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舒適區(Comfort zone)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
2
回覆列表
  • 1 # Daniel曾老師
    萬維鋼老師在《萬萬沒想到》書裡面舉了個例子,他說中國的球隊特別擅長“以賽代練”,比如說CBA精挑細選的青年遠動員,一次出國比賽,本來以為很輕鬆地就能把南韓日本拿下,結果卻輸了,專家一看就知道了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基本功不行。國家隊挑中的青年運動員的基本功居然不行,大家一定很奇怪吧。再找一下原因,為什麼呢?這些運動員在16、17歲的時候就被挑選到國家隊當中,這個年齡正是練基本功的時候,挑選到國家隊哪有時間去練基本功,所以恰恰是“以賽代練”毀了中國球員的基本功。不是說我們在做某一件事的時候就能練就基本功的,基本功是需要提煉出來專門去訓練的。對基本功的練習,就是我們上面說的對模式、模型、方法論的練習。比如對專業運動員來講,不是透過比賽讓你能力提高,而是專項的基本功訓練讓運動員的水平提高。成功=核心演算法*大量重複動作美國高水平橄欖球運動員只有1%時間用於隊內比賽,其他時間都是針對特殊技術動作的基礎訓練。——《萬萬沒想到》研究表明,棋手用來記定式和打棋譜所花的時間,而不是與對手對弈的時間,是棋手水平高低唯一重要的指示符。——《刻意練習》音樂訓練也強調“分塊”練習,把整首曲子分解為很多塊,一塊一塊地反覆練習,一開始甚至不允許演奏整個曲子。——《萬萬沒想到》

    蹭個熱度,舉個例子

    雅加達亞運會上,劉湘被日本媒體稱為本屆亞運會最美女運動員,比顏值更耀眼的是她的戰績,她在50米仰泳中以26秒98的成績奪冠,並且打破了塵封9年的世界紀錄。

    我們對於運動員能取得優秀成績的各種想象,通常都是運動員艱苦訓練,堅持不懈,能常人之所不能,以鋼鐵般的意志,超乎常人的訓練達到優秀的成績。

    然而,在對劉湘這位破了世界紀錄的運動員的訪問中,她說道:“我從來就不是那種很‘吃量’的運動員,我不屬於那種用大運動量訓練來換成績的型別,一堂課6000米到7000米對中長距離運動員來說習以為常,對我就是很大負荷。”

    簡單來說,她的訓練量比一般人都少!!!!

    但與此同時,她也說道:“我需要更精細的訓練計劃,一堂課4000米左右就能完成我短距離應該有的東西。而不是不管你是長是短,上來就8000米砸到身上。”(不是瞎練量)劉湘說小的時候對訓練只有感受,並沒有一個系統性的思考,“我到底缺什麼?應該練什麼,怎麼練更科學?這些都是自己水平慢慢往上走、出國外訓開眼界、跟教練磨合得更成熟之後才越來越清晰的。”(帶著思考去練習

    成功=核心演算法*大量重複動作

    核心演算法:我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想清楚需要提高的技術點,不是已經明白而且熟悉的老套路

    大量重複動作:把能提高的技術新套路刻意並充分的練習。

    這陣,中國游泳隊的成績有目共睹,重點不是新一代人比以前更努力,而是找到了更有效的方法。

    具體的轉變是

    以前——“三從(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一大(大運動量)” = 老套路反覆練習

    現在——先進的訓練理念和科研團隊的助力。= 找到突破新套路的充分練習。

    題海策略會讓人容易練廢:

    反過來想,劉湘的例子,如果她按照老套路的方法,沒多久她的身體素質,一下就練廢了。(上一期說到一天揮刀一萬而練到肌肉消溶症)

    即便,劉湘的身體素質能扛得住,不努力科學的調整方法,盲目訓練,成績也無法提高。

    所以,

    劉湘說到:“現在拿到教練的訓練計劃,我會去想這個計劃對我來說有什麼助益,會很自然地針對自己的情況做適當的體力分配。如果教練今天的訓練計劃開始部分有一些中長距離的素質訓練,不是針對我這樣的短距離選手,我腦子會很清晰,這部分內容我不應該全力去遊,我應該把體力放到後面,每一堂課我都要想著怎麼去把這個計劃完成得更有質量,而不只是按部就班練完。比如說前面有五個200米的準備活動,我如果上來就全力去遊,把體力都分配在這上面,那我後面該練的重點反而不會完成得很好,這樣練下去,到最後我的成績也不會進步。”

    所以,找到你學習的缺點,併科學的找到正確的訓練方法,才是你能真正成長的方法。

  • 2 # 我們的精彩生活

    要就事論事看待這個問題。

    如果是習慣了賴床,導致每天上班都遲到,那麼改變自己的壞的舒服圈。為了讓自己更好些。是需要改變,需要跳出這種舒服圈的!

    但是如果為了單純迎合某些人的評判,去改變,那就容易本末倒置了!

    任何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應該活出一個獨 特的自己!

  • 3 # 彭于晏一樣帥情感指導

    舒適是指:人們習慣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駕輕就熟時的心理狀態,如果人們的行為超出了這些模式,就會感到不安全、焦慮,甚至恐懼。生活中當我們面對新工作、接受新挑戰時,內心會從原本熟悉、舒適的區域進入到緊張、擔憂甚至恐懼的壓力區。

    我有個朋友,畢業工作後拿著三四千的工資,掛著某個中型企業的閒職,每天打卡上班,工作不累,週末雙休,還不用加班。同期參加工作的同學滿是羨慕,在社會競爭壓力這麼大的環境下能這麼清清閒閒地養活自己,工資雖然不是很高,但貴在省心啊。我這朋友倒也心安理得在這崗位上工作了兩年。

    在某次同學聚會上,朋友聽到原來各種加班出差的朋友現在的工資比自己高不少,而且人家經常天南地北的跑業務,見了不少世面,攢了挺多的人脈,事業也在不斷地上升,就他自己還拿著一成不變的工資在原地踏步。

    朋友便有些著急了,但又捨不得辭了現在這份安穩的工作。他既想工作穩定沒有壓力,又想能提升一下自己的能力,結果陷入兩難的境地。

    現在好多剛畢業的年輕人,一邊幻想著高工資,一邊又不願意跳出安穩的環境,所以總是感到迷茫,有時陷入焦慮難以做出合理的取捨。這是因為,人一旦接受並熟悉了一個環境就不願意花更大的代價去改變或離開。在心理上,我們把人們習慣的、熟悉的,且一跳出便覺得不安、焦慮的心理環境稱為心理舒適區。不願意離開心理舒適區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迴避成長或不願改變自己。他們會這麼想“我在自己舒舒服服的環境裡過得很自在,那裡有必要一定要跳出去呢?”

    走出舒適區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所以不肯輕易嘗試。比如,讓你辭掉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去創業,或者去重新學習新的行業、熟悉新的業務。其實只要去做是一件全新的、從未接觸過的事物就是對心理舒適區的挑戰。待在心理舒適區在一定程度上不必承擔過多的風險,從而也就壓力小。但壓力也是產生動力的基礎條件之一,跳出心理舒適區更多的是跟個人的成長與進步息息相關。

    持續地待在自己熟悉的或者舒服的環境裡其實是一種逃避自我的行為,其表現就是不希望付出比當前更多的努力,無法正視自己不足的地方。每個人的心理舒適區都有所不同,可能有些人會覺得跳出心理舒適區很累,比如讓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去參加各式各樣的社交,或者讓一個不善言談的人去做演講或大型報告。從這個方面來說,我們說主張的跳出心理舒適區強調的是:當一個人渴望成功、並且有意願做出改變,但卻陷入瓶頸時,那他就可以嘗試著跳出太過安逸的環境,在保證現有的生活水平不會下降的前提下,努力去學習和接受對自己成長進步有利的事物。

    一個人內心成長的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對自身價值的追求,另一個是社會的期待。

    當一個人的心理舒適區和社會的期待以及自身價值追求重合越大的話,那他的幸福指數也就越高。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跳出心理舒適區的更合理說法應該是不斷地擴大心理舒適區,讓自我價值的實現環境與舒適環境高度重合,這同樣要求我們要不斷擴大自己的視野,不能偏居一隅。

  • 4 # 心理諮詢師繆婷

    首先能主動走出“舒適區”的人,都是勇敢的人,他們為了突破自己、挑戰自己,選擇主動去做一些自己不熟悉,之前沒有做過的事,真的很有勇氣。

    至於這種做法對不對,其實真的沒有對錯之分。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你當然可以留在舒適區過著一成不變或者熟悉的生活,也可以選擇跳出去看看,是不是可以發揮自己更大的潛能。有的人就喜歡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著平淡的小日子,也有人願意嘗試新的生活,獲得新的體驗,都沒有什麼問題,只要能承擔選擇的結果就好。

    不過聽說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如果長期從事讓人感覺無聊的工作,“謀殺”的不僅是時間,還可能是腦細胞。研究證明工作性質和環境會影響大腦的認知能力,如果長期從事枯燥無聊的工作,大腦會因為缺乏刺激和挑戰,大大增加退化的機率,導致大腦會早衰。

    這麼看來,跳出舒適區是有好處的。

    不管怎麼樣,人活在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如果能突破自我,跳出舒適區或拓展舒適區,都能讓自己收穫許多以往沒有的體驗,這些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作者簡介:

    繆婷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精神動力學取向的心理諮詢師

    致力於婚姻情感、親子關係、情緒困擾、個人成長等諮詢方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博羅公莊缽仔肉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