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心玉

    草書是最能展現書者心境的書體,在草書的創作中,透過毛筆的心、手、筆實現筆勢的靈動和逛放之情,在使轉中展現用筆的靈活性,在飛動中體現書家情懷,而且這些都要在一點一畫的瞬間來完成,因此,草書的水平如何不僅由功力來決定,更要看作者的內心情懷。這幅大學生畢業展的書法作品,一氣呵成,點畫到位,給人展示出靈秀俊美、飄逸高古的書法氣息,在用筆上沉著兼靈動,使轉合理,提按到位,顯示出作者的書寫功力非同一般,有著較強的用筆駕馭能力。透過好的用筆,實現線條的生命再造,書法水平的高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要看線條的質量高低,線條是書法的生命,因此,線條決定了書法作品的質量。這幅作品能較好地運用筆法實現線條的多種變化,給作品注入了一定的氣質。在作品中多數豎線都採用斜線,打破了平常見慣了的豎直線,成為它的一個特點。如“梅、樹、倒”等字就是這樣安排的,另外,在用墨上,乾溼相間,形成了一定的對比關係,使作品顯得有靈氣。

    在取法上可以看出米芾、黃山谷、傅山、王鐸的影子,也許這一點正好符合創作者的內心審美觀,但是作者並沒有照搬照抄,而是站在當代人的價值審美觀上,寫出自己的藝術作品。這一點是最為值得肯定的,因為它不是寫古人的作品,不是寫字,而是在研習古人經典作品後,獲得了筆法、用筆、章法及以某種“意象”後,經過消化、吸收,最後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創作激情,實現了藝術品的審美取向。

    儘管如此,但作品仍有一些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昇華。一是字形的連帶過於誇張,特別是上下兩個字出現了下字包圍上字的現象,這是書法史上所不常有的,比如:中間一行中的“片斜”二字,下面“斜”字的一豎竟然高過了上字“片”的高度,“風到”中,下字“倒”的一豎是同樣的問題。我們理解,這不是一種新的創造,而是一種很“油氣”的書寫習慣,由於這樣的習慣帶到藝術作品中,就如同畫蛇添足,反而成了一種“江湖習氣”,是油滑,是匠氣,從而使作品質量大打折扣。二是點畫的表現上“流滑”成分大多,這與前面的結體同屬一個性質,雖然是草書,但感覺書寫速度極快,有些點畫的使用上太過隨意,例如第三行前幾個字同時出現了偏鋒用筆,這就影響了作品的整體美感,由此也暴露了作者對枯筆使用方法上的不足。

    從此幅作品給我們的啟示是,書法創作是建立在對古人經典作品的學習基礎上的,只有透過大量、長期的研究、臨摹,方可得到古人的用筆用法之道,用古人的作品規範自己的書寫習慣,“用筆千古不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還要注重加強書法理論水平的學習,看別人的作品也許只有自己的一種理解,從別人的理論上也許會得到更多或者不同的認識。最後,還要培養藝術修養,包括人生處世的態度、文化知識的獲取,從書本上學習,向自然學習,不斷提升藝術修養水平,給書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 2 # 喜正國學讀書

    我書法寫的一般,就從我對國畫與國學的認識角度來談一談吧

    都說書畫同源,中國的繪畫主要是用毛筆,繪畫講究筆法,有深也有淡,有直也有圓,有線條幹淨也有轉折明顯,我其實學卡通,對國畫只是讀相關書籍,說的不一定對,但書法裡也很講究落筆與留白的平衡,還有國畫必須建立有好人品,書法說:字如其人

    我以為國畫對您這話的啟示就是要做好人與重視寫字佈局

    傳統講:詩以詠志,文以載道

    融情意於筆,大約講,需建立偉岸的人格,把美好的願望融入筆端,使書法可以顯示高尚的情趣,望不吝賜教

  • 3 # urna風之度0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談清楚幾個基本要素。

    1.書法本質。書法本質就是情感思想,書法是基於書寫技術的、個性化的、當下思想情感的線條空間的形象化表達。

    這樣說太抽象,我說具體點:怒則字重,憂則字滯,喜則字飛,逸則字靈。具體到“怒”,其產生、發展、淤積、高潮、宣洩、平息等,有各階段,每個階段的精微氣機不同,導致字的書寫,氣機精微,起承轉合、氣象萬千。

    怒不可以重複,即每個人一生不可能生兩次一模一樣的怒氣,所以導致真正的書法只有“一次性”,即不可重複性。王羲之再牛,書法技法、書法功底再好,也不可能。

    精通書法的,分兩個層級。

    一是“工藝層級”。特點:技法精到、字美。可無限重複,面目相同。如用啟功體抄各種詩詞,詩詞有喜怒哀樂,但只用啟功體呈現,不反應喜怒哀樂本身。即“形”“意”不統一。

    二是“藝術層級”。特點:以意馭字、形意一體、人書一體、天人合一。即人沉浸在怒狀態,寫出來的字形、文意,都自然而然,隨憤怒起伏,因意賦形,因地賦字,因怒賦文。此時會忘記技法但無意識運用技法。此時,如果一追求技法,一追求字是否好看,即求相忘意、求形忘意,就不是“人書合一、天人合一”了。

    說實話,達到藝術層級,那需要天緣,非常難。自唐以來,很多人也只在“工藝層面”轉悠。如歐陽詢、懷素、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王鐸等。

    2.書法基礎。書法基礎有二:一文化。二技法(筆法、墨法、鋒法、字法含字群法、章法)。文化靠閱與悟,技法靠練與悟。有人把書法技法當成書法的最高境界,實質是“以手指月,只見手指,不見月亮”。書法的月亮就是情感思想,手指只是通道。王羲之的書法技法不變,為何不能二次巔峰?

    3.書法意境。意境就是情感思想的整體化表達產生出來的形象化意場。簡而言之,就是氣場統一、自然而然、以意馭文,文以載意、字以載意、形意一體。

    4.為什麼自漢以後才有書法意境?

    一,東漢發明了紙張,到了晉朝大規模的應用。東漢之前的文字日常常用載體就兩種:簡牘。這種形式極大的阻礙書寫的自由。適應這個特點,篆書、隸書、魏碑包括楷書都是規規矩矩。紙張的出現,導致書寫(包括繪畫等)自由的出現,所以產生“草書”,後來產生“行書”。

    二,三國以下至晉朝貴族階層對書法形成興趣及審美風氣。是行草開拓者、探索者,沒有教條。

    三,晉朝貴族崇尚“性靈”“自由”,追求真趣。

    四,晉朝貴族崇尚“玄學”,注重“得意忘象”,即抓到書法的本質,書法即基於技法的自我思想情感的形象化表達。而不是像唐人“重法”,追求“形式美”,晉人更重意蘊。

    於是,經過幾代人的積澱,終於誕生天下第一行書。

    現在則沒有思想自由的代際土壤,只有一代積累肯定不夠。

  • 4 # 水寒雅芙

    “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如何佈局謀篇是書家創作書法作品的第一要義,章法美處書法的線條美感便躍然紙上。審美情趣一旦產生,書法作品的整體印象便會讓我們產生各種不同情境的聯想,也是通俗上的意境。意境之美皆源自於人之內心對外部環境所產 生的主觀想象。

    簡單的說,書法作品的內容可對觀賞者產生共情作用。比如懷素寫的《自敘帖》,旁人觀後便感嘆——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初疑輕煙澹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寒猿飲水插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只畏盤龍走等等。這些就是人們在觀看書法作品之後產生的共情作用,他們的言談便是透過自己的審美產生的情境聯想,也就是書法作品的意境。書法作品的意境來自書者的筆墨線條變化所產生的美感。

    意境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你想寫好一幅書法作品,必須臨池不綴,在不斷地臨帖中掌握所學字型的章法,並透過大量練習形成潛意識,讓你在書寫的過程中將筆意爛熟於胸,縱橫間才可無拘無束,讓心神渾然一體,意境便渾然天成。否則,你不熟悉章法結構,點畫間沒有顧盼之姿,自然之態難免敗筆橫生。

    書法除了講究章法,筆墨情趣也能給觀者帶來美的感受。墨色的乾溼濃淡變化可以產生非富的層次,書畫一家,你書法作品的墨色豐富了,韻味便橫生於筆墨間。

    除此外,在創作的過程中,你創作的內容要有哲理可引人沉思,要有情趣可使人產生愉悅之感。好的經典詩詞寓意深遠,書家都可以借花獻佛給觀者帶來不同的情境感受。如果你有原創詩詞,透過書法創作,也能使情感與意境高度統一,使觀者產生強烈共鳴作品,一幅作品的感染力便達到高潮。雅芙隨筆!

  • 5 # 語凝ly

    將這句話運用到書法中,也就是說書法造詣到達一定的境界就可以將結構意境融會貫通。達到神韻自出的境界。

    例如寫出《蘭亭集序》的王羲之,當時的他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

    和朋友喝酒,放下所有的心事。一氣呵成,起止執行,筆筆到位,絕不拖泥帶水且有力量。諸法俱備,且往往融合於一字一畫之中。

    如“九”字橫撇起筆,“歲”字所有點畫均是這樣。這種使藏露融於起筆之中,可以說是《蘭亭序》一大特色,從而收到方中見圓,露中有藏所形成的特殊藝術效果,為後世開劈了諸筆法融合無間的道路。

    例如其中“之”就有20種寫法。這樣匠心泯於天然之中。輕快流暢,揮灑自若,首尾呼應,神完氣足,因此獲贊無數。

    再比如清朝康熙皇帝曾因孝莊太后六十大壽將至時,突染沉痾,康熙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請福續壽之說,意思是真命天子是萬福萬壽之人,可以向天父為自己“請福續壽”,遂決定為祖母請福。

    沐浴齋戒三日後,一氣呵成了這幅傾注了對祖母摯愛的“福”字,並加蓋了“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取意“鴻運當頭、福星高照,鎮天下所有妖邪”。寫一“福”,右邊形似“壽字”;右上角形似“多”字;右下為“田”字。整體寓意為“多才、多子、多壽、多田、多福”,實為五福合一。

    孝莊得到康熙御筆之“福”後,病情立刻得到了好轉,因此孝莊和康熙都認為此“福”字具有靈氣。

    於是命人將此刻為石碑,放置於宮中,從此這個福字石碑成了皇家的寶物。

    事後康熙幾番重提御筆,卻再也寫不出其中的神韻,所以民間盛傳此福為“天賜鴻福”。

    因此,這種境界是極難得的。

  • 6 # 書山衛士嶽明堂

    對於文化藝朮的愛好者,必然是力求“溶於意而溢於字,賦情者必入文章”的主觀願望融合於客觀實際的規律的一致性。單純的追求寫字藝求,所謂書法藝朮,寡淡無味,缺乏生機,甚至枉費心機,徒勞而意,尤其,摹仿先師墨跡,抄襲先師文彩,更是學寫字入門的初級階段,枉稱大家,大師何不感到悔氣也!

  • 7 # 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書法從古到今,博大精深,本人不才,說點感悟。溶於意於溢於字,其句是把想寫的字意如字,達到最高境界。賦情者筆入文章,是說文章賦情能在筆上體現出來,讓人感到字到意的境界,情在文章中最大感應,書法剛勁有力,活靈活現。書寫書法,其樂無窮。

  • 8 # 茶韻書齋

    “容於意而溢於字,賦情者筆入文章”對於書法的意境你如何理解?,

    書法的意境就是審美,理解,思想,情感。古人云:“書為心畫,書道妙在性情”。右軍之蘭亭,魯公之祭侄,東波之寒食。都是依情而成。他們不是為參展,不為金錢,而是是在情感驅動下一氣而成。書法中意境與形式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古代書論中的“意在筆先”就是強調意境對形式的作用”王羲之說:“大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匽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先,然後作字”。衛夫人說:“意在筆前人必勝,意在筆後必敗”他們說的“意”既包含了形式因素又包含思想情感。而思想情感又決定了形式。這是我對中國書法意境的理解。懇望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果樹怎麼施油餅有機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