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楓葉林
-
2 # 數碼朋克
那應該都是演義的,如果雙方對圓,只看主將PK,那還要什麼兵法?還要什麼天時地利人和?那些大將帶來的是士兵還是吃瓜群眾?
-
3 # 青言論史
在中國古典小說裡面,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戰鬥場景:兩軍在陣前列好隊,先喊一通話,然後主將出陣來一場單挑。勝者趁勝掩殺過去,敗者倉皇逃走,一場大戰就此告終。在《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之中,這種描寫尤其普遍。
仔細想想,真是如此嗎?其實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這純屬寫作者自己的意淫而已。如果僅僅是這種“鬥將不鬥兵”的打法,那不叫打仗,那叫奧運會。
按這種打法,每次戰爭帶多少人、選擇什麼地形,都是沒有用的,因為只要有一個武功蓋世的武將,能把對方大將斬於馬下,那這一仗就贏了。自己這邊計程車卒嘛,只要能夠起到“掩殺過去”的效果就行。
按這個邏輯,那將軍們也不需要研習什麼兵法,分析什麼地勢了,什麼《孫子兵法》、《六韜》也都可以扔進火坑了。只要國家徵兆一群武功高手,打仗的時候派到前線去擔任將領,就完全ok了。
當然,遠古時期的戰爭確實比較簡單。比如商周時期,直到春秋以前,打仗都只能打一個白天,而且參戰的都是貴族,因此戰爭場面就比較莊重,1v1 solo局可能也比較多。即使到了三國時期,也常有主將被人刺落馬下的案例(比如孫堅殺華雄、關羽殺顏良)。
但是本質上,當戰爭的型別越來越多,戰術戰法越來越複雜的時候,對將領的保護也就越多,也就更不可能出現將軍之間單挑定輸贏的場景了。畢竟,這麼打更類似於現代的體育競技,而非戰爭。
-
4 # 犛牛角
即使是現代的軍隊,也有古代軍隊的影子,軍隊的的編制、組織指揮、排兵佈陣、單兵訓練作戰、戰鬥單元訓練作戰都是在戰爭中慢慢演變才是今天這個形態。這個問題問的真的非常好!我們接受的歷史教育,是沒有包含一點軍事戰爭常識,這真是歷史教育的遺憾。我們的影視劇往往對戰爭進行曲解、誇張、胡編亂造、無底線娛樂,原本複雜殘酷的戰爭在我們的認知中就成了兒戲。於是,古代是將軍單挑,現代就是手撕鬼子,讓人無奈至極!
戰爭的形式是由武器決定的。古代是冷兵器,戰鬥雙方士兵需要近距離的接觸才能發揮武器的作用,為了最大程度取得戰場上的優勢,就有了戰場戰術。這個問題實際就是戰術問題,將領的作用是制定作戰計劃和組織指揮戰役和戰鬥,怎麼樣排兵佈陣、包圍突圍、突襲穿插,怎麼樣進攻和掩護、側中後協同、步騎配合,怎麼樣固守陣地、引誘設伏、攻城破城,怎麼樣進行戰鬥動員鼓舞士氣、離間反間瓦解敵方士氣、情報偵察掌握敵方動態和戰鬥部署等等,這都是將領需要乾的活,哪有時間去找人單挑!
這個問題表面看似簡單,但提問者一定是要回答者從深層次反映出實際問題。歷史是真實的,我們的教育也要還原真實,歷史人物容不得隨意打扮,歷史事件也容不得隨意修飾。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就是我中華文明的歷史,也是我們文化的歷史。每個人都應該有責任去了解學習我們真實的歷史,並有責任去傳播真實的歷史,去偽存真,讓歷史真正成為我們的鏡子,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
5 # 涼州七里
如果真是如此的話,我想大可不必花心思訓練那麼多士兵,《孫子兵法》也可以用《九陽真經》來代替了,再牛的人也幹不過天下第一高手吧?
古代記錄於史冊有名的軍隊,自周代的天子六師、秦國銳士、趙國騎兵、齊國技擊、魏國武卒,乃至後來兩漢踏破匈奴的鐵騎,三國的西涼鐵騎、青州兵、虎豹騎、白耳兵、無當飛軍(後面說不過來了),歷朝歷代的鐵軍數不勝數,然正史中單挑而聞名天下的猛將確寥寥可數。
就拿三國時代說事吧,真正兩軍對壘的陣斬(注意:不是單挑)不過兩起,第一是孫堅陣斬華雄,這個功勞被關二爺冒領了,第二起是與小說符合的關羽陣斬顏良,兩位稱之為三國數一數二的猛士絕不為過。至於《三國演義》中所向無敵的呂布和趙雲,則在單挑上毫無建樹。呂布號稱“飛將”不假,那是他善於統領騎兵部隊的威名,而趙雲終其一生不過是劉備的近衛隊長(首席保鏢)罷了,哪有那麼多機會找人單挑呢?
歷史上真正的戰爭,是屬於韓信、周亞夫和衛青霍去病們的天下,在廟堂制定好戰略目標之後由他們透過戰術來實現,比如周瑜諸葛亮之輩則屬於戰略戰術一肩挑的牛人。
同時在絕對的實力面前所有的謀劃都是假的,如果能夠在訓練、裝備、知己知彼、天時、地利、戰陣和士氣上都能夠壓對方一籌,這個仗往往想輸都難。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孫子兵法·始計篇》單挑自然是令人血脈噴張,但也絕對是個風險活,比如當年泰森拳臺上輸給霍利菲爾德一般,許多偶然事件都會因某個蝴蝶扇動翅膀而發生,須知當年的賠率是25賠1。如此,關羽也不見得能穩贏徐晃、龐德等準一流猛將了。
失敗的代價是巨大的,如果是偏將單挑,敗了將會挫動軍心,主將單挑或者被斬於當場,那這仗就不用打了。因此優勢方必然不會冒這個無謂的險,而劣勢方有想法也沒有響應。自古槍炮都不長眼,主帥自當在安全區域指揮若定,有幾人能夠如西楚霸王一般天下無敵呢?
因此得出提問的印象的無非是《三國演義》和《殘唐五代演義》看多了。讓中美第一勇士單挑決定貿易戰聽誰的,你覺得雙方誰會同意?
那歷史上透過單挑決定勝敗的戰爭有嗎?
有的,但很少,我們來觀瞻一下某位牛人。
史萬歲(549年-600年11月20日),京兆杜陵人(今陝西西安人),隋朝名將,北周常州刺史史靜之子。史大爺劇照
我很懷疑這麼個牛逼哄哄的人沒有在成名之日被感覺遭受冒犯的皇帝給斬掉,是否因為他真的配得上這麼牛的名字,換你也想叫一生“萬歲”。
竇榮定之擊突厥也,萬歲詣轅門請自效。榮定數聞其名,見而大悅。因遣人謂突厥曰:“士卒何罪過,令殺之,但當各遣一壯士決勝負耳。”突厥許諾,因遣一騎挑戰。榮定遣萬歲出應之,萬歲馳斬其首而還。突厥大驚,不敢復戰,遂引軍而去。——《隋書·史萬歲傳》簡而言之,突厥想欺負咱們漢家兒郎的馬上功夫,結果被打得懷疑人生之後灰溜溜的帶著大部隊回去了,還好可汗沒有出場,不然就全部交代了。
史萬歲的牛不至於冠絕一時的馬上功夫造詣,他還是武廟七十二名將之一,換算一下就是三四十年一出的水準,打仗基本不輸的那一檔次。
後世伴隨著火器等裝備的應用和升級,單挑就更加稀少了,但日本人後來卻上癮了。
一騎打ち:一個對一個地廝殺(比賽)。一對一的競爭。(敵味方が一騎ずつで勝負すること。)大將どうしの一騎打ち。/大將間的比賽。《三國演義》其實也不過明初的產物,卻讓日本人中毒很深。
開個玩笑,其實他們很早就這樣了。與中國對比,武士們對於“一騎打”更加熱衷,這除了因為日本歷史短、島國觀念狹隘,還有是因為其歷史所形成“兵名觀”的個人名譽觀。
《今昔物語集》卷二十五中收錄的源宛和平良文的合戰物語活生生的再現了一幕古老的戰鬥場面: 住在武藏國足立郡萁田的源宛和同國大里郡的平良文由於談論兵道引起了爭執,二人約定召集自己的族人選個時間決出勝負。雙方各五六百人互遞開戰狀開打射了一通箭後,兩人又約定進行單挑,兩軍士卒則在原地安靜等候。經過數次的追逐和騎射,結果不分勝負,又過了些時候雙方就各自撤兵了。
日本村級行政區劃之間的械鬥用單挑來決勝負也無可厚非,然而後來想著欺負別人,在北韓戰場上還有人一馬當先在明軍的火器面前要求“一騎打”,這畫面就真的有點太美不敢看了。
所以,問題所指大致就這樣了,剩下的請各位自行領悟吧。
-
6 # 草民阿聯
怎麼會呢,不論在東西方兩軍交戰都是以集體團隊相鬥為主要戰鬥方式,又不是江湖大俠單打獨鬥定勝負,要這樣各選一個力士進行拳賽就行了,還組織軍隊幹什麼。
-
7 # 弈海飄流
古代兩軍交戰,將領之間的單挑,雖不能決定兩軍的勝敗,但勝者可鼓舞士氣,敗者就削弱士氣,甚至造成恐慌。
有史記載的有以下幾個戰例:一,三國時,關羽白馬坡百萬軍中“刺顏良與馬下″。二,隋唐時,秦瓊驍勇善戰。每次敵陣上有勇將出場,李世民都讓秦瓊出馬迎戰。秦瓊沒有一次不斬將奪旗,大勝而歸。三,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
8 # 風大豬也能飛
看來以前的時代當將軍是很危險的,當個小兵反而是最安全的,可是,為啥戰爭中死亡的普通士兵那麼多,將軍那麼少呢?
-
9 # 楚狂接與
真實情況肯定不是這樣的,將領個人武勇大多是發揮在率隊衝鋒陷陣的時候。就拿三國時期來說雖然戰爭頻繁但是史料中的武將正式的單挑對決只有一例。
《英雄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王允設計除去董卓後,李傕郭汜率兵復仇,圍住了長安城。溫侯呂布開城門應戰,兩軍對壘時呂布說:“敢不敢單挑決勝負?!”郭汜也是行武多年也是火爆脾氣,二話不說騎馬來戰,戰不多時呂布一矛刺中郭汜,郭汜的親兵見狀忙趕來救援,兩人便罷手了。(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個人武勇對將領來說是很重要的能力但是也不是必備能力,戰爭勝負主要還是看五事七計。(兵家五事:道天地將法。廟算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熟明?)
回覆列表
哪有那麼回事,列陣是有的,列陣後將領根據敵方戰陣的特點,找出敵方的薄弱點調整己方戰陣攻擊。于謙就一個文人你讓他跟人家單挑去他還能保衛大明王朝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