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聰明如張良,諸葛亮,梅長蘇之類的人。
10
回覆列表
  • 1 # 林杭之

    舉個例子,蕭何和劉邦。

    蕭何就是所謂的聰明人。

    當時秦末許多地方開始響應陳勝吳廣的起義,蕭何和劉邦所在的沛縣也是如此。

    按理說,當時劉邦只當過泗水亭長,而蕭何是沛縣的主吏,大家都會推舉蕭何當頭兒吧?

    但恰恰不是如此,蕭何因為擔心如果起義不成,會禍及家人,所以就把這個擔子推給了劉邦。

    雖說“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可是,瞧瞧歷史上的那些起事者,有幾個能成功的。

    歷史上的哪些聰明人,既然聰明,自然也想的通。

    固然皇帝是天底下最得意的職業,但是風險太大,還不如退而求其次。

    東漢末年,曹操南下欲消滅孫權,孫權的臣子們都勸說孫權投降。孫權在動搖之際,魯肅說:

    不!

    投降的話,我們這些人還可以去做曹操的臣子,職位不會低於州郡;

    而您呢?您投降之後,被封也不過是侯爵,怎麼比得上在南方做老大呢?

    看到了吧,當臣子的,就算起事失敗,大不了換一個老大接著幹。

    當君主就不一樣了,失敗了可就沒有從前的地位了。

    封侯?看看李煜的下場就知道了。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有一句話叫做“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也就是說,聰明人 (讀書人)如果選擇自己上位單幹的話,他一定是搞不成功的。所以他只能選擇輔佐其他人。

    那麼,聰明人為什麼搞不成功呢?

    (被劉邦所恨的雍齒)

    第一,聰明人氣量不會很大。

    氣量大不大,是一個人能不能夠當好領導的最重要的標誌。我們看歷史上那些最終做大的人,他們在上位,以及取得成功的過程中,都會表現出非常大的氣量。

    比如劉邦的氣量就很大,他一生最恨雍齒,但是他卻把雍齒封侯。他都是皇帝了,要想把雍齒殺掉,簡直太簡單不過了。但是他居然能夠忍,還封他為侯。

    再比如曹操。曹操之所以能夠成為三國時期最大的那個集團,就因為他的氣量大。那些讀書人天天罵他“曹賊”,不斷有人背叛他。但是他抓到那些人後,只要是人才,他都會留下他們。所以曹操人才最多,也做得最大。

    聰明人為什麼氣量小呢?因為別人說聰明人的那些話,聰明人都會記在心裡。有時候忍不住就要報復別人。他因為聰明,也有能力報復別人。這樣他肯定就不會團結很多人。團結不了人,沒人跟他幹,他當然當不了領導。

    (諸葛亮)

    第二,聰明人能謀不能斷。

    “謀”和“斷”在一個集團中,是缺一不可的。我們看古代打仗的時候,那些謀士常常給主公出上中下三策。他為什麼要出上中下三策,而不只出一策呢?其實,既然是上中下三策,而不是左中右三策,說明這計策已經分出優劣了。既然已經分出優劣了,那就出上策好了,為什麼還要出中策和下策呢?原因就在於聰明人能謀,但是他不知道該怎麼決斷。

    可是,戰場形勢常常瞬息萬變。一個計策,如果沒有及時實施,機會就可能稍縱既逝。所以,如果讓聰明人來當領導,他猶豫再三,反而常常不會打勝仗。

    諸葛亮就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但是諸葛亮在組織北伐的時候,他要追求面面俱到,不敢用險,所以諸葛亮北伐註定不可能有大失敗,但也不可能有大成功。

    (蕭何)

    第三,聰明人做事瞻前顧後。

    古代是很講究秩序的,你是王侯將相,你永遠就是王侯將相。你是黎庶百姓,你永遠就是黎庶百姓。這種情況是很難打破的。

    因此,如果你想做大事,你相當於就在打破秩序。比如造反之類。但是,要打破秩序,就要承擔風險。而且風險是非常大的。像造反這樣的事情,一旦失敗,那肯定是要殺頭的。尤其是承頭的,那基本上就是千刀萬剮。

    不過,造反也要分承頭和跟隨兩種。承頭很危險,跟隨則反而不那麼可怕。

    當年曹操大軍壓境的時候,魯肅就曾對孫權說,我要是投降了曹操,當個大官是沒有問題的。你如果投降了曹操,曹操怎麼處理你呢?那話太明白不過了,意思就是說,你孫權這種承頭的人,肯定會被殺。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反而像項羽那樣,坑殺了秦卒,反而把章邯封王這樣的奇葩事,那是少之又少。

    聰明人在幹事之前,他都會研究一下,這件事會有什麼後果。他會做一個仔細的評估。如果風險太大,他是肯定不會去幹的。

    蕭何當年一定要把劉邦捧起來,他不當老大,大約就是他知道,當老大這風險實在是太大了。

    第四。聰明人名望不夠。

    一個人為什麼那麼聰明?是因為他讀了很多書。一個人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因為他想透過寒窗苦讀,改變他的命運,獲取富貴,封妻廕子。

    顯然,聰明人不可能是出生在錦衣玉食的富貴之家。

    而古代要想聚集一個集團幹大事兒,必須是要找富貴人家的人來承頭的。陳勝把錦書塞在魚肚子裡,又在野廟裝狐狸叫,但他依然不自信。還是要假裝是扶蘇和項燕這樣富貴人家出生的人來承頭,就是這個道理。

    (參考資料:《史記》《三國志》等)

  • 3 # 武夷山獨行俠

    當皇帝應該是有天命所歸,並非靠聰明的。

    以朱元璋和劉邦為例,如果他們沒走到登上皇位和後世都繼承了皇位幾百年,任何人都猜不出他們可以當上皇帝。

    在最初時,條件比他倆更好,背景比他們大,人比他們聰明,做事比他們狠或比他們仁慈的人都大有人在,而最終只有他們當上了開國皇帝。

    所以除了個人選擇,也應該理解為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 4 # 師明禮

    很多聰明人這麼試過,真的不行~~~~

    中國歷史上有無數次的起義,造反,新王朝的建立,血一般的事實證明,在任何一個亂世,最終只能有一個做老大的能活下來,當上皇帝,其餘的只要不是跟著這個老大混的,自己想上位的,最後基本全部死於非命。

    (1)秦末起義。

    陳勝吳廣:死。

    楚懷王:死。

    項羽:死。

    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凡是自己當頭的,一律死。跟著項羽的,死。

    秦末起義,凡是不跟著劉邦,自己當頭的,全部死。

    (2)東漢末年起義。

    張角三兄弟:死。

    袁紹兄弟:死。

    呂布:死。

    董卓:死。

    凡是不跟著曹操,孫權,劉備而自己當頭的,基本全死。

    (3)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

    這個時期就不用了,全是想當皇帝的,基本上全都死於非命。

    (4)唐末起義。

    瓦崗寨:瓦解。

    王世充:勉強活命。

    竇建德:死。

    凡是不跟著李淵家族混的,自己當頭的,全部死。

    (5)元末起義。

    陳友諒:死。

    張士誠:死。

    凡是不跟著朱元璋混的,自己當頭的,全部死。

    所以,當頭做什麼?因為中國歷史王朝的特點就決定,一個地區只能有一個頭,你不跟這個頭,自己想做頭,除非你是那笑到最後的一個,不然必死無疑。

    特殊情況比如三國時期,有三家當頭的,但那也是死了很多當頭領的,不斷淘汰才剩下了三個。

    跟著老大混,有吃有喝,還不會被當成出頭鳥,見勢不妙還可以投奔另一個老大,幹嘛自己要做老大呢?自己當老大,死亡機率99%。

  • 5 # 老黑說說事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聰明。

    剛易過折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一個人太飄了自己有了本領就想去幹一番大事業,最後的結果還是“折”,基本上是以失敗告終。

    一、上位難度大,後果很嚴重。

    以為什麼不選擇上位,因為如果你想自己上位,需要考慮很多因素,人脈,軍隊,資金,武器裝備等等,很多很多,就算你全部都有,可人家皇室已經有那麼多年的歷史了,沒有底蘊如何抗衡,而且皇帝基本上都不是傻子,況且身邊還有謀臣,只要發現你有一丁點苗頭,就會扼殺在搖籃之中。

    如果是輔助明主建立王朝,他們聰明人也還是會去選擇輔助。基本上沒有膽識,沒有毅力,沒有一定底蘊的是不會去選擇推翻一個王朝的,而且很多推翻王朝都是有正當理由的,沒有理由確保有些人不會亂寫。

    二、輔助位求穩,安全+利益最大化。

    輔助明主上位,成功還行,他們就是開國功臣,利益可想而知:若是失敗便只有死路一條,帶頭的永遠都是最倒黴和最幸運。倘若造反失敗,他們這些人還可以說自己是打輔助的,是被逼迫的,還能挽留一命,甚至被一些愛才的君主看見了,還能繼續快活。越聰明越是想保命,這種做法也是風險最小的,出了事可以從輕一點。

    三、自身因素。

    輔佐明君也有自己的好處,君子愛財,也愛才。

    若是一位明主,自己獻獻計,謀謀劃,就能度過一生,何必去想著上位,這種風險又大,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又或是剛易過折,萬一別人比你實力強不是完蛋了嗎,除了君主,還有各種勢力的威脅。

    而且就算成功上位,這些聰明人如果自大,沒有聰明人輔助也還是不行,自己想玩ADC,卻沒人打輔助也是不行,況且君主的氣量大,眼光遠,能吃苦,怕是這些他們做不到,或者沒有那麼出色,也就決定了,就算上位,也不會長遠。

    所以說,這些聰明人,之所以輔佐君主,富貴中求穩,這樣一本萬利的做法是最划算的。

  • 6 # 空氣世界

    統一天下世界有自己統和操作統之分,在統一之前,先作評價分析,既然有能力自己統,那就退一步進行操作統,讓兒子孫子或轉世投胎自己表演上位一統天下世界,其目的還是宣傳自己本事和能耐,吹倒對手。沒有其他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城市裡生活膩了怎麼辦?如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