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伊水緣
-
2 # 卜拾粥
這裡的孩子,是說真的年紀很小,還是僅僅比你小而已?
沒仔細說,我就當對方是一個孩子吧。
我覺得吧,孩子的發展,只要不太過,都應該尊重他們自我的選擇。
慢性子怕什麼?說明這孩子謹慎,不容易出錯,慢點就慢點,我們做家長長輩的應該有耐心去等待孩子自己的成長,開花結果,而不是揠苗助長似的催促他趕緊去做這個去學那個,孩子能不能吸收不說,這種行為只會培養出拖延症嚴重的性子來。
比如我就是,我覺得我這個人還挺勤快的,但是在我父母眼中永遠都是慢半拍,天天什麼都不做,只會懶得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可是我真的沒有偷懶,我一直都在進步,只不過跟別人比起來,晚了點慢了點而已,但是這不代表我就真的什麼都沒做,將來也勢必就會一事無成。
孩子嘛,撐死了還能多大,16歲領身份證,在這之前都還只是個孩子,對於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好奇心是肯定具備的,但是每一個人看待這個世界的眼光都不同,接觸的方式也不同,我們要做得就是尊重他,並用對他合適的方式和速度引導他,我們做父母做長輩的不可能一輩子都跟在他身邊,隨時提點他應該做什麼,應該說什麼吧,早晚有一天,他這隻雛鷹要自己翱翔於天空,自己捕食,自己築窩,去組建自己的家庭,我們跟在哪裡算完?
不愛說話又如何?我還覺得我兒子說話太多了呢,真個一小話癆,若是用你的思想來說,是不是我兒子話太多了也得想個辦法給改變一下?還是那句話,只要不太過,慢慢引導,慢慢期待就是了。
你之所以會覺得心裡彆扭那是因為你已經是個成年人了,但是不該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一個孩子的所作所為,他們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處事方式,千萬不要去告訴孩子,什麼才是對的,而什麼才是錯的,也許你說的,在他眼中恰好是相反,久而久之,彼此之間的磨合也就越來越多,代溝也就越來越深,我想沒有哪一個做父母的希望看到最後孩子跟自己離心離德,你都沒有做到完美,何必去要求你的孩子必須做到呢?老鷹的孩子註定是要飛往天空的,老鼠的崽兒就必須學會打洞掏窩,你若非要老鼠去學飛,老鷹鑽地底下生存,真的能算是在幫他嗎?
很多次我都看到帖子裡在看內向外向這兩種性格的優劣,其實在我看來,在適合的地點,適合的場所,適合的群體中,不同的性格就會有不同的發揮和作用。不能一味的強調外向一定好,內向一定不好,那例如我家就是開殯葬用品店的,難道就因為外向好就招一個天天樂呵呵善談的夥計看店?人家不砸我招牌就算我祖上積德了。
所以對於孩子性格這方面,只要不跑偏跑歪,就千萬不要胡思亂想和胡亂干涉,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預測未來,任何人,也無法改變命運。何不就順其自然?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
3 # 玖琉的香蕉寶寶
其實對於寶寶而言,他們沒有故意拖沓的意識。我們來思考一下慢性子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寶寶對這件事情不感興趣。
譬如說,飯的口味不是他很喜歡的,他自然就不想吃或者吃得慢;
洗澡的時候最怕就是水弄到眼睛,所以就很抗拒洗澡;
如此類推,這類的原因,媽媽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寶寶的能力不足,快不起來。
譬如說,穿衣服的時候不是不想快,而是他們的精細發育還沒有完全,扣個釦子都要慢慢來。對於我們而言是很簡單的事,對於寶寶而言就是需要許多時間的。
對於這樣的情況,媽媽們只能多給時間多給機會他們練習,等待他們熟練起來。
第三,寶寶沒有時間概念。
他們不懂得時間的流走。對於他們而言,他們的注意力就在當下吸引他們的事情上。所以對於大人而言,他們拖沓就是很容易被其他東西搶走注意力。
譬如,明明是走在上學的路上,時間很急,他們偏偏就能夠被路邊的小貓所吸引,站在那兒看。
又或者,明明急著要去赴約,卻可以被路過的櫥窗裡的蛋糕吸引住,移不開腳步。
這些,都是他們缺乏時間概念的表現。
家長在催促他們快點的同時,從寶寶的角度來看,他們完全理解不了家長為什麼那麼急。
而家長的催促,在他們的眼中,只剩下脾氣不好。
這時候,解決方法有幾個。
第一、爸媽們先給自己一個概念,就是儘量保持耐性。
因為養育寶寶,等於靜待花開。
他們需要時間來保持自己的步伐,慢慢前進。
所以,當我們有了這個認知,就會多給他們時間,付出更多的耐性。
如果約人,就約得晚一點,給他們多點時間自己準備吧。
第二、教他們步驟,培育他們時間的觀念。
之前說過,寶寶沒有時間觀念,但是不代表不能帶給他們時間觀念。
除了教他們看時間以外,對於小寶寶可以透過傳遞步驟來教育。
當給他們任務的時候,表達方式可以是:“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最後做什麼。”
把任務拆分開,讓他們有步驟感,慢慢地就能掌握住時間的規律了。
第三、把任務拆分,簡化任務。
如果一個任務對於寶Bora說太難了,那就把步驟拆分開,讓他們先做自己能夠完成的步驟,讓他們有成就感,那麼吸引他們做下一步就更加容易了。
我們要相信,每一個寶寶都是獨一無二的寶石,在每一天的愛護之下,逐漸發出光芒。他們的特性也是他們的長處。
慢性子、不愛說話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只是他們性格的一部分而已。
歸根究底,做爸媽的相信孩子、愛護孩子,孩子就能活出自己的獨特出來的。
-
4 # 愛心談育兒
接納孩子的所有特點,讓孩子生活在有愛的家庭中,也不能只用當下的眼光去看一個新的生命,孩子的慢性子,不愛說話,也可能會成為一個有高專注力,能夠文采飛揚的人才呢?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慢子比較慢,不愛說話的情況呢?
第一,父母經常催促孩子,也讓孩子慢子性。
有的家長,自己的性子比較急,看到孩子做事慢,穿衣服慢,吃飯慢的時候,就會很著急,並且不斷的催促孩子快一些!越是催,孩子就會心裡慌亂,就會更慢了。孩子有自己的行為規律,不能完全用家長自己的觀點來衡量當下孩子的狀態。
能夠接納孩子的行為,孩子從不會穿衣服,到能夠自己穿衣服,從不會吃飯,到能夠自己吃飯,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包容孩子當下的情況,孩子就更感恩父母。
第二,父母自身性格的影響。
有的父母自認為性格很急,並不是完全瞭解自己。孩子的表現,其實就是家長本身行為的再現。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過:孩子就是家長的影印件,就是家長行為的重演。孩子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家長的影響,可能父母本身在工作上會很急的行為,而在生活中,孩子看到的卻是一個有些慢的性格。不要求孩子,而是改變自己,孩子就會有所變化。
第三,父母語言上的傷害,使孩子產生對立的心理。
有的孩子是在自己表現不夠好時,父母在與別人說話時,就開始貶低孩子的行為。比如說:鄰居小冬剛上學時,回來說一件老師交待的事情,結果,媽媽發現小冬說的跟老師說的並不一樣,就在與朋友打電話時說:小冬連話都說不明白,都讓人上火。媽媽不經意的一句話,讓小冬聽到之後,就變得少話起來,因為孩子內心很受傷,才產生了這樣的行為,覺得媽媽認為我說不明白,乾脆就少說吧!
面對孩子當下的情況,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01 接納孩子的一切。
接納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怎麼做,父母都是愛他的。能夠感受到別人的愛,孩子才會有幸福的童年,才會願意把愛傳遞出去。
02 慢有慢的好處。
《鈍感力》一書中,作者渡邊淳一指出,生活在快節奏的人們,更需要一種能夠慢下來的能力。鈍感是一種才能,一種能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發揚光大的力量。性格上的慢,表現出來的另一個結果就是,更能承受更大的壓力。
鈍感力是一種生活智慧,一種處世的態度,不為瑣事而發生動搖。鈍感力,相比激進,張揚而方,更容易在當下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生存,也更容易獲得成功!慢一些感受到來自別人的傷害,慢一些感受到工作的壓力,慢一些的生活節奏,更能贏得美好生活。
03 說話少有說話少的好處。
古人曰:吉人之辭寡,燥人之辭多。話多的人,內心可能會有一些煩燥之事,而話少之人,內心也會清淨一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不同的表現,當然,當下話少,只能說明現在這個階段,孩子的內心比較清淨,一旦孩子主動跟家長說什麼的時候,一定要記得耐心的傾聽,孩子願意說的時候,代表著對父母的信任。
總之,接納孩子當下的情況,從自身開始改變,讓孩子感受到愛,看到改變的父母,自然就會悄然無聲開始了改變!
回覆列表
《慢性子利弊談》
慢性子屬性格問題,本身無好壞之分。例如今後從事科研工作,就需要沉穩、堅毅,快性子反而不好。
性格是一個人對待現實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
在心理學上,性格被分解為態度特徵、意志特徵、情緒特徵和理智特徵四個組成成分。
態度特徵:好的表現是忠於國家、關心他人、樂於助人、大公無私、文明禮貌、勤勞節儉、認真負責等;不好的表現是沒有民族氣節、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奸詐狡猾、不負責任、狂妄自大等等。
意志特徵: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自覺地進行調節的行為特徵。
情緒特徵:指的是一個人的情緒對他的活動的影響,以及他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
理智特徵:通常是指一個人在認知活動中的性格特徵。
性格是可塑性的,一經形成便比較穩定,但是也並非一成不變。
性格不同於氣質,更多體現了人格的社會屬性,個體之間的人格差異的核心是性格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