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川城
-
2 # 東方108797816
每一個思想體系都是一種“世界觀”,都有各自不同的立場和出發點,以及目標,他需要包含方法論,演繹變化的邏輯和方式,論點的基礎和導論的支撐依據,同時對歷史的歸納和演繹,價值評價系統等等……諸子百家都具有這些特性。
-
3 # 離相如如
老子,莊子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而是站在自我之外看世界!不但老莊,釋迦牟尼佛,基督及一切領悟無為法的聖賢都是站在自己之外看世界!即不斷地突破自我身體及知見的束縛,不斷地超越!所以,他們領悟的東西更具有普遍性,也更經得起時間空間的檢驗!
至於學老莊及一切聖賢學偏的問題,歷代都有,學道的有偽天師,學儒的有腐儒及偽君子,學佛的有走火入魔的,各教各派從建立在就一直紛爭不斷!而且都在指責別派是邪魔!
要想避免學偏,有以下幾點必須注意:
第一要超越自我,且有慈悲仁愛之心!一個自私自利,極端自我,心腸狠毒之人學什麼都會偏!
第二要超越文字的束縛,真正理解聖人文章的真實義,依文解義,很易曲解聖賢!文字幫助我們理解聖人情懷的工具!文字本身不是真理!學了有字之經,還必須在社會現實中加以驗證,廣學博收!不可固執文字,更不可固執己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三,學成之後不可高高在上,要隨緣,要接地氣!一副高不可攀的樣子,本身就是走偏了!道不遠人!!!
先說這麼多吧!
-
4 # 鬼谷子戰略
老子的道,講的是世界也講自己,世界和個體是統一的。道德經不只講世界是怎樣的,也講我們該如何處在這個世界。所以,並不是站在世界外看世界。
至於領悟偏了會不會誤國害民。對於個人來講肯定不會,對於統治者,我相通道家“無為而治”這麼簡樸的思想不至於像什麼邪教那麼害民。
不過,有一點,像風水師等玄學確實從道家的陰陽八卦中學一些東西,其實這些東西也是從易經出來的。
-
5 # 醉墨客老子的道家思想。
老子的思想,主要是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因此老子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等等。
莊子的主張:無功,無名,無我,達到絕對的自由。這是人類野性釋放的表現,是人類最溫柔純真的一面,是人類脆弱疲憊的時候,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無所顧忌,就是他所說的逍遙遊。
老子於治理國家方面,在《道德經》中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的直譯是:治理國家(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歷史中關於老子的這句治理國家主張,有著許多解讀與領悟,歸納起來主要三種。
其一、治理大國就似烹調小魚,油鹽醬醋各種配料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頭,也不能缺位。意含著百花齊放,但要有度。
其二、“小鮮”即是小魚,或一塊小肉之類的。意為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一樣。煮小魚,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比喻治大國應當無為。後常用來比喻輕而易舉。
其三、從古至今,不少政治家喜歡引用這句話來提醒執政者。對於這句話的意思,古今流行的理解是:治理大國就好像烹煎小魚兒,油、鹽、醬、醋等調料放得要恰到好處,不能多不能少。這樣的理解對不對?其實,在古代學術界已存在很大的爭議。
總的來說,如果結合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治大國若烹小鮮一語中,老子所要表達的治國之道就很明確了,就是治理一個大國不宜翻來覆去,不要動輒擾民,更不要亂折騰。
《莊子》中關於治理國家的主張: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摘珠毀玉,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剖鬥折衡,而民不爭。這句話直譯過來是:斷絕聖人摒棄智慧,大盜就能中止;棄擲玉器毀壞珠寶,小的盜賊就會消失;焚燒符記破毀璽印,百姓就會樸實渾厚;打破鬥斛折斷秤桿,百姓就會沒有爭鬥;盡毀天下的聖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談論是非和曲直。
莊子的這種思想與老子相同的,都是無為而治。莊子認為,無為是君子,也是一切有道德修養的人的根本的,最高的行為準則,它具有深厚的哲學基礎。
莊子無為是天地萬物存在的基本特徵。對於君主,莊子認為君主喜好獎懲,這是捨本逐末,無法使天下人能夠安靜歡愉,結果都是帶來天下大亂。
所以真正有能力治理天下的人,他不去主宰萬物,而只關心自身,不講自己的喜好強加於人,任百姓萬物順其本性的發展。
莊子認為自然是無情的,所以,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人們只需要順應自然地發展,隨遇而安,這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而天作為自然的代表,我們也只能去服從。這種思想與荀子的“人定勝天”的思想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荀子批評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荀子認為人的吉凶禍福並非由天決定,而是人的行為造成的,人不能安於天命,只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就能戰勝天。
總的來說,老莊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我們華人,在百花齊放的那個時代,為我們中華文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瑰寶。 -
6 # 俯首豔陽天
老子和莊子再認識大道,也不可以忘記自己也是人,不可以把自己等同於道而遠離人群。既生為人,就當站在人的位份上。不管認識多麼深廣,不論學識多麼淵博,自己都不等同於自己所認識的,人不把自己當人就是脫離本位,就是僭越。我發現了上帝偉大,但我不是上帝,我還是人。我發現了天道昭昭,但我不是天道,我還是人。我發現了人間敗壞,但我不能脫離,因我是人。到家理論雖然高超,但卻不受歡迎,就是因為自以為鶴立雞群,從而曲高和寡。
-
7 # 華繼善
不論學任何東西、先以古訓師傳作引導.方用真心去認真觀照分析明瞭後.再加以自身力行反覆驗證得靈活應用適宜方為(活法)妙用靈驗之法,若以文字照本宣科地認識理解.往往是(死法)定法、而無實際之義、反相誤人誤國終誤其己殃!
回覆列表
老子莊子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很偉大,但領悟偏了就會誤國害民
老子談“道”,莊子談“天地萬物為一”,是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
老子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莊子談“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站在一個非常宏觀的角度以天地視角觀人間。
在天地面前,人不但跟狗沒區別,而且跟塵埃沒區別。什麼是非善惡、倫理道德,那不都是你們人類為了結成社會人為定出來的標準嗎?
然而,雖說天地萬物為一,人還是要回到世界內來生活。莊子家無米下鍋,莊子還是要去朋友家借米,畢竟吃土跟吃米是不一樣的。
但莊子並不是要否定是非,他只是認為社會中衡量是非的標準可能過於死板,跟不上事物的變化。他提出“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分辨是非)正確的方法莫過於掌握了(是與非的)對立統一,稱作“道樞”。這就像位於一個圓環之中,相互轉化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所以說,最好的方法是掌握了“道樞”之後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孔子也有一個殊途同歸的說法:“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老子莊子在幾千年前就能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以天地視角觀人間,能夠看到相互矛盾的事物的對立統一與相互轉化,這非常偉大!然而如果糾結於終極問題出不來,不能回到世界中來,極可能會走向虛無,關於“道”的一切理論,不過都是猜想而已。因為終極問題,不但在那時候沒有答案,現在也沒有答案,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恐怕也仍舊沒有答案。
彌補老子莊子之虛無的正是孔子。孔子很清楚終極問題沒有答案,所以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這個問題避而不答。他專注於建立一套合理的社會倫理,他不像後來者那樣,靠編排一個終極問題答案來作為自己理論的依據,他的理論的出發點是人“生而有愛”。
後世追隨老莊的學道者,總是說要追求人的天性,反抗社會,反抗社會倫理。那麼什麼是人的天性?人,首先是作為一種獸類存在的。與其說是人的天性,不如說是獸的天性。其實獸和禽甚至爬行動物也是要有家庭有倫理的,甚至是有社會的。
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父母至少是母親是要撫養孩子的,有些甚至是群體撫養,比如狼群、獅群以及所有靈長類。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裡,一隻受傷的虎媽媽好不容易捕到一點獵物,自己都不夠吃,還是要先給自己的兩個孩子吃,這難道不是愛嗎?
大部分的禽類,父母要一起餵養孩子,一直到孩子可以獨立生活離巢為止。
鱷魚把蛋產在岸上沙子裡,等蛋快要破殼的時候,它會爬上岸把沙子挖開,等小鱷魚破殼後會爬到它嘴裡,它會把小鱷魚們帶到一個食物豐富的水域,把它們放進水裡。
自古就有儒家的反對者鼓吹“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的天性就是自私的”等等。惡人從來都是因為心虛,迫不及待的為自己尋找理論根據。然而如上所述證明,他們不要說禽獸不如,他們連爬行動物都不如。
動物們的獸性要是都像他們說的那樣,動物媽媽還撫養孩子幹麼?孩子又不會幫它們養老,它們應該直接把孩子們吃了才對,禽獸早就滅絕了,哪還有人類什麼事。
他們還攻擊孔子支援等級制度,階級固化云云。孔子從來沒說過支援世襲制,相反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就是那個時代對人人平等的最大支援。孔子提倡“禮”只是倡導:在選賢任能之後,各個社會職位上的人要各行其權,各盡其責,各有其禮遇。
就像美國總統任命的部長,要聽總統的,而不是反過來。只有總統才能動用“空軍一號”,其他人無權使用。你看美國學孔子學得多好。
把維持一個族群幾千年的社會倫理連根刨掉,這個族群就會分崩離析。如果有人明白這一點還要這麼幹,他們有什麼目的?他們在幫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