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蕭武
-
2 # 國家人文歷史
一、秉承父訓、委諸葛以重任
劉禪即位後繼續委以諸葛亮以執政大權,百分百秉承了劉備的託孤遺訓,自古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此時的劉禪已是萬人之上的蜀漢皇帝,但他依舊能夠認清蜀漢現實,剋制自己內心“皇權至上”的慾望,講執政權委以經驗豐富老道的諸葛亮,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清醒的自知和睿智,假如劉禪真是昏庸不自知之人,此番在劉備這種頂頭大山去掉後定會聽信讒言,在蜀漢的朝堂上掀起一陣奪權的腥風血雨,帶來只會是蜀漢動盪、給敵國以乘虛而入的機會,劉禪沒有這樣做恰是說明其並非昏庸之人。
二、穩定民心軍心、執國近三十餘載
蜀漢第二位皇帝劉禪
從公元234年諸葛亮五丈原去世到公元263年投降,蜀漢在劉禪的領導下又延續了近三十餘年。在諸葛亮死後依舊保持對其的敬仰,在接到官員李邈上書汙衊諸葛亮的奏章時及時處理,將李邈下獄處死,沒有進行反攻清算迅速穩定了蜀漢的民心軍心,同時提拔起用了蔣琬、費禕、姜維、諸葛瞻等一批深得諸葛亮真傳的官員,任人以賢,穩定了諸葛亮去世後的蜀漢局勢,在當時魏強蜀弱,實力懸殊的情況下,艱苦的支撐,又保蜀漢江山再次延續了近三十餘載。
三、識時務、保全蜀漢軍民免遭屠殺之禍
蜀漢後期,偏距一隅的蜀漢不管在土地面積、人口數量、軍隊數量還是人才數量質量上都已經遠遠落後於大魏,劉禪對此深有自知之明,在魏將鄧艾從陰平入蜀漢,攻克綿竹、斬殺諸葛瞻父子後,在你自知敵眾我寡,回天乏術後,劉禪沒有做困獸之鬥,而是識時務地選擇投降,保全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更重要的是保全了蜀漢百萬軍民免遭殺戮,自己也安享晚年,公元271年去世,享年64歲,要知道,由於戰亂不斷,三國時期的人口平均壽命只有26歲,劉禪已經算是長壽了。回頭看中國歷史,有多少亡國之君能有此壽元?
因此,我認為劉禪並非昏庸之輩,大家印象中的那個傻乎乎的劉禪其實多數是受影視劇作的影響,如果不將劉禪醜化,又怎能神話諸葛亮呢?倘若劉禪真如影視劇中那樣是扶不起的劉阿斗,為何蜀漢在諸葛亮死後,在魏強蜀弱的情況下又熬過近三十餘載呢?其中原因有一個,劉禪並非扶不起的劉阿斗,只不過在諸葛亮智慧的的巨大光芒下,劉禪的智慧被掩蓋了,甚至被人為的弱化了而已。
-
3 # 無聊不酷
亡國之君是肯定的。昏君還真不好說,劉禪是個很奇葩的皇帝,人很聰明也有政治頭腦還有手腕。只是……他有個很另類的特點-不好權,對權利沒有任何慾望,而且愛玩。所以放心的把權交給諸葛亮,諸葛死後又聽他話把大權交給蔣皖,費禕等。等到蜀漢四傑都老死了,諸葛亮又沒交代接下給誰,一下子找不到合適人,這就讓黃皓等奸臣有了可乘之機。蜀國也沒落了。
-
4 # 平安讀歷史
劉禪是亡國之君沒有錯,但是是否是喪邦之庸人,這就值得推敲了。
劉禪16歲時登上皇位,做了40年蜀漢的皇帝,但是前期一直沒有實權,蜀國的軍政大權都掌握在諸葛亮手裡。但是劉禪對此一直以大局為重,保持比較剋制的態度,所以蜀國沒有出現因為權臣而引發的內鬥問題。諸葛亮死後,劉禪終於得以親政,並且一直牢牢的掌握著大權,成為三國時期在位最長時間的皇帝。一直到蜀漢滅亡,蜀漢都處於平穩的政治局面中。而同一時期,曹魏在經歷了三代君主後,被權臣發動兵變,連皇位都丟了,改姓司馬氏了。東吳方面也好不到哪裡去,孫權死後,權臣和皇帝之間殺來殺去,動盪了好長時間。
而蜀國最後滅亡實在是因為蜀國實在太弱小,在夷陵之戰後,實力上已經完全不能同曹魏和東吳相提並論,只是依靠天險勉強守住而已,這是諸葛亮和劉禪都無力解決的。
劉禪投降後,被遷到洛陽。當司馬昭問起時,劉禪說出了樂不思蜀那句千古名句,讓人認為劉禪實在是昏庸無能。但在我看來是大智若愚的表現,這句話成功的消除了司馬昭對其的猜忌,使劉禪最終得以善終,對亡國之君來說,已經是很不錯的結局了。
-
5 # 天涯看點歷史號
蜀漢後主劉禪,一直被人們稱為“扶不起的阿斗”,一直給世人留下的印象是“傻皇帝”、亡國昏君,在諸葛亮的扶持下,才穩坐皇位這麼多年。然而,劉後主恐怕並不是你想象得那麼簡單,僅僅靠諸葛亮等臣子的扶持,他根本不可能做那麼久的皇帝。
劉禪劇照
首先,劉禪在人生的前半段脫穎而出,被選為皇位繼承人,這是劉禪成為皇帝的關鍵一步。劉備其實有三個兒子,如果他真的是個傻子,那麼劉備怎麼可能會選定劉禪繼承皇位呢?劉禪是長子,只要他的資質沒有重大問題,一般都選長立嫡的。劉備有一個養子,叫劉封,文治武功都不錯,但是因為不是純正的血統,劉備包括他的宗親們都不可能支援一個外人。劉備在給劉禪的遺詔中提到,射援稱讚劉禪的智慧,諸葛亮也對此深表贊同,能得到諸葛亮這樣的重臣支援的皇子,劉備不會不考慮的。
劉備劇照
劉禪即位後,在運用權力方面也是很有智慧的。劉備兵敗白帝城,留給劉禪的是一個十足的爛攤子,內憂外患。外有曹魏和孫吳兩個敵國,內部因為征戰,百物凋零。而劉禪在短短五年時間內,就務農植谷,使農業生產恢復了元氣,恢復了經濟態勢,同時又使吳蜀聯盟重修舊好。他將張飛的兩個女兒先後立為自己的皇后,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關羽之孫關統,此舉加強鞏固了自己的政治聯盟,把父輩的桃園三結義的情誼在下一代身上透過婚姻聯盟的方式得到了延續。
桃園結義
最重要的是,劉禪還成功地處理了和重臣諸葛亮的關係。諸葛亮在世期間,劉禪作為一個弱勢的君主,如何與諸葛亮這樣一個強勢的託孤重臣和平共處,其實是一個亙古難題——既要倚重他治理國家,又要防止他功高震主。諸葛亮掌權期間,只在成都呆了三年的時間,這三年他給予了相父極大的尊重,放權給他,劉禪剛剛即位,立足未穩,只有靠著諸葛亮的幫助,才能穩固自己的統治。而諸葛亮剩下的七年都在漢中待著,七出祁山,不是準備北伐就是在北伐的路上。諸葛亮遠離了權力中心,把權力讓給劉禪,避免了把持朝政的嫌疑。而在這七年裡,劉禪也是很識相地對外宣稱,只要是相父需要的,都全力支援。
諸葛亮劇照
他穩定住大後方,維持經濟的發展,雖然他的內心未必同意這樣窮兵黷武、耗傷元氣,但是也給足相父面子。然而在諸葛亮去世後,他取消了丞相一職,繼任的費禕和蔣琬在名義上都是大將軍、錄尚書事,其實都是軍事將領,並沒有處置行政事務的權力。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擔任的是侍中、尚書,非常貼近皇帝,負有處置行政事務的權力。如此分散權力,把大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上。諸葛亮一去世,劉禪立刻停止北伐,當時蜀地很多民眾都建議建立武侯祠,卻遭到了劉禪的駁斥。由此可見,劉禪並不同意諸葛亮的所有行為,雖然對諸葛亮的某些行為不滿意,但是他都能隱忍不發。
武侯祠
所以,劉禪並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他有著自己為人處世的智慧,只不過他沒有剛烈的性格,在最後做了投降之君,在異國他鄉司馬昭的酒席上,說出了“樂不思蜀”那樣的“千古名句”,但是這也未必不是一種“大智若愚”,正因為這樣他才保全了性命。
回覆列表
首先要搞清楚,亡國之君不一定是昏君,昏君不一定亡國。
比如說吳國的末代皇帝孫皓,殘忍嗜殺,也是亡國之君,但是他並不算昏君。雖然他確實殘忍嗜殺,但這主要是因為吳國在孫權去世後,就一直控制在權臣手中,皇權旁落,孫皓需要加強皇權。
孫皓繼位後,對大臣比較殘忍,主要是為了立威,加強皇權,而在對待國內老百姓的態度上,還是不錯的,廢除了以前的一些苛政,來收買人心,穩定國內局面。
還有一些皇帝確實比較昏庸,貪殘酷虐,任用小人,但是並沒有亡國。比如我們常說的桓靈無道,漢桓帝作為皇帝,公然收受大臣的賄賂,大臣批評他還正面反駁,振振有詞。在政治上任用宦官,發生了著名的黨錮之禍,正人君子受到嚴重打擊。但是,他並沒有亡國。
又比如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你可以說他有各種各樣的毛病,但是他肯定不能算是昏庸之主,如果生逢承平年代,他起碼可以算是守成之主,中等以上水平。但是他不幸的是,碰到了一個天崩地裂的大變局時代,當了亡國之君。
回頭再來說劉禪。劉禪肯定不算英明聖主,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他也不能算什麼昏庸之主。只能說他作為一個皇帝,很平庸。既沒有扭轉乾坤的能力,也沒有在亡國之際背城一戰,君王死社稷的勇氣,而是選擇了屈辱的投降,所以一直被人視為昏庸之主。
除了在明明還有機會等待救援的情況下投降之外,劉禪被人當作昏庸之主的另一個主要罪證其實無非就是任用宦官黃皓,而對忠心耿耿的姜維多方掣肘。同時,他又沉湎酒色,縱容黃皓弄權。
但任用黃皓除了弄權,牽制姜維之外,似乎也沒有更多的劣跡。而且,任用宦官是從東漢中後期以來就形成的慣例,在三國中後期,曹魏和孫吳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宦官弄權的事情。這就說明,不是劉禪個人意願如此,而是當時的政治權力分配結構有問題。
但黃皓引用的人中,閆宇得記載不多,但是也沒有什麼明顯的劣跡流傳下來。陳袛也一樣,雖然是透過黃皓才得到了錄尚書事的權利,但是也和閆宇一樣,並沒有留下更多的劣跡。
更重要的是,雖然劉禪任用黃皓,但是蜀漢是三國之中唯一一個皇權始終穩定,沒有受到權臣威脅的國家,也沒有出現權臣廢立皇帝的事情,諸葛亮死後,雖然蔣琬費禕相繼執政,但劉禪是毫無疑問的權力核心。
在這個過程中,劉禪還在不遺餘力的提拔和培養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很明早就是準備將來要大用的。這雖然有諸葛亮的遺蔭的因素,但更多的還是出自劉禪自己對諸葛瞻的認可。而從諸葛瞻後來的表現看,至少他的忠誠是對得起劉禪的信任和培養的。
所以說,劉禪可以說是一個平庸的君主,但並不昏庸,也不無道,更沒有大修宮室,殘害百姓。作為一個亂世的皇帝,這就已經算是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