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勤勞的貝貝兔

    曹操所說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在《龜雖壽》裡,意思是說年老但也要志在千里,表明曹操的豪情壯志,事實上,曹操的一生都在奔波,都在堅持著他自己的理想抱負。

    諸葛亮的繼承人,從其死後來看,軍事有姜維,政治有蔣琬費禕,可見三人是實際上的繼任人,至於魏延楊儀等人,應當不是他所鐘意的。

  • 2 # 王術伍

    《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勵精圖治,終生為山河一統而奮鬥。

    諸葛亮三大接班人可歸納為:姜維,蔣婉,費禕。

  • 3 # 影片精選video

    曹操的雄心壯志,豪情灑脫瀰漫著一股英雄氣。

    一生事業坎坷從未懈怠,軍事,政治,文學,才華橫溢。

    從他的偉大詩篇來看,心懷天下,坦蕩英雄。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種情懷,英雄氣不知道激勵著多少華夏兒女,書寫中國燦爛的歷史

    從接班人的層面來說,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就是蔣琬,諸葛亮從未說過任由費禕、姜維接班,補腦諸葛亮不好在劉禪面前提讓姜維接班一點根據都沒有。諸葛亮不可能想到那麼遠,他甚至沒想到魏延和楊儀會敗亡,在諸葛亮死前,蜀漢尚有魏延、王平,若蔣琬、費禕、楊儀聯手興邦的話,諸葛亮自是無憂。

    將一個國家的興亡取決於一人之手反而更可悲,姜維的決不放棄不是什麼可稱讚之處。說費禕耍手段讓姜維兵不滿萬,如此來鑑定費禕人品實是冤枉。蜀漢政權內部分裂就是姜維透過連年北伐所營造出來的矛盾。在蜀漢滅亡前企圖罷免姜維軍權的不是別人,就是諸葛丞相之子諸葛瞻以及輔國大將軍董厥。不要總將蜀漢整個戰略以及諸葛亮的精神情懷作為綁架的理由,就說明整個蜀漢的人就全都不用吃飯了。

    姜維連年征戰令蜀漢國力耗損,這是在諸葛亮、蔣琬、費禕時期都不曾有的事情。在古代時國家一旦陷入戰爭狀態,就意味著國內百姓要放下手頭的工作去擔任兵器、裝備製作,同時要籌集糧草,在物資運輸過程中不僅會消耗人力,而且這群后勤人員也是要吃飯的,所以我們要計算不僅是前線將士的糧食,同時還有後勤人員的糧食。這些後勤如果在沒有戰事的時候專門做生產工作,常年的征戰令經濟增長怠慢是肯定的事情。雖然諸葛瞻、董厥不滿於黃皓,但在這件事情上已經成了蜀漢朝中的主流共識。包括姜維的老戰友張翼、廖化早就鬧過意見反對姜維北伐。譙周的《仇國論》不符合民族情懷,但裡頭說的卻是不爭的事實。

    隆中對原文就說到了許多重點【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就算蜀漢真的佔據荊州,能否北伐成功還取決於天下有變,沒有時機而盲目的北伐就是亂來。其次是建立在百姓是否支援上,誠如是才霸業可成,漢室可興。而姜維玩到眾庶由是怨讟,而隴已西亦騷動不寧,兩國百姓都不待見他。

    裴松之《三國志注》引《異同記》: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

    無論姜維的志向何其偉大,都不能夠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諸葛亮雖有街亭之敗,還沒有有過被百姓齊聲抱怨的情況出現。公元256年和公元257年兩場北伐聯絡起來,正好說明姜維玩大了。諸葛誕的淮南戰役幾乎就要令曹魏整個國家陷入崩潰了,三國發生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役。而姜維因為前一年被鄧艾大敗,元氣大傷,所以只能與魏軍對持,沒發生戰事,也就是說從戰略來講,姜維都沒達成為吳國牽制魏軍的任務。如果魏國東西兩線都發生激戰,曠日持久間說不定曹魏真的垮了。劉同學強調東吳不靠譜,難道他真的不知道吳國和魏國的多次交戰的激烈程度遠勝於蜀漢北伐?認為東吳不靠譜,姜維此時又靠譜了沒有?

    《三國志姜維傳》:更整勒戎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眾庶由是怨讟,而隴已西亦騷動不寧,維謝過引負,求自貶削。

    姜維是諸葛亮重點培養的人才,但不是唯一重點培養的人才。實際上諸葛亮對叛魏投蜀的人待遇都很好,蜀漢有一位上官勝官至太尉,上官顯因為升官太快,遭來敏抗議,於是來敏反而遭殃了。還有上官雝排位次於姜維。梁緒官大鴻臚,尹賞官執金吾,這些降臣的待遇都不薄,因此姜維被諸葛亮破格提升,除了姜維本身有才能之外,也存在政治原因。

    嚴格的來講蔣琬是諸葛亮欽點接班人,費禕是蔣琬欽點接班人,而費禕遇刺身亡,沒有指明接班人是誰,因此諸葛亮的官方意志是到費禕這裡就斷了。硬是要說姜維的關係,那就只能是蔣琬對劉禪上表,讓姜維為涼州刺史,負責北方作戰。涼州刺史這個職位最早由魏延擔任,那麼意義明顯,蔣琬和費禕接任的都是諸葛亮總掌內外大權的任務,而姜維一直被定為魏延的角色,不是由始至終蜀漢故意不給姜維權力,而是由始至終諸葛亮、蔣琬、費禕都沒把姜維當做總掌內外大權的接班人來看待。費禕突發死亡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姜維是否有嫌疑,而在於姜維此後掌控軍事大權,陳祗和黃皓掌控內政大權,埋下了蜀漢分裂的伏筆。費禕一手提拔的陳祗是有才幹的角色,只不過他死得早,陳祗非常支援姜維北伐,兩者是一路人。無怪於諸葛瞻討厭黃皓的同時不支援姜維,諸葛瞻和姜維一點交集都沒有,又何從支援法?宗預還嫌諸葛瞻太年輕幼稚,不去拜見,就是廖化老好人,誰都不得罪。

    後人也沒理由責怪這些不支援北伐的人,他們是根據當時的情況和局勢作出了判斷,此一時彼一時,蜀漢數十年政局變化不斷,怎麼可能由始至終保持同一個戰略思想?這不是自尋死路嗎?失去荊州之後諸葛亮都接受隆中對失敗的事實,只能夠東吳妥協,不接受事實的劉備才起兵伐吳。諸葛亮和姜維根本就是兩種人,姜維不具備諸葛亮的才智,強行模仿對蜀漢危害大。更別說蔣琬、姜維的戰略水準本就不高,僅是想按諸葛亮老路走。諸葛瞻無能,但是他臨陣殉國。張翼、廖化反對北伐,但是姜維每一場戰役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可不是怕死才反對北伐,而是為了蜀漢能否支援下去而考慮。是否偏安,在歷史中可以做無數解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多年,他是偏安與否?劉秀的大哥劉縯被劉玄所殺,劉秀一面譴責大哥劉縯不對,深夜中抱著枕頭痛哭,然劉秀終奪取天下。

    從三體來理解蜀漢政權,正好說明姜維是最失敗者的面壁人,因為三體這故事講的是地球要被侵略,而蜀漢正好就滅亡在姜維之手,他的堅壁清野戰術是最大問題。最早劉備留下了一把防備曹魏的劍,王平憑著劉備的軍事部署大破曹爽伐蜀大軍,在諸葛亮、蔣琬、費禕時代這一個軍事部署都未曾撤除,偏生在姜維撤走錯守諸圍以後,蜀漢就滅了,你說責任不算他頭上算誰頭上。我覺得費禕到比較像羅輯,只是他被刺殺成功了。姜維更像章北海,只不過他沒像章北海那樣帶來另一線希望。

  • 4 # 愛說歷史的籃球怪才

    曹操在與孫劉的赤壁之戰後,大敗而歸,中原二十萬大軍元氣大傷,無力在短期內再行南征,在這樣一種局勢和條件下,不得不轉攻為守,贊時收斂自身的鋒芒,這就是所謂的“老驥伏櫪”,但是他卻是志在千里,志在將來。具體的措施為下:

    1、鞏固以有的領地,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在曹魏領土中,戰略位置最為重要的三處地方:分別是荊襄、合肥和雍涼。曹操回都之前,分別把最能征善戰和掌控大局的名將留在了這三處地方,以夏侯淵為雍州刺史,鎮守長安,防止西涼馬騰和漢中張魯覬覦中原,如果長安破則關中一帶門戶洞開;留曹仁以守南郡,並且做好了退回襄陽的部署,步步拉長孫劉兩家戰線,達到削弱鋒芒的目的;在合肥一地留張遼、樂進和李典駐守,扼守江北咽喉,以防孫權大軍進犯。

    2、儲備糧食,推行屯田制,在中央和地方分別設立官倉和義倉,把軍隊分散到各荒地開墾,耕種糧食統統收歸官倉作為軍糧,多餘糧食收歸義倉,以防天災或不測發生。這樣就為之後長期作戰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收編戰後散兵遊勇,重新編制,將其換防到三處軍事要地,以戰養戰,在與敵人的交戰中積累和東吳水軍作戰的經驗。

    4、控制西北,安撫西南。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把西涼馬騰控制在偏僻的涼州。對於在西南劉璋,則是充分利用天子得天獨厚的條件,以皇命恩威並用,實行懷柔政策,對西川大小官員大加封賞。遠征張魯,控制漢中一地,使益州兵馬出川進攻受到很大的限制。

    諸葛亮的三大接班人分別是:蔣琬字公琰,費禕字文偉,董允,此三人與諸葛亮合稱為蜀漢四相。

  • 5 # 大鵬說國學

    老驥伏櫪出自曹操的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此首詩創作於徵烏桓歸來時,南征孫劉之前!此時可能郭嘉已死!

    對於郭嘉的死他是非常的傷心,經常回憶郭嘉,說奉孝你最年少,我本來要託孤於你,萬萬沒有想到你先我而去!哀哉奉孝痛哉奉孝!

    後來赤壁戰敗後說,如果奉孝在,不會讓我落到如此境地的!哀哉奉孝痛哉奉孝!

    他發出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感慨!

    他的具體做法有為了統一而戰,作為漢丞相為興復漢室而戰!他至死也沒有背叛東漢!他即是忌憚內部外部勢力的口實,不想成為眾矢之的!也是不願意突破自己心裡的那道坎!但是他很清楚,權利,必須牢牢抓在手裡,不然必然死無葬身之地!

    他的作為有軍事上的和政治上的:

    軍事上,徵南方孫劉,如果成功的話,真的可以剿滅孫權劉備,統一全國!後來的有攻打漢中,攻打西涼的馬超韓遂!都是老驥伏櫪的體現!

    政治上,從丞相到魏公,從魏公到魏王,都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乾隆到底是明君還是昏君,他統治期間的“康乾盛世”到底算不算是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