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徵哥哥視覺
-
2 # 是心月吖
漢服,漢民族傳統服飾!身邊會有一些朋友喜歡漢服,穿漢服,或者說喜歡也不一定要穿,欣賞,認識也是可以的,每個人對傳統文化,漢服的看法不同,所以不需要強求什麼,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可以!
-
3 # 二月喵珺
我表姐和她女兒穿,我沒看到,我上班不在老家,沒機會看,但是我媽很看不上,說了幾次了,我問她怎麼就那麼看不上呢,她說像唱大戲的。。。。。。然後我懟了我媽。。。。。。
說實在的,其實穿什麼都是個人的選擇,好不好看我們說了也不算,你說難看,有的人可能就不怎麼穿了,但是有些人就是給你個眼神你自己體會,又不是你掏錢,廢話那麼多。
在我看來,漢服還是很漂亮的,就是穿起來不太方便,而且比較看臉,美女穿,怎麼搭配你似乎覺得都好看,胖姑娘,或者想想不那麼漂亮的姑娘穿怎麼穿你都覺得看不下去,我覺得我就是那種不適合穿漢服的死胖子。。。。
如果你喜歡穿漢服,又覺得受不了別人異樣的眼光,我建議你可以試試有漢服元素的衣服,雖然被所謂的漢服圈詬病,但是其實很漂亮的,而且也沒那麼多不同的聲音指責你,穿著去也方便得多,直到你內心強大到不怕任何反對的聲音我們再穿起傳統漢服。
下面那些就是改良版漢服,我從網上找來的,不要聽什麼漢服圈的說這些事山貨,說難聽了,他們所謂的漢服,只怕他們沒資格穿。
漢服歷史悠久,變遷很多現在見多的很多款式,其實未必就是古代普通人加穿的款式,真當滿大街的達官貴人啊,穿得起那些個衣服,最常見的短打我就沒見什麼人願意穿,還一天提倡復興漢服文化,只怕漢服變遷的歷史都沒搞清楚在這談復興,怎麼談,根本沒資格談。
喜歡就穿,管別人怎麼說,又不是穿三點式,怕啥子。
-
4 # 正義中醫
穿漢服之我見“因地制宜”
(一):漢服的起源考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漢代衣冠直接繼承自秦朝,如漢蔡邕《獨斷》卷下:“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漢朝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
關於漢服的記載數量繁多,僅列出部分: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簡牘:“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漢書》:“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
《蠻書》:“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
《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餘尚同漢服。”
《遼史》:“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
《東京夢華錄》:“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簷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
《清稗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髮。”
(二):穿漢服是代表中華文化的符號
漢服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
在現代世界文化融合的時代,提倡漢服是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符號體系,現在很多多人喜歡穿漢服可以用作展現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一個載體。在我的朋友圈中很多穿漢服的人,本人也喜歡穿漢服,每當穿起漢服時,本人腦海裡就浮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內容,對於學習繼承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要,不單單是服裝問題,而是自然可以讓人們與中國傳統文化聯絡起來。
(三)穿漢服之我見“因地制宜”
關於穿漢服現在有褒有貶,本人認為要因地制宜:
其一,漢服可以在相關禮儀場合或者在休閒場合穿戴,作做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符號讓後人永遠記住。
其二,漢服有不同等級的服飾,可以根據民俗漢服服飾推廣成為大眾喜聞樂見民俗化服飾,由此展現中華漢服的藝術之美。
其三,現在世界文化融合的時代,不能過度生硬推廣漢服,要根據不同場合,不同人群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做出有機選擇,由此完成漢服與其他文化服飾的融合,使得漢服成為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員。
-
5 # 臨安小梁
一、漢服的著裝場合
古代:祭服,朝服,公服,婚服,孝服,戎服,武服,儒釋道服。
現代:大致分為“禮服類”和“常服類”。
漢服中的“漢”和漢字、漢語中的“漢”一樣,是指“漢族”,不是“漢朝”。現在被現代學術界統稱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簡稱“漢服”。漢服中加入了一些胡人元素(比如,窄袖、圓領、烏紗等),但漢服中的“ 交領、右衽、繫帶 、 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 首服、體衣、足衣、配飾 ”這些重要元素卻是一直被完整地保留並繼承下來,漢唐宋明都是如此,直到清朝。中國有如此悠久的歷史,服飾也幾經改變,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特色的服飾風格。而屬於漢族人的傳統服飾,便是漢服。因為歷史和社會等因素,漢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淡化,穿著的群體或個人相對較少。
二、漢服著裝興起的原因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朋友喜歡上漢服,究其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漢服有著我們中國傳統的特色,刺繡,圖案獨樹一幟。傳統文化中的紡織、蠟染、錦繡等工藝吸引者熱愛中國風的人們。
(二)社會認知有所轉變。現今穿著漢服上大街,周圍的群眾不會以異樣的眼光看你,因為社會對漢服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
(三)漢服是美麗的傳統服飾,最大的特點不只是服裝,它是載體,宣傳的是傳統文化的復興。在重大節慶假日,穿著漢服,相約成群舉行一場傳統的儀式,即是宣傳又是文化的傳承。
(四)如今生活逐步富裕,部分人對精神方面的追求越來越高,她們把著裝漢服當作一種潮流,充分展示自己。
-
6 # 西府趙王爺
走在大街上,偶爾會遇上一個蹦蹦跳跳的女孩子穿著古代的衣服跑過去(一般見到的女性比較多),結果會迎來人們詫異的目光,許多人指指點點,甚至認為那是穿的日本人的衣服。
事實證明,多讀書是有好處的!
如今對於漢服文化,人們議論頗多,飽受爭議。有人覺得標新立異,鶴立雞群,不合適。
其實這些人其實就是少見多怪,我就不明白了,人家日本人穿和服,你說好好看;人家南韓人穿韓服,你說大長今!咱漢族人穿漢服,那就是標新立異,奇裝異服了?
你可以不喜歡,但是不能亂說啊,不然,華夏衣冠,何談復興?
就我個人來說,從審美上來講,還挺好看的。漢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禮典服制的文化總和,漢服文化從三皇五帝延續至今(清代被迫中斷),透過連綿不斷的繼承完善著自己,漢服文化是一個非常成熟並自成體系的千年文化。隨著社會的急速進步,人人都喜歡標新立異的創新。而中國的傳統文化逐漸被遺忘甚至遺棄,於是不少人又開始回過頭來追尋歷史的痕跡。如今,傳統文化正在透過漢服運動這一民間文化運動形式逐漸復興。
於是,近期興起了不少的國學熱。有不少的國學學堂相繼開展而來,學堂的開設不僅侷限於知識,對於服裝文化也講究了起來。不少國學學堂拿漢服做了校服。所以大街上穿著漢族服裝的小朋友也時不時的出現。 每年中國也有一些地區舉辦漢服文化節,吸引不少的漢服文化愛好者去參加。他們舉辦的模式有詩詞大賽,書法大賽等一些體現傳統文化的形式來開展。參加者都是以穿著漢服服裝進行交流會友,頗能展現中國古人的文化風采。
漢服是最能體現中國衣冠禮儀的服裝,從夏朝開始傳承了幾千年,到了清朝被斷層,被迫停止。漢服是中國的一種歷史文化傳承,代表了中國人民的凝聚力
雖然在當今社會顯得格格不入,穿戴也比較麻煩。但是作為中國一個很重要的文化傳統,絕不能丟。
-
7 # 翻滾兩週半
親戚朋友沒有穿漢服,但是校園裡穿漢服的女生越來越多。
就我個人而言,我對漢服是抱著欣賞接受的態度
但網路上的謾罵、街上人們的異樣眼光不少,不少人甚至敵視這些穿漢服的行為,覺得丟臉
於是我想起魯迅先生的那篇文章《華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穿西裝打領帶不奇怪,穿和服在櫻花樹下拍照不奇怪,穿奇裝異服不奇怪,cosplay也不奇怪,難道穿漢服就成了異類?
華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有一段話我很喜歡:
如果多數人都習慣於說假話空話,那麼偶爾有人說真話實話就會被看作異類。
如果多數人都習慣於稀裡糊塗混,那麼偶爾認真賣力工作的就會被看作異類。
如果你每天都給一個人資助,突然某天你沒給,對方就會覺得你對他不好,因為他習慣了,你不給,他不習慣。
如果你每天都扇一個人耳光,突然某天你沒扇,對方就覺得你對他太好了,因為他習慣了,你不扇,他不習慣。
太多的人跟著習慣走,以至於忘了事情的本質是什麼。
-
8 # 147833626偷得半日
周邊的一道靚麗風景,我喜歡看到別人穿漢服,尤其是小女孩,從你身邊走過,忍不住多看兩眼。喜歡傳統漢服,不是很喜歡改良版,個人喜好,但不反對別人穿,日本人有和服,南韓人有韓服,可能因為中國的民族服飾太多了,不好統一,但是無論哪種服飾,都是我們國家民族傳統服飾的一部分,所以我覺得怎麼穿都不過分。
回覆列表
現在,走在大街上,特別是城市的一些景區,大家都會時不時遇見穿漢服的美女,那種嫵媚的身姿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倍感漢服的魅力無窮。
我身邊穿漢服的親朋不多,但我有個朋友,一直致力於漢服的復興,他還創辦了漢服社,如今發展的相當紅火,據說社員已經達到了好幾千,他們全是熱愛漢服的人。
何為漢服?我認為漢服就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我認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幾乎也是整個漢文化歷史,而漢服又是漢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傳承漢服文化,也是在傳承中華文化,假如沒有像漢服這樣的文化形式,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就失去了載體,其內涵和精髓又何以得見?
弘揚漢服文化,並非是排斥其他民族服飾文化,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如果都能得到傳承發揚,不是更加能證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嗎?百花齊放才是春天,祝願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春天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