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漢字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的享受。
漢字的數量雖然很龐大,但它明顯不等同於任何一種漢語中的全部詞彙,也更不等同於所有漢語中的全部詞彙。實際上現代標準漢語中的詞通常是雙音節的,即便是文言文中也經常使用雙音節或者多音節的詞或者術語。
於是,雖然漢語被廣泛認為是單音節的(由單音節詞構成),但是經過對實際使用情況的細心分析後,我們會發現並非如此。
漢語中的絕大多數語素是單音節的,但是包括英語在內的絕大多數其他語言中的語素也以單音節為主,另外在漢語中(甚至在文言中)有大量多音節語素,比如“蝴蝶”“蜘蛛”“孑孓”“琵琶”“枇杷”“珊瑚”“麒麟”“鳳凰”“忐忑”“逶迤”和“尷尬”。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最早的文字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甲骨文”(不過這是個現代詞彙)。些許零星分散的陶器標記和其他人造器皿上的符號可以追溯到三千到四千年前,不過它們構不成可以記錄一種句法清晰的語言的書寫體系,而且也沒有證據表明它們與後來中國文字有什麼關聯。
一、漢字看起來是在一夜之間羽翼豐滿,沒有經歷過長期的逐漸演化過程,而在西南亞,文字產生中的這些演化有案可稽;
二、漢字被證明是緊接著鍊銅術產生的,並和馬車的出現幾乎同時,而考古學家和科學史專家已經確認鍊銅術和馬車都源出於西亞;
三、中國文字體系的特性(基本上是具有語義量詞和聽覺元素的語素音節,同時也包括象形成分和表意成分等等);
四、許多學者多次獨立發現最早漢字的一些字元群在視覺上和對應的西亞字元群很相像,並且就我們所知的三千多年前它們的發音而言,它們似乎有共同的語音對應;
五、大量個體漢字在形狀上、意思上以及有時甚至發音上很像其西亞對應字;
六、已經高度發展的漢字在最初的幾百年間只服務於一種高度專門化的用途(王朝卜筮的記錄),而在接下來的幾百年中又用於另一個高度專門化的用途(貴族青銅鐘鼎上的銘文),這暗示著漢字為貴族或者神職人員及其後繼者這一小團體所壟斷,他們小心翼翼地護衛著自己書寫漢字的技能。
以上沒有哪個單獨證據能夠充分質疑漢字的本土原生性,但是這些證據加在一起就足以說明,不能輕易打消外來影響的可能性。
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漢字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的享受。
漢字的數量雖然很龐大,但它明顯不等同於任何一種漢語中的全部詞彙,也更不等同於所有漢語中的全部詞彙。實際上現代標準漢語中的詞通常是雙音節的,即便是文言文中也經常使用雙音節或者多音節的詞或者術語。
於是,雖然漢語被廣泛認為是單音節的(由單音節詞構成),但是經過對實際使用情況的細心分析後,我們會發現並非如此。
漢語中的絕大多數語素是單音節的,但是包括英語在內的絕大多數其他語言中的語素也以單音節為主,另外在漢語中(甚至在文言中)有大量多音節語素,比如“蝴蝶”“蜘蛛”“孑孓”“琵琶”“枇杷”“珊瑚”“麒麟”“鳳凰”“忐忑”“逶迤”和“尷尬”。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最早的文字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甲骨文”(不過這是個現代詞彙)。些許零星分散的陶器標記和其他人造器皿上的符號可以追溯到三千到四千年前,不過它們構不成可以記錄一種句法清晰的語言的書寫體系,而且也沒有證據表明它們與後來中國文字有什麼關聯。
一、漢字看起來是在一夜之間羽翼豐滿,沒有經歷過長期的逐漸演化過程,而在西南亞,文字產生中的這些演化有案可稽;
二、漢字被證明是緊接著鍊銅術產生的,並和馬車的出現幾乎同時,而考古學家和科學史專家已經確認鍊銅術和馬車都源出於西亞;
三、中國文字體系的特性(基本上是具有語義量詞和聽覺元素的語素音節,同時也包括象形成分和表意成分等等);
四、許多學者多次獨立發現最早漢字的一些字元群在視覺上和對應的西亞字元群很相像,並且就我們所知的三千多年前它們的發音而言,它們似乎有共同的語音對應;
五、大量個體漢字在形狀上、意思上以及有時甚至發音上很像其西亞對應字;
六、已經高度發展的漢字在最初的幾百年間只服務於一種高度專門化的用途(王朝卜筮的記錄),而在接下來的幾百年中又用於另一個高度專門化的用途(貴族青銅鐘鼎上的銘文),這暗示著漢字為貴族或者神職人員及其後繼者這一小團體所壟斷,他們小心翼翼地護衛著自己書寫漢字的技能。
以上沒有哪個單獨證據能夠充分質疑漢字的本土原生性,但是這些證據加在一起就足以說明,不能輕易打消外來影響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