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和元氣
-
2 # 糖葫蘆的糖
據說是因為當時天下流傳著一條讖言:”白楊樹下一池水,決之則是流(劉),不決則為瀝(李)“。意思是“李氏將興、劉氏當王”,在封建年代不要小瞧這樣一條讖言的影響,所謂得民心者的天下,更簡單的意思就是老百姓信誰,誰就是真命天子,所以當李建成殺死劉黑闥的戰報傳到長安之時,唐高祖李淵在皇宮中手舞足蹈笑言“天下盡在吾李氏手中矣”。所以就算李世民再怎麼厲害,在李淵看來李建成才是大唐接班人的最好人選。
-
3 # 蝶谷幽蘭
怎麼說呢?李淵沒有不喜愛李世民吧。畢竟在一個戰亂紛飛的年代,一個能征善戰的兒子還是比較得父親的愛護的吧。
再說,李世民確實為唐朝的穩定建立了不少的功勳。而且此時的李淵也是給了李世民不少的便利的(沒辦法,總不能又叫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吧)。其中有許多權利是李建在這個太子都沒有的,而李世民也在多年的征戰中,利用自己的便利條件,一點點積蓄了自己的實力。
也許有人會認為,面對李世民這麼大的功勞,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而不立李世民就是不喜愛李世民了。其實這是錯誤的看法。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立嫡長子為儲的慣例,再加上李淵前面的隋朝是有先例的,所以李淵也是要支援李建成為太子的。而李建成其實也並沒有後來史書所記的那麼不堪重用,甚至好多地方,李建成的能力是要高於李世民的。但是呢,因為李建成是太子,這樣就為了安全起見,不可能和李世民一樣去衝鋒陷陣。不過大多時候,李建成做為大唐的繼承人,在李世民爭戰時,往往是要參與後方的政務管理工作的,(這也是李淵的有意培養吧)。
到後來,隨著李世民的權利威望一天天的該國太子李建成,李淵也意識到為了太子的登基,要削弱李世民的實力了。而李淵為削弱李世民的實力所採取的一些手段,或許年起來好像李世民不得李淵的喜愛了吧。但此時的李世民的實力過大,有些地方,李淵也拿他沒有了辦法。
直到玄武門政變,李世民成了大唐唯一的合法繼承人。李淵也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了。
後來李世民上位之後,為了掩蓋自己殺兄奪位的事實,便修改了史實,黑化了李建成。不過李世民不論怎麼掩蓋其殺倒奪嫂倒是和李廣有一點相似呀,雖然其後來勵精圖治,成為了一代明君。
有時候,我也在想,李淵不喜愛李世民,是不是也是李世民所想要的,以便為將來的玄武門之變做出的委屈之象呢?
可是不論怎麼去修改,掩蓋,都無法掩飾帝王家的鐵血無情,以及兄弟間的冷酷相殺的事實。
-
4 # 錢品聚
李淵不是不喜愛李世民,甚至是太愛了,之所以立李建成為太子,就是因為古代帝王遵循千年的“立長不立幼”。
古代帝王禮法認為,要挑選繼任者,嫡長子才是首選。
除了嫡長子本身是殘疾或者智商殘缺的傻子,一般而言只要是四肢健全的正常人,就都會冊立其為皇太子。
而李淵當初冊立李建成為太子,一部分原因也是出於對李建成是嫡長子的考慮。
李世民雖然戰功卓絕,討王世充等人俱是大獲全勝,可謂軍功赫赫,但他畢竟是老二,而且他哥哥的智商也很高,這都是李淵看在眼裡的事情,所以既然大兒子也不笨,那從古代禮法來說,李淵冊立李建成為太子,本就是合法的行為,而李建成身為嫡長子,也具備繼任大統的合法性。
至於為何李淵不待見李世民,其實還是因為他這個當爹的十分清楚,老二李世民有著整個李家誰都不能比的野心,而且說實話,最早還是李淵把老二給坑了,起事之前李淵明確告訴老二:“事成之後,我就立你為太子。”
結果最後真把天下給打下來了,李淵卻出爾反爾了,直接食言了,這就讓李世民非常憤怒。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上之起兵晉陽也,皆秦王世民之謀,上謂世民曰:“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世民拜且辭。之所以說李世民野心是李家最大,因為最早太原起兵,其實是李世民的主意,而不是李淵的主意,作為太原留守,他是打心眼兒裡不想造反,可李世民卻執意要趁機起兵征戰天下,一方面他在暗中招兵買馬,網羅天下人才,另一方面謀劃起兵路線與戰略,但是這些他都沒有告訴李淵,因為李世民清楚,自己那個爹是守成之將,他不想當反賊,因為一旦起兵,那可就真是造反了。
而且隋煬帝和李淵還是親戚,他倆是姨表關係,李淵的母親是元貞皇后,楊廣的母親是文獻皇后,倆皇后是親姐妹,所以隋煬帝楊廣按照關係,得叫李淵一聲表哥。
《舊唐書》:文帝獨孤皇后,即高祖(唐高祖李淵)從母也。如果李淵起兵反隋,那就相當於是造他表弟的反,這樣做肯定會背上罵名,所以李淵剛開始堅決不同意造反,那李世民就只好來點兒陰招,逼他老子造反。
這個陰招就是找來晉陽宮監裴寂,然後裴寂找來一個宮女,大家注意,這宮女可算是皇帝的侍女,這是一個重要前提,然而那天裴寂陪著李淵喝酒,把李淵灌大了以後,就安排倆宮女跟李淵睡了,李淵醒來以後極為震驚,因為倆宮女嚴格意義上來說,算是皇帝的女人,大臣睡宮女這種事兒,本身就有違禮法,更是死罪。
李淵因此當場就嚇的不知所措,認為是自己一時糊塗才犯下大錯,可這時候,受李世民主使的裴寂就跳出來開導李淵,說你反正都犯下私通宮女這種死罪了,早晚都是個死,還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造反,到時候如果奪了天下,自然也就不用再死了。
李淵一聽,立馬就明白這裡頭有事兒,看樣還是自家老二,用盡各種手段想逼著自己造反,可這時候他已經沒有選擇,只好硬著頭皮,無奈起兵謀事。
《新唐書》: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高祖留守太原,領晉陽宮監,而所善客裴寂為副監,世民陰與寂謀,寂因選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過寂飲酒,酒酣從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驚。寂曰:“正為宮人奉公,事發當誅,為此爾。”所以從根兒上來說,李淵其實並不待見老二,從上邊這件事兒上就能看出來,老二就是一個為達目的決不罷休的主兒,而且他的野心也讓李淵感到害怕,當年太原起兵的時候,老二才年僅十八歲,這個年紀就想著征戰天下當霸主,以後要是年齡再大些,那肯定就沒人能治得了他。
於是李淵冊立軍功比如李世民的老大李建成為太子,就有牽制李世民的目的,不然以李世民的軍功,必定功高震主,這對於帝王來說可謂頭等大忌,而李淵也是基於這一點,想著儘可能壓制李世民的野心,同時嫡長子李建成各方面才能也不俗,起事前期屯兵蒲州,有效的抵禦了突厥的趁虛而入。
《新唐書》:甲戌,皇太子屯於蒲州,以備突厥。說起來李世民當年能如此順利的打下王世充,也是因為他哥把突厥攔在塞外,不然當時突厥與王世充合謀,已經將大半軍隊調來中原,若不及時阻止,李世民打王世充的時候,就不只是面對王世充了,反而要面對王世充與突厥的聯合力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論軍功,雖然表面上,或者說實際上李世民的確更高,但李建成也不差,這也是李建成被立為太子之後,東宮那幫大臣一直極力擁護李建成的原因,如果李建成真是個廢物,那幫人精才不會過早依附,肯定早就反投李世民了。
還有一點,其實李淵對於李世民,更多的是一種忌憚,因為他清楚自己這個兒子到底有多強,而且關鍵是情商還非常高,對手下人更沒的說。古代很少有皇子自己親自帶兵上場的,李世民自打十八歲開始,就是揹著弓拿著刀真上,是真上,就是自己一個人身先士卒,後頭跟著上萬兵馬,他身份如此尊貴,卻每次都是領著頭上,而且還能大獲全勝,這種天生就屬於戰場的英主,下邊兒的人當然死心塌地,大將李道宗負傷以後,李世民甚至親自幫他從傷口裡吸出毒血,還親自給他換藥,試想當時圍觀看著的將士,哪個心裡不感動?
所以李淵心知肚明,自己的這個二兒子實在太強了,天生就是那種成大事兒的命,可偏偏生在帝王家,李淵要想稱帝后維持皇家和睦,所謂馭人之術,就必須得讓一方牽制另一方,這就是所謂的權力平衡,不然等自己有一天蹬了腿兒,大兒子肯定要被二兒子給玩死,整個李唐家族內部還能否維持和睦,就更是未知數了。
所以真不是李淵不喜愛李世民,反而是太喜愛了,但同樣的,他也很喜愛大兒子李建成,論心智,權術,謀略,大兒子李建成也不輸李世民,你要他從兩個人中間選,他這個當爹的怎麼選才合適?選來選去,當然也就只能遵守古人的原則,立長不立幼,因為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太多了,之前發生過很多次,立幼不立長,導致“幼”當上皇帝以後,被“長”給殺了奪權的慘痛悲劇。
但李淵更萬萬沒想到,他最喜愛的二兒子,為大唐的建立打下汗馬之功的李世民,被自己寄予厚望,認為能透過冊立李建成維持家族和睦,從而達到權力平衡的老二李世民,最後會玩一手玄武門事變,直接先發制人,在李建成登基之前就把他給殺了,然後再逼迫著自己這個當老子的退位。
這是李淵回首往昔人生中,犯過的最大一次錯誤,我粗淺的認為,要再給他一次重來的機會,他說什麼也不會立李建成為太子,直接把李建成封到外地去當藩王,也比白髮人送黑髮人要強的多,況且玄武門事變,不只李建成一個人死,還包括老三李元吉,連同兩人的所有兒子,這就相當於,李淵冊立李建成為太子,到最後卻葬送了無數子子孫孫的性命,他肯定後悔的肝腸寸斷,畢竟他身為一個皇帝,同時更是一個父親,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兒子手足相殘,甚至到最後老二還把孫子都殺了,這種事兒,對於一個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來說,太慘了,真是太慘了。
回覆列表
按封建社會嫡長子繼承製,李淵長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李世民為李淵次子,在政治上居於次要地位。李淵從政治、情感等方面,不能將李世民置於李建成之上。隋末唐初,天下十八路反王呈割據之勢,唐朝的對手林立,李淵只是出於軍事鬥爭需要,還要發揮李世民的軍事才能。由於李世民長期統兵在外,逐漸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李淵及李建成父子都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們心有餘悸。從封建法理來講,李淵對李世民只能是用其才而挫其勢,用其身而奪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