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名。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陽關,玉門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說起玉門關,大家馬上會想到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我們對這座古老關塞的嚮往。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位於敦煌市西北90公里處。相傳西漢時西域和田的美玉,經此關口進入中原,因此而得名。汽車沿著215國道向西行駛,翻超阿爾金山,就可以到達青海省的柴達木,西部油田,新疆若羌和西藏拉薩。今天前往玉門關景區,可以欣賞到一望無際的戈壁風光,以及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形態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這些景物與藍天、大漠、綠草構成了一逼遼闊壯美的神奇畫面。提起玉門關首先要講到張騫出使西域的一段歷史,絲綢之路開通後,東西方文化、貿易交流日漸繁榮,為確保絲綢之路安全與暢通。大約公元前121年---107年間,漢武帝下令修建了“兩關”,即:陽關、玉門關。 現在的漢玉門關遺蹟,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南邊有鹽鹼沼澤地,北邊不遠處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河故道。東西走向的長城蜿蜒逶迤,一望無際,每隔5裡或10裡,就築有一座方形烽火臺,在長城烽燧的周圍,還有明顯房屋遺蹟。在東西長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長城,繞過玉門關西側,向南直達陽關,關城北坡東西走向車道直通西域。玉門關關城全用黃土夯築而成,面積約600多平方米。城垣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64米,殘高97米城牆上寬均為37米,東西牆下寬4米,西北牆下寬49米,開西、北兩門。城頂四周有寬13米的走道,設有內外女牆。城內東南角有一條寬不足1米的馬道,靠東牆向南轉上可直達頂部。
關名。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陽關,玉門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說起玉門關,大家馬上會想到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我們對這座古老關塞的嚮往。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位於敦煌市西北90公里處。相傳西漢時西域和田的美玉,經此關口進入中原,因此而得名。汽車沿著215國道向西行駛,翻超阿爾金山,就可以到達青海省的柴達木,西部油田,新疆若羌和西藏拉薩。今天前往玉門關景區,可以欣賞到一望無際的戈壁風光,以及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形態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這些景物與藍天、大漠、綠草構成了一逼遼闊壯美的神奇畫面。提起玉門關首先要講到張騫出使西域的一段歷史,絲綢之路開通後,東西方文化、貿易交流日漸繁榮,為確保絲綢之路安全與暢通。大約公元前121年---107年間,漢武帝下令修建了“兩關”,即:陽關、玉門關。 現在的漢玉門關遺蹟,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南邊有鹽鹼沼澤地,北邊不遠處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河故道。東西走向的長城蜿蜒逶迤,一望無際,每隔5裡或10裡,就築有一座方形烽火臺,在長城烽燧的周圍,還有明顯房屋遺蹟。在東西長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長城,繞過玉門關西側,向南直達陽關,關城北坡東西走向車道直通西域。玉門關關城全用黃土夯築而成,面積約600多平方米。城垣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64米,殘高97米城牆上寬均為37米,東西牆下寬4米,西北牆下寬49米,開西、北兩門。城頂四周有寬13米的走道,設有內外女牆。城內東南角有一條寬不足1米的馬道,靠東牆向南轉上可直達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