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維C牛奶咖啡糖

    明末清初,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究其原因,是不夠亂,努爾哈赤一家獨大,沒有形成幾個勢力相抗衡的局面。

    李闖算是英雄嗎?他拿下北京,與其說是因為他的強大,不如說是因為崇禎的闇弱,與其說是他掌握了局勢,不如說是局勢掌握了他。;滿清諸王是英雄嗎?清朝統治中原,與其說是因為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的天縱英明,不與說是因為福魯唐桂諸王的極度白痴。曾國藩的一個謀士就說清初“創業太易,之所以得天下太巧,屠戮太重。”

    吳三桂洪承疇算是英雄嗎?在他們身上只能看到生的掙扎和意志的軟弱;多鐸阿濟格豪格算是英雄嗎?在他們身上也只能看到兇殘;鄭成功張煌言算是英雄嗎?在他們身上有堅強的意志卻沒有成事的智慧。其餘諸人,也不過是在亂世中求生罷了,何言英雄二字?

    最終人民在政府的選擇上,不是在好與壞,明智與愚蠢中選擇,而是在壞與更壞,愚蠢與更愚蠢中選擇。

  • 2 # 獨守恆

    明末和南宋末年非常相似,當時朝廷內部雖然腐敗無能,但整體沒有形成如東漢末年,晚唐,五代十國那樣藩鎮割據,而是面對外族侵略的抵抗,咱不能說沒有英雄 只能說沒有力挽狂瀾,威名顯赫的英雄。

    而東漢末年或晚唐及五代十國時期,地方軍閥武裝勢力強盛,中央政府集權分散,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各路英雄輩出,也能讓我們耳熟能詳的記住這些英雄們!

  • 3 # 劉永帥

    東漢末年是天下大亂已久,漢室衰微朝廷無力約束各地豪強,導致強人輩出。明末朝廷一直苦於內憂外患但朝廷的約束力還在直到崇禎自盡明朝還有半壁江山。

  • 4 # 拉風的使用者

    打來打去 才會有英雄故事 不亂哪有發育成英雄的機會呢 比如劉邦那樣的小人都能成皇帝 不是他有多厲害 而是一幫人成就了他 甘願替他打天下

  • 5 # 科里斯托夫羅賓

    東漢是地方強,政府弱。明朝反過來。且東漢講究的是門閥地方豪族,注重培養自己的實力,如同沒有軍隊的軍閥和財閥,且漢朝當官是靠人舉薦而非科考。所以官員對於中央的利益不是很用心,而對推薦自己的人或家鄉的利益很關心。這種局面遇強主還可控制,遇弱主也就只能嘆息了。最能說明問題的是漢靈帝,他為了制衡地方不得不啟用太監,他為能御外敵,不得不買官爵粥來湊集軍餉,而官員們卻勸他放棄外敵要入侵的土地,因為太費錢。所以那時人才被得到重用,是因為出於門閥豪強自身的利益。所以漢末人才輩出!明朝為中央集權,採取科舉制度網路人才,任官也是不得到原籍任官,防止其做大,所以大部分官員不會注重本地發展,要不貪,要不混。再者明朝黨錮問題嚴重,同籍官員抱團取暖,對於己人,沒有原則的掩護包庇,對於對手,不分國家利益的打壓排擠,好多能臣良將被毀,戚繼光的下場,于謙的下場!等等不一而論。另外明朝的軍隊的軍人是世襲制,不管是將軍還是士兵,這叫軍戶。有仗打仗,沒仗種地,平時搞訓練。當然地不是白種的,得交稅給軍隊。可是明朝貪汙腐敗嚴重,地都被當官的貪了,沒地的軍戶,沒有錢給軍隊,又不能等死,只能跑路成為流民!但是賬面上人是存在的。另外還有一種情況,訓練時,花錢顧人點卯,官員們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要咋能倭寇幾十個人攆幾百人的跑!而到明朝後期,都是僱傭兵,只有將軍是國家任職的。你不給錢士兵就譁變,南明的軍隊沒事就在自己的防區劫掠百姓,就是沒錢的結果!很難想象他們有什麼國仇家恨!所以人才不是沒有,是沒有伯樂,也沒有展示的平臺!

  • 6 # 木易為楊木易為楊

    好吧給你解釋一下,早期為什麼出人才,有道窮文富武,學會文武藝賣與帝王家,三國時期所有名將,軍師大都是出生名門最不濟也是豪強,隋末同理都是世家大族出身,而到了唐末世家已經衰敗了,唐以前沒有科舉,當官全靠舉薦所以人才比較集中,好比曹操,得了潁川支援,戲志才死,郭嘉接班,劉備是徐庶走推諸葛亮,孫權,周瑜死推魯肅,都是舉薦,好友同窗是人脈圈。

    而宋以後想當官只能科舉制度,有些人考不上就去敵國,很多落榜世子投奔西夏對宋造成的傷害很大,

    然後武將方面,前面也說了窮文富武,好的大將都是錢喂出來的,先說練武,光吃飯上面就把窮人pass,還要兵法,武器,戰馬,都是燒錢的玩意,培養一個好武將,比培養10個讀書人還浪費錢,沒有幾個小家族再培養的起來,再說宋明大多數時期武將地位比較低,就沒有人去做了。。。。

  • 7 # 廿二層雲

    因為宋以後取才以文章以儒學,重文輕武,壓制武將地位,但道德文章亂世無用!

    宋以前天下英才皆可用,亂世英雄梟雄層出不窮。而宋後選拔面又偏又窄,非從儒家選英雄,真是作死的節奏。

  • 8 # 依稀說史

    俗語說:“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人才需要一個舞臺,才能展現自己的才華。如果沒有舞臺,即使再厲害的英雄也不會有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毛遂曾經說過:“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天下大亂之後,就給了所有人一個舞臺,等於把錐子放進了囊中,不少人才就有了脫穎而出的機會。所以我們才會感覺亂世往往更容易出英雄。因為亂世需要更多的人才,更多人也會被歷史推到最前沿。亂世越亂,存在時間越長,往往也越容易出人才。

    如果沒有秦末亂世的話,劉邦可能一輩子就是一個小小的亭長,蕭何最多也就是縣吏,樊噲繼續殺狗,周勃繼續研究“音樂”。秦末亂世給了他們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他們最終成為我們熟悉的布衣將相。如果沒有元末亂世的話,朱元璋有可能一輩子也就是當個和尚,他的功臣們也就是普通的農民。當歷史把他們推到歷史舞臺上的時候,他們成為了我們心中的英雄或者人才。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有時候歷史也會給我們產生一些錯覺,有時候感覺有的亂世會產生許多人才,比如春秋戰國時期、東漢末年;有時候感覺得有的亂世則人才相對較少,比如明朝末年。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

    之所以有這種感覺,首先和史書記載和研究程度有一定關係。

    可能不少讀者沒有深入研究過歷史,我想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劉備、曹操、諸葛亮、關羽等人,但我想知道牛金星、宋獻策、李定國、孫可望的讀者可能就不太多了。先不管牛金星和宋獻策能不能比得上諸葛亮、郭嘉等人,牛金星和宋獻策應該比得上蔣幹吧,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們。李定國的能力總比廖化要強吧,但是廖化已經被大多數人所熟知。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是因為史書的記載和研究的熱度不一樣。不少三華人物能夠進入列傳,史書關於他們的記載相對較多,所以後人研究的時候史料也會相對研究地較多。明朝末年一些人物在史料中的記載相對較少,所以後人研究的時候可以依據的史料相對較少。

    人們研究歷史的時候也會有自己的偏向。我想有不少人可能沒有聽過銚期、寇恂、邳彤、岑彭、祭遵等人,難道他們的能力比不上東漢末年人物。他們幾個的才能絕對不亞於劉備的五虎將,甚至比五虎將還要高。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因為關於漢代歷史的研究集中在兩端,漢初研究比較多,漢末研究也比較多。此外小說等文學作品也會影響人們的感知,由於《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三華人物已經家喻戶曉。有些亂世由於沒有文學作品渲染,所以知名度相對較低,所以人們才會覺得這一時期的人才並不多。

    “亂世”也要看“亂”成什麼樣子。有的亂世呈現出一片混亂,有的亂世其實只是簡單的改朝換代。一般情況下如果出現大亂世,相比較於小亂世來說更容易出現人才。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算是一個大亂世。當時各個諸侯國達到了一百多個,每個國家都希望自己能夠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而最大限度發掘人才。當時的人才也可以有更加廣闊的舞臺,各種人才都可以在不同的政權中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崗位,發揮自己的才華。在這種情況下,人才能夠得到鍛鍊,人才也有發揮自己才華平臺。東漢末年情況也差不多,大大小小諸侯一二十個。每個諸侯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不斷蒐羅各種人才,也最大限度上鍛鍊人才。當時人才流通渠道也比較多,人才會在各個政權之間流通,人才交流的機會更多。人才也會選擇更能發揮自己才能的主公,使得自己的才能最大化。明朝末年也可以稱為亂世,但是這個亂世明顯不太符合大亂世的特點。明朝末年雖然出現了農民起義,實際上並沒有出現軍閥混戰的局面。當時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李自成陣營、明陣營、清陣營、張獻忠陣營。當時並沒有發生像春秋戰國和東漢末年大亂世。當時人才流動空間有限,人才交流也有限。許多人才得不到鍛鍊,也難以更大範圍內展現自己的才華。

    亂世時間有長也會有短,如果亂世的時間比較長的話,各個政權會有更長時間培養自己的人才團隊,也會有更長時間蒐羅人才。長時間的戰亂,也有利於人才鍛鍊自己的能力。經過長時間的鍛鍊,一些人才在某一方面的才能可能會時間凸顯出來,甚至被人們記住。長時間的亂世也能檢驗人才,把一些不適應時代需要的人才淘汰掉,只剩下那些有能力、有閱歷、有經驗的人才。大浪淘沙方顯英雄本色,淘剩下來的這些人更容易被歷史記住。時間較短的亂世,一方面人才得不到充足的時間鍛鍊,另一方面時間也沒有淘洗掉那些“泥沙”。所以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有些亂世的人才不是那麼多。

    有些亂世其實出現了不少人才,但是由於最終的勝利者刻意掩飾或者不予記載,導致了一些人才最終不被人們熟知。比如劉邦取得了楚漢之爭的勝利,項羽陣營中的不少人才就沒有給予相應的記載,也沒有給予相對客觀評價。單論軍事能力,我並不認為樊噲比鍾離昧厲害多少。由於項羽是失敗者,鍾離昧的事蹟相對較少,所以給人的感覺是鍾離昧比不上樊噲。明朝末年,最終勝利的是清朝統治者。清軍入關之後自然會刻意淡化或者黑化明朝君臣或者農民軍將領。清朝又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不少史學家、文人對滿清貴族不認可,對當時投降的漢族將領也不認可。所以才會給人的感覺是明朝末年人才相對較少。實際上明朝末年的人才真的少嗎?我看未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洲人口為什麼會負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