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翊翊浩浩尉尉
-
2 # 噼裡啪啦嘞
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日本權臣豐臣秀吉派軍隊入侵北韓。大明朝在北韓國王的請求下,決定出兵援朝。在這場抗日援朝的戰爭中,身為東征提督的李如松指揮有方,連敗日軍。特別是平壤戰役中,他採用圍師必闕的謀略重創日軍,取得了一場輝煌的勝利
李如松(1549~1598),字子茂,遼東鐵嶺衛人,明代著名將領。李如松出身於明代的將門之家遼東李家,他的父親是明朝宿將、遼東總兵李成梁。李如松和他的8個弟弟都是少年從軍,號稱“李氏九虎將”。李如松最初憑父蔭出任指揮同知,後來屢立戰功,升任都督僉事,神機營右副將。萬曆十一年(1583),年僅34歲的李如松升任山西總兵官,成為了明朝的一品武將。萬曆二十年(1592),寧夏鎮原副總兵哮拜發動叛亂,奉命平叛的李如松只用了5個月的時間就消滅叛軍數萬,收復寧夏城,徹底平定了西北之亂。
然而就在李如松鏖戰西北的時候,一場更大的戰爭風暴正向大明王朝襲來。早在1590年,日本的權臣豐臣秀吉就擊敗了最後一個反抗他的大名——關東的北條氏,基本統一了日本。此後,野心勃勃的豐臣秀吉開始策劃對外侵略,準備先佔領北韓,然後以北韓為跳板再進攻中國,最終完成其稱霸東亞的圖謀。1592年春天,豐臣秀吉藉口北韓拒絕幫助日本攻打中國,調集近20萬大軍和700艘戰船,悍然發動了對北韓的侵略戰爭。由於承平日久,武備鬆弛的北韓抵擋不住日軍如潮的攻勢。
僅僅3個月的時間,北韓的京都漢城以及平壤、開城等城市就被日軍攻陷,北韓國王逃到鴨綠江邊躲藏了起來,整個北韓如同覆巢之卵。為了躲過這場亡國之禍,北韓國王連續派出幾批使者嚮明朝求救,一份份請求明朝出兵的國書擺在了萬曆皇帝的案頭。經過反覆思量,萬曆皇帝決定出兵援朝。當年10月,明朝任命李如松為提督,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官,統率從薊、遼、冀、魯、川、浙等地集結起來的4萬大軍入朝參戰。
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七,李如松統率大軍進抵平壤城下。盤踞平壤的日軍第一軍團司令小西行長得知明軍來攻,就在當天夜裡派出800人偷襲明軍大營。李如松對此早有準備,他一聲令下,萬箭齊發,將來襲的日軍射死大半。第二天,明軍對平壤城發起總攻。
在上百門火炮的支援下,明軍架起數百架雲梯猛攻平壤的6座城門。當天中午,明軍遊擊吳惟忠率軍攻佔平壤城北的制高點牡丹峰,殺死日軍2000餘人。得到這個戰報後,李如松親率大軍從東面猛攻平壤。
在白熱化的戰鬥中,李如松的戰馬被日軍的炮火炸死,他毫無懼色,換了一匹戰馬繼續指揮戰鬥。眼見日軍防禦向城東轉移,李如松事先埋伏在城南的1000精兵在副將祖承訓的率領下趁機猛攻南門。不久,明軍就攀上城頭,砍倒了日軍軍旗,打開了城門。隨後,其他幾座城門也相繼被攻破,明軍的騎兵也突入城中。眼見大勢已去,小西行長急忙率領殘軍退守城內的幾十座土堡。
在接下來的內城之戰中,由於明軍的火炮移動困難,無法提供火力支援,龜縮在土堡內的日軍殘部給了明軍很大的殺傷。李如松果斷地命令停止進攻,然後分派軍隊從三面包圍日軍,只留下南面一條通道不予設防,誘使日軍突圍。隨後,李如松派人送信給小西行長:稱平壤戰局已定,日軍只要老實地從南面撤退,明軍將不予攔截。小西行長接到信後猶豫不決,但他知道死守肯定不是辦法。於是,他連續派出幾支騎兵偵查,確定了明軍果然沒有在南面設伏。
當天夜裡,小西行長率領日軍殘部棄堡而逃,企圖藉著夜色撤過冰封的大同江。可日軍剛剛來到冰封的江面上,隱蔽待命的明軍就把炮彈傾瀉到了他們的頭上。很快,厚厚的冰層被實心的炮彈砸出了大量的裂口,互相擁擠的日軍亂作一團,不少人掉進了寒冷刺骨的江中。隨後,埋伏在大同江南岸的明軍騎兵突然出動,徹底堵死了日軍南逃的道路。平壤一戰,日軍被殲滅一萬餘人,其中數千人淹死在了大同江中。李如松巧用圍師必闕的謀略,不但減少了明軍的傷亡,還讓日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回覆列表
平壤之戰是明萬曆二十一年 ( 1593 )明朝在北韓平壤圍殲日軍的一場攻堅戰。萬曆二十年日本太政大臣關白豐臣秀吉假道伐明遭拒後,發兵14萬人進攻北韓短時間內朝軍被打得大肆潰敗,日軍順利侵佔平壤。小西行長領兵3萬據守平壤城。明廷應北韓國王李昖請求,命李如松為提督,起先率兵3000人援朝不克,復增兵至3.5萬援朝平倭。次年一月初六,明軍率兵35000餘人進圍平壤。日將小西行長率兵2.5萬餘憑堅據守 。李如松採用三面圍攻,東面設伏的作戰部署攻城。初八拂曉,喬裝朝軍助攻城南門的副將祖承訓部卸裝露明軍衣甲,日軍大驚,急速調兵堵截。主攻城西門的副將楊元、李如柏乘機攻入西門。激戰至中午,三面城破,小西行長率殘部連夜過大同江東逃,沿途又遭聯軍伏兵擊殺。此戰斃日軍萬餘人,迫使日軍退縮東南沿海一隅,從而扭轉了北韓戰局。
1592年,日本的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發動十四萬大軍,渡過北韓海峽,於四月十三日在北韓釜山登陸,開始了侵朝戰爭。日軍一路所向披靡,連克漢城、開城、平壤。北韓軍民望風皆潰,國王李昖放棄京城,逃到義州,接二連三地派使臣赴明朝求援。
作為北韓宗主國的明朝,雖然已經逐漸平息了日本海盜在沿海地區的侵擾,但是對日本仍存戒心,對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不會坐視不管,遂決定進行抗日援朝之戰,兵鋒直指平壤。
日本侵朝大軍一路攻擊前進,其中第一軍團小西行長部擊潰北韓臨津江防線守軍主力,佔領平壤,大明接到北韓告急後,不知日軍虛實,只派了遼東副總兵查大受率數千人馬前期入援,結果被日軍以火槍擊敗,此時萬曆皇帝方醒悟此次入侵藩邦之倭“實乃勁敵”,於是下令組建援朝東征軍,開赴北韓作戰。
日軍第一軍團主將小西行長由於後勤補給線拉長,加之北韓義軍不斷襲騷,已經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勢頭,聞之大明準備派重兵援助北韓,只好詐稱求和,以圖拖延時間。明東征軍總督李如松(明代著名將領李成梁之子)假意答允和談,趁敵不備包圍了平壤城,大戰一觸即發。
明庭任命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率領三萬餘人進入北韓。一月五日,明軍進抵平壤城郊,在擊退日軍的幾次夜襲後,完全包圍了平壤。
對於日軍來說最大的劣勢實際上來自於平壤那高不過四米的城牆,這種城牆在中國連一般的縣城都比不上,對於能征善戰而且剛剛平定了叛亂的明軍來說,這種破牆實際上是不堪一擊的,真正對明軍有威脅的,還是日軍在城內以及城外高地修築的巨型堡壘,在後面的戰爭中,明軍主要的傷亡就是在攻打堡壘中產生的。戰爭剛剛開始,駐守鳳山的日軍將領大友義統率部就逃跑了,平壤城以及城北高地牡丹峰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狀態,明軍分出一部攻打牡丹峰,剩下的軍隊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對平壤城發動了猛攻(東邊為大同江)。
明軍相對於日軍而言,完全強過日軍,無論是從士兵的單兵戰鬥力還是武器裝備。想要消滅城牆裡的敵人,首先要大炮轟塌城牆,對於平壤那可憐的城牆而言,明軍的大將軍炮等重型火炮無異於是一場噩夢。而日軍很少擁有重型火器,他們手中的火繩槍只能有限的殺傷明軍士卒,對戰場局勢很難起到有效的掌控,只聽見轟轟的聲音,平壤城牆的女牆像豆腐一樣被砸爛,帶著鮮血的殘肢混著磚石四處亂飛,日軍傷者在炮彈帶起的塵土中無助的哀嚎,明軍向平壤城發動了進攻。攻擊西門的明軍在祖承訓的帶領下扮成北韓軍隊迷惑了守衛西門的北韓偽軍,隨後迅速將其擊潰,西門被攻破。不一會兒,南軍將領駱尚志又在含毯門上插上了明軍的旗幟。隨著大將軍炮的轟鳴聲,平壤的主城門七星門被轟開了,明軍步騎揮舞著手上的武器,潮水一般的湧進平壤,開始了一場對日軍的屠殺。
在這場戰鬥中,日軍士兵只能爬上屋頂用火繩槍襲擊頭戴鐵尖盔身披紅色布面甲的明軍騎兵,這樣或許有活下去的可能,那些沒有來得及爬上屋頂的就慘了,要麼被無數高頭大馬踩成肉泥,要麼被一刀劈死或著被一槍打死一箭射死,整個平壤城完全鼎沸起來,地上佈滿了有頭無頭的兩軍士兵屍體和瓦礫石塊以及丟棄的武器裝備,到處都是喊殺聲,哀嚎聲,槍聲以及兵器相撞和利刃刺入敵人身體的聲音,這近乎於屠殺的戰鬥並未持續多久日軍就完全崩潰了,剩下的人大多龜縮於城內的幾個大型的堡壘,到了此日黃昏,包括城北牡丹臺在內的幾個大型堡壘均被攻破,守軍燒殺殆盡。只剩下平壤守將小西行長率數千殘部盤踞的巨型堡壘未能被攻克,這時李如松派出了使者表示願意放小西行長的軍隊出逃,小西行長回信求李如松不要追殺,李如松同意了,然而日軍剛剛撤出東門到達冰封的大同江上,就遭到了明軍炮火的追擊,炮彈不斷在冰凍的江面上炸出口子,日軍成群結隊地掉進冰冷刺骨的江水裡淹死,小西行長繼續逃跑,結果先遭到北韓軍隊的伏擊,又遭到明軍騎兵的截殺,在付出了近2000人的代價之後,這才逃到安全的地方,此時原先城內的兩萬餘日軍到現在只剩下6000人,總共有一萬四千餘名日軍被殺死燒死溺死,而明軍總共死傷不過八百人左右。這場自白江村之戰八百年後的中日第一次交鋒,以中國軍隊的完全勝利,日本軍隊的完全失敗而告終此戰之後各路日軍嚇破了膽,明軍勢如破竹直到碧蹄館戰役的爆發。
明軍血戰平壤,給予了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儘管整個北韓戰場,明、朝聯軍與侵朝日軍作戰,仍是以寡敵眾。但是,由於北韓水師捷報頻傳,各地義軍紛紛舉旗,戰場形勢對日軍越來越不利。侵朝日軍內部,是戰是和,意見發生分歧。日軍侵朝總帥宇喜多秀家與小西行長,透過各種渠道,多次嚮明軍表達“撤兵議和”的意向。十多萬侵朝日軍,向援朝的四萬多明軍與北韓軍乞和,這在中日戰爭史上,是唯一一次。眾寡懸殊戰場上,由兵眾一方向兵寡一方乞和,在世界戰爭史上,亦不多見。顯然,平壤之戰,確實將侵朝日軍打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