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時正平

    論語是一部做人做事研究文化的智慧寶庫,是至聖先師的教導,是立身之本,處世之要,對規範人們道德,完美體現了道德規範的章法,給予我們忠告和啟示,是一部哲學鉅作,偉大文學經典,讀起來令人回味無窮!

  • 2 # 慎獨後半生

    《論語》–積澱了幾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蘊和人生智慧,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社會倫理秩序。是一本常讀常新的著作,需要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社會實踐智慧融合,才能發掘出其中深邃的哲理,提高人生境界,實現人生價值。

  • 3 # 白居士點玄機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論語聖人教,勸人守五戒。

    仁即不殺生,禮即不淫邪;

    義乃不偷盜,智乃把酒戒。

    為人講誠信,言出行必逮;

    天上有日月,人間有君宰。

    君為臣之綱,紅花配綠葉;

    孔子立人倫,中華文明開。

    承繼三皇法,又待聖佛來;

    共融儒釋道,並蒂蓮花開;

    三教本一家,擇緣度眾儕。

    異國文明沒,唯吾獨不敗;

    原因在何處?三教盛不衰。

  • 4 # 老施野談

    如何評價《論語》

    老施來回答,扯個野談。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回答《論語》是本什麼樣的書?

    《論語》原本只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零星做的記錄,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大概至戰國前期成書。估計當時沒想著以後要出書,孔子死後,經過好幾代,後輩弟子把各種筆記編輯整理。《漢書·藝文志》的原文來說:“門人相與輯而論(lún)纂,故稱之《論語》。”“倫”在古漢語裡有“條理”、“整理”的意思。也就是說,孔門後輩把零散的筆記整理成有條理的一部語錄集,所以取了《論語》這個名字。全書共20篇492章15000字左右,基本上以語錄體為主,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大概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

    《論語》看上去有些凌亂,缺乏條理,因為裡面的內容既有直系弟子記錄孔子的話,也有再傳弟子記錄自己老師的話,老師又不止一位。在派系分裂和書籍傳抄的過程中又出現了版本的差異。所以,《論語》在漢代以前有三個版本:《古論語》、《魯論語》和《齊論語》。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語》和《古論語》整理形成的版本,叫做《張侯論》。

    張侯,是西漢的張禹。在他讀書的時候,就有齊魯兩派論語存在,《古論語》也從孔子老家的牆壁裡面掏出來了。後來,他受命教太子讀書,把《論語》重新整理了一遍,編成教材,被稱之為《張侯論》,一直流傳到現在。我們現在讀的《論語》就是《張侯論》。至於為什麼張禹不採用當時《古論語》、《魯論語》和《齊論語》中一種做教材,而要重新編輯一份呢?原因是他自己學的是《齊論語》,而當時皇帝漢元帝小時候學的是《魯論語》,老張在不違背”天地君親師“的原則下,耍了個滑頭,自己編訂一本《論語》。後來,太子順利繼承皇位,就是漢成帝。於是,張禹青雲直上,加官進爵,封侯拜相。他編訂的《張侯論》也因此一統天下,成為後世兩千多年的主流版本。

    《張侯論》

    那麼如何評價《論語》呢?老施從三個角度為您分析:

    一、傳統華人眼中的《論語》。

    《論語》開始的地位並不高,從漢朝以來主要被當做小孩子的啟蒙教材。在古代中國,思想家的地位原本並不很高,最多隻能算“子”,老子、墨子、孟子、韓非子等等,他們的著作在圖書分類裡叫“子書”,如《老子》《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意思是“墨老師的私人著作””孟老師的專著“等等。在儒家系統內部,《論語》和《孟子》一樣也屬於“子書”,而在“經、史、子、集”的四部排序裡,“經”才是地位最高的,所以在儒家典籍裡,“五經”地位最高,就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是因為“五經”不是私人著作,而是周代的王官之學,也就是官方學術,相當於現在的馬列原著。即便後來《論語》、《孟子》都升格為經,它們的地位還是不如“五經”。大概在南宋的時候,朱熹把《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相當於馬恩列斯毛加上後面的理論、思想、代表等等。

    馬恩列斯毛主義與思想

    隨著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儒家理論成為治國的理論基礎,特別是科舉取士以來,《論語》跟其它儒家經典成為必考科目,《論語》在古代華人的眼裡越來越重要。所謂四書熟,秀才足。因為熟讀《論語》等儒家經典,是富貴騰達的必要條件。前面說的張禹這一生富貴,就是從這一部《論語》得來的。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二、外華人眼中的《論語》。

    黑格爾評價《論語》說:“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辣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西塞羅留下給我們的《政治義務論》便是一本道德教訓的書,比孔子所有的書內容豐富,而且更好。我們根據他的原著可以斷言: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便是更好的事。”

    對於這種赤裸裸的歧視,老施首先表態:打到帝國主義!打倒一切歧視華人民的洋鬼子!老施沒有看過西塞羅的《政治義務論》,不能像黑格爾一樣將兩者做比較,但他說的《論語》不是思辨哲學,這一點恐怕孔子從地底下復活回來,也很難辯駁。咱華人一向不喜空洞無用的思辨哲學,孔子也一樣。確實,《論語》裡面記錄的都是一些世間瑣事,人物眾多,頭緒亂,在老外眼裡估計是寡淡如水。它給人的印象是,宗教不像宗教,哲學不像哲學,又沒有西方人喜歡的東方神秘主義調調的元素,所以,在西方人眼裡《論語》的地位不高,比起《易經》《孫子兵法》之類,恐怕大有不如。

    打倒帝國主義

    三、老施眼中的《論語》。

    第一, 《論語》是全體華人從古至今共同的精神程式碼。《論語》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精華,是後來2500年來在中國使用最廣泛的基礎教材。這部書,華人學了2500年,也用了2500年。古代中國讀書人對《論語》要倒背如流,現代教材裡面,《論語》的分量也不低。開篇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以說,盡人皆知。這麼一本15000字左右的小書,給漢語貢獻了數百個詞彙: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溫故知新、過猶不及、既往不咎、安貧樂道、見賢思齊、見義勇為、言而有信、適可而止、察言觀色。。。。。。等等。這些詞語,全體華人日用而不知,習焉而不察,構成了全體華人的精神程式碼。 其中的微言大義,也已經深深嵌入華人的日常生活。

    第二, 《論語》塑造了華人的理想人格:君子。君子小人本來是個身份概念,君子是貴族,小人是平民。在《論語》裡,孔子把君子小人定義成了人格概念。直到今天,如果你誇一個人是君子,他會很高興,你要說一個人是小人,那後果很嚴重。這個共識從哪裡來?就是從《論語》裡來的。《論語》裡提“君子”提了100多回,怎麼做君子,說得非常清楚。做一個“溫良恭儉讓”的君子,這是傳統華人格理想。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第三, 《論語》中的人際倫理的觀點,構建了古代中國社會,至今也在影響現代社會。古代中國疆域廣闊,民族複雜,人口眾多,綿延兩千多年,是怎麼維繫起來的?就是用《論語》等儒家經典塑造的共同觀念。“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等等。什麼是仁?仁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論語》說仁者愛人,仁的發端是血緣關係,是入孝出悌,也就是從一個人怎麼對待父母、對待兄長出發,用同一套邏輯推演了怎麼對待朋友,怎麼對待上司,怎麼對待君主和國家。這套家國同構的政治追求,對維繫中國古代龐大的社會政治體系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 關於怎麼看待和學習《論語》?《論語》毫無疑問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精華的部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它還有不有現實意義或作用?老施說句討打的話,作用不大。如果對傳統文化感興趣,對民族文化的根源進行探討研究,無可厚非。但,正如王小波對國學的比喻,國學這塊口香糖被2500多年的中國讀書人嚼了又嚼,已經沒有味道了。投入再多的精力和人力研究,是一種浪費甚至是犯罪。畢竟,《論語》中的所有微言大義,不管是倫理還是社會關係,都與現代社會發展出來的倫理學、社會學、教育學、政治學等理論完備合理有相當大的差距。再高深的學問,也不值得跪著膜拜。華人對先賢的學問有這麼一種可笑的態度。君不見,現代物理學家會對牛頓的經典力學理論倒背如流,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供奉在香案上跪拜,就會發展出更高深的現代科學來?

    不要把孔子當聖人對待,一切理論都要被髮展和超越。

    老施再多說一句:少學國學,學科學。在如今武術號稱國術,中醫號稱國醫,三字經弟子規都號稱國學的時代,只帶了“國”字的玩意都是華人的G點,碰不得摸不得,假如你膽敢有一絲不敬,包管你面對的是唾沫與板磚齊飛,拳頭與巴掌都來,動不動就會上升到愛不愛祖國,尊不尊重祖先的道德高度。我並非對傳統文化全無敬意,要有選擇的接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百年前的先賢們就提出來了,要相信德先生賽先生。在科學昌明的今天,腦子還是自己要保管好,不要被一些神頭鬼腦的玩意格式化了一遍又一遍,到時候用磁共振掃描都掃不出來您腦子裡的腦白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大神推薦荒野冒險,或者孤島冒險類小說影視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