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遙lgy
-
2 # 星火辰
三國志的職官系統說到底是從東漢繼承而來的,太守是一郡的長官,刺史是刺史部的監察官,不過這種情況到了漢末有很大改變。
一、漢朝繼承了秦朝的許多制度,包括職官系統
秦朝統一天下後,實行郡縣制,即中央、郡、縣三級,中央最高的官當然是丞相(皇帝當然最大,但不屬於官了),郡裡面設守(相當太守)、尉(應該是負責軍事、鎮壓盜賊類)、監(監察官)。
到了劉邦奪取天下後,漢朝也是郡縣制,但劉邦為了鞏固劉姓天下,是郡縣制和封建制並行,同時也封了很多劉姓王,他們的土地、實力曾經佔了西漢半個天下。因此,在漢景帝時期爆發了七國之亂,但迅速被平定。經過景帝、武帝,封國被大大削弱,實際後後來逐漸只有國的名號,其國王吃封國裡的爵位俸祿,但其管理已逐漸劃歸中央,和郡縣沒有了太大的差別。
漢武帝時期,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個刺史部(州),負責由中央派出刺史監察地方,不過呢,這些刺史都是臨時官職,級別也很低,不過呢,他們卻有很大的監察權力。
二、州牧的產生
漢朝初建時本來沒有州牧這種說法,不過呢,代天子牧民這種傳說是早就有了的,至少在史記裡關於舜帝的記載中,已經見到了十二牧。在漢朝,隨著刺史權力的擴大,及其由臨時派出變為常設,州牧的雛形就產生了,甚至在西漢中晚期已經出現刺史改叫州牧的事情,不過,此時的州牧並沒有三國州牧那麼大的權力,但已經從純粹的監察官向地方行政長官轉化。
到了東漢漢靈帝時期,為了應對地方上越來越多的叛亂,漢靈帝接受劉焉的建議,開始設立州牧,將地方上的軍政民一體賦予州牧,於是帶有割據性質的州牧產生了。劉焉的這條建議,有很強的私心。劉焉後來成為了益州牧,就是被劉備奪取西川的劉璋的老爹。劉表等人,顯然也因此而受益。
三、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太守、刺史、州牧的關係
刺史本來只是監察官,不過後來常駐了,也成為了一州的行政官,說起來,其管理的範圍雖較大,其實級別比太守低,刺史若不能得到當地有實力太守的支援,其實是很危險的。而太守呢,只一郡絕對的老大,不但被稱為太守,也叫做郡將,從刺史到太守,其實是一種升遷,因為太守的級別比刺史高。州牧本來是從刺史發展而來的,到了後期,有實力的刺史其實已經相當於一州的長官(當然沒實力的刺史就只是空殼子,因為下面還有很多有實力的太守),州牧自然就是天子認可的一州的掌控者(但是沒實力也同樣別提了,譬如幽州牧劉虞,不就被他底下的公孫瓚幹掉了嗎?冀州牧韓馥,也被渤海太守袁紹奪了位置,就是如此)。
-
3 # 不沉的經遠
東漢時地方行政區劃設定分州、郡、縣三級,州牧和刺史都是州一級的官員,太守則是郡一級的官員。
刺史一職最早出現在西漢,每個州設有刺史,刺史一職的名稱在漢代曾經多次變更,當中有段時間改叫州牧,後來又改回刺史。刺史其職權是監察州內的地方官員,將結果上報朝廷。但是刺史本身的官位不高,只有六百石,而且也不能干涉地方軍政事務,所以在地方上沒有實權。而太守又叫郡守,是負責一郡民政、軍事實物的官員,俸祿是二千石,實權很大。刺史和太守相比,兩者並無直接隸屬關係,太守不直接接受刺史的管轄,但是刺史可以透過監察的權力加以監管。
州牧一職出現的就比較晚了,東漢末年經過黃巾之亂,劉焉意識到中央權力在衰退,因此提出設立州牧,加強其職權,直接管理一州的軍政事務,甚至能自己徵兵,其實就是在州一級設定一個類似太守的職務。不過實際上之後並未在每個州設立州牧,有些州只有刺史,有些州則只有州牧。像劉焉自己就當了益州牧,而劉表是先出任荊州刺史,後來則升為荊州牧。
另外隨著進入軍閥混戰時期,地方官員能不能管轄地方,實際上全看實力大小,比如像冀州牧韓馥就根本管不了渤海太守袁紹。而北平太守公孫瓚也不服從理論上的上司幽州牧劉虞,後來兩個人交戰,劉虞還兵敗被殺。而劉表在擔任荊州刺史時,實際行使的也是州牧的權力,直接管理地方軍民事務。因此這段時間裡是太守、刺史還是州牧其實關係已經不大了,誰的實力強,誰就是老大。
而且割據地方的軍閥還會自己表奏某個人出任刺史或者州牧一職,所以很多人的刺史或者州牧一職只是掛號,並未實際上任。比如陶謙就曾經表劉備為豫州刺史,但是劉備駐紮在小沛,對於豫州其他地方毫無管轄權。劉備被呂布擊敗以後改投曹操,曹操推薦他出任了豫州牧一職,但是給他的人物確實去小沛收拾殘兵,繼續和呂布作戰,還是沒去豫州上任,自然這個豫州牧也管不了豫州下面任何一個郡的太守了。
-
4 # 天香雲外飄
(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了東方六國建立了秦朝。然後,秦朝就在全國實行了“郡縣制”,郡(州)的長官叫做“郡守”;縣的長官叫做“縣令”。秦朝總共在全國建立了“三十六個”郡(州)縣。
(二)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了漢朝(也稱西漢)。然後,漢朝在大體上沿襲了秦朝開創的“郡(州)縣制度”:
(1)州牧。在東漢末年乃至整個三國時期,“州牧”就是坐鎮一方的封疆大吏了。一個“州”的建制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省的建制。而“州牧”就是其所在的州的“黨政軍”的一把手了!譬如說在《三國演義》小說當中,荊州牧就是劉表了;而劉璋則是益州牧!
(2)刺史。在中國歷史上,“刺史”以及“刺史制度”的產生及其建立,應該是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漢武帝時期,實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國的權力之後,就委派一些官員到各州縣去監察百官,然後被委派出去的官員就是“刺史”了!刺史直接由皇帝任命並且向皇帝負責,刺史的權力和責任通常都很重大。
(3)太守。“太守”是比州還小一個級別的“縣”的最高軍政長官了。譬如說,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三國演義》當中的“長沙郡(縣)”的太守韓玄(後來被魏延所殺)。隨著“太守”制度的發展,“太守”一職往往多是由文臣來擔任了!
最後總結“州牧”,“太守”和“刺史”這三者的關係就是:刺史>州牧>太守!
-
5 # 漁耕樵讀
秦朝實行郡縣制,秦始皇統一全國,分天下三十六郡,設郡守,郡監,郡尉。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把天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每個監察區為一州,每州設一刺史。《漢書》記載
初置刺史,部十三州。秦三十六郡地圖刺就是刺探,監視的意思。所以最早的時候刺史只有監察權,而且俸祿只有六百石,九品中正制以前官員沒有品級,只有品秩。就是以俸祿的多寡來看官的大小,當然也不絕對。以兩千石為例,分中兩千石,真兩千石,和比兩千石(秩同兩千石)。
官員品秩圖示
但是用俸祿六百石的刺史去監管俸祿數個俸祿真兩千石的太守,責任大,品秩低,吃力不說,還討不到好。所以漢成帝時期,王莽為了籠絡士族,改州刺史為州牧,意思就是代天牧民,品秩也從六百石改為中兩千石,已經超過了真兩千石的太守。州牧獲得了地方的軍政大權。
漢朝十三州漢光武帝時期,劉秀廢州牧,恢復刺史。但是這個時候的刺史權利還是非常大,品秩一般是兩千石。在詔書中常會提到:“刺史,兩千石”。後來刺史權利進一步增強,因為朝廷常常派刺史領兵作戰,掌管數郡的軍事大權。在漢靈帝時期,天下糜亂,刺史權利達到最大,刺史已經成為了太守實際上的上級。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
甚至最後索性直接恢復了州牧,但是刺史並沒有廢除,那些受到皇帝信任的刺史被改成了州牧。所以一個州既然有刺史就不會有州牧,有州牧就不會有刺史。所以按照正常流程來說,東漢末年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是,州牧略大於刺史,刺史則是太守的上級。
但是軍閥混戰時期,這些已經不是品秩能制約的了。這要看誰的軍實力強,威望高。例如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推舉的是渤海太守袁紹,而不是冀州牧韓馥或者兗州刺史劉岱。
-
6 # 四川達州人
州牧,是二千石高階官員,西漢東漢時期不斷進行設定與復建。主要職權就是管轄本州軍政大事,統轄兵馬,安撫綏靖地方。其實也就相當於州總督。
刺史,東漢設定13州監察刺史部,是州級監察官,但級別低,只600石,與縣令同級。後期與州牧逐步混同。
太守,是郡主官,2000石高官。擁有本郡的行政軍政管轄權。兩漢同時有國的設定,其中王國行政主官叫某國相,與太守實質相同。
黃巾暴動後東漢中央權威下降,動亂不止,刺史權力小,太守轄區小,無法有效管理。當時宗室劉焉就向漢靈帝提出,重建州牧,封重臣出任牧伯以安撫控制地方。
其實,這是劉焉聽說益州有天子氣,就賄賂張讓等十常侍取得了益州牧職務。到任之後劉焉藉口張魯叛亂,自己封閉道路,拒絕向中央政權繳納稅金,關門做土皇帝。還首創州牧職務世襲子孫的惡劣先例。
呵呵,益州最終確實有天子氣,只是便宜了劉備而已。
-
7 # 簡運書生
你可以理解為早期的三權分立,州牧掌管政務,太守掌管軍務,刺史監察。三者相互協助治理一方,又相互制約避免地方權力過大過於集中。
回覆列表
三國時期有有荊州牧,有叫荊州刺史。也有叫襄陽太守。那時天下是十幾州。比如荊州管轄荊襄九郡,下面的郡的首長都叫太守,相當於現在的市長!牧,比如荊州牧,是整個荊州的官員職稱。相當於現在的省級幹部,省長。刺史就不一樣了,刺史是監督整個地區官員的專職幹部,級別比牧高,相當於省委書記。但是在三國時期刺史權利很大,到工資不是很高,沒有牧的工資高。一般一個地區有刺史的情況,就不再設定牧級的官員,如果有牧級的官員,就不再設刺史了。兩個職稱的官員經常互換一下。
三國時期,軍閥混戰,也有比較強勢的太守,比如長沙太守孫堅,他受荊州的管轄,可他殺可荊州牧王睿。袁紹當時也是一個渤海太守。公孫瓚也是北平的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