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帆愛寫字
-
2 # 遊寺坊
毛筆書法入門,是以基本筆畫「右側點」為筆法之基,依照筆畫進階順序:點→橫→豎→撇→捺→勾→挑→折,循序漸進,詳實分析用筆、行筆、力道、勁道及用墨等心法。讓初學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筆特質,靈活駕馭毛筆,在短時間內熟識永字八法的基本運筆方法,再配合十種基本字型結構的分析,瞭解字型組合間架要領,觸類旁通,逐漸契入書學的無窮妙境。
筆按下去寫,筆劃就粗,提起來就細。就像人走路的兩隻腳,一隻落下,一隻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樣,筆在寫字的過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產生出粗細絕不相同的線條來。
每寫一個筆畫,都有入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入筆有“露鋒”法,順筆而入,使筆畫開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鋒法”,逆鋒入筆,橫畫欲右先左,豎畫欲下先上,使筆鋒藏在筆畫中,筆畫開端基本呈圓形。行筆要學會“中鋒用筆”,使鋒尖常在點劃中間執行。為使筆畫有力度,還要學會澀勢用筆,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華。收筆有“露鋒”(把筆逐漸提出紙面,畫呈尖形,如懸針豎、撇、捺、鉤),有“藏鋒”(將筆尖收回畫中,如垂露豎,筆畫尾端呈圓形)。
中峰行筆指筆鋒始終保持在行筆軌跡的中間執行筆桿豎直下向。用中鋒寫出的線條飽滿有力,有三維立體感。古人曰:“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即指的中鋒運筆。中鋒行筆時用墨不能太枯,更不要一筆寫到底,應根據需要隨時“舔筆”使其保持“錐形”。此外,中鋒運筆的效果還與書寫速度的快慢有關,也與書寫技巧生熟有關。故書法上對於中鋒運筆效果有兩種:一曰:“折釵股”;二曰:“屋漏痕”。兩種特殊效果的線條都給人以美感,但其韻味截然不同,一個“秀媚”,一個“蒼勁”。前者行筆較快,後者行筆較慢,當然,書寫中有意的快或慢卻不能達到目的。這還與書家功力深淺有關。
-
3 # 煮酒吟詩聊書法
首先,必須要說明的是這些概念本來就不是非常嚴格的,不同時期的帖子有不同的特點和要求。
用現在的書法用語來講,中鋒一般來說就是筆身基本垂直於紙面,只用筆尖書寫。側鋒就是就是筆鋒傾斜,用筆尖和一小部分筆肚書寫。注意傳統的書寫方式是不會用到筆根的,如果你寫字經常把筆壓到筆根,那你用筆肯定有問題。
一般來說,傳統筆墨要求無論是中鋒還是側鋒,筆尖都是藏線上條的中間,不會外露,筆身傾斜的方向和線條走向基本一致。如果筆尖外露,則視為敗筆。當然現代的書法不一定要講究這些,要看作品的要求。
-
4 # 書法家豆萬龍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弄清兩個概念,第一什麼是行書?第二什麼是中鋒?
行書是書法藝術中比較常用的字型,據唐代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張懷瓘《書斷》說:“行書者,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正書指的就是楷書,由此可知,行書是正書(即楷書)的簡易之從,用現代話說就是行書是正書的速寫和快寫,它是自然的流動的藝術表達。行書其實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寫的比較放縱的近於草書的,叫行草;寫的比較樸實尊崇楷書法度靈動的近於楷書的,叫行楷。在書法謀篇的過程中,行書裡面偶爾可以夾雜一些草書,這個比較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趙孟頫,他的很多手札等作品寫的很規矩,很傳統,很有法度,也很有靈性,其中有行書的寫法,也有行楷的法度,還有草書的筆意。總的來說,行書有幾個比較大的特點,首先是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其次是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複的點畫;還有就是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與畫的呼應,以圓轉代替方折。
所謂中鋒運筆,就是讓筆鋒在點畫中執行,使筆直立,鋒在正中,左右不偏。中鋒用筆寫出來的線條比較有質感,寫的字比較有血有肉,神采飛揚。中鋒是所有書體中,普遍堅守的一種運筆方法,用專業一點表達就是書法用筆中“千古不易”的準則,是學書這不可逾越的精神法度。在一副書法作品的謀篇佈局當中,講究各種變化:大小粗細、乾枯濃淡、疏密虛實,錯落方圓,牽引連貫等等,用筆富有無窮的變化,不可能筆筆達到中鋒,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如何變化,最後落筆,必將收力於中鋒之上。所以說,中鋒不僅是行書中的靈魂,也是所有書體的不易法則。
-
5 # 第三隻眼49
中華古老的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楷書如站立,行書如走動、草書如跑似瘋狂。為運筆快速記事、通常用簡化行書體。運筆至中鋒境、並非每個字都能寫得,不懈的專業運筆幾十年的成名大家,也許細膩思量幾番啊。
-
6 # 王萬平書法
在中國書法中,90%以上都是中鋒用筆,中鋒用筆是書法的核心筆法,行書當然也不例外。
據99版《辭海》關於行書的定義:“介於草書、正楷之間的一種字型。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沒有正楷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相傳始於漢末,流行至今。”
張懷瓘在《書斷》中說:“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他在《書議》中又說:“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
書法是講究傳承的,其最基礎的筆法,更是從傳承中而來。
書法自隸變進入今文字始,產生了隸書和草書,而後又有了楷書。但是因為草書難於辨識,楷書書寫法度過於謹嚴,書寫不便,所以又產生了行書。
行書是一種居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書體,古人最初稱之為“行狎書”。“行”,指筆勢流動連屬,“狎”是形態不如正體字莊重。寫行書,用筆活絡,體態多變。若要端正清明,則楷法多一些,唐人張懷瓘所謂“兼真者,謂之真行。”(《書議》)人稱“行楷書”。如果草法多一些,筆勢映帶連屬,張懷瓘所謂“帶草者,謂之行草。”(《書議》)從書法發展演變的規律來看,行書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等書體一脈相承。而真書是絕對中鋒用筆的,書體發展到行書,用筆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仍然以中鋒為主。所謂中鋒,筆鋒在畫中,如古人所謂的“錐畫沙”、“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等形態。筆畫深沉韻味綿長,力透紙背讓人百品不厭。
正如元代趙孟頫在《蘭亭十三拔》裡寫道:“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需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結構確實從古至今發生著變化。殷商甲骨文、周金文,秦小篆,漢隸,魏晉行、草書,隋唐楷書等等,隨著書體的發展演變,結構也隨之發生著變化。
從篆書的藏鋒起筆、中鋒行筆,到隸書的提按、頓挫,再到草、楷、行有了露鋒起筆,也有了側鋒用筆,筆法不在斷豐富,也變得更為複雜,但是,中鋒用筆依然是書法的主要筆法。
因為毛筆圓錐體的特點,所以只有中鋒用筆,墨滲入紙面的量,自中間向兩邊自然減少,使點畫呈立體感,如蒜薹般更顯圓潤飽滿,更有彈性;也只有中鋒用筆,才能筆尖殺紙、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線條才能更澀勁有質感。當然,在書寫中,中鋒或者側鋒,都只是相對而言,並不絕對,並沒有嚴格的現代科學意義上的界定。這跟書家的書寫習慣,以及人體手的生理特點都不無關係。只是在行筆中,中鋒是主要筆法。
但是,在整個書寫過程中,如果只是單純的中鋒用筆,則點畫中有骨無肉,會使點畫顯得呆滯無墨韻。所以古代書家在行、草書書寫中,也會輔以側鋒用筆,使點畫賦予變化,使之不但有筋骨更彈性,還要有血有肉更豐滿,這正是中國書畫中始終追求的筆墨意趣。正如衛夫人在《筆陣圖》中所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
7 # 天中山人
行書中有中鋒行筆一說,中鋒行筆是書法的不二法則。
那麼什麼是行書呢?書法是藝術。古人把楷書比著人站立,行書比作人行走,草書比作人奔跑,說得很形象。行書又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凡寫得比較工整的接近楷書的叫行楷,凡寫得比較奔放的類似草書的叫行草,行書筆勢活潑,筆法多變,使轉自然,時藏時露,有中有側,方圓兼顧。由於行書比楷書好寫又比草書好認,所以實用價值大,領域寬廣,容易發揮,表現力豐富,在諸體中最為風流。
中鋒行筆是運筆的一種方法,這是中國書法傳統的基本筆法。中鋒行筆是指筆毫鋪開後,筆鋒沿筆畫中線移動的一種方法。基本功紮實,擅長中鋒行筆者,用溼墨把字寫在大薄紙上,晾乾後反過來看,只貝筆畫中間有一條黑線,這便是中鋒執行的路徑。清代周興蓮於《臨池管見》中說:“所謂中鋒者,自然要先正其筆。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筆正則鋒易於正,中鋒即是正鋒。”
✨我們來看毛筆,毛筆筆尖最主要的一撮筆毫叫主毫,圍繞在它周圍的筆毫叫副毫。當我們寫字的時候,讓筆的主毫經常在筆畫的中心行走,這就叫“中鋒行筆”。這樣寫字,筆頭所含的墨汁從筆的主鋒注入紙裡,滲向筆畫邊緣,寫出來的點畫中間濃重,兩邊淺淡,有立體感。
✨如果在運筆的時候,毛筆的主毫在筆畫的一側,副毫在另一側執行,那就叫“偏鋒行筆”。這樣行筆筆力不能貫注,筆頭所含的墨汁就會過多地滲入點面一側,如果總是偏鋒行筆,點畫浮薄無力。
✨在筆者執行時,筆的執行方向和整個筆毫的指向肯定是相反的,中鋒和偏鋒不一樣的是:中鋒行筆的筆尖(鋒)指向筆的執行方向相反的一方,並在筆畫中心執行;而偏鋒行筆的筆尖(鋒)指向和筆的執行方向的中軸線相垂直的一方。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我們略一停頓,把筆鋒提一提,讓主毫端接觸紙面,再接著運筆,又是中鋒行筆了。我們不斷地寫字運筆,不斷的提、按,就能不斷地調正筆鋒,保證中鋒用筆,好像踩鋼絲的人,左右搖擺,而重心常不離開中心。
回覆列表
首先要弄清起筆、行筆、收筆,一個筆畫的完成包含了這三個過程,橫豎的起筆都是側鋒,然後轉筆改變方向,使用中鋒把線條拉長,再頓筆回鋒即可。但不是所有筆畫都是使用中鋒行筆,比如含撇的筆畫,撇的部分就需要用到側鋒行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