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猛小猛
-
2 # 大馬哈魚12
崇禎皇帝是一個正常的人,他沒有變態到竭力嘶地 神經錯亂的像我們現在有的人一樣,喜歡的東西,自己得不到,也不想讓別人得到。將喜歡的毀了,也不能便宜人家……大明江山丟了,讓身為皇帝的崇禎心灰意冷。他選擇了上吊自殺。但是他沒有對皇城,百姓還有軍隊下達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話。希望以自己的死。結束一切。這就是我對他的評價。崇禎是一個想以自己的死,來結束一個王朝更迭產生的仇恨。他的想法卑微而偉大。這就是李自成一直評為流寇。只因為他進城沒有停止過矛盾激化廝殺。
-
3 # 根285927616
可能崇禎根本就沒想燒,燒了也沒什麼意義。只是覺得愧對先祖,但也不願投降,所以就吊死在了煤山上,儲存最後的氣節。
-
4 # 廣釐
崇禎帝雖然是亡國之君,但真的是一個勤勉的帝王,無奈明朝的滅亡已經達到質變點,他無力迴天。
不燒皇宮,是因為他想保全皇室尊嚴和皇城百姓性命。
崇禎帝命人護送皇子逃走,然後要後宮從皇后至妃嬪殉國,以免受辱,這樣做是想以死來保全皇室尊嚴。
臨死前,崇禎帝寫下這麼一段話:……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大概意思說自己亡了國,就算死了也無顏見祖宗,但不希望李自成軍隊進城後傷及百姓。
叛軍進城,最大的目標就是皇帝和皇宮,如果燒了皇宮,那李自成軍隊就會把所有的怒氣發洩到皇城百姓身上,還會對皇子下落追住不放。
皇帝死,意味著李自成勝利,皇宮在,意味著李自成坐擁江山。
按照崇禎帝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李自成自然不會對明朝逃走的皇子和皇城的百姓再過多關注。
-
5 # 飄雲少年
崇禎皇帝臨死前,為什麼不一把火把皇宮給燒了?
1、他雖然是亡國之君,但是他並不算是昏君,他也想把積弱難返王朝重新帶回正規,但可惜他的能力不足以支撐風雨飄搖的王朝。
他不是昏庸不明事理之人,所以失敗後的他並沒有想過把皇宮燒盡,移嫁我得不到你也別想得到的仇恨之心。
2、皇宮很大就算是他想去毀掉,也需要很多人力,物力去完成,並非是朝夕就能完成的事情。
3、他知道如果燃燒皇宮,那麼打進皇城的人肯定又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修建,這些資源從哪裡來?無非是從百姓身上壓榨而來,燃燒需要付出代價太大,他作為帝王還是比較心疼自己的百姓的。
4、捨不得,放不下,留個念想,否則也不會自縊煤山,臨死都還要俯瞰整個皇宮。
5、他內心還是希望有後代或者忠心自己的臣子百姓替他復國,有朝一日匡扶大明,再回故城。
-
6 # 奔跑的蝸牛灬
崇禎皇帝估計當時也想不到這麼多,他的心裡都是愧對列祖列宗,大明江山葬送在他的手裡,他也成為了明朝的罪人,已經無顏再苟活於世,才會跑到煤山自縊,哪裡還會想到去燒燬皇宮。
其次,當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時,崇禎皇帝身邊已經沒有多少人了,李自成基本沒有費多大力就奪取了大明都城,可想而知,即使崇禎皇帝有這個想法,也沒有人能夠幫他去實現了,偌大的紫禁城僅靠他一個人去縱火燒燬,那得需要到什麼時候。
-
7 # 史文書苑
崇禎臨死前為什麼沒放火將皇宮付之一炬,原因有二:
其一,來不及。
1644年,李自成率軍從陝西到北京,一路所向披靡,只用了三個月左右的時間。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軍隊從西直門開始攻城,幾乎沒有遇到一點有力的抵抗。守城將士及一眾大臣,主動開啟城門,大多數人選擇了投降。只耗時短短兩天,外城和內城相繼淪陷,李自成兵鋒所指,唯有紫禁城。
三月十八日晚,末路皇帝朱由檢處理了很多事情。比如勸告並命人催促他的后妃自盡,比如親手砍斷女兒長平公主的手臂等等。是的,朱由檢在處理後事。帝王之家面臨國破在即,這個夜晚,也是他一生中最後的忙碌。
其二,捨不得。
拋開能力不談,朱由檢可以稱得上是個勤政的皇帝。他在即位後不久,便用雷霆手段剷除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他是滿懷信心想要收拾好大明這個爛攤子,挽狂瀾於既倒。
可以說,朱由檢對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付諸了十幾年的心血,可惜,天不遂人願。在生命的盡頭,他崩潰的內心有不甘,更多的應該是對大明兩百多年基業的不捨。
崇禎帝朱由檢,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大明最後一代帝王。即位起,面臨的就是內憂外患的爛攤子:天下大旱、瘟疫橫行、農民起義、外族入侵等等。縱然他是一代雄主,恐也無力迴天。朱由檢骨子裡有著朱氏先祖的基因和熱血,他選擇迎難而上,他想勵精圖治,他想改變這個天下,恢復昔日之榮光。
最終,朱由檢失敗了,他的失敗就是大明的滅亡。於是他走出皇宮,爬上煤山,走到了一棵歪脖樹下。多年前一位先祖力排眾議遷都北京,為他的後代樹立了“天子守國門”的典範。作為朱氏子孫,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檢已經無路可走,所以他選擇了“君王死社稷”!
-
8 # 焚劍煮酒
崇禎皇帝絕不會這樣做,因為他不忍;大明江山傳承兩百多年,最後卻斷送在了他的手裡。在彌留之際,崇禎無顏面對列祖列宗、無顏面對大明子民,唯有以發掩面,自縊而亡。
非亡國之君,卻逢亡國之運崇禎皇帝絕算不上亡國之君,念其持國十七載,無一日不殫精竭慮,無一日不晝夜操勞;明亡之故,不在於崇禎,而是氣數已盡罷了。
崇禎臨死前,為什麼不一把大火把皇宮給燒了?
如果崇禎帝燒掉了皇宮,我想其理由只會有一個:“不能把大明的皇宮留給李自成這個逆賊。”因此對於這個問題,我列出兩種可能:
不忍燒崇禎是不忍燒掉這偉麗的皇宮的,這皇宮對於別人來說,可能就是一座比較氣派的房子而已,但對於崇禎來說,這是他的家、這是他老朱家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所以崇禎不忍心燒掉。
來不及(沒想到)第二種可能就是來不及,或者說沒有往這一方面想。李自成軍來得太快了,快到崇禎沒有任何防備;當他敲鐘召集大臣時,無一人前來,此時崇禎的心中只有悲憤:“我大明三百年江山,今日就要亡在我的手裡,我還有什麼臉面去見列祖列宗?”現在的他沒有任何想法了,只有無盡的愧疚;於是他以發掩面,就那樣自縊而亡了。
在我看來,“不忍燒”的可能性極大;“沒有想到”的可能同樣很大;而來不及…來得及的,只是他沒有做而已。
論崇禎的為人崇禎皇帝的勤政程度是可以直追老祖宗朱元璋的。
先帝宵衣久 憂勤為萬方
這是清初著名詩人 屈大均對崇禎的評價。講崇禎長期天不亮就穿衣服 為了國家憂慮操勞 (意思是說崇禎勤政愛民)。
屈大均長於清初,雖長年從事反清復明活動;但其詩也並非吹捧崇禎,因為崇禎確實夠勤勉。
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為處理國事而辛勤的工作,不敢懈怠絲毫)。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這樣勤奮的皇帝,翻遍整個中國甚至世界史都找不出來幾個,就明朝而論,也唯有朱元璋能達到這個程度。
我們先看看崇禎臨死前留下的遺言: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崇禎帝朱由檢除去對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個總結以外,崇禎重點表達了一個意思:“就讓賊子來侮辱我吧,但不要傷害任何百姓。”
我們再看“清三朝老臣”張廷玉對崇禎的評價:
“嗚呼!莊烈(崇禎的諡號)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於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大明之亡,罪不在崇禎。大明的氣數將盡,已經沒有迴天之術了;而崇禎一個人硬撐了十七年,最後還是隻得以身殉國…
最後再來看看闖王李自成對崇禎的評價:
“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崇禎並不昏庸,雖然被孤立,但也能為國家和人民做許多好事。
我們透過崇禎的自我評價、後續朝代(張廷玉主持修撰的明史)對前朝君主的評價以及崇禎的死敵李自成對他的評價可以總結出崇禎的為人:
為君十七載,他無時無刻不在為大明中興而努力;所以崇禎恨,他恨那些無能的大臣,每每想到張居正時,他更痛恨朝堂之上那些庸碌之臣。最後還是失敗了,天數使然,國已破君還有何面目存於世上?於是崇禎散發掩面,自縊之前說出了最後一個請求:“不要傷害我大明的子民。”
我想崇禎在煤山之上望著那皇宮時,心中或許會這樣想:“唉…這大好的江山,祖宗的基業,終究還是毀在了我的手裡。”
結語李自成,你贏了;這座皇宮…算了吧 就留給你吧;若是需要人死,我朱由檢一個人就夠了…希望你善待那些百姓。
這或許才是真正的原因。
回覆列表
北京是歷史文化名稱!燒故宮必然被評為歷史罪人!
就像解放戰爭時期,為什麼毛主席再三堅持,北京一定要和平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