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樂遊聞

    梁山伯與祝英臺到底是哪裡人?

    答:絕對是華人,這個假不了。但是說起他們的起源地,發生地,還真的不知道。梁祝化蝶的故事幾乎全華人民家喻戶曉,而且在世界上也有廣泛的影響力。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文化魅寶。要說起源地,卻是誰也說不準,就連考古專家也是如此。

    五十年代,由著名作家:張恨水先生創作的長篇小說《粱山伯與祝英臺》。張恨水先生曾根據民間傳說考證出了十個發源地,分別是:江蘇的蘇州,江蘇的江都,江蘇的宜興;安徽的舒城;山東的嘉祥,山東的曲阜;山西的蒲州;浙江的寧波;甘肅的清水;河北的河間。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但、之外也難說。

    曾經有資料說明,浙江寧波市鄞州區高橋鎮,在一九九七年間發掘了梁祝古墓,後又在原地建造了梁祝愛情文化公園。又有更多資料記載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同窗三年,梁曾為官於鄞縣縣令。後因治理姚江積勞成疾而病逝,葬於高橋九龍墟。這些說辭,也沒有權威專家給予過有力的證據加以說明論證,眾說紛紜,不得而知。說起梁祝起源地,至今應該還是個謎。

  • 2 # 光伏魚家

    梁山伯和祝英臺都是哲江紹興人。歷史上有個東晉,現在有個晉江,可能是東晉傍邊有個紹興吧!憑印象,只曉焺這些,還憑一些猜測。反正是紹興人。說不好,亂說也說不了很多。反正是紹興人。

  • 3 # 中天月孤流

    關於梁山伯和祝英臺故事的最早史料記載,當屬北宋年間,由李茂誠撰寫的《義忠王廟記》,至於曾一度廣為流傳的晚唐張讀的《宣室志》早已被專家學者所否定,詳細的可以參考路曉農的文章《宣室志梁祝說是怎樣被否定的》。而根據義忠王廟記上的記載:

    傳說東晉時候,有個叫梁處仁的人,表字山伯,會稽人。其母夢日而懷,孕十二月,於東晉穆帝永和壬子三月一日出生。年幼時聰慧好奇,長大後讀書,篤好古書。曾求學於名師,路過錢塘,路上逢到一男子,容止端偉,背笈擔傘簦。乘渡船時因為挨著坐就問:“兄臺的名諱?”回答說:“姓祝,名叫貞,字信齋。”又問:“來自什麼地方?”男子回答說:“上虞的鄉下。”曰:“奚適?”曰:“師氏在邇。”從容與之討論旨奧,怡然自得。神乃曰:“家山相連,予不敏,攀魚附翼,望不為異。”於是樂然同往。肄業三年,祝思親而先返。後二年,山伯亦回家。路過上虞,拜訪祝信齋,問無此人。一老叟笑答:“我知道了。善屬文,你問的應該是祝家九娘祝英臺吧?”趕緊登門求見,詩酒而別。山伯悵然,始知其為女子也。退而慕其清白,求告父母為其求婚,無奈的是早已許配鄮城廊頭的馬氏,弗克。神喟然嘆曰:“生當封侯,死當廟食,區區何足論也。”後來簡文帝求賢,郡以神應召,封為為鄮令。嬰疾弗瘳,囑侍人曰:“鄮西清道源九隴墟為葬之地也。”瞑目而殂。寧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時也。郡人不日為之塋焉。又明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適馬氏,乘流西來,波濤勃興,舟航縈迴莫進。駭問篙師。指曰:“無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歟?”英臺遂臨冢奠,哀慟,地裂而埋葬焉。從者驚引其裙,風烈若雲飛,至董溪西嶼而墜之。馬氏言官開槨,巨蛇護冢,不果。郡以事異聞於朝,丞相謝安奏請封義婦冢,刻石記載此事於江左。

    當時的廟記僅僅記載了義婦冢的故事,並沒有傳說的死後化蝶的傳說。

    然而北宋末年的紹隆禪師詩歌《梁山伯墓》:“燈殘雪案同床夢,蝶化荒丘幾度化。只為相逢不相識,死生難解者冤家。此時的梁祝故事已經完成神話傳說化蝶,此詩文被譽為祝化蝶第一詩,因而有人就推斷在南宋年間,浙江寧波地區最早出現根據義婦冢故事演化而來的神話版的化蝶傳說,其後這傳說又被廣為流傳推廣,因而造就現在的民間傳奇。

  • 4 # 饞嘴豆子

    梁祝的故事給我們譜寫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為了愛情,梁祝紛紛化蝶。關於梁祝故事的傳說有很多,梁祝故事發源與那裡?他們又是哪裡人?全國各地是眾說紛芸,各地都出現了梁祝墓,都在爭梁祝故鄉。在浙江寧波、 江蘇宜興、 山東曲阜、 甘肅清水、 安徽舒城、 河北河間、 山東嘉祥、 江蘇江都、 山西蒲州、 江蘇蘇州, 10處都叫梁祝墓。我在這裡告訴大家這些地方都不是,這些地方大都沒有具體的史料記載。只是在從前梁祝故事在這些地方的傳說比較多,故事流傳的比較廣,隨著時代的變遷,人民潛意識裡把當地認為了梁祝的故鄉。對目前有關梁祝的主要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的馬坡村,有一立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墓碑,墓碑歷經淤積長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髮掘出來。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塊墓碑,全文843個字,與神話傳說戲曲截然不同,不僅載明瞭二人合葬的地方,還點明瞭地方官員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據碑文記載得知,作為獨生女的祝英臺,女扮男裝外出到鄒城嶧山求學讀書,自九曲村過吳橋東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嶧山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臺思鄉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門拜訪,別後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東(據鄒縣誌載此橋在明隆慶年間被淹沒),英臺眼見馬家迎親將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捨身取義,悲傷而死,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

    根據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原地為濟寧市。其理由是:在時間上馬坡石碑是記錄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說該碑根據外紀所記,即便是立於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於晚清時期的《寧波府志》、《宜興志》;從地理方位來看符合實際,梁祝合葬墓位於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臺所在的九曲村約三公里,而距東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約十公里,如果祝英臺到嶧山求學過吳橋與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的經過,還記載了梁祝故事。山東濟寧市梁祝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存常說:“整個故事並沒有墓裂、入墳、化蝶等神話色彩和藝術加工,是民間發生的真實故事。而今,嶧山上仍然有梁祝讀書洞、梁祝泉、梁祝讀書處等遺址。馬坡鄉梁、祝、馬故居村莊和家族後裔尚在。” 眾說紛紜,呵呵.的經過,還記載了梁祝故事。山東濟寧市梁祝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存常說:“整個故事並沒有墓裂、入墳、化蝶等神話色彩和藝術加工,是民間發生的真實故事。而今,嶧山上仍然有梁祝讀書洞、梁祝泉、梁祝讀書處等遺址。馬坡鄉梁、祝、馬故居村莊和家族後裔尚在,在馬坡也有梁、馬和祝、馬不通婚的習俗。 微山縣馬坡“梁祝合葬墓”及“墓記”(碑)位於今微山湖北四里今鄒城西30公里濟寧東南約15公里處馬坡村的西南隅老四河吳橋村以東(即現在的古運河及齊微公路東側)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祠和墳墓時所立並“文諸(於)石”。原有的墳墓何時所葬及原有的祠堂何時所修不見史載。該墓碑已在風雨中存在480餘年。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3年)《鄒城志》及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嶧山志》的編寫者考證了(梁祝)墓碑的所在方位。均載(今鄒城市)“城西60華里吳橋地方(今日馬坡村)有(梁祝)墓碑”。符合史實。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山東學史阮元編修《山左金石志》時有嘉祥送來的(梁祝)墓碑拓本,予以證實。

    附,梁山伯祝英臺墓記:丁酉進士前知都口縣事古邾趙廷麟撰文林郎知鄒縣事古衛楊環書亞聖五十七代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元額外紀二氏出處費詳。邇來訪諸故老傳聞:在昔濟寧九曲村。祝君者,其家鉅富,鄉人呼為員外。見世之有子讀書者,往往至貴,顯耀門閭,獨予無子,不貴其貴,而貴里胥之繁科,其如富何?膝下一女,名英臺者,聰慧殊常。聞父諮嘆不已,卒然變笄易服,冒為子弟,出試家人不認識;出試鄉鄰不認識。上白於親畢,竟讀書乃振門風以謝親憂。時值暮春,景物鮮明,從者負笈過吳橋數十里,柳蔭暫駐,不約而會鄒邑西居梁大公之子名山伯,動問契合,同詣嶧山先生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臺思曠定省,言告歸寧。倏經半載,山伯亦如英臺之請,往拜其門。英臺肅整女儀出見,有類木蘭將軍者。山伯別來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迤東。西莊富室馬郎親迎至期,英臺苦思山伯君子,吾嘗心許為婚第,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適他姓,是異初心也。與其忘初而愛生,孰若捨生而取義,悲傷而死。少間,愁煙滿室,飛鳥哀鳴,聞者驚駭。馬郎旋車空歸。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以遂生前之願,天理人情之正也。越茲歲久,松楸華表,為之寂然,俾一時之節義,為萬世之湮沒,仁人君子所不堪。矧,惟我朝祖宗以來,端本源以正人心,崇節義以勵天下。又得家相以之佐理,斯世斯民何其幸歟?

    時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奉?總督糧儲新泰崔公諱文奎,道經顧茲廢圮,其心拳拳,施於不報之地,乃託陰陽訓術鮑恭幹,昔有功於張秋皗以奉祿,近有功於闕里,書以奏名。授今茲託豈無用其心哉!載度載謀,四界豎以石,周圍繚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無有者,今皆有之。始於十年乙亥冬,終於今歲丙子春。恭干將復公命,請廷麟具其事之本末,歲月先後,文諸石。不得已而言曰:土帝降哀不嗇於人,惟人昏淫,喪厥貞耳。獨英臺得天地之正氣,萃扶輿之倩淑,真情隱於方寸,群居不移所守,生則明乎道義,沒則呯天而逝。其心皎若日星,其節凜若秋霜,推之可以為忠,可以為孝,可以表俗有關世教之大,不可泯也。噫!垂節義於千載之上,挽節義於千載之下。伊誰力歟?忠臣力也,忠歟?崔公謂也。不然,太史嘗以忠臣烈女同傳。並皆記之。

      澦里社林戶符孜

      正德十一年丙子秋八月(公元1516年)吉旦立

      石匠梁圭

      (碑高:1.8米,寬:0.84米,厚:0.24米;碑文共26行,滿行43字,全文總計841字,正文758字

    所以說梁祝故事在山東微山馬坡,這是不爭的事實。大家可以到百度自行搜尋。最可氣好笑的是南韓棒子也來給我們爭梁祝的故事,正把自己當成我們的後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妹妹不要哭泣原版是誰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