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寶貝故事匯1
-
2 # 涵曈媽咪
現在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教育方式多種多樣,讓孩子從小做家務也是其中一種好的教育方式。很多的調查例項都證明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優秀的人。
為了鼓勵孩子,讓孩子積極參與到做家務當中,一些家長都會採取獎勵的方式來引導孩子。
獎勵的方式多種多樣,很多家長會採用物質獎勵。比如只要孩子做一次家務就獎勵多少錢。其實這種方法並不可取,稍不注意就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引導。
經常用物質獎勵來引導孩子,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不好的觀念:“我做家務是應該有回報的,做了就要給我錢。”長期下去會把家庭的互動變成了利益的交換,十分不利於親情關係的發展,容易讓孩子變得斤斤計較、唯利是圖。
用物質獎勵來調動孩子勞動的積極性,眼前看會起一定的作用,但時間長了以後,沒有物質作為獎勵,孩子就會降低勞動的主動性。想要讓他做些什麼,會很難。他會一直和你講條件,而且會不斷的提高條件。
讓孩子做家務,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曾經的天才神童魏永康,17歲就考上了中科院但是因為自理能力太差被勸退。所以只有自理能力好的孩子,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
做家務勞動本來就是每個家庭成員的義務,要讓孩子知道這是他應該為家庭做的付出。獎勵方式可以經常更換,比如精神獎勵,當孩子做完家務勞動以後,及時對孩子提出表揚,讚賞他的勞動成果。讓他在做家務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和自我的價值,會讓孩子變得更自信。
-
3 # 月嫂宋溫暖
孩子做家務到底需要物質獎勵嗎?答案肯定是不要,因為一味地物質獎勵會給孩子養成壞習慣,你給我獎勵我就幹,不給我我就不幹。
記得可心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會重視孩子的家務,每天發一個表格,告訴孩子要完成3個家務,洗襪子,整理衣服或者拖地等,然後完成的話,媽媽來簽字,這樣就能得到小印章,這樣呢是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的做家務的習慣,非常好,可是作為媽媽有時候孩子沒有做家務寫上獎勵的話,感覺是在欺騙,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就採取了,你去把襪子洗了,媽媽給你錄影,還給你吃糖,平時都不給的,這下可好了,孩子聽了,趕緊洗襪子,洗的是那麼認真,媽媽就想,這下可好了,可以正大光明的簽字,告訴老師,這個我家孩子做了,還感覺很高興,曬曬朋友圈,看我家孩子會洗襪子了,多能幹啊,為了自己的那些虛榮心,可是孩子呢,僅僅是為一塊糖,而去做的。
等到第二天的時候,還得簽字 ,必經好習慣是要好多天養成的,老師的目的都是好的,可是孩子磨磨唧唧不願意整,就問媽媽,你給我吃糖我就洗襪子,拖地,要不我自己不會?
我們不僅反思,這樣的結果是什麼,是孩子索要家長物質來滿足自己,這樣好嗎?當然不好,其實現在想想,我們可以換種思路讓孩子去做家務,而不是用物質引導。
那麼我們怎麼避免獎勵陷阱呢?比如孩子不幹,可以跟孩子一起洗襪子,因為小孩子都喜歡做遊戲,你可以跟她一起,她感覺媽媽也在做這件事情,那麼我是不是也應該做呢,每天做,習慣養成了,跟媽媽比賽,會做的比媽媽還要好,不是嗎?因為孩子喜歡錶揚,喜歡模仿,所以千萬要樹立好的榜樣,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孩子的獎勵不是用物質換來的,而是真正的表揚!
-
4 # 小小思維家
冉瑩穎在一檔真人秀節目中,向觀眾展示了他們家的物質獎勵制度。
冉瑩穎希望孩子知道掙錢多麼不容易,於是告訴軒軒和皓皓,要自己掙得零花錢,再用零花錢給自己買玩具和零食。
她還制定了整套工資制度,並畫在黑板上,比如整理房間可以得到18塊,掃地可以得到10塊等。
而同時,為了讓孩子瞭解助人為樂的概念,她又規定,如果孩子自發地幫助家人做事,那就不會有工資。
那麼孩子在這套激勵機制下,有參與到家務中來麼?答案是並沒有。而且,由於沒有”好好打工”,軒軒和皓皓沒有存到足夠的錢買玩具,兩個人都在超市玩具架前耍賴大哭。
而此時,冉瑩穎還在和孩子做計算題,告訴孩子玩具多少錢,他們掙了多少錢,還差多少錢... …
一切似乎只和錢有關,卻忘記了教導孩子什麼是在公眾場合應該有的行為,和家長有了意見分歧時又該如何好好商量。
我很想問問冉瑩穎,如果等她老了病倒在床上,孩子也要發了工資才肯來照顧她的時候,她是否會後悔多年前自己的這套獎勵制度?
本想把獎勵作為激勵孩子的手段,卻讓所有的良好行為都成了一種交易。
更有效的做法是什麼呢?
是逐步用鼓勵替代獎勵。
做好鼓勵的第一步,就是看見孩子的優點,無論大小。
我的一個學心理學的朋友,曾在家給自己的孩子弄了一個“鼓勵簿”,裡面專門記錄孩子做到的好事,比如小時候的“收好玩具”、“學會自己刷牙”,到再大一點的“每天堅持練鋼琴”、“學會了切土豆”等。
每次她的孩子看見自己做的一件小事,不但會被媽媽注意到,還能鄭重其事地被記錄下來,內心都感覺非常自豪。這也不斷激勵著她去做得更多更好,最終成為大家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第二步,如實告訴孩子自己的感覺。
美劇《摩登家庭》裡面的父母,總是會和孩子交流自己的感受。比如劇中的媽媽會和幫忙打掃的孩子說,“你把房間收拾的很乾淨,這讓我舒服多了!”
作為在傳統中國家庭長大的孩子,除了高興的表揚和生氣的批評,我們父母從未在孩子面前展示過自己的其他情緒。但是換個角度想,批評和表揚暗示的都是高高在上的評價,而和孩子平和地交流情緒與感受,卻是尊重孩子的一種表現。
而孩子只有在不被評價、平等對待的時候,才會願意承擔起自己真正的責任。
最後一步,要記得感謝孩子。
在物質充裕的現代社會,物質獎勵能帶來一時的滿足,卻不能持久。只有正確使用鼓勵,才能有助於孩子尋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給他們帶來幸福感和長久的動力。
-
5 # 雞毛飛不上天
當然啦,也不是任何事都要用金錢去對待。凡事也不能走極端。有些家長洗個碗2元,拖個地3元,背個英語單詞3元,寫篇作文5元,什麼都明碼標價,每一樣都要討價還價,這才是造成孩子唯利是圖的原因!這樣的孩子才真的一點內驅動力都沒有!咱們必須使好錢這個工具,讓孩子明白有些東西你必須長期堅持付出勞動,並創造價值才有收穫!
家長讓他明白什麼是責任和義務,家務,寫作業,學習本就是他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因為家不是一個人的,學習更是自己的事情,所以這些無需付費。但是在他付出勞動,取得比較大的成就的時候,那應該是給予獎勵的。不然那麼多高校為什麼要設立獎學金呢?
-
6 # 尼娜靜好
不需要。這樣會養成孩子凡事都會和你討價還價,把金錢看得過重,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和成長。對孩子來說,最好的獎勵是陪伴,是語言的交流和肢體的互動。比如,和孩子一起讀書、畫畫、唱歌、運動,不僅僅當好父母這個角色,還要成為孩子的朋友,夥伴,是閨蜜和鐵哥們的那種,共同分享和分擔所有的快樂與不快樂。這要比物質獎勵重要得多,是每個孩子心中的企望和期盼。
回覆列表
隨著科學育兒觀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父母都知道,讓孩子從小做家務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為了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家務,很多家長會採用物質獎勵的方式。孩子做一次家務就獎勵多少零花錢,不僅省事,而且見效快。但實際上,父母這樣的做法可能有著巨大的隱患。
一是:把親情關係降到商業關係,把親人間的互助變成利益交換
孩子在家做點什麼都用金錢去引導,就會在他的潛意識裡形成一個惡性理念:我今天沒錢花了,回家幫媽媽做點家務賺點錢,然後在去玩。
長期下去孩子在家做的每一件事,在他眼裡你都必須要給他相應的回報,否則他就不幹了。
做家務本身是一種義務,但是在孩子眼裡卻變成了賺錢的商業模式,親人間的互助也就會變成利益交換。等孩子大了,就會變的很無情。
二是:容易造成孩子唯利是圖的心理
用金錢做獎勵刺激孩子勞動的積極性,一時會起到作用,時間久了,沒有物質作為交換,孩子的主動性就會變弱,時間長了,孩子知道了錢的好處,也會不斷的提高加價碼。
孩子將勞動與物質建立聯絡,他會變得斤斤計較,計算個人得失,把父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不能體會父母的艱辛,容易變的唯利是圖。
三是:導致孩子對勞動產生負面認識
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要總把他當小孩看待,而是要把他當做家庭中的一員來看待,家是大家的,作為家裡的成員,都應該為了這個家承擔責任,包括做家務。
所有的孩子小時候都是一張白紙,如果因為孩子幹了一點活,就要付他報酬,這其實暗示了勞動是件苦差事。
很多家長也會問,難道鼓勵孩子完全不能跟物質扯上關係嗎?當然不是,適當的物質獎勵也並非完全不可取,但要注意以下四個原則。
1. 有明確目標的任務
物質獎勵不要大大小小任何事情都使用,並且獎勵的目的也不能是激勵孩子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比如,寫作業,掃了一下地,收拾了自己的衣服等。
有明確的目標,可以用“勞動代價”來承擔責任,比如,孩子在學校不小心弄壞了同學的東西,需要錢買一個去賠償給別人,你可以用增加家務勞動專案,核算勞動價值,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賺錢去彌補。
2. 讓孩子對自己的勞動產生自豪感
孩子做完家務後,家長應該及時的欣賞他們的勞動成果,並且描述出孩子做了這件事情給家裡帶來的結果,比如,“桌子被你擦的這麼幹淨,看著心情真舒暢!”“幸虧有你幫忙,否則媽媽一定做不完!”
這樣孩子才會明白自己的努力會給家裡,給父母帶來多大的影響,讓他們從幹家務的過程中享受到了自我的價值,而不是單純是的強調“你做這件事兒,我給你多少錢!”
3. 獎勵方式要及時更換
現在的給是為了將來的不給,當我們給孩子獎勵的時候,要明確的告訴孩子獎勵的暫時性,引導孩子將外在的動力轉化為內在的動力。
同時,父母也要經常更換獎勵的方式,除了物質獎勵,家長也可以嘗試積分制,打卡制等多種方式。
4. 有獎也得有罰
家長對待孩子不能只有獎勵政策,而沒有懲罰政策。如果當孩子沒有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家長可以用不給零花錢,取消娛樂時間等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
獎勵與懲罰都是一種藝術,恰當的獎懲能有效促進親子關係,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錢不是萬能的,尤其是孩子還小時,不要過度渲染錢的重要性,讓孩子過早地用錢來衡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