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潘心雨

    這個問題不是很難,我來解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天靜沙·秋思》這是寫景的詞,它的句意是說,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淒寒的夜色裡,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小橋流水人家”這是描寫的實景,怎麼可能相悖呢?景色是以人的心情而決定的,況且它的字句裡沒有色彩,就是單純的物景,不會影響它的整體詞意。

    我個人認為,很多的時候,是我們自己先入為主,總是以為有些詞句是描寫美麗景色的,其實不然,就拿酒來說吧,它本就是酒,喜怒哀樂都可以喝酒的,它本身並不代表什麼,它就是它,只是人的心情決定的它的導向。

  • 2 # 雲卷飛山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屬詞的範疇。本詞以極其簡約的文字,勾勒白描出兩幅不同畫面,即江南小橋流水與大漠西風瘦馬。是不是很矛盾,不協調?如果你仔細體味後兩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就不會有這樣的認識了。

    詩詞的語言,不僅需要更形象化、更通俗化,還要更精煉化,即用最少的字,闡釋出更豐富的內涵。好詩詞容不下任何廢字廢話,這也就需要我們更加廣泛開展想象,挖出隱含的內容,準確把握其主題。

    讓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首詞究竟有怎樣的主題:

    江南水鄉,一小橋流水人家,旁邊的老樹爬滿了枯藤,黃昏的烏鴉在上面呱呱亂叫;裡面倚窗而立的閨中少婦,望著不斷西下的夕陽,便想起了讓自己日日牽掛的斷腸人,他或許正在古道西風中,騎著瘦骨嶙峋的老馬,艱難跋涉,不知何時才能回家!

    為什麼有一個閨中少婦?因為本詞標題就叫《秋思》,也就是秋天的思念,誰會去思念在大漠古道中行旅或征戰、讓自己斷腸的一個人?當然只有情感豐富的少婦才最可能,只有孤居的少婦才會如此多愁善感,無論是春天的花,還是秋天的落葉,都會在她們心中蕩起陣陣漣漪。

  • 3 # 伏兮文化

    這首描寫西北塞外得名詞,中間突顯江南風情得“小橋流水人家”不僅沒有粗契合,反而起到畫龍點睛反差增效的作用!你看:

    一,“古藤老樹昏鴉”兩靜一動事物都是死氣沉沉的畫面感,緊急著詞人筆鋒一轉,切出兩動一靜生氣勃勃的景物,與之前兩靜一動反對,反差極大,畫面跳躍,激情動人!

    二,正因為詞人遠走他鄉久在外地,突然出現小橋流水人家的場景,會無限激發思鄉之情,懷舊之情!甚至直接緬懷青春年少無限好,勾起詞人年老漂泊無限惆悵的年華詠歎情愫來!寫入詞中,也就畫龍點睛般凸顯了詞的意境層次與人生正想。

    三,或者詞人當時根本沒有見到“小橋流水人家”的場景,而是滿目蒼涼無限悲壯十分死寂,所以更加懷念以前的小橋流水人家場景,迷幻沉浸之中,情不自禁“看到”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場景,就寫了進去,以做寄託!

    四,創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

  • 4 # 安靜的菩提樹

    一個秋日的黃昏,蒼山如海,殘陽如血。西風捲起黃沙,黃葉片片從樹上落下來。一個又沒有什麼錢,又沒有方向的書生,正茫然的牽著一匹馬,走在這荒涼的古道上。道旁有枯萎的紫藤,懨懨的纏著飽經滄桑的樹木。不時有烏鴉鳴叫一聲,叫聲聽來是那樣的悲哀。

    不遠處,有一座古樸的小橋,雖然看起來斑駁破敗,卻依然屹立在河流之上,河的兩邊,約莫還有幾戶人家,此時裊裊炊煙,隨風擺動。

    我路過這些人家時,聞到了柴火的香氣,飯菜的香氣,哎,原來平民百姓,自有百姓的快活。

    只是我要去哪裡呢?或許要去浪跡天涯吧,我的傷心,大約只有我的馬兒知道吧。

    這是一首抒情小令,生動的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悽苦,惆悵,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雖然起筆基調清冷灰暗,但小橋流水人家乃是一抹亮色,這種表達手法,在文學上,被稱為樂景寫哀情,反襯遊子思鄉的愁苦之情。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則更加意境悲涼,作者寄情於物,選取的景物與斷腸人的悽苦之情相輔相成,將本來抽象的感情具象化,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給人身歷其境的感覺。

    從藝術角度上說,作者運用了映襯手法,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幅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題的相互映襯。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中,既有枯藤,老樹,昏鴉,等灰暗的景色,也有小橋流水人家這些亮色的世俗景物,夕陽下,雖然秋日寒涼,但小橋,流水,人家,還是給這幅畫帶來了生氣,清雅,安適的農家村落,更深的衝擊著作者的心靈。所以,他才有濃濃的愁思。

    這是馬致遠在隱晦的批判那個暗無天日的朝代,給許多人帶來了不幸吧。

    家那麼溫暖,你卻只能流浪,想想就讓人心碎。

    文學的魅力,在於讓人心有慼慼。

  • 5 # 青石文傳

    古人云:詩以言志,歌以詠懷。

    景,不管是雷霆雨露,還是春花秋月,只是客觀存在,沒有人的主觀意識,它在那裡永遠是不憂不喜,去留無意。

    更極端一點去理解,曰:心外無物。

    如王陽明所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所以,客觀事物只有加入主觀意念,才會變得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而感情色彩與客觀景象,又是既對立又統一的。

    古道西風瘦馬,渲染加深了淒涼心境,這是統一的一面。

    小橋流水人家,可以理解為是情境與心境的對立,更加強烈的渲染了情緒的反差。

    如朱自清寫《荷塘月色》,把荷塘美景描述了個夠,在最後卻說: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這一對比,更增添了作者的鬱悶和落寞。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

    風吹幡動的另一個境界是: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 6 # chen清英雅秀

    元曲《天淨沙·秋思》的作者是馬致遠,號東籬,元代大都人,是當時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稱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時人美譽為“曲狀元”。因為這首小令,他還被稱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一生不得志,大部分時間浪跡天涯,《天淨沙·秋思》可以說是他羈旅天涯的落魄與哀愁的真實寫照。正如問題所敘,“充滿蒼涼蕭瑟之感”。我們看看這首小令: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裡用“小橋流水人家”,不會與原曲意境相悖。因為這種用法是對比反襯法。

    這首小令是用一組大自然中的意象組成,人們常說,“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於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等都是蕭條的、淒涼的、無助的。其實,單從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天涯這幾個詞來看,它們也是屬於灰色調的詞,描繪了蕭索淒涼的秋景,如今加上作者感情的浸染,蕭索淒涼的氛圍更加濃郁了。而在這些個灰色調組成的句子中,卻有“小橋流水人家”這樣充滿人家煙火的溫馨的句子。小橋、流水、人家這些都是暖色調的詞,它們組成的句子表達了人們溫馨恬靜的生活。傍晚了,牛羊都能迴圈,只有作者孤單一人走在路上,見到如此溫馨恬靜的場面,再看看自己,怎能不柔腸寸斷?這就是對比反襯法。

    這小令以景託情,融情於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遊子思鄉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一於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遊子羈旅之悲。

    最後,展開小令的畫面作結:

    幾根枯樹纏繞著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

    眼前呈現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家小院,那裡有安居落業的人們。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遊子騎著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餘輝中,向遠方踽踽而行。

  • 7 # 絕詩妙句言汗青

    作者馬致遠在寫這首曲子的時候,可以說是正值他人生的低谷。年輕時熱衷於功名的他,把全部的青春年華都獻給了朝廷,可是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這讓馬致遠鬱郁不得志。經常過著日夜飄零的生活。他經常感慨著自己的生世和命運的不公平。窮困潦倒的馬致遠連個安家的地方也沒有,於是他在旅途中,騎著自己消瘦的馬兒,走在蕭條的古道邊寫下這首小令:

    《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在那失去生機的大樹上的早已乾枯的樹枝上,立著一隻寂寞猶豫的烏鴉。遠處的人家煙囪上冒著徐徐的青煙,對面是一條小溪流還有河流上一段完整的橋。

    在這荒涼的古道上,那隻消瘦的馬被迎面而來的冷風吹著。太陽就要落山了,或許只有無家可歸的惆悵之人才會浪跡天涯。

    全詩以蕭條,落寞的景象為核心,給人一種悵然、悽切的寒意。作者寄情於景,讓浪漫的古道更生悲涼。但是詩中的一句“小橋流水人家”彷彿與全詩格格不入。小橋流水人家,多麼美的畫面?偏偏和古道西風瘦馬聯絡在一起就完全變了韻味。其實這句話存在於詩中反而更能反襯出作者內心的惆悵悲涼。越是美好的畫面,越是會觸發一個無家可歸之人的感慨。

    所以這句話並不與曲意悖論,或許沒有這句話也無法體現作者仕途失意的悽慘和無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少年派》中鄧小琪的媽媽“鄧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