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逍遙自在的二哥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評價,並且我認為曾國藩並不是千古第一完人。

    時代不一樣了,人們的思想也就不一樣了,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就不一樣了。

    曾國藩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只因為他做到了這四句話!

    第一句話叫做:久利之事不為,眾爭之地勿往!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凡是掙錢的事情最好不要做得長久,但是大家都想得到的位置最好不要去爭奪!曾國藩說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就是,一個人無論做事做人,都要懂得收斂,都要懂得月盈必虧,都要懂得水滿則溢的道理,在巔峰時期知道急流勇退!

    第二句話叫做: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棄人大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人懂得感恩報德,不要因為小小的誤會就把別人的善良給泯滅了,不要因為小小的恩怨忘記了別人對自己的大恩惠!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不要因為自己所認為的對與錯,去評論別人的錯與對!

    第三句話叫做:利可共而不可獨,某可寡而不可眾!就是說一個人在獲得利益的時候,想想身邊的人,想想跟著混的那些人,不能夠一個人獨吞這些利益;而一個人想要做決定的時候,只要自己認定了就一定要實施下去,不要在聽別人說了些事之後,而改變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做事要有主心骨!

    第四句話叫做:天下古今之人,皆以“傲、惰”兩字致敗!這句話非常的好理解,就是說從古至今,天下所有的人,凡是失敗的都是因為驕傲、懶惰這兩個原因導致的!曾國藩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告誡我們在什麼時候都不要驕傲,在什麼時候都不要懶惰,因為無論我們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沒有驕傲、懶惰的理由!

  • 2 # 清心清新

    謝邀請!個人淺見,曾國藩是千古第一完人,評價高不高不知道,但確實有讓人稱道的地方,十六字家訓: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白話文,都能看懂!至今都被大眾接受!可以說曾國藩是一個時代的楷模之一!評價一個人的功績,看給社會帶來多深的影響,有益於社會的,經得起考驗的,都要給予肯定!曾國藩也沒想到自己能被後人這麼看好,生前也沒想出什麼名吧,只是想把人做好了而已!

  • 3 # 經典守望者

    從功績而言,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挽救國家的威望,對於清朝厥功甚偉。而且在勝利之後主動上交兵權,避免了國家的又一場戰亂和分裂,對於國家是有功勞的。但是在過程中殺戮過重,戾氣過甚。以至於曾國藩一度有“曾剃頭”的外號。而且在國喪時期納妾,有違儒家的傳統禮法和道德約束。天京城破之後,大量公帑不翼而飛,野史記錄是曾家兄弟納為私有。所以,“中華古今第一完人”,他並不夠格。

    再談《曾國藩家書》,當中的人生智慧和社會哲理對於修身齊家確實有很大幫助,作為一本勸善的書籍很好。可是,有大言欺人的嫌疑。書中的曾國藩完美的近乎虛偽,智慧的猶如聖哲。但實際看來,他並沒有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一樣的獨立學科著述。在春秋之後,最受追捧的是朱熹的“朱子學”,而曾國藩的理論建樹相較於朱熹而言差的太遠了。

    “家書”本為私人信件,但是曾國藩卻將其公之於眾。名義上是告誡諸弟,實際上是在向天下人兜售他的智慧,販賣他的思想,炫耀他的高度。有矯揉造作,沽名釣譽之嫌,可能是難以經得住時間考驗的。

  • 4 # 感觀古道西風

    曾國藩作為晚清四大中興重臣,他一生對自己的要求都非常嚴格,按照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在具體事情上他都帶頭身體力行,所以他不僅僅被當時的人,後世的人都非常推崇。

    曾國藩完成了從普通學子,一步步上升為滿清王朝棟樑之材的華麗轉身,在治家理政,軍事才能等方面均有建樹。特別是在國之危難時刻,以文人之身臨危受命組建湘軍,經過“屢敗屢戰”這種堅韌的意志,建立戰功。曾國藩作為的朝中大官,在治家和為人處事方面都具有楷模效應,他的《曾國藩家書》教育影響了他的子孫和兄弟,更在社會上極具影響力。他對中國的歷史瞭如指掌,對為官之道有深刻的瞭解和認識,所以曾國藩在官場上風風雨雨幾十年遊刃有餘,能在複雜的官場中獲成功,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死後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後朝許多名人對曾國藩的評價有許多,而其中正面評價頗高,毛主席對他有過兩點評價:①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②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 5 # 梁69853253

    謝謝邀請!其人對人影響各不相同,寄得的利益也各不相同,產生不同的評判標準。得利者評判高,不瞭解,對己沒有多大影響者評判低。評判有隱評判和明評判,明評判就是讓大眾知道的評判,反之隱評判就是心中預設,默評,外在大眾,多不知道。 不能以偏概全。對社會精神文明,物質文明貢獻多寡,就由歷史時間來評判吧!

  • 6 # 寂寂無人

    著名歷史學者張宏傑在他的歷史著作《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一書中,曾對曾國藩做出了頗為恰當的解釋——“30歲之前的曾國藩基本是個平庸的人,性格方面也有很多平常人的缺點。”題主稱曾國藩為中華第一完人,讚譽的確過高,按後世的說法,曾國藩的確是聖人,但只能算半個聖人。

    30歲之前的曾國藩是個普通人

    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為“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但三十歲之前的曾國藩也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他的天資並不高,他從14歲起開始參加縣試,先後在9年間考了7次,終於在23歲時考上了秀才,還是倒數第二名。而同時期的李鴻章17歲時考中秀才,稍晚幾年的康有為11歲便中了秀才,16歲就中了舉人。左宗棠同樣是在14歲時參加了縣試,並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年在府試中得了第二名。對比同時代的其他名人,可見曾國藩並無過人的天賦,也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

    一直到1838年,也就是道光十八年,27歲的曾國藩才終於在會試中登第,又在殿試時得了“戊戌科三甲第四十二名”。這個名次連進士都不是,正確說法是“賜同進士出身”。到了朝考,曾國藩列一等第三名,被道光帝親拔為了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士”,這才終於踏上了仕途之路的第一級臺階。

    而立之年的曾國藩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道光二十一年,曾國藩30歲,正是而立之年。從踏入仕途的三年來,取得的可圈可點的仕途成就僅僅是:在道光二十年時參加散館考試,名列二等十九名,受“翰林院檢討”一職,同年做了翰林院侍講,文淵閣校理。

    面對這樣平凡的業績,曾國藩想了很久,他不甘心做一個平凡的人,他想得很清楚,如果他日作古,他要讓自己的名字流傳百世,哪怕在千年後都能被世人銘記。這個遠大的理想看起來是如此遙遠,想要實現它必須要付出比別人百倍、千倍的努力。在多年考試的經歷中,他深刻意識到了自己的天資不足,要想成功只能靠後天的努力,除了堅持,自己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

    曾國藩的堅持

    曾國藩信自小熟讀四書五經,清楚自己身上具有所有尋常人都具有的缺點,而儒家所提倡“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讓他明白自己離聖人的距離還很遠。而自己要從小做起、從點滴做起。於是他開始每天寫日記,用工整的蠅頭小楷,把自己每天的所作所為都記下來,特別是把不符合聖人標準的都摘出來,深刻反省。比如抽大煙,比如貪戀下棋,再比如經常流連於聲色犬馬的青樓之地。於是他戒貪煙戒痴戒色,在不斷的反省和自我修正中,陸續改正了前半生年有的缺點。不但如此,他還每天給自己定下任務,讀史十頁,記茶餘偶談一則,每日讀一經,隔三差五地練習作,而他的堅持與嚴格的自律貫穿了曾國藩的後半生。而他所著的《日記》、《家書》、《家訓》、《詩集》被後世收錄為《曾文正公全集》,其中的三百餘封書信被收錄為《曾國藩家書》,被傳為後世經典。

    半個聖人

    30歲之後的曾國藩仕途進入快車道,從1838年始至1848年終,在這十年間七次升遷,連躍十級,官至二品,自1862年後十年,成為晚清柱石、治世能臣、三朝元老,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

    曾國藩一生功績不勝列舉:他創辦湘軍,平復太平天國運動;督辦教育,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興辦實業,主持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等等。

    後世評曾國藩為半個聖人,是因為曾國藩在修身律己方面,已經無可挑剔,但在南京屠城和天津教案的處理上,實在有違聖人之道,特別是對天津教案的處理更是讓他身負罵名。

    曾屠戶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軍攻破天京後,遭遇了軍隊的屠城,無辜平民遭受了嚴重的屠殺與搶掠,南京城被燒燬,平民死傷無數,故南京人稱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為“曾剃頭”“曾屠戶”。曾國藩在此事件中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此不加以約束、放縱湘軍屠城實與聖人之道相違。

    天津教案

    同治九年(1870年),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因考量當時局勢,沒有與法國開戰。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處死為首殺人的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華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對於這個結果,引起了民眾的不滿,曾國藩無奈自引其咎,在天津教案的處理上曾國藩揹負罵名,想要洗清恐怕是很難了。

    又過二年,同治十一年,曾國藩突發腳麻逝世,朝廷為此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號“文正”,至此,曾國藩走完了他的一生。

  • 7 # 使用者帥克

    “曾剎頭”一個為垂死滿清王朝苟涎殘喘而殺人無數的儈子手,競被一些人視為道德楷模的完人!我看這些人不是腦殘,就是別有用心。

  • 8 # 星之鳳

    不一定,這得從不同的角度想,老一輩的肯定認為很正確,但現在時代在進步,曾國潘的思想和理念已經成為了歷史,跟不上時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交通事故對方不結案不結案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