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村文歌

    大姜的莖包括兩部分,分別是地上莖和地下莖。地上莖就是我們常說的姜苗子,是由根莖節上的芽發育而成。地下莖就是根狀莖,簡稱根莖,就是我們常說的大姜,可食用部分,也是繁殖的器官,就是我們可以留作姜種。那我們就來詳細說一下這倆莖。

    一,大姜地上莖的由來及結構特徵

    大姜的地上莖是由根莖節上的芽發育而成,芽的外部是鱗芽,上部細下部粗,外面有幾層肉質鱗片包裹,鱗片呈淡黃色,且有光澤,除具有保護作用外,還可防寒和防止水分的蒸發。隨著芽的生長,鑽出地面後,就形成了幼莖,幼莖逐漸生長就形成了莖枝,就是姜苗。不過也有形成晚的幼芽,不等鑽出地面就到了收穫期,是嫩黃白色的芽,可以食用。

    大姜的地上莖是直立莖,有主莖和側莖之分。主莖就是我們催出來的幼芽發育而成,側莖又有一級二級等之分,分別是子姜,孫姜,孫孫姜等上的幼芽發育而成。大姜的莖端被包外在頂部嫩葉中,不會裸露在外,所以我們看到的都是大姜的老葉,新葉,嫩葉,而看不到莖尖。

    大姜的地上莖同單子葉植物的莖是一樣的,外層是表皮,表皮層以內是維管束,內部組織都很發達,因此有很強的支撐作用。刨開外面包裹的幼葉,會見到嫩黃色的莖尖,莖尖的周圍是葉原基,這是幼葉的最初階段,進一步生長就發育成了幼葉。

    那麼這些地上莖的生長與分枝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二,大姜地上莖的生長與分枝的習性

    大姜出苗以後,在正常的溫度,水分和光照條件下,地上莖大約每天可長1.5釐米左右,生長速度很均勻。我曾經在兩溝姜上做過實驗,一溝按正常的澆水,一溝衝施了肥料,10天后,兩溝姜的姜苗相差無幾。

    大姜在9月上旬以後,大姜莖稈進一步加粗,株高大體上是在70–90釐米高,基本上就趨於了穩定,不再像8–9月份,莖稈的生長很快。這可能是與以下因素有關:

    1,進入9月份以後,隨著夜間溫度的逐漸下降,對莖稈的高度生長有了一定的影響,不再往高了長。

    2,進入9月份後,此時的溫度等條件適合地下根莖的生長,大姜的生長中心發生了轉移,已逐漸向發生新枝和根莖膨大方面轉移。此時大約20天左右就可以發出一個分枝,當然相應的地下就分生出一個姜節。

    3,立秋之後,大姜進入了旺盛生長期,發棵迅速,開始大量生髮分枝,大約5–6天就可以增加一個分枝。到10月上旬以後,氣溫逐漸降低,植株的生長中心已徹底轉移到根莖上來,因而發生分枝逐漸減少。

    大姜分枝的多少,因品種特性和栽培條件而異。像最初栽培的小姜,也叫密苗型品種,它的分枝性就很強,分枝數非常多,可達20多個分枝。而現在所栽培的大肉姜,屬蔬苗型品種,莖稈粗壯,分枝數較少,大約8–15個左右。

    對同一大姜品種來說,在土質肥沃,肥水條件充足,管理精細的條件下,表現出來的長勢強,分枝較多。反之,在土質瘠薄,缺少肥水,管理粗放的條件下,則長勢弱,分枝數少。

    上面已說過,一個分枝對應著一個姜節,分枝數越多,姜塊就越多,相對而言產量就越高。

    以上介紹了大姜地上部分的形成及生長和產量的關係,下面再來詳細瞭解一下大姜地下根莖的形成過程,特徵,及與地上分枝的關係。

    三,大姜地下根莖的由來及形態特徵

    大姜的地下莖又稱為根莖,就是大姜塊。它是在大姜播種後,在適宜的溫度,水分和良好的通氣條件下,種姜上的腋芽便可萌發抽生新苗,這首先發出來的姜苗就是主莖,隨著主莖的生長,其基部逐漸膨大,其基部初生薑球,最初的姜球稱為母姜,也有叫"二姜"的,一般很小。其上兩側的腋芽發出次生薑,一般會萌發出2–4個姜苗,即為一次分枝,隨著分枝的生長,姜芽的基部逐漸膨大,形成一次姜球,稱之為"子姜","子姜"上的腋芽再分生新苗,即二次分枝,其基部再膨大,形成二次姜球,稱之為"孫姜",然後孫姜再分枝,就形成了"孫孫姜""孫孫孫姜"等,直到收穫為止。

    這些姜我們這裡稱之為"姜指頭",就是一些鮮姜,呈鮮黃色或淡黃色,姜球上部的鱗片及地上莖基部的鱗葉多呈淡紅色,又稱"紅芽姜",經過貯藏後,根莖表皮老化,就變成土黃色了。

    大姜從外部看,最外是表皮層,內皮層,維管束,表皮層經過貯藏後,就形成了比較厚的周皮層。大姜發黃色,是因為其含有薑黃素的原因,就是一些黃色透明的油樹脂細胞。

    北方地區由於霜期來的較早,大姜生長期短,一般可發3–4次姜,最後萌發的是嫩芽,由於天氣變冷而沒有長出分枝,被憋在土中,直接累積養分而膨大成姜球,我們都稱其為"悶芽子",這種悶芽子對產量的構成起一定的作用。而在南方,由於霜期晚,因此大姜的生長期長,一般可分4–5次姜。

    以上介紹了大姜根莖的由來和生長髮育規律,那麼大姜根莖產量的形成與地上莖的分枝有什麼關係呢?

    四,大姜地下莖和地上莖分枝的關係

    從大姜根莖的形成我們可以知道,姜球是由主莖和各個分枝的基部膨大而成,因此,在常規情況下,根莖的產量與分枝數成正比關係,即地上莖分枝越多,地下姜球數越多,因而姜塊大,產量就越高。

    但實際上卻是很複雜的,在大姜的實際栽培中,由於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溫度,水分,肥料,土壤等,有時看起來並不很多的分枝,地下姜塊卻很肥大,產量也很高。你比如在我們北方地區,一般年份會發生三次姜,但有些年份氣溫好,溫度適宜,有利於養分的積累,晚秋發生的腋芽便可膨大成四次姜球。再如,在土質瘠貧,肥水不足的情況下,由於現在大多是高密度栽培大姜,從田間外觀來看,群體分枝數較多,但因營養不足,分枝細弱,姜球瘦小,因而產量較低。

    所以說,大姜分枝的多少,僅是影響大姜高產的其中一個因素,並非唯一因素。至於其他的因素,我會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一一介紹。

    大姜產量的形成就是根莖的數量和質量之和,保護好地上莖不受損傷,促進分枝,增加地下根莖的數量和質量,保護好地下莖,不受病蟲害的影響,促進膨大,是姜農朋友們的重點工作。那如何來防治莖部病蟲害呢?

    五,大姜莖部病蟲害的防治

    目前在大姜莖部上發生的病蟲害主要有:

    1,大姜腐爛病

    大姜腐爛病又叫姜瘟病,青枯病等,是各姜區普遍發生的一種毀滅性的病害,也是大姜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此病可造成大姜地上莖稈的枯黃,基部呈水浸狀,最後從基部折斷。根莖發病先出現水浸狀,後變褐腐爛,擠壓有汙白色汁液流出,發出臭味。

    大姜腐爛病是細菌性病害,病菌可在大姜根莖和土壤中越冬,可存活2年以上,會從大姜的傷口和自然孔口中侵入,主要是透過種姜,土壤,糞肥,灌溉水等途徑進行傳播,7月份開始發病,8–9月份最盛,10月份停止發生。

    此病的發生早晚,輕重與當年的氣溫和降雨量有關,尤其是高溫多雨的天氣,病菌大量繁殖並隨水擴散,短時間內造成暴發。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的黏壤土發病重。

    姜瘟病的發病期長,可多次侵染,傳播速度快,防治比較困難。主要是透過輪作換茬,嚴格挑選姜種,施淨肥,澆淨水,選地整地等農業防治措施,加以藥物浸種,病株及時拔除,生石灰填穴,多菌靈灌根等,來控制發病和蔓延。再就是土壤燻蒸,高溫悶地等。

    大姜莖基腐病,也叫"爛脖子病",最近幾年危害也越來越重,也主要是常年連作造成的。用藥主要是氫氧化銅等銅製劑噴施病部治療。

    2,根線蟲,小地老虎,姜螟等蟲害

    根線蟲可造成大姜根莖的癩皮,姜螟可鑽蛀地上莖稈,造成莖稈的折斷。姜螟一年發生3–4代,一般6月上旬開始出現幼蟲,可一直危害到大姜收穫,其中7–8月份發生量最大,危害也最嚴重。

    對於根線蟲的防治,前面我們已經介紹過。小地老虎,也就是土蠶,是危害大姜幼苗的重要蟲害,主要是透過菊酯類農藥,阿維菌素隨水衝施的方法來防治。重點介紹一下姜螟的防治。

    在大姜收穫後,將斷枝,枯葉及雜草清除乾淨,集中燒燬。藥物防治可從6月初開始,用甲維鹽,氯蟲苯甲醯胺等,每隔7–10天噴一次,防治效果不錯。

  • 2 # 攀盛果匯

    嚴格選地,避免連作

    種植大姜宜選擇土質肥沃、土層深厚,有機質多的壤土或砂壤土為好,田塊排灌方便,不易積水。

    大姜遇高溫高溼的環境,容易發生腐爛病,俗稱姜瘟。姜瘟是一種細菌性的土傳病害,一旦發病,便造成大量減產。由於生薑有這種毀滅性病害,所以生薑不宜連作,應與十字花科作物、豆科作物等進行3~4年的輪作。 防旱防澇,及時培土 生薑不耐乾旱,也不耐澇,生長期以保持土壤溼潤為宜。夏季高溫期間,應及時澆水降溫,以早、晚澆水為好。雨水天應及時排除田間積水,以減少姜瘟的發生。 生薑根莖的生長需要黑暗溼潤的環境,隨著根莖的向上生長,根莖容易露出地面,表皮變厚,品質變劣,因此要進行培土。一般培土三次左右,培土的深淺可根據栽培目的而定。如果收嫩姜,培土要深些,使子姜長度增加,質地脆嫩。如果收老薑,則培土要淺些,以使根莖粗壯老健。

    邊幹邊問邊學,經驗會越來越豐富的

  • 3 # 順水推舟25097661

    我感覺你應該這樣問一下!如果不用農藥化肥生產的姜大家都可以接受多少錢一斤,像我這樣的人你只要肯種植多少錢我也接受,如果五十元一斤或者更高,不要高產!高產肯定是沒有好東西,你問一下如果大家都不想得癌症,可以接受多少錢的蔬菜,不要和鬼子一樣的,嘴上價格上要品質保證,實際情況是農藥使用量是世界上最高的,農藥殘留直接致癌錯不了的,當然也是為醫院輸送了效益,要我說你們農民才是醫院的衣食父母,是你們不間斷的給醫院送去了各類患者哈哈哈所以任何人都可以說醫院的各類缺德,你們就不行,因為你們屬於利益關係啊哈哈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在看恐怖片的時候不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