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度陰山77593
-
2 # 青言論史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說的是將軍的戰功都是在戰士們的累累白骨上堆出來的。實際上,將軍們也都是如此:
先秦:白起。為秦國幹掉心腹大患趙國、一戰坑殺幾十萬趙軍的白起,最後落得個賜死的下場。直到臨死前,白起才知道,自己是因為殺業太重必須還債。
漢朝:韓信。劉邦幹趴項羽最得力的武將,不用多說,最後卻死在自己的好友和婦人之手,怎麼能說不委屈?
魏晉:鍾會。作為滅蜀的第一功臣,鍾會卻最後稀裡糊塗地死在了蜀中,也許是姜維坑他,也許是鄧艾坑他,也許是他自己腦子有坑。
南北朝:檀道濟、高長恭。劉宋和高齊最大的將軍,卻被王室自己的內鬥給坑死。“自毀長城”的成語,就出自前者的死。
唐朝: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唐帝國北境最忠誠的守護,前者甚至還是皇帝的養子,卻被李隆基日益驕縱的心和安祿山的造反給搞得稀裡糊塗丟了命。
宋朝:岳飛,不解釋。
明朝:于謙,也不解釋。
-
3 # 楊朱學派
中國歷史上對國家貢獻最大。卻死的委屈,被國君殺掉的。當屬白起和韓信。
韓非子有曰:大臣太重,必易主位。對於功高震主的臣子,要堅決剷除。以絕後患。
白起和韓信便成為法家思想的犧牲品。
一、白起。
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人,攻佔城70餘座,殲滅超過百萬的六國敵軍,被封為武安君。
白起戰績輝煌: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白起率秦軍在伊闕之役斬首韓魏聯軍24萬人,這是白起的成名之戰。
公元前292年,白起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
公元前291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
公元前286年,白起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 公元前281年,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求和。
公元前280年,白起再次伐楚,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而後秦軍越過秦楚邊境山區,自斷後援,分三路快速突進楚境,直圍楚國的都城郢都。
公元前279年——278年,鄢郢之戰,白起率秦軍伐楚,攻破楚國都城郢、別都鄢,焚燬楚國的宗廟和夷陵,重創楚軍,淹殺楚國鄢城百姓數十萬。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白起、魏冉率秦軍在南韓華陽,打敗魏趙聯軍。斬首15萬。
公元前264年,陘城之戰,白起率秦軍攻佔南韓陘城等9座城邑,斬首韓軍5萬人。
公元前263年,白起伐韓,攻佔南韓野王。
公元前262年——260年,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5萬人。秦軍陣亡30萬。
戰功赫赫的白起被秦昭王逼迫自殺。《史記》記載,白起死時,秦人憐之。認為死非其罪也。
二、韓信。
韓信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但後來卻遭到劉邦和呂雉的疑忌,被誣陷謀反而遭處死。
韓信的戰績如下。
暗渡陳倉:楚漢之爭,項羽倚仗兵力強大,違背誰先入關中誰為王的約定,封先入關中的劉邦為漢王,自封為西楚霸王。劉邦聽從謀臣張良的計策,從關中回漢中時,燒燬棧道,表明自己不再進關中。後來,劉邦拜韓信為將軍,他命士兵修復棧道,裝作從棧道出擊進軍關中,實際上卻和劉邦率主力部隊暗中抄小路襲擊陳倉,趁守將不備,佔領陳倉。進而攻入咸陽,佔領關中。
井陘之戰——公元前204年爆發的井陘之戰,是楚漢戰爭中漢大將韓信指揮的,在井陘口一帶對趙軍的一次出奇制勝的進攻作戰。在這次戰役中,韓信以不到3萬的劣勢兵力,背水列陣,奇襲趙營,一舉殲滅號稱20萬的趙軍,陣斬趙軍主將陳餘,活捉趙王歇,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為劉邦最終戰勝項羽、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的戰略態勢。
濰水之戰是楚漢時期重要的一場轉折性戰役,此戰漢大將軍韓信不但消滅了齊楚僅餘的一隻有生力量,斬段西楚之右臂,並且佔領三齊之地,實現迂迴到西楚後方並對其戰略包圍的有利局勢。可以說此戰扭轉了楚漢之間的根本局勢,使楚漢之爭逐漸明朗化,形成一面倒的局勢。項羽再無能力滅漢,已經到了完全被動的防禦狀態;而劉邦則進入全面戰略大反攻的時刻。
垓下之戰:韓信親率大軍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和今天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自東向西夾擊項羽;梁王彭越率軍數萬從梁地出發,先南下後西進,於劉邦本部軍共同逼楚軍後退;漢將劉賈率軍數萬會同九江王英布,自淮北出發,從西南方發動對楚地的進攻,先克壽春,再攻下城父並將此城軍民全部屠盡;而鎮守南線的楚將大司馬周殷卻在此時叛楚,先屠滅六縣,再與英布、劉賈會師,隨後北上合擊項羽;同時,得到關中兵丁補充的劉邦則率本部軍二十多萬出固陵東進;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七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率十萬楚軍向垓下後撤。
漢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於垓下,完成了對10萬楚軍的合圍。項羽最終兵敗身死!
《史記.呂太后本紀》記載:誅大臣皆呂后之力。可見,殺韓信的主謀,不是劉邦,而是呂雉。
對韓信的一生,一言蔽之——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附錄:《史記》中,最精彩的有三篇——《李將軍列傳》、《淮陰侯列傳》和《項羽本紀》。值得一讀。
-
4 # 南門嶺的柿子樹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享太平”歷朝歷代江山社稷的建立和穩定都離不開將軍們的浴血奮戰,可是在太平時代這些汗馬功勞的將軍卻很少得到善終,更甚者含冤而死。
1.漢初的彭越;這位游擊戰的始祖和韓信、英布是同功一體之人,正是他在後方開闢第二戰場不斷地騷擾項羽,用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戰術使楚軍得不到補給,讓項羽兩面作戰,有力地配合了劉邦和韓信的正面戰場,終於在垓下之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太平年代的劉邦過河拆橋,找個藉口貶為平民,不久就把彭越做成肉醬分享給各地的諸侯。
2.漢代的周亞夫;最有名的是細柳營閱兵,漢文帝到細柳周亞夫的軍營犒勞慰問,周亞夫以軍禮接待,給文帝留下深刻印象,認為周是真將軍,後託付給景帝;不久就爆發了“七國之亂”,景帝派周亞夫去平叛,三個月時間就把大漢開國以來的最大危機給解決了;勝利後的周卻被要到地下謀反的罪名羞辱而死。
3.隋代的賀若弼;在隋朝平陳過程中,擔任主力,立有大功,被封為上柱國;但賀若弼管不住自己的嘴,“牢騷太盛防腸斷”終於被生氣的隋文帝貶為平民,不久又復職,後來被楊廣以誹謗朝政的罪名處死。
4.宋代的岳飛;可以說沒有岳飛,南宋的建立至少是艱難的,“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撐起了南宋的半邊天,但“精忠報國”的岳飛卻被“莫須有”的罪名冤死在風波亭。
5.明代的于謙;在英宗被俘的千鈞一髮之際,于謙戰了出來,力排南遷之議,堅守京城,與大臣們請立明代宗,穩定了局勢,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把大明從危亡的邊緣挽救了回來,可以說于謙有再造大明之功;但是英宗復辟後,以一己私怨處死了于謙……
-
5 # WarOH協虎
記得有人說過,一個將軍最好的生命終結方式就是在戰場上被子彈打死。的確,為將者,以保家衛國、血戰沙場為榮,馬革裹屍亦不足惜。戰死沙場也更為後人敬仰。不幸的是,很多將軍最終並不是死於保家衛國,而是死於猜忌、內鬥等種種的人心險惡,或者是不合理的制度,委屈的死了,著實可惜。
白起對秦國的貢獻不可謂不大,更因長平一戰,摧毀的趙國的軍事實力,40萬趙軍陣亡,從此,趙國的武力極速下降,再沒有能力和秦國對抗,但就是這樣一個有功於國家的武將,最後卻被逼得自殺,著實可惜。
白起,是秦國郿縣人,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之一。在秦朝發展的過程中,他為秦國帶來了一個個的軍事勝利,而且戰功頗豐。在伊闕一戰中,滅掉韓魏聯軍,共計20多萬人,併為秦國獲得了南韓的大片土地。在任大良造的時候,又攻下了魏國61座城池,直接奠定了秦國東出的基礎。受封武安君之後,又一路伐楚,並攻下楚國都城,數十萬軍民被淹殺。在華陽之戰中,又斬首敵軍10餘萬。前264年,井陘之戰爆發,此戰秦國取得了勝利,5萬韓軍被斬殺,9座城池被攻破。他平生最為值得稱頌的則是在長平一戰中,直接坑殺了40多萬趙軍。
白起,最終未得善終,被秦王逼得自殺,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可能是因為殺戮太重。
同樣是秦,還有一位死得冤屈的將領。他就是蒙恬。出身於將門之後的他,早早就立志成為一名將軍,報效國家,長大之後的他,成為了一名將軍,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他是不可或缺的,他直接滅了齊國。統一之後,又北逐匈奴,收復河套地區,修築長城,使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維護了邊疆的穩定。可是,就是這樣的“中華第一勇士”最終既不是戰死沙場,也不是自然而終,而是死在了別人的陷害之中,時年49歲。或許他不那麼早死的話,也許秦朝還能多延續幾年。
漢朝三功臣之一的韓信也是死得挺冤的。他利用自己的軍事才能,一路掃平了其他勢力,為漢朝的建立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在與項羽的垓下對戰中,徹底打敗了項羽,劉邦才能建立漢朝。最後,韓信被一位婦人和自己的恩人斬殺。
矢志收復失地的岳飛和土木堡事變之後一心保衛大明的于謙,也是死得非常冤屈。不多講,他們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
這些被殺的人,只能感慨命運的不幸了。
回覆列表
歷史上冤死的忠臣良將很多,例如伍子胥,白起,蒙恬等。但貢獻大,死的冤屈,我認為是于謙,抗擊韃靼,保衛京師,保衛大明,危急關頭,力挽狂瀾。使漢民族免遭屠戮,但最後卻被英宗凌遲處死!千古奇冤!其次是岳飛,袁崇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