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輕歌不武

    這還真不是歷史糟粕,倒不如說是防禦手段。

    說到嫡庶有別這個問題之前,必須要先提到婚姻,傳說起初人類始祖是一男一女亞當夏娃,女人是男人的肋骨做的,所以一夫一妻是婚姻原始標配。後來人偷吃禁果變壞了,心也就邪惡了,男人不在滿足只有一個妻子,於是原始婚姻也就變質了,女人因為先偷吃的禁果被罰終身受男人轄制且戀慕丈夫,所以,男人三妻四妾不為怪,女人就不行,這個道理就是從這來的。

    男人三妻四妾從什麼時候又恢復為一夫一妻的呢?是公元后300年左右,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之後,婚姻聖潔化被強制推行,三妻四妾就逐漸消失,說到底還是西方文化的體現和傳播,並不是隨著歷史消退的。而在中國,民國時期尚且還有納妾現象存在,到新中國成立後就徹底的根除了。

    而嫡庶有別這個規則的出現,正是介於一夫一妻的婚姻正道與一夫多妻的婚姻亂序之間的防禦措施和制約,既維護了原配的合法席位,又容忍了多妻可能導致的家庭混亂,所以不得不說上帝造人原是正直,人卻生出許多詭計來。

  • 2 # 鹿鹿哥

    這要看什麼時候的人來看這個問題,我們看的電視劇都是現代人在寫在演,肯定是現代人的眼光和思想在表達,戲中質疑嫡庶也是以現在人的思維和想法在演繹,可是在那個朝代,大多數是認同屈服認命,已經是法律的存在和習俗的習慣,即使有人質疑不認同也是大逆不道違背法理自我不認同,以至於自知該死的程度,就是有微小的質疑也是不被親朋好友社會生活圈子很多很多的不認同不接受,就像清朝才離我們多少年,那麼多奴才太監丫鬟認同自己賤命一個道理!就是現在拼爹年代,出生投胎也是技術活一樣道理,認命的時候還是有的,不同的是法律不是,輿論導向不是,檯面上不是,其實有的時候你不認命嗎?

  • 3 # 娛樂界大叔

    古代多數時期是很注重名分的。這句話的原話是“嫡庶有別,尊卑有序”

    一般正室為嫡,側室為庶,正室的子女也就是嫡子,側室的子女也就是庶出。娶妻時要三書六禮,明媒正娶,人品家庭地位,是否門當戶對,等各方面都要考慮。而納妾就簡單多了,可以是青樓女子,可以是丫鬟! 這裡就能看出妻妾之間的地位

    一般嫡子的教育也比較好,所以古代先是子以母貴,後是母憑子貴。

    但這也不是說庶子就一定不能成為嫡子。比如一個大官的庶子另立門戶,也做了官員,那麼他這一脈中,他的正妻所生的長子,也可以叫做嫡子的

  • 4 # 影視蘊百味

    嫡庶有別這一現象,是歷史的產物,看它是不是糟粕,不能一概而論。嫡庶有別這一現象,先到為君,後到為臣,實際上是古代秩序的反映。

    什麼叫做秩序?通俗來說,我們上公交車,按先後次序上,如果後來的人先上,那其他人就有意見,除非特殊情況,這就是秩序。秩序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客觀基礎,有秩序才能長久存在,無秩序,則不能正常生存。產生春秋末年“天下無道”《論語.季氏》時代的儒家,正是以建立秩序,為終極關懷。

    社會生活需要秩序,家庭生活也需要秩序,中國古代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妾之間要有區別,於是就出現嫡庶有別,尊卑有序這種秩序。嫡: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與“嫡”相對。尊:地位或輩分高,與“卑”相對;序:次第。嫡庶有別 尊卑有序:近支和旁支是有區別的;尊卑之間有嚴格的順序。

    嫡庶有別,這種秩序,不但用在家庭,而且還用在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立太子的身上,“立嫡立長”。可見,嫡庶有別,在古代是非常有用的秩序。現在實行一夫一妻制,嫡庶有別,這一現象自然就沒有了,成為了歷史的糟粕;但嫡庶有別內在精神秩序還在,現在還有很多地方出現論資排輩,這就是嫡庶有別的另一種體現。

  • 5 # 錦繡影視

    我覺得不是糟粕,嫡庶有別是當時社會的產物,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古代高門大戶都是三妻四妾,家庭人口眾多。娶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沒有愛情只是為了鞏固家族利益而為之。有良心的會對妻子付出相敬如賓,無情的利用完妻子就寵小妾,看著小妾欺負妻子而不管,所以寵妾滅妻嫡庶不分。

    傷害嫡子女的多不勝數,盛家老太太還是侯府嫡女高門低價,她的嫡子就是被小妾害死的。林小娘心思歹毒肯定也傷害盛家嫡子女,是大娘子保護的好,她無從下手。大娘子什麼都可以糊塗唯獨對子女重視,誰要敢動了她的孩子她能跟人拼命,盛紘都得認慫。

    男人得了妻子孃家好處庇佑卻欺負女子,這公平嗎?而妾室們都是到主家享富貴的,怎麼可以和嫡妻相比?妻妾爭鬥家宅不寧,會影響主君工作,所以古代明文規定寵妾滅妻是重罪,重大者削官去爵。嫡庶有別是必須的,是對嫡派的保護,是家宅平安的產物!

  • 6 # 青舟書閣

    嫡庶自古就有,這是封建社會里的產物。這個就像老祖宗傳下為的規矩一樣,無規矩不在方圓,所以這個算不上是歷史的糟粕。

    《知否》中是在盛紘的私塾裡,莊學究給盛家三姐妹如蘭、墨蘭、明蘭,盛家兩兄弟長柏、長楓,小公爺、顧廷燁出了一個策論:立嫡長乎,立賢能乎,孰佳?此題還正好應了當今熱門的話題,皇帝未立太子,邕王和兗王立儲之爭。

    莊學究的這個策論起得太巧妙了,一來應景當今社會上的熱門話題,二來這私塾里正好有嫡又有庶,正好可以考驗他們的想法。

    這裡每一個人講話的時候都代表了自己的想法,有的是從自身出發,有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出發,有的是站在自己的想法出發,有的是站在當今社會上的角度出發等等。

    首先一向謹慎的長柏就有點小小翼翼地問學究,這題怕欠妥,在外妄議朝堂之事,非君子所為。而一向自持的莊學究卻覺得這題非常好,不需要更換。

    而作為生性豪放的顧廷燁一聽老師說私下裡議論不妨事,只要不傳出去就行。他就放開了膽子來議論一下朝政。他覺得邕王為長,同時又妻妾成群,日夜耕耘,留下了不少的子嗣,當然是要立他為太子,但是他說話口無遮攔,沒有顧及到旁邊的女眷,說得讓莊學究“咳嗽”起來,也讓其他人旁敲側擊地提醒他要照顧到女眷們。他才笑著停止了“胡說八道”。

    做為盛紘嫡子的長柏,當然是立嫡長,他的意思是歷史上多少朝代更替,旦凡有廢嫡立幼,縱觀古今,總會起禍端。如秦始皇廢長子扶蘇,立胡亥,導致秦朝二世而亡就是一個例項。而這時,長楓,做為盛家次子的庶子,自然是反駁他的話,他提出漢武帝劉徹便是庶子出身,不也富國強兵,掃平匈奴,建立了不世功勳。長楓的意思就是不立長子也不是件壞事,有的時候好的庶子也是能夠成就大業的。

    此時,顧廷燁反駁到當初立劉徹時,景帝已經先扶正了他的生母王美人為皇后,那麼就是說劉徹也算是嫡長了,再被立為太子了,這不也是順理成章,也算是立嫡。他話還未說盡,墨蘭就插嘴說到那個愚笨的西晉惠帝,就是因為他是嫡長,立他為太子,才有了後來的賈南風專政和八王之亂,若當初不是立的他,也不會落得退守江南,她的意思就是說沒有賢能的聰慧的長子,立了也會被廢,亦如扶不起的阿斗。

    而墨蘭這麼明顯地直指嫡長的愚笨,令如蘭非常氣憤,因為她就是個嫡女,她就攻擊墨蘭認為所有的嫡出都是傻子了?這明顯是要拉一眾的嫡出為她撐腰來辨一辨這嫡出傻還是庶子傻,但是牙尖嘴利的墨蘭認為就算是嫡長子不是傻子,也不代表庶子不聰慧能幹,例如唐太宗不是嫡長,照樣開創貞觀盛世。

    但是顧廷燁就爭辯次子荒唐誤國的也不少,像隋煬帝就是一個例子,毀掉了大好的江山,所眾皆知。但是老學究卻讓小公爺和六姑娘發表言論。也是因為小公爺是家中獨子,自然對這立嫡立賢沒有啥意見,反正自然是他一人的,當然這樣的話題對他來說他肯定是不太懂的,畢竟也沒有碰到過,他的意見是先聽聽別人的高見。

    而六姑娘認為她只是一介女子,這種事情自然也是不懂的,一邊的長楓提出不論國事,假如小門小戶,有個碌碌無為的長子,一個聰明能幹的庶子,應該誰當家?明蘭認為這是家中主君要考慮的事情,她不便妄議。小公爺希望大家不要為難明蘭,顧廷燁倒認為可以聽聽明蘭的見解,雖說明蘭年紀小,但說不定內秀,心裡邊早就有主意了。明蘭反駁他,二叔要說就說,非要扯上她。

    小公爺不明白顧廷燁為何也為難明蘭,顧廷燁指出小公爺越是維護小的,那兩個就越會抬槓,就要讓明蘭說說她的見解。明蘭便問小公爺和顧廷燁,二位都是家中嫡子,若是二位家中都有一位十分出息的庶出兄弟,他們會如何自處。顧廷燁認為嫡庶沒有干係,小公爺是提議立嫡立長,顧廷燁還跟小公爺爭辯起來。莊學究勸這是玩笑議論,大家都和氣些,只是依舊沒有定論。明蘭表示沒有定論就是定論,賢與不賢易於偽裝難以分辨,可嫡庶長幼便是一目瞭然不必爭執,不如做個純臣,何必無謂爭執。就連盛紘聽說了今日課堂上的事,沒想到明蘭竟然有如此見地,感慨果然是養在盛老太太身邊。

    自然這個立嫡還是立賢的策論,最後勝出的就是明蘭,她的那句庶子若是真賢德,便不會為了一己私慾毀滅家族,反過來說,嫡子掌權,若是能夠約束庶子,使其不敢犯上造次,也能永葆昌盛,大大夫當忠君愛國,不如做個純臣,何必無謂爭執,這個境界比在坐的所有人都高上許多,她是跳出了這個辨論圈裡,看大家爭個面紅耳赤,她卻穩坐冠軍之位,這樣的才情智慧非一般人所有,但是明蘭也是個庶出,所以說真有賢德的是不分嫡庶長幼,而在於自己的內心,小女子自當站在在自己的角度上不要去妄議一些朝堂之事,這乃皇帝該發愁的,而小門小戶的這些難事,自然是由主君來做主,怎麼招都輪不到一個小女子來操心,所以她是想得非常通透的,而在場的所有人除了她都陷在這個話題裡走不出來,同時更加顯得明蘭的厲害來。

    同時也很好的詮釋了嫡庶有別,只要自己努力,德藝雙馨,積極上進,只要活得通透,照樣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來,何必去拘泥於此呢?大家是怎麼認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稻病蟲害潛葉蠅、二化螟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