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熊貓投資
-
2 # 坤鵬論
無知者無畏說的太有道理了。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這個事情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了,2020年底之前,銀行要清理掉所有承諾保底的理財產品,2021年開始銀行將不再有保收益的理財產品了。
細心的話大家可以分析一下,包括樂視、暴風影音以及最近被下市的股票和很多仙股,從來不缺少基金的身影,甚至很多還是很牛的基金。這說明什麼?要麼基金經理的水平也與我們無異,要麼這中間會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理由,不管是哪種,最終受損失的都是基金投資人,是我們這些購買基金的人。
銀行理財產品也包括這些基金吧?
當然,不只包括這些基金,還會有一些其他理財產品,比如長租公寓發行的那些信託產品也都是透過銀行渠道進行銷售的,最近有長租公寓跑路的吧?未來誰能保證這些發行過信託產品的公司不跑路?購買這些信託產品的投資人,你們心裡踏實麼?
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人們,知道你們的錢最終去了哪家公司或者花在哪個專案上麼?知道這些專案靠不靠譜麼?不知道。大家一無所知。銀行最近又被強制要求把錢放貸給小微企業,而之前這麼長時間以來,銀行都不願意放貸給小微企業是有原因的。最近股市中銀行股拖累大盤走跌是股民對這件事情最好的表達。
銀行理財,連透明度都做不到,怎麼保證安全性?
-
3 # 洛邑財經
自從銀行理財打破剛兌以後,對理財產品的質疑聲不絕於耳,其實沒必要危言聳聽,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並不會因為打破剛兌就放大風險,產品本身變化不大,反而在一些列新規釋出後,尤其是在最近,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頒佈後,銀行理財將更合規,投資門檻更低,投資範圍更廣,風險隔離更明確。
資料並不會說謊,銀行理財更偏保守,偏穩健,主要以低風險產品為主,在資產配置上多以債券、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現金及銀行存款和買入返售為主,權益類資產在以往佔比是非常小的。在《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中有具體的資料分析,在2017年中全年銀行發行的“二級”及以下理財產品的募集資金總量高達144.51萬億元,佔總體市場募集資金的83.25%,而這些“二級”產品都是一些穩健型產品,接觸過銀行理財都知道,這些產品就是風險等級R2以下的產品,本金損失率基本為零。
可能有人會說理財新規頒佈以後,允許銀行理財子公司和私募基金合作,允許銀行理財直接投資股票,這些行為是不是在變相放大了風險?
其實這些顧慮是沒必要的,國家為了鼓勵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才拓寬了理財的投資範圍,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會掛鉤股票之類的權益性投資,並且理財產品投資權益類資產是有嚴格的比例限制的,在購買銀行理財時,高中低風險產品都會有明顯的風險提示,你想避險就不要選擇掛鉤型的產品即可,簡單點說R3以上的產品統統不選,你的理財基本可以視為保本。
所以說銀行理財的風險比以前大並沒有依據,穩健型產品將會一直是銀行的主打產品,銀行不是私募基金,不需要去為所有的客戶創造高收益,它要兼顧高中低各個檔次的產品,而最大眾化的就是低風險產品,這類產品現在、將來都會是主打的旋律,風險不會變大。
-
4 # 羅貝兒的財與夢
4月29日週五下班後,人行公佈資管新規指導意見,裡面的內容涉及面眾多,詳情可登入華人民銀行官網檢視。
這裡摘錄關於剛性兌付的內容:
十九、經金融管理部門認定,存在以下行為的視為剛性兌付:
(一)資產管理產品的發行人或者管理人違反真實公允確定淨值原則,對產品進行保本保收益。
(二)採取滾動發行等方式,使得資產管理產品的本金、收益、風險在不同投資者之間發生轉移,實現產品保本保收益。
(三)資產管理產品不能如期兌付或者兌付困難時,發行或者管理該產品的金融機構自行籌集資金償付或者委託其他機構代為償付。
有客戶問到,打破剛性兌付,銀行理財產品是不是就不保本了?那麼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和買基金有什麼區別呢?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呢?
一,資管新規2020年底前全面落地,這裡有兩年多的緩衝期,銀行現有的理財產品會繼續進行,同時留有餘地進行改進,無論是發行新產品系列,還是透過設立資管子公司管理表外業務,都是不會有很大沖擊。
二,打破剛性兌付,的確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有不保本的可能。以後如果認購的理財產品發生虧損,可不要拉橫幅喊口號投訴哦!
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那麼,個人投資者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呢?
一,存款產品
各大商業銀行都上浮存款利率,最高50%。同時,存款產品也有了創新的地方,更加靈活,比如有每月付息的功能,和提前支取掛檔計息的功能。如果投資保本產品,存款產品是最安全的。
二,看風險等級
每家銀行都會對理財產品進行風險等級的評定,一般進行五級分類,一級最低五級最高,一二三級都是常見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四五級的風險則較高,個人投資者可以根據這一點選擇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
三,淨值型理財
很多銀行的創新理財產品,都會轉變為淨值型理財,有點像基金,比如,你用100元認購了1元的理財產品,獲得100份,當理財產品漲到1.01元時,你的資金從100元變成101元。如果你選擇了一二三級的理財產品,產品出現本金虧損的風險較小,收益波動相對可控。
從過往收益來看,儘管淨值型理財收益有波動,但總體平均年化收益率,高於固定收益類理財。
-
5 # 三人聚眾
金融市場越來越完善,總體風險越來越可控,或者說越來越小。而如果是具體產品,那是無法進行比較的,比如中高風險的銀行理財與中低風險的銀行理財如何進行比較?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不管是銀行理財產品還是證券、保險或基金提供的理財產品,風險層次更加分明,監管更為有效。也就是說,同等風險下理財產品是比以前更安全了,以前購買銀行理財可能就是將錢交給銀行,也不知道銀行投向哪裡,以及是否設定資金池,有時候中高風險理財產品的虧損虧得不明不白。
特別是新資管落地之後,資管業務理財產品都將過渡到淨值型理財產品,風險與收益更為明確,資訊更為透明,對於投資者來說可以更好的配置資產和管理資產。
銀行理財產品一般分為五個等級,如果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經驗只適合中低風險理財產品,而你去投中高風險,甚至高風險產品,那麼可以說風險更大了嗎?那是你選擇不當!!!理財產品本身具有不同的風險性,不能一概的認為銀行理財都是一個風險等級,或保本保收等等。
-
6 # 重慶電商老郭
最近包括工商銀行 招商銀行 建信理財,中信理財等機構20餘隻銀行理財產品最新淨值低於1出現虧損,原因是銀行理財產品主要的投資物件是債券,債券經歷兩年的牛市後4月以來債券市場震盪導致。那麼銀行理財產品現在還能購買嗎?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來說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老郭有三點建議
第一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還是相對較小的,如果你實在擔心風險可以購買低風險評級的銀行理財產品,而不是中低風險和中級風險的理財產品,購買時請看清銀行理財產品協議裡面的風險評級,其二建議儘量購買老款系列的信譽較好的銀行理財產品,而不是剛成立不久的銀行理財產品
第二,你可以選擇利率相似風險更小的存款類產品進行購買,存款類產品在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上半年期利率可以做到
4.6%,一年期可以做到4.8%,5年期可以做到5%。建議在京東金融上進行購買
第三,如果你資金充裕可以做資產配置。比如說你有50萬閒錢,你可以分10份購買10次金額為5萬的銀行理財產品,而不是50萬都買同一只理財產品,所謂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就是這個道理。
-
7 # 熊貓投資
銀行的理財十幾年來如一日,沒有什麼變化,甚至應該說,風險變小才對,因為隨著時間推移,銀行的經驗又來越豐富,規避風險的方式越來越多,故而理財的風險整體上來說,應該是變低,而不是增加。
那為什麼大家會有目前的理財風險加大的感覺?這主要是2018年的資管新規中要求:“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也就是說不允許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
但其實這個只是一個稱呼的問題而已,雖然銀行字面上不得再有保本的字樣,但是產品還是原來的那些產品,風險並沒有變化。唯一的區別就是當真的出現虧損時,銀行不會進行兜底。但銀行理財虧損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銀行原本的保本理財,基本屬於R1層級的產品,R1層級的理財與貨幣基金差不多,餘額寶就是貨幣基金,大家認為餘額寶出現虧損的可能性大嗎?所以保本理財只是取消一個稱呼而已,實際風險並未增加,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
另外在說一點:在銀行只要你購買到的理財產品不是飛單或者虛假理財,那麼即使出現重大異常情況或者投資失誤,也不可能說整個投資全部打水漂,最多就是投資未能達到預期或者小部分虧損。從業這麼多年,對於低風險的理財產品而言,有聽說過未達到預期收益率的,但是從未聽說出現虧損的。
PS:銀行的“飛單”簡單說,就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佣金提成。對於客戶來說,資金失去了銀行嚴格風控的保護就很容易“打水漂”。
虛假理財指的是銀行員工私刻銀行公章,私自制作理財協議,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戶的資金,發行不存在的理財產品。比如去年很火的民生銀行北京航天橋支行機的案例就是這樣。
-
8 # 坤鵬論
無知者無畏說的太有道理了。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這個事情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了,2020年底之前,銀行要清理掉所有承諾保底的理財產品,2021年開始銀行將不再有保收益的理財產品了。
細心的話大家可以分析一下,包括樂視、暴風影音以及最近被下市的股票和很多仙股,從來不缺少基金的身影,甚至很多還是很牛的基金。這說明什麼?要麼基金經理的水平也與我們無異,要麼這中間會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理由,不管是哪種,最終受損失的都是基金投資人,是我們這些購買基金的人。
銀行理財產品也包括這些基金吧?
當然,不只包括這些基金,還會有一些其他理財產品,比如長租公寓發行的那些信託產品也都是透過銀行渠道進行銷售的,最近有長租公寓跑路的吧?未來誰能保證這些發行過信託產品的公司不跑路?購買這些信託產品的投資人,你們心裡踏實麼?
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人們,知道你們的錢最終去了哪家公司或者花在哪個專案上麼?知道這些專案靠不靠譜麼?不知道。大家一無所知。銀行最近又被強制要求把錢放貸給小微企業,而之前這麼長時間以來,銀行都不願意放貸給小微企業是有原因的。最近股市中銀行股拖累大盤走跌是股民對這件事情最好的表達。
銀行理財,連透明度都做不到,怎麼保證安全性?
-
9 # 洛邑財經
自從銀行理財打破剛兌以後,對理財產品的質疑聲不絕於耳,其實沒必要危言聳聽,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並不會因為打破剛兌就放大風險,產品本身變化不大,反而在一些列新規釋出後,尤其是在最近,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頒佈後,銀行理財將更合規,投資門檻更低,投資範圍更廣,風險隔離更明確。
資料並不會說謊,銀行理財更偏保守,偏穩健,主要以低風險產品為主,在資產配置上多以債券、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現金及銀行存款和買入返售為主,權益類資產在以往佔比是非常小的。在《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中有具體的資料分析,在2017年中全年銀行發行的“二級”及以下理財產品的募集資金總量高達144.51萬億元,佔總體市場募集資金的83.25%,而這些“二級”產品都是一些穩健型產品,接觸過銀行理財都知道,這些產品就是風險等級R2以下的產品,本金損失率基本為零。
可能有人會說理財新規頒佈以後,允許銀行理財子公司和私募基金合作,允許銀行理財直接投資股票,這些行為是不是在變相放大了風險?
其實這些顧慮是沒必要的,國家為了鼓勵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才拓寬了理財的投資範圍,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會掛鉤股票之類的權益性投資,並且理財產品投資權益類資產是有嚴格的比例限制的,在購買銀行理財時,高中低風險產品都會有明顯的風險提示,你想避險就不要選擇掛鉤型的產品即可,簡單點說R3以上的產品統統不選,你的理財基本可以視為保本。
所以說銀行理財的風險比以前大並沒有依據,穩健型產品將會一直是銀行的主打產品,銀行不是私募基金,不需要去為所有的客戶創造高收益,它要兼顧高中低各個檔次的產品,而最大眾化的就是低風險產品,這類產品現在、將來都會是主打的旋律,風險不會變大。
-
10 # 羅貝兒的財與夢
4月29日週五下班後,人行公佈資管新規指導意見,裡面的內容涉及面眾多,詳情可登入華人民銀行官網檢視。
這裡摘錄關於剛性兌付的內容:
十九、經金融管理部門認定,存在以下行為的視為剛性兌付:
(一)資產管理產品的發行人或者管理人違反真實公允確定淨值原則,對產品進行保本保收益。
(二)採取滾動發行等方式,使得資產管理產品的本金、收益、風險在不同投資者之間發生轉移,實現產品保本保收益。
(三)資產管理產品不能如期兌付或者兌付困難時,發行或者管理該產品的金融機構自行籌集資金償付或者委託其他機構代為償付。
有客戶問到,打破剛性兌付,銀行理財產品是不是就不保本了?那麼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和買基金有什麼區別呢?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呢?
一,資管新規2020年底前全面落地,這裡有兩年多的緩衝期,銀行現有的理財產品會繼續進行,同時留有餘地進行改進,無論是發行新產品系列,還是透過設立資管子公司管理表外業務,都是不會有很大沖擊。
二,打破剛性兌付,的確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有不保本的可能。以後如果認購的理財產品發生虧損,可不要拉橫幅喊口號投訴哦!
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那麼,個人投資者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呢?
一,存款產品
各大商業銀行都上浮存款利率,最高50%。同時,存款產品也有了創新的地方,更加靈活,比如有每月付息的功能,和提前支取掛檔計息的功能。如果投資保本產品,存款產品是最安全的。
二,看風險等級
每家銀行都會對理財產品進行風險等級的評定,一般進行五級分類,一級最低五級最高,一二三級都是常見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四五級的風險則較高,個人投資者可以根據這一點選擇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
三,淨值型理財
很多銀行的創新理財產品,都會轉變為淨值型理財,有點像基金,比如,你用100元認購了1元的理財產品,獲得100份,當理財產品漲到1.01元時,你的資金從100元變成101元。如果你選擇了一二三級的理財產品,產品出現本金虧損的風險較小,收益波動相對可控。
從過往收益來看,儘管淨值型理財收益有波動,但總體平均年化收益率,高於固定收益類理財。
-
11 # 三人聚眾
金融市場越來越完善,總體風險越來越可控,或者說越來越小。而如果是具體產品,那是無法進行比較的,比如中高風險的銀行理財與中低風險的銀行理財如何進行比較?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不管是銀行理財產品還是證券、保險或基金提供的理財產品,風險層次更加分明,監管更為有效。也就是說,同等風險下理財產品是比以前更安全了,以前購買銀行理財可能就是將錢交給銀行,也不知道銀行投向哪裡,以及是否設定資金池,有時候中高風險理財產品的虧損虧得不明不白。
特別是新資管落地之後,資管業務理財產品都將過渡到淨值型理財產品,風險與收益更為明確,資訊更為透明,對於投資者來說可以更好的配置資產和管理資產。
銀行理財產品一般分為五個等級,如果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經驗只適合中低風險理財產品,而你去投中高風險,甚至高風險產品,那麼可以說風險更大了嗎?那是你選擇不當!!!理財產品本身具有不同的風險性,不能一概的認為銀行理財都是一個風險等級,或保本保收等等。
-
12 # 重慶電商老郭
最近包括工商銀行 招商銀行 建信理財,中信理財等機構20餘隻銀行理財產品最新淨值低於1出現虧損,原因是銀行理財產品主要的投資物件是債券,債券經歷兩年的牛市後4月以來債券市場震盪導致。那麼銀行理財產品現在還能購買嗎?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來說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老郭有三點建議
第一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還是相對較小的,如果你實在擔心風險可以購買低風險評級的銀行理財產品,而不是中低風險和中級風險的理財產品,購買時請看清銀行理財產品協議裡面的風險評級,其二建議儘量購買老款系列的信譽較好的銀行理財產品,而不是剛成立不久的銀行理財產品
第二,你可以選擇利率相似風險更小的存款類產品進行購買,存款類產品在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上半年期利率可以做到
4.6%,一年期可以做到4.8%,5年期可以做到5%。建議在京東金融上進行購買
第三,如果你資金充裕可以做資產配置。比如說你有50萬閒錢,你可以分10份購買10次金額為5萬的銀行理財產品,而不是50萬都買同一只理財產品,所謂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就是這個道理。
回覆列表
銀行的理財十幾年來如一日,沒有什麼變化,甚至應該說,風險變小才對,因為隨著時間推移,銀行的經驗又來越豐富,規避風險的方式越來越多,故而理財的風險整體上來說,應該是變低,而不是增加。
那為什麼大家會有目前的理財風險加大的感覺?這主要是2018年的資管新規中要求:“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也就是說不允許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
但其實這個只是一個稱呼的問題而已,雖然銀行字面上不得再有保本的字樣,但是產品還是原來的那些產品,風險並沒有變化。唯一的區別就是當真的出現虧損時,銀行不會進行兜底。但銀行理財虧損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銀行原本的保本理財,基本屬於R1層級的產品,R1層級的理財與貨幣基金差不多,餘額寶就是貨幣基金,大家認為餘額寶出現虧損的可能性大嗎?所以保本理財只是取消一個稱呼而已,實際風險並未增加,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
另外在說一點:在銀行只要你購買到的理財產品不是飛單或者虛假理財,那麼即使出現重大異常情況或者投資失誤,也不可能說整個投資全部打水漂,最多就是投資未能達到預期或者小部分虧損。從業這麼多年,對於低風險的理財產品而言,有聽說過未達到預期收益率的,但是從未聽說出現虧損的。
PS:銀行的“飛單”簡單說,就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佣金提成。對於客戶來說,資金失去了銀行嚴格風控的保護就很容易“打水漂”。
虛假理財指的是銀行員工私刻銀行公章,私自制作理財協議,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戶的資金,發行不存在的理財產品。比如去年很火的民生銀行北京航天橋支行機的案例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