“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一下子就解除了韓信的軍權,並且順水推舟“使張耳北收兵趙地”。這樣韓信就成為了張耳的部下,算是對他見死不救的懲罰。
所以說,韓信請封張耳為趙王,並不是大度寬厚,而是飽含私心,只是最終押錯了寶,從此在漢王心中埋下了惡劣的形象,可以說韓信被殺的矛盾基礎就是始於這次請封趙王事件。
文:經典守望者
-
9 # 谷老師
韓信滅趙國後,立趙國王族成員是不放心的,張耳成為最佳人選,這是因為:
首先張耳和劉邦是好朋友。在反秦鬥爭中,在楚懷王的旗幟下,張耳多次遊走於項羽和劉邦之間,對劉邦多有幫助。
其次劉邦與張耳是兒女親家。劉邦的女兒嫁給了張耳的兒子張敖 兩家關係比較融洽。
最後張耳又是趙華人,能夠和趙國的各個階層疏通關係,能夠鎮服住當地人。
-
10 # 講古場
劉邦在與項羽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也確實按照韓信的建議執行的。當劉邦攻下韓地的時候,就封了一個王。此人也叫韓信,史稱韓王信。再之後,劉邦攻入了項羽的老巢彭城,以為自己奪得了天下,興奮的不得了。劉邦得意忘形,開始收羅美女珍寶,沒想到項羽殺了個回馬槍,把劉邦打的抱頭鼠竄,連老婆孩子都顧不上,當然也顧不上分封功臣了。
劉邦好不容易在滎陽站住了腳,形成了和項羽對峙之勢。但是,當初投靠劉邦的諸侯一看風向變了,此時又是楚強漢弱了,於是又紛紛叛漢歸楚。就在這一時期,劉邦接受了袁生的建議,派韓信開闢北方第二戰場,韓信的傳奇人生拉開了序幕。
韓信首先打敗了魏國,俘虜了魏王豹。劉邦把魏國變成了三個郡,並沒有進行分封。這個也可以理解,此時劉邦的地盤不算大,巴蜀、漢中、關中是劉邦的大本營,不可能分封給別人。除此之外只有韓地,分封給了韓王信。如今,劉邦在與項羽的對峙中處於下風,剛剛打下新地,不分封也可以理解。
緊接著,韓信攻下了代地。而此時的劉邦被項羽打的很慘,根本顧不過來封賞。不僅如此,劉邦還派人收了韓信的精兵支援滎陽。而且又給了韓信一個新的任務,攻打趙國,並且派來張耳輔佐韓信。於是,韓信和張耳帶領著一些新兵,開始攻打趙國。
劉邦派張耳前來輔助韓信是非常正確的,張耳在趙地當過相國,也當過王,很有威望,對於收復趙地很有幫助。韓信和張耳不負眾望,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一戰而斬趙相,虜趙王,攻佔趙地。在這個過程中,韓信當之無愧是第一功臣,那麼韓信為什麼上書劉邦,請求封張耳為趙王呢?
首先,一定要有人被封王:韓信的理想就是裂土封王。可是,劉邦封了一個韓王之後就不封了。從韓信的角度來說,此時需要做的就是讓劉邦繼續把攻打下來的地盤封給功臣;
張耳是最佳人選:張耳在趙地有威望,和劉邦的關係又非常的親密。劉邦年輕的時候,曾經是張耳的門客,交情不一般。所以張耳是最合適的人選,劉邦不大可能拒絕;
為自己被封王做鋪墊:如今,我打下了趙國,封了張耳為王。將來,我打下齊國,就該輪到我韓信被封王了。韓信一定是有這樣的打算的,所以李左車建議韓信派使者去燕國,韓信聽了,結果燕國投降了。李左車還建議韓信派使者去齊國,韓信就沒有聽。為什麼?因為齊國只能打下來,他才有可能被封王。
可是,韓信不派人去,劉邦派人去了。結果,酈食其說服齊王投降了劉邦。韓信得知這個訊息,非常的上火,眼看著自己的計劃流產了,封王之路走不下去了。此時,蒯通給了韓信一個繼續進攻齊國的理由:劉邦命令你攻打齊國,並沒有下令讓你停止攻打齊國啊!其實,這個理由很牽強,劉邦遠在滎陽,不可能這麼快就得到訊息。韓信可不管這些,沒有理由也未必就不打,何況有個理由呢?管他牽強不牽強,我要封王就得打。於是,韓信繼續攻打齊國,可憐酈食其被齊王用一口大鍋給煮了。
綜上,韓信攻打下趙國卻請求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自己將來被封王而鋪路。
回覆列表
韓信其人,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被稱之為著名的軍事家之一,用兵如神,果斷不疑。
韓信所指揮最為經典的一次戰役應該就是井陘之戰了。在這一次中國古代的大型戰役中,韓信以自己所指揮的3萬漢軍新兵,擊敗了趙國強大的20萬正規軍。
而且,在戰役進行過程中,韓信違背用兵常理,把自己麾下的漢軍背水列陣,卻達到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效果。這一戰,殲滅趙軍20萬,俘虜了趙國的國王,陣斬趙軍統帥陳餘,從此,趙國宣佈滅亡。
那麼,“韓信井陘之戰一舉滅趙,卻為何立張耳為趙王?”
司馬遷的《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對此是這樣記載其事;
“乃遣使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撫其國。漢王許之,乃立張耳為趙王。”
也就是說,井陘之戰結束之後,隨著趙國政體的崩潰,韓信向劉邦報告了這一情況,並且提請立張耳為趙王,以使趙國的形勢能安定下來。
劉邦也很快的同意了韓信的報告。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安排,是因為這些情況所決定;
這個張耳早在陳勝、吳廣稱王時期,影響力就很大,能夠左右當時的時局,曾經做為陳勝的左校尉,有自己的軍兵。
後來,張耳擁戴武臣經略趙地,並使武臣自立為趙王,張耳成為丞相。
在此後趙國的形勢變幻當中,張耳都根基很穩,況且,西楚霸王項羽分封諸侯之時,已經封常山王與張耳。
可是,到了公元前205年,也就是漢高祖二年的時候,常山被陳餘攻破,張耳無奈敗走。
同年十月,走投無路的張耳投奔了老相識,漢王劉邦。
轉過年來,劉邦派張耳與韓信一起統兵3萬,直奔趙地,在井陘一帶開始向趙國發起攻擊,在戰役當中,3萬漢軍過河列陣,成背水一戰架勢,也正因為如此,漢軍上下,個個都拼死衝突,勇猛異常。
也因此大敗趙軍。 另外,漢軍當時的主要對手還是西楚霸王項羽,這樣的話,雖然暫時得到了趙國,可如果處置不當,強行立外人為趙王,及其容易引起趙國原有各方勢力的武力反抗,這就會把漢軍吸附在趙國這一個面上,得不償失。
而這個張耳,各方面情況都能被雙方面所接受,是最佳的趙王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