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這才是戰爭
-
2 # 善良之子86
我?估計會組建很多支小股奇襲部隊,類似於現代的特種兵小隊。把他們撒出去,唯一的作戰任務就是趁機襲擊秦軍的後勤輜重部隊,不以殺敵為目的,主要是破壞……
當然,前線依然對峙,如發現秦軍有撤退跡象,則開始準備反攻,但主要還是以堅守為主
-
3 # 百里不奚
如果我是趙括,我會做兩點:
1.不出兵,和秦軍對耗。
《戰國策》的最後一章寫到,長平之戰後九個月,秦王覺得修整已畢,想發兵取邯啷,於是向白起談到當初不讓他繼續攻趙的原因:
前年國虛民飢,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軍糧以滅趙。
有必要解釋一下的,是這個“飢”字。
古文當中,飢字的含義,遠比今天要狹隘。《說文》和《爾雅・釋天》都說:“谷不孰(熟)為飢。”《墨子・七患》也說:“五穀不熟謂之飢。”也就是一般說來,由糧食歉收而導致餓肚子,才叫“飢”。就好像趙軍被圍斷糧,史書上只說“無食”,“不得食”或者“餓”,但並不說“趙軍飢”
照這麼理解,長平之戰這一年,秦國是剛好趕上了自然災害。
這個判斷,在古書中也可以找到一點其他佐證。《韓非子・外儲說右下》裡面提到了一件事:應侯范雎在秦國用事期間,有一年“秦大飢”。韓非沒說這次饑荒具體是哪一年,但顯然,長平之戰正在這個時間段上。
如果這個猜測成立,倒也有助於理解秦昭襄王為什麼要跑到剛剛到手,統治還不穩固的河內去徵發土兵。因為關中實在是拿不出力量增援長平前線了。
如此看來,廉頗的堅持防守拒不出戰,實在是對的。儘管趙國國力不如秦,但這一次,老天爺卻站在了趙國一邊。但廉頗做出正確的選擇,是已經透過情報系統獲悉了敵國內情,還是撞了個大運,今天則已無從判斷。
長平之戰後期,趙國要向齊國借糧,秦國則只能涸澤而漁式地使用國力。
2.外交攻勢
即使是對耗,趙軍還是沒有把握獲勝,只能請求趙王聯絡其他五國再來一次“合縱”,對其他各國許以大利。
趙括能做的也就這些了,難聽點說是垂死掙扎,因為兩國的綜合國力差距太懸殊了。
-
4 # 胡咩咩4
首先歷史是不容假設的,我們說的一切都只是在自娛自樂
其次,假如我們現代人穿越回去,就算秦國有一千萬軍隊,他也不會是我們的對手,因為我們現代人掌握的東西是他們不具備的,高維打低維是沒有任何難度的,就像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的統帥說的,三百個士兵就可以橫掃中國,因為科技水平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所以沒有任何難度。
迴歸到歷史事實,我要是趙括我只有主動出擊一條路,因為趙國的糧草不足,他沒有別的選擇
-
5 # 紙上談
跟趙括一樣。儘可能速戰速決,同時儘可能多為趙國保留有生力量,儘可能多消耗秦國有生力量。做好犧牲自己生命的思想準備,儘可能拼掉白起。這些趙括都做到了。所以我肯定沒辦法比他做得更好。
回覆列表
很簡單,收縮防線,放棄上黨地區。
之前的戰事已經被廉頗弄的不可收拾,表面上廉頗和秦軍在相持,實際上趙軍戰場態勢完全被動。原因就在於廉頗丟失了空倉嶺。
位於太行山以西、呂梁山以東的南韓上黨郡是趙都邯鄲的西方屏障,秦軍佔領這裡,就打開了攻打趙國的門戶——向北,可以切斷趙國北部地區的代郡、雁門郡、雲中郡;向東,可以挾新佔領的野王縣對趙都邯鄲成夾擊之勢。
秦國以左庶長王齕為將,率軍由咸陽至侯馬,再東逾烏嶺進攻上黨,接戰之下馮亭不敵秦軍,連連敗北。趙國這邊反應也相當迅速,馬上派廉頗率軍馳援。
廉頗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兵鋒直指長平,他深知此地重要——長平是上黨郡乃至趙都邯鄲的西、南兩方交通咽喉,亦是戰略屏障。而對秦國來說,之前已經先後攻佔魏國河東地區和南韓南陽地區,在下一步攻趙的行動中,長平是戰略捷徑。如果秦軍搶在他之前佔領長平,那麼他將陷入被動局面。
廉頗抵達長平,發現守衛的關鍵在於長平以西三十里的空倉嶺,此處有高平關,地處空倉嶺山間隘口。秦國大軍人數雖多,卻難以在狹窄山道上展開,一旦守住此地,趙軍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於是,廉頗急命裨將趙茄率軍搶佔空倉嶺。
空倉嶺古城堡遺址
秦軍也發現了此地的重要性,但是動作稍慢。當趙茄率軍趕到空倉嶺時,秦軍只有前面的偵察部隊趕到。
然而,兩軍相逢,秦軍居然斬殺了趙茄,佔領了空倉嶺,廉頗的計劃被完全打亂。
秦軍佔領空倉嶺後,形成居高臨下之勢,長平的西大門已不保,趙軍陷入全域性被動之中。
廉頗命令趙軍前部屯於二鄣城——都尉城和故谷城,以保持對空倉嶺高平關的威脅。王齕自然不會讓廉頗採取攻勢,秦軍的當務之急就是拔取趙軍手裡的二鄣城,解除其對空倉嶺高平關的威脅。
六月,憑藉地形之利,秦軍攻破二鄣城,斬趙都尉四人,廉頗被迫再次後退。
此時,廉頗已經意識到,空倉嶺是怎麼也拿不到了,只能轉入守勢,於是,命令趙軍建築堅壘準備長期作戰。
他擺了個正三角防禦陣型,以丹河為界,分為東西壘壁:西壘壁為正三角頭上那個點,東壘壁依託大糧山、七佛山、韓王山等構築而成。
這個陣型表明,廉頗並未完全放棄進攻,還是保持了在丹河以西的一塊前進陣地,在堅固防禦的同時可伺機反擊。
此時的秦軍連戰連勝,士氣正旺,王齕不會讓廉頗插根釘子在他的陣型之中。
而且,在二鄣城已被秦軍奪取的情況下,趙軍的西壘壁缺乏保護而呈一線平行之狀,完全暴露在秦軍的箭頭之前。
更重要的是,西壘壁構築不久,只能算是個臨時的野戰防禦工事,堅固程度跟二鄣城根本無法相比。
王齕深知兵貴神速的道理,他可不會留時間給趙軍加強防禦設施。
七月,在秦軍猛攻之下,在西壘壁尚立足未穩的趙軍很快崩潰。廉頗佈置的“金鐘罩”又被破了一層,趙軍全線撤到丹河以東。
注:《上黨記》和《水經.沁水注》記載:“長平城在郡之南,秦壘在城西,二軍共食流水,澗相去五里。秦坑趙眾,收頭顱築臺於壘中,因山為臺,崔嵬桀起,今仍號之曰‘白起臺’。城之左右,沿山亙隰,南北五十許裡,東西二十餘里,悉秦趙故壘,遺壁舊存焉。”可見秦趙都曾在丹河兩側建築壘壁。
戰事至此,廉頗完全失去戰場主動權,想將秦軍擊退近乎天方夜譚。唯一的辦法就是守,守到秦軍自己退。
然而,長平戰場上,雙方軍糧都要透過崎嶇的山路進行運輸,後勤壓力極大。在兵農合一的戰國時期,前線的戰士(再加上從事後勤運輸的人員)多了,後方從事農耕生產的農民就少了,這對秦趙兩國的土地收成造成巨大損失。
不過,按理說,秦趙兩國是當時的強國,戰時農業雖然困難,但撐一段時間應該不成問題。
然而,趙國很快就撐不住了,國內的糧食已經陷入嚴重危機。
這是怎麼回事?根源是趙國與眾不同的經濟結構——和多數國家不同,趙國對商業、手工業極為重視。在普遍重農抑商的時代,趙國可謂一個異類。
“重商”之風,對趙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都產生了極大影響。
這裡巨賈雲集,以冶鐵起家的郭縱,與王者埒富;卓氏數代經商,甚至傳家到漢朝依然富可敵國;甚至還有像呂不韋這樣,以財富謀求政治作為的商賈。
這些大商人的崛起,使得趙國出現了全國性的對利潤的熱切追求,原來的階層被打破,“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史記·貸殖列傳》),重商趨利成為了時尚。趙都邯鄲也因此成為當時最著名的商業中心之一。
趙國能夠迅速由弱變強,除了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以外,商業繁榮積聚的大量財富同樣重要。
在這種風氣下,趙華人依靠投機謀食,崇尚功利智巧,生活上貪圖享樂,以致於“邯鄲倡”(指在邯鄲及其附近地區從事歌舞、樂器的藝人)在當時聞名天下,其農業的發展自然相對落於下風。
在蘇秦遊說列國合縱之時,趙國還擁有較為豐富的糧食儲備,號稱“粟支十年”(《戰國策·趙二·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
到長平之戰,短短七十年,趙國的糧食儲備就“見底”了,在兩軍相持時需要向齊國借糧,而齊國害怕秦國,又不敢借。(《戰國策·齊二·秦攻趙長平》)
本來,秦軍遠來,利在速戰;趙軍戰力稍弱,又背靠祖國,利在持久。然而,趙國缺糧,持久戰反而更不利。
廉頗最終頂住了秦軍攻勢,守住了戰場平衡之局。可是,丹河防線正面寬大,必須把兵力鋪開才能與秦軍抗衡。
如果之前能夠搶佔空倉嶺,趙軍就能憑藉險要以少量兵力駐守,大大節約軍糧。可是,廉頗在前期一再錯失先機,給趙國挖了個“大坑”,只能硬著頭皮跟秦國耗國力。
這時的趙國,有四個選擇:
*繼續在長平一線相持,其結果必然是趙國被拖垮。
*向秦人求和,簽訂城下之盟。
趙國做了這方面的嘗試,可是秦國已經定下決心要在長平消滅趙軍主力,搬去統一路上最大的絆腳石,不肯議和。
*向其餘各國求援,合縱一起對抗秦國。
可是,在秦國武力威脅下,沒人敢出頭,這條路也被堵死了。
*換將,改變廉頗固守的方針,拼死和秦軍決戰。
前三條路,都行不通,趙國只有最後這個選擇了。
因此,趙人自然希望出現一個英雄。上一個“抗秦英雄”,就是九年前在閼與打敗秦軍的趙奢。雖然當時他已經去世,但其子趙括還在。
“老子英雄兒好漢”,況且,趙括向來有“知兵”之名,連他老子趙奢都難不倒他。所以,讓趙括為將的呼聲在朝野上下越來越高。
秦國再來推波助瀾,於是,趙孝成王決定以趙括代替廉頗,前往長平。
可是戰局已經敗壞到這種程度,既無法攻,也無法持久,你讓趙括怎麼辦?
廉頗挖的坑讓他去填,他又不是神仙,他怎麼填的了?
唯一的辦法就是撤退,放棄上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