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日本情報局

    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徹底摧毀了開元盛世的一代繁華。但之後,唐朝還是延續了140多年。

    叛亂之前的大背景

    天寶年間,因為開元年間的財富積累,唐朝國富兵強,於是乎,“玄宗始有吞併四夷之志”。在軍隊部署上,唐朝的軍隊主要集中於西北和東北。西北方面軍隊,一是在西域(今烏茲別克等幾個斯坦國)和大食國(阿拉伯帝國)作戰,主要將領就是高仙芝。高仙芝是高麗人,但在唐朝立了很大的軍功,爵位很高。二是在青海和吐蕃作戰,主要將領是哥舒翰,唐吐兩方面各有勝負,處於拉據狀態。東北主要是范陽、盧龍節度使管轄的地方,軍隊主要是跟回紇作戰,主要將領安祿山、史思明。

    因此,中原腹地,常年沒有戰鬥,軍隊十分羸弱,老百姓也比較文弱。

    過度寵愛導致安祿山野心膨脹

    玄宗對安祿山的愛,簡直是無以復加。只要安祿山來長安,玄宗便對其賞賜不斷,而且可以隨意出入宮掖:玄宗還經常在華清池接見安祿山,甚至於經常有醜聞從禁宮傳出。此外,玄宗還給安祿山在長安修豪宅,“不計成本,極盡奢華之美”。

    因此,安祿山也有一種道德負罪感,他曾想等玄宗駕崩以後再反。但是朝廷裡面的權臣李林甫和楊國忠,對安祿山是嗤之以鼻,十分不滿。故而,安祿山起初造反的名義就是清君側:誅奸臣楊國忠。因為此時李林甫已經死了。

    這裡有必要交代一下,李林甫實際上是唐朝遠房宗室——李淵兄弟的後代。本來唐朝的慣例是,大將在外帶兵打仗,建功立勳,回到朝廷就可以拜為宰相(唐朝的宰相就是同平章事,而不是丞相,筆者前文曾寫過,丞相在東漢是被廢除的,但過程一直反覆。)。

    但李林甫擔心因此失勢,於是透過各種手段遊說玄宗,最終阻礙了很多邊塞大將的宰相之路。邊塞大將不能當宰相,就只能呆在邊疆打仗,徵發的軍隊也便由此變壞,府兵制逐漸瓦解。武將立了功勳,又不能只賞錢,因為人都是想青史留名的。於是,官爵還是要給的,當不了宰相怎麼辦呢?就是讓一個武將兼任多處地方的節度使。這就破壞了唐朝的慣例,也就為安祿山造反創造了契機——安祿山曾經兼任三處軍事重鎮的節度使

    安祿山要造反,已經成為朝廷很多大臣的想法。但玄宗不信。終於這一天很快到來了。天寶十年,高仙芝在西北和大食國大戰,幾乎全軍覆沒。高仙芝被調回朝廷。

    天寶十四年農曆十月,安祿山反了。安祿山的軍隊是一隻勁旅,一路南下,沿途基本沒有碰到有力的抵抗,因為唐朝的軍隊佈置在四夷,中原很空虛。幾個月之間,攻佔了洛陽。安祿山稱帝了,自稱大燕皇帝。於是不自己帶兵親征了,派軍隊攻潼關,長安。

    玄宗慌了,匆匆忙忙要往四川跑。因為走得突然,很多大臣都不知道。於是跟隨的大臣和軍隊很少,有人建議堅壁清野,一把火燒了長安的積蓄。但玄宗囑咐不準燒府庫,“勿使賊臣再殃及長安百姓”,還把鑰匙留給了留守的大臣。長安城破以後,留守的京兆尹降了叛軍。

    至於為啥要選擇跑到四川去呢?那是因為楊國忠此時是劍南節度使,那邊的軍隊負責對雲南那邊的蠻夷征討。隨後發生的馬嵬驛政變此處不贅述。

    缺乏高人點撥,錯失良機,朝廷得以調動資源平叛

    稱帝的安祿山卻沒有遠謀,這估計也就是他不能成功的原因。安祿山的軍隊和將領,佔領了長安、洛陽等大城市後,只知道把金銀財寶往范陽老家運輸。

    ——這哪裡是爭奪天下的胸懷!就像當年努爾哈赤、皇太極(本來是黃臺吉)攻北京的宣傳口號就是什麼七大恨,民族仇恨等等,這一看就不是要爭奪天下的樣子。爭奪天下者,必胸懷天下,豈能以睚眥為旗幟?不過,有些電視劇大言不慚地給努爾哈赤配上很牛逼的臺詞,說自己不久將統一天下。

    安祿山這個時候實際上可以分兵追擊,一路直接尾追玄宗,一路直攻靈武。此時,只要時機抓得緊,唐朝必然倒臺。玄宗被抓,肅宗被抓,正統失靈,則唐朝大勢已去。

    可是,安祿山的將領都忙著搶錢搶女人。給肅宗糾集軍隊留下了較為充裕的時間,郭子儀被啟用了,很快郭子儀的手下李光弼、僕固懷恩也被啟用,都成了獨擋一方的大將,而且還從西域調兵、回紇借兵入援平叛。

    天命無常,內訌消耗,缺乏戰略

    安祿山稱帝沒多久,身體逐漸不行,眼睛瞎了,脾氣又暴躁,喜歡打人。文武大臣、侍從太監和兒子都是被打之列,自己的大兒子安慶緒,他又不喜歡,而是喜歡在老家范陽的小兒子,這一點和後來的史思明很像。於是安慶緒、嚴莊和李豬兒反動宮廷政變,殺了安祿山,安慶緒自己稱帝。此時距離安祿山起兵還不到兩年,天寶十四年農曆十月——天寶十六年年農曆一月。

    安慶緒的才能和威望遠不如他爹,史思明對安慶緒也不服氣。於是現場局面逐漸反轉,官軍很快攻克了洛陽,安慶緒北退至鄴城。此時,在范陽老家的史思明開始投降朝廷,安慶緒已成孤家寡人。鄴城攻防戰,安慶緒只好向史思明服軟,說救兵來了,他會退位,奉史思明為帝。

    於是,很快史思明又和唐朝翻臉,翻臉簡直如翻書一般。——這其實和朝廷的安撫策略失誤有關,派去刺殺史思明的大臣不夠老辣,露餡兒被殺。史思明南下幫助安慶緒守住了鄴城。但緊接著安慶緒的承諾卻一直不兌現:禪讓給史思明。史思明又殺了安慶緒,自立為帝,此時距離安慶緒稱帝不到兩年。

    朝廷的大好局面再次陷入晦暗

    史思明的軍隊很兇猛,郭子儀、李光弼多次失利,山西現場逐漸被史思明主導,洛陽再次被史思明攻破。但就在這勢頭上,史思明又有廢長立幼之想法,並多次說要殺自己的兒子史朝義。史朝義在身邊將領的攛掇下,打動政變,殺了史思明,自立為帝。此時距離史思明稱帝不到兩年。史思明死前正在上廁所,聽到有政變,“逾垣而走”,但還是被抓住了,但一開始不知道是誰叛變,得知真相後感嘆,“何不待我攻破長安後,再行此不晚?”

    但此時,史朝義軍隊內部大分裂,互相殺伐。范陽內部勢力相互殺了一個月,才停下來。——精銳軍隊內耗,何以對抗官軍?

    唐朝內部也不是很安穩,太上皇玄宗和肅宗兩個月之內相繼駕崩,代宗繼位。——君臣尚有猜忌,司徒郭子儀交出兵權,迴歸朝廷。

    李光弼、僕固懷恩掎角之勢,拖得史朝義焦頭爛額。

    史朝義退軍固守范陽,但很快僕固懷恩攻破。史朝義出逃,後來在山林中自縊而死,“傳首長安”,安史之亂終結(763年)。

    實際上:(一)如果史朝義能再堅持一陣,把唐軍拖住,很快吐蕃已經攻陷長安,大燕(朝廷稱其為“偽燕”)大有幽而復明之相。(二)四川、浙東、徐州和荊州江陵一代都有叛亂,唐朝到處滅火,實在是焦頭爛額。

    自始至終,朝廷大將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郭子儀被猜疑,李光弼在徐州擁兵不聽號令,僕固懷恩事後作亂。這些都是朝廷可以內部被反間的缺口。郭子儀本來是後二者的上級,但事後二人做官很大,郭子儀曾任司徒,而李光弼則是太尉。按照級別李光弼高於郭子儀。

    唐朝的財政此時完全依靠江南,財賦通貨都要從湖北走漢中輸入長安。如果安史聯軍順勢南下,佔據財賦要地,長安將會財政枯竭。江南的負責人是玄宗的兒子,肅宗的兄弟李璘負責的地方,但他想在南方另搞一個朝廷,以成“東晉割據之勢”,(著名大詩人李白就是李璘的幕僚),但兵敗被殺。

    後人不考慮當時情況,硬說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與朝廷姑息寧人的政策有關。——不是朝廷願意姑息寧人,是迫不得已。內憂外患,實在是捉襟見肘。這在肅宗和代宗的身上也能看到影子,各種爛攤子,京城還總是戒嚴(要麼是安史聯軍逼近,要麼是吐蕃軍隊逼進長安),料想一個國家總是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國君也是很難受的。所以肅宗短壽。

    於是史書記載,肅宗怕老婆,信佛,信神,又總是得病,透過僧侶祈禳消災,也不為過。代宗也是後來信了佛教,還為此修了大佛寺。——此時,資治通鑑裡面很少看到大臣勸諫不要信佛的記載,足見當時文武大臣也是到處唏噓。

    策略失誤:貨幣信用、吸引人才的策略沒有建樹

    唐朝軍隊攻破城池後也是大肆搶劫,而且中央進行的貨幣政策導致物價飛漲。肅宗允許下面鑄幣,大錢一當三十,民間私鑄的十分氾濫,重刑也無法禁止。

    此時,貨幣信用便是王朝合法性的重要體現。

    可是,史思明這邊也是亂鑄貨幣,米價飛漲比唐軍還嚴重。

    雖說安史叛軍攻城掠地屠殺士人,不得人心。但朝廷那邊,文武官吏也沒有工資,當兵的也不發餉。因此,鑄幣、搶劫,在民心上並沒有多大的優勢。

    但取得勝利的關鍵不在於階級,而在於士子的人心:文官的傾向都是朝廷這邊。——安祿山、史思明始終沒有好的政策吸引士人。

    玄宗逃亡蜀地之時,多地失守,老百姓都是去搶皇宮府庫的。安祿山攻破城池後,沒有說老百姓搶府庫是正當的。相反,卻派兵督察,要求把錢財交出來,交出來之後運往范陽。

    其實,朝廷的軍隊克復長安後,也是蒐集當年老百姓搶走的財物,十分費神,最後代宗不得不取消這一政策。從回紇借的兵,當初唐朝的許諾是克復兩京後,土地、大臣歸朝廷,財物和兒女歸回紇。——這就是極具破壞力的安排。破城之後就是一個搶,朝廷和賊軍並無二異。

    但安史聯軍對為朝廷盡忠的大臣如張巡(弱兵堅守孤城好幾年,多次建功,最後兵敗被殺,十分壯烈,但為朝廷爭取了時間)、哥舒翰、薛景仙、顏真卿(大書法家,但也是軍事能手)、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等名將,安史聯軍一個也沒有爭取過去,其任用的都是他們的佞臣、悍將。文臣略顯脆弱,稍有才能的嚴莊最後還投降朝廷。

    綜上,安史聯軍在戰略上有明顯的失誤,內部也沒有形成一個堅實的領導集體,註定只是戰亂一場,無法爭奪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付出不求回報的真愛狀態,能維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