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鋼筆刀

    相處?何曾有過相處!

    只有互相埋怨、互相指責和互相傷害。

    沒有目睹和經歷過的人很難理解為什麼本來應該相親相愛的母子會如此地恨對方,恨得咬牙切齒,徹入心扉。

    “我辛辛苦苦把你養這麼大,你就這麼回報我?”

    “有什麼了不起的,長大後我養你。”

    “你學習這麼差以後能不餓死就不錯了。”

    “餓死也用不著你管。”

    ……

    “你憑什麼管我?”

    “我是你媽,你什麼都得聽我的。”

    “你再管我我就去死。”

    “去死?去啊,去跳河,河上沒有蓋兒。”

    “你不要後悔。”

    ……

    恨,就像一顆種子,在兩個人的心裡種下,以互相之間的埋怨、指責、傷害為養料,長大,最後吞噬了他們!

    少些埋怨,少些指責,少些傷害吧,從現在開始!

  • 2 # 濤聲依舊123867

    看到這個報導,我不覺潸然淚下。17歲,一個花季少年就這樣隕落,令人惋惜;孩之父母,痛斷肝腸,一個幸福家庭瞬間崩潰。這樣的事件發生決不是一次吵架促成,而是家庭教育矛盾化的長期積累。結局已無法改變,我們只能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但事件留給我們的思考,值得大家商榷。

    一 家長如何同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相處。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同父母情感交流上有代溝,他們有叛逆心裡。父母用簡單粗暴的傳統教育方法效果往往不好。父母應該把孩子當成知心朋友,進行無障礙的感情交流。孩子並不都是大人心裡想象的那麼強大,他們也有情感糾葛。精神壓抑的時候,如果能敞開心扉和父母交流,他們的精神壓力得到釋放;孩子遇到困難主動告訴父母,聽取他們的意見,父母像朋友一樣,幫助孩子如何解決困難,不至於讓孩子走上極端的境地。

    二 對孩子的教育宜早不宜晚。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家長起決定作用。學生的教育,學校、家庭、社會是個綜合體系,但家長起關健作用。一棵小樹,從小不進行修枝打叉任其發展,幻想樹大自直,等到長大發現樹長畸形再修理為時已晚,如果大刀闊斧的強修,最後導致的就是大樹的枯萎。

    孩子的教育,應像呵護小樹一樣,從幼苗抓起;從情感世界上應像朋友一樣對待,家庭和諧幸福,孩子健康茁壯成長,成為棟良才。

  • 3 # 清風如雲

    17歲的孩子,正是處在叛逆期的時候,心裡呢,可能也是會特別敏感,而且也會有一點玻璃心。此時的孩子學習壓力應該也會比較大的。在這個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或者是平時父母對她學習方面,生活方面給他施加太多壓力。他也會覺得。承受不了。隨著現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對生活方面壓力都是比較大的。而此時的駕照更加應該得靜下心來。好好的跟孩子相處,用心去跟他們去溝通吧們,把他們跟對待朋友一樣。不要一味的給他們去強加,學習方面的壓力呀,或者是一味的去要求他們做的如何好。孩子不聽話叛逆情況下,父母也不要太過於生氣,應該,多掌握一些有關於教育孩子方面知識。有空一定要多跟孩子去溝通,還有等有空要多跟孩子出去玩一下,散散心。父母不管再忙也是要偶爾抽出時間陪陪孩子,說說心裡話,去散散心吶,在各方面真的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特別是學習方面。還有溝通也是需要技巧的。你不父母不太懂得跟孩子溝通的話,可以多請假是別人吶,或者是上網查閱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 4 # 超訓營

    現在的孩子從小基本上衣食無缺,父母把所有的都準備好,一般是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幾個成年人圍著一個孩子,所以造就孩子自己獨立能力較差,孩子的受挫能力比較差,因為從小家裡的成年人都會順著他。對於成年人對孩子的教育也有不足的部分,17歲的孩子,還處在青春期,犯了錯誤也好,其他事情也好,作為家長應該心平氣和的,站在朋友的角度跟孩子去溝通交流,而不是批評,指責。

  • 5 # 咬文嚼字的魚

    可是,人們常常把相關問題的相關概念混淆起來:把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混為一談,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諮詢、心理健康治療混為一談。這樣,家庭教育往往不得法而低效,甚至起反作用。

    教育是個既簡單又複雜的工作。說簡單,是因為人人都能對教育說上幾句,談點心得;說複雜,是因為教育到底是門技術活,需要專業技能,而且還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或徹底解決問題。另外,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大,普適的教育方法、手段對一些人作用甚微。有時,教育者也會出現對自己孩子的教育黔驢技窮而束手無策的情形。

    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要求全責備,家長與孩子的相處不要如履薄冰。個案終究是個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的情緒控制與心理調適會受先天因素的影響,也有一個長期發展變化過程。如果是發展成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就不是光靠家庭教育所能解決了。不少名人不也會上抑鬱症等心理疾病嗎?還是請廣大家長放寬心,不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保持與孩子的正常相處,多陪伴多溝通就行了。

  • 6 # office高效辦公技巧

    當然,我們應理性分析這樣的事情,應該明白冰凍三盡,非一日之寒,孩子正處在青春叛逆期,作為父母,如何與孩子溝通教育是確實是一個大有學問。

    誰的青春不迷惘?每一代人都會經歷青春期。然而,早已過了青春期的父母們,面對處於青春期的兒女,卻仍會為其成長變化而不知所措,並常常抱怨他們“不聽話”。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如何和孩子有效溝通?

    青春時期的孩子,身體發育最快,隨時有一種膨脹的壓力;心理感受前所未有的豐富,敏感,常感到情緒難以控制;學業感到難度最大,出現成績分化。在這個時候,特別需要家長理解。

    作為家長,要明白孩子此時有兩大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和交友的需求。家長給予尊重,寬容和理解,就能陪孩子度過這一關鍵期。

    在和孩子發生衝突對抗的時候,父母不要急於將自己的想法堅決執行。多給孩子些選擇,孩子就會有一種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成就感,往往也容易接受。因為是孩子自己選擇的方案,所以執行起來也很容易。

    信任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前提,它具有雙向性。父母要想獲得孩子的信任,最有效的方式是放低姿態,坦誠自我。

    轉變固定的思維模式。試圖從當今時代的角度來理解孩子。對某些現象和觀念家長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但不一定為了讓孩子服從而堅決反對。

    家長教育孩子要防止出現兩個極端。一是過渡縱容,一是一味壓制。兩者都不會有好的教育結果。

    在孩子失落收到挫折時給予鼓勵和支援。家長要以身作則,不要表現出暴躁、蠻橫,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叛逆。

    假期或者週末可以帶孩子去外面旅遊感受那種氛圍,也可做些集體活動、親子游戲,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受到觸動而改變。

  • 7 # 陳建心理諮詢

    這確實是一個很令人悲痛的事件,透過這個悲痛的世界,也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親子關係的難題,即父母該如何和孩子溝通才是合適的?

    首先來講,從親子關係的角度,也從人性的需要角度,父母和孩子溝通時,要遵循“三個不做,只做一個”的原則。三個不做,就是不要做下面的三件事:

    1.不說傷孩子自尊(人格)的話;比如不要說:你就是豬!

    2.不說羞辱孩子的話;比如不要講:你怎麼不要個臉。

    3.不增加孩子的焦慮;比如說,有的媽媽會這樣嚇唬孩子:等回家看你爸爸不打死你!

    這樣的三種話說出口,既不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也不能幫助孩子成長。因為這樣的談話,完全是在發洩個人的情緒,孩子就吸收不到父母的愛,反而是破壞關係的。

    特別是對於本來因為種種原因,對孩子陪伴很不足的父母。當孩子需要父母的愛與陪伴的時候總是缺席,而當孩子一旦出現錯誤了,就立刻跳出來且極為苛刻,缺乏耐心的指責辱罵孩子。這樣的做法只會加劇親子矛盾和衝突,就會為各種危險的後果埋下隱患!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更要留意! 青春期孩子好面子,講尊嚴,如果說侮辱他的話,就會激起他們更大的反抗,讓衝突惡化。

    其次,我想再談談挫折教育。我看到有不少家長會指責孩子,說孩子太脆弱,不能承受挫折。挫折教育當然也有用,但也要注意,如果沒有這四個前提,那麼所謂的挫折教育,可能就是在毀掉孩子!

    1,親子關係良好。如果有好的關係,孩子才會認為挫折教育是為他好,而不是為了懲罰。

    2,挫折教育不是暴力教育。我知道有的父母的所謂挫折教育,實則是“棍棒教育”,我也知道有不少人是在父母棍棒教育下長大的,而且自己覺得也沒有什麼問題。同樣也有一些人,因為父母的棍棒教育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我就有一個案就是這樣的,從小在父親的棍棒下長大,後來就出現嚴重的燥鬱症,現在一邊吃藥,一邊心理諮詢。所以,這樣的棍棒教育不但可以讓孩子“成材”,反而孩子的身心健康都被摧毀!

    3,不是父母的情緒發洩! 父母帶著覺察的實施挫折教育。我知道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挫折教育,很多是自己負面情緒在孩子身上發洩,而且毫無覺察。不僅有成人,也有孩子因此來求助。而來求助的,基本都有抑鬱神經症的症狀,這也符合抑鬱症人格的特點,如果能採取過激行為來反抗的,顯然就不會抑鬱。在我最新的抑鬱症專欄就有這樣的案例分析,非常令人痛心的孩子!

    4,挫折教育的適度性。適度性怎麼把握,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瞭解有多少,也就取決於父母與孩子的心理和物理距離,對孩子的陪伴時間。如果沒有這些對孩子的瞭解,所謂對適度性的把握只能是空談。

    所以,父母與孩子的相處,只要遵循“三個不做,只做一個”的原則,同時把握好挫折教育的四個前提,那麼你們的關係就會很好。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待孩子,我們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愛心,就如同“拉著一隻蝸牛去散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電動車走的走的就不走了電是滿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