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卿卿我我

    歷史還有一個與南宋非常相似的王朝——東晉。

    晉朝和宋朝的相似度很高:

    1、二者都是篡位建立的。

    2、二者都定都於河南(西晉定都洛陽,北宋定都開封)。

    3、二者都是先滅蜀(蜀漢實為西晉所滅)後滅吳(南唐)。

    4、北方王朝南下滅掉西晉、北宋,王朝宗室在南方再建王朝,司馬睿建立東晉,趙構建立南宋。

    5、二者在立國之初,都有一個北伐受阻導致失敗的悲劇英雄:東晉祖逖、南宋岳飛。

    要說兩個偏安王朝的不同點,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對北方王朝的態度。南宋向金稱臣,稱侄、納貢,這些在東晉都是看不到的。換言之,東晉的骨頭比南宋硬。

  • 2 # 今古講堂

    宋高宗趙構也不是天生髮賤,心甘情願地向金稱臣。如果有人認為宋高宗趙構是個庸才、膿包,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可以把趙構與南明王朝去做一下比較,南明的條件,比當初宋高宗趙構不知要好了幾千倍。但是南明很快滅亡了,而南宋生存下來了: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後,由於明朝有北京、南京兩個都城,在南京,南明政權還有一整套完整的機構。明軍的精銳部隊還在,弘光政權剛建立時,左良玉和江北四鎮尚有數十萬大軍,而清軍只有約二十萬。即使是引清軍入關的吳三桂,其初衷是為了對付李自成而不得已為之,實際上他內心還是願意忠於明朝的,如果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也完全可以把他爭取過來。而宋高宗趙構在靖康之變後,僅憑自己的皇室身份,在金軍“搜山撿海捉趙構”、國內處於群龍無首,一盤散沙,生存環境極端險惡的情況下,很快地組織起自己的一套班子, 並很快組織起了有效的抵抗。基本上和金國打了一個平手,保住了半壁江山。兩相比較,你能說趙構是個庸才、膿包嗎?

    既然如此,趙構又為什麼要向金國稱臣呢?客觀上,當時中國形成了一個南北朝的局面。在軍事、經濟整體上,金國佔據北方,具有一定的優勢。但這並不是主要原因。這中間有一個說不出口的原因,也是宋高宗趙構最大的軟肋:那就是人質在對方手上。

    宋高宗趙構不僅父母在對方手上,而且他的哥哥,正宗的皇帝宋欽宗也在對方手上。在當時的南宋人看來,趙構就是一個代理皇帝。他的任務就是迎回二聖。當初苗劉兵變的時候,叛軍公然逼迫高宗退位做太上皇,並責問趙構:“陛下帝位來之不正,他日淵聖歸來,陛下何以自處?”因此,金國掌握了一個大殺招,就是一旦軍事上處於失利狀態,就把欽宗立為傀儡皇帝。而趙構“斷無弟與兄爭之理”。你不是整天吵著要“迎回二聖”嗎?現在我把二聖還給你,另立一箇中央。你能和你的父兄爭天下嗎?就算你狠下心來無父無兄,別忘了你媽也在那邊。如此一來,南宋小政權就會完全失去道義上的正當性。

    因此,如果金攻打南宋,既有自古由北向南征服的軍事上和地理上的優勢,同時又有恃無恐。而南宋懼怕戰爭,除了客觀上無法消滅金國之外,還投鼠忌器。再說,即使沒有人質在對方手上,直搗黃龍也沒有那麼簡單。真打下去肯定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而且金國佔領的地盤遠大於南宋,整體實力也強於南宋。最終鹿死誰手也很難說。因此,面對金國的軍事壓力,和談幾乎是唯一的出路。至於稱臣納貢,和戰爭相比,兩害相權取其輕,畢竟是損失很少。

    我們可以看趙構派使者到金國說的話:“慈親之在上國,一老人耳;在本國,則所繫甚重”。說得如此可憐,希望金能放回他的母親。趙構非常明白的一點,就是南宋沒有能力滅金。他的最終目的就是以打促談。透過岳飛等人在軍事上取得區域性勝利,促使金國回到談判桌上來。在紹興和義簽訂後第二年,金國終於確認釋放了趙構的母親韋太后,並將宋徽宗等人的靈柩一併送還。兩國實現了和平。岳飛不能理解皇帝的真實意圖,其實,“迎回二聖,直搗黃龍”在當時只能是一個政治口號,當不了真。但是皇帝又不能明著講:我不想收復中原,我就是想談判。

    而東晉就不一樣了,上上下下同仇敵愾,沒有那麼多顧慮。基本上都是主戰派,而且在軍事上,甚至相比於對方,還具有一定的優勢。而當時的北方,形勢非常混亂,政權更迭頻繁。和金國的統一北方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東晉的君臣都以北伐統一天下為目標,當然不可能向對方稱臣了。(圖片取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 3 # 漂亮獅城

    南宋跟東晉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簡單的相提並論!

    南宋跟東晉都是南方政權,地盤面積相差不大,北方遊牧民族政權攻打南方發揮不出騎兵優勢等等,但這些只是表面上的情況,其實南宋和東晉是有很大不同的!

    南宋是由於被強大的金國突襲,一下子失去了北方領土!宋朝本身重文輕武,這項國策從趙匡胤時期就已經施行,帶來的惡果就是漢人只知詩詞歌賦,舞文弄墨的那一套,閹割了漢人的血性和稱霸進取之心!沒有血性的民族能有多大的戰力?

    看看遼金蒙古崛起之時,哪個不是狂暴而富有進攻侵略之心,視打仗如同郊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殘暴嗜血!再加上游牧民族騎兵優勢,宋朝北伐異常困難!宋朝的皇帝本身就是軟骨頭,又打不過北方強鄰,向北方稱臣也就正常了!

    東晉是完全不同的!東晉是因為司馬家的蠢貨發動八王之亂,嚴重削弱了北方漢人的實力,才給了少數民族可乘之機!不論是曹魏還是司馬炎時期,漢人一直是吊打北方遊牧民族的!可以說,如果沒有八王之亂,是不可能有五胡亂華的,只能怪司馬家蠢貨太多,拼死內鬥,結果便宜了外人,這是血的教訓!

    東晉雖然喪失了北方領土,但漢人自秦朝以來的尚武血性並沒有消失,看看劉裕和其他漢人將領是怎麼北伐的就知道,我們漢人並不弱!劉裕如果不是死的早,北方是有可能被完全收復的!氣吞萬里如虎這句話,說的就是劉裕北伐!可以說,劉裕的能力是完全在岳飛之上的!劉裕不論攻打哪個北方政權,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北方政權只要聽到劉裕的名字都嚇得發抖,這才是我們漢人好兒郎,永遠的民族英雄!

  • 4 # 月明如昔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正如題主所說,東晉和南宋,兩朝同樣偏安,同樣面對北方強敵,但是卻一朝稱臣,另一朝沒有稱臣,按道理來說不應該呀?其實筆者想說的是東晉不稱臣才是正常的,稱臣才是不正常。之所以說的這麼斬釘截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放面對比一下。

    首先是當時北方統一和分裂的區別(也可以說後趙和金國的勢力對比)

    前311年,西晉歷八王之亂,國力迅速衰落,使得外族窺伺中原,彼時後趙打西晉國都,漢族精英階層集體南遷,史稱永嘉南渡。之後司馬睿在南方建立東晉,在名士王導的輔佐下迅速穩定了局勢。但是在當時北方,儘管劉淵建立的後趙很強,但還有很多分裂國家,分別是: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史稱還是五胡十六國。四分五裂,南方再差好歹是統一,以半統一政權向分裂政權稱臣,題主確定沒有搞錯?

    而南宋面對的是統一北方,極盛時期的金國,鐵浮屠,柺子馬不懼?稱臣不奇怪吧?

    再加上偏安之後的戰爭數量不稱臣也很正常。

    東晉與後趙、南宋與金國的戰爭數量對比

    我們知道金國打下北宋國都開封后,希望統一中國,以至於亡南宋之心不死,傳聞宋高宗更是在逃亡路上嚇得不孕不育,確實他本人到了南方再也沒有生過孩子,最後皇位都不得不傳位給宗室趙眘,儘管當時中興四將也大多進行過北伐,但除了岳飛都收效甚微。岳飛又深得高宗猜忌,為了求和,稱臣不奇怪吧?

    反觀東晉,後趙滅亡西晉後,北方處於分裂自己都自顧不暇,更遑論發動南侵戰爭?沒有發動戰役就稱臣這麼慫?確實不符合常理。

    同樣君主對於將領的信任程度也不一樣。

    君主對將領的信任差異

    因為南宋渡江之後,很多軍閥趁亂而起、當時的大將苗傅和劉正彥趁機發動兵變,軟禁了高宗,要求他禪讓給太子(太子是渡江之前所生),意圖把控朝政。雖然之後南宋中興四將之一的張俊平定了這場動亂,但也使得宋高宗心裡有了陰影。因此當知道岳飛主張迎回二聖的時候,儘管其連連戰勝,但也使得他威望和權力大大加強,這一點也就迫使高宗為剷除這個威脅,不得不將其殺害於風波亭。從此南宋再無極力北伐的大將,宋金議和,宋向金國稱臣。

    而說到西晉末到東晉初那一段歷史,兩個人不得不提,就是聞雞起舞的主人公-祖狄和劉琨。儘管劉琨在東晉還沒有建立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但祖狄北伐收復了大片失地,有如此良將,後趙能奈何東晉?雖然之後祖狄也是心懷家國,導致憂怨而死,但總體來說還是可行,不是被殺。更何況東晉除了士族支援之外,當時的權臣王敦雖然有反心,但外敵面前,因為王導的關係,也會大概率同仇敵愾。

    最後迴歸問題本身,就是當時的人心觀念!

    人心觀念的差異

    當五胡佔據中原的時候,很多西晉遺民,冒死都要南渡,也因此造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南方也正是在那時期開始蓬勃發展,以至於到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徹底超越北方。之所以當時百姓會有如此反應,是因為我華夏中原在西晉之前,從來沒有被異族統治過,何況稱臣?自周秦兩漢,華夏人民骨子裡的優越就不允許,也有點認為亡國滅種的意思,儘管彼時沒有這個概念,意思大致一樣。

    而南宋,正如後來明朝發生土木堡之變的時候,很多大臣提議南遷,就是因為有東晉和南宋的例子,仿舊例。南宋也是如此,正因為有東晉的前車之鑑,實力不如人,就稱臣而已,又不會亡國滅種。

    所以人心差異,也造成了南宋稱臣,東晉不會稱臣!

    所以綜合以上幾點,都證明東晉絕不會像南宋一樣,向北方的政權稱臣,箇中關於實力差異,統治者素質、觀念人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犬夜叉》中的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