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奇寶寶
-
2 # 地攤老k團隊
說起唐朝名將劉仁軌,大多是讚譽之詞。他一直被當作抗倭第一人的民族英雄被後人所景仰。當然,戰功令劉仁軌聲名顯赫,他本人也是位才兼文武的人,後來出將入相。
說起唐朝名將劉仁軌,大多是讚譽之詞。他一直被當作抗倭第一人的民族英雄被後人所景仰。當然,戰功令劉仁軌聲名顯赫,他本人也是位才兼文武的人,後來出將入相。劉仁軌在乾封元年(666) 由於軍功,被拜為相,四次任相,三次退休,做了十九年的宰相,直至終老。他的官場之路雖有沉浮起落,但無大風大浪。他雖算不上一代一流賢相,但在唐朝那種 劍拔弩張的爭權奪勢的政治格局下,仍然能善始善終。在他逝世後,武后居然廢朝三日,令百官前往弔唁,並加以冊封,陪葬乾陵。其聲望和受寵的程度不言而喻。 為什麼他會如此受重視?恐怕與他為官的圓滑是分不開的。
一、 劉仁軌身為一國之相,位高權重,本應以國家利益為根本,處處為大局著想,但他卻為了自己的一點私人恩怨,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假公濟私、公報私仇,陷國家於 危難之中。劉仁軌在為左僕射時,與中書令李敬玄有矛盾。時吐蕃入侵,劉仁軌奉命出征,但是他所遞交的奏摺多遭到李敬玄的反對,使其懷恨在心。於是劉仁軌上 表唐高宗舉薦李敬玄替代自己。李敬玄當然是推辭不已,不明就裡的高宗也說:“仁軌須朕,朕亦行之,卿何辭”,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李敬玄硬著頭皮出征,結果在青海大敗,導致吐蕃由此更為興盛。
劉仁軌明知李敬玄不能勝任,但為了洩一己之憤,而把國家大事當作他打擊政敵的工具。李敬玄在青海一敗後一蹶不起,國家利益也由此受到了重大損失,這也成為以後唐朝軍事由勝利轉向失利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劉仁軌因“逞其私忿”,而“陷人之所不能”,實在是沒有一點宰相度量,其做法也非君子所為,更重要的是“覆徒貽國之恥,忠恕之道,豈其然乎?”。
二、劉仁軌貪慕虛名。看重名聲本是好事,但是過於追求虛名,就過猶不及了。時劉仁軌與宰相李義府不和,李義府一直尋機報復。當唐軍討伐百濟時,李義府督促劉仁軌進行海上運輸,由於遭遇大風,翻了船,死傷眾多。李義府派袁異式去定劉仁軌的罪,後由於舍人源直心的辯解他才得以逃脫死罪。在劉仁軌立有軍功被擢升後,袁異式非常恐慌。劉仁軌安慰他“無以昔事不安耶?知君為勢家所逼”,而且當場摔杯子表態。他果然沒有失言,在他擔任知政事時,袁異式不久也被升遷詹事丞。這表現了劉仁軌的胸懷大度、公私分明,本來是值得我們稱讚和提倡的。
但此後,劉仁軌聽到了些許風言風語,又立即舉薦袁異式為司元大夫,即戶部侍郎。這就有點讓人匪夷所思。本來朝廷官員的升降需經過嚴格的考核,而他卻為博得一個好聲名為他人所左右。這種做法既不公正也不合理,喪失了做人的基本原則。監察御史杜易簡謂人曰:“斯所謂矯枉過正矣!”
劉仁軌不但在戰場上戰績卓著、才能超人,而且在官場那種權力角逐中善於自我保護,做到遊刃有餘、善始善終,的確令我們敬佩。同時他也是一個平凡之人,有其狹隘自私的一面。
-
3 # 美食每客Vlog
一介書生怎麼了,毛澤東不也是一介書生嗎?但指揮打仗卻出神入化,無人能及呀!劉仁軌就是這一樣的一個人。劉仁軌出身尉氏劉氏,恭謹好學,博涉文史,直言敢諫,唐高祖到唐高宗年間,當過宰相,文武全才,中國和日本第一次交戰就是此人指揮。在白江口之戰大敗日本,百濟聯軍名震天下。 劉仁軌(601—685年3月2日),字正則,漢族,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尉氏縣張市鎮),唐朝名將。劉仁軌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雖生在動盪年代,仍“恭謹好學”,“每行坐所在,輒書空地,由是博涉文史”。唐高祖、唐高宗年間,歷任給事中、青州刺史。因救援新羅,在白江口之戰大敗日本、百濟聯軍而名震天下。垂拱元年(685年)正月二十二,劉仁軌逝世。武則天停朝三日,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幷州大都督,陪葬幹陵,賜其家實封三百戶。劉仁軌雖然位居宰相,從不驕傲自大,每次會見貧賤時的舊友,不改平民時的樣子。劉仁軌親身經歷了隋末的亂世,輯錄所見所聞,寫了《行年記》流行於世。
-
4 # 路之意
現在我們都稱自己的祖國為禮儀之邦。中國的文化已經傳播到了世界的許多國家,華人被外華人親切的叫為唐人。這是因為在唐朝時期,疆土得到了很大的擴大,並且當時的君王非常反對打仗,經常是一些和平相處的原則,和周邊的國家進行友好相處。就算是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也還是把這些俘虜,送到自己的國家進行生活。
唐朝的劉仁軌以自己書生的身份,卻打了一場著名的戰役。劉仁軌出生在一個農民之家,但是他從小非常勤奮,又喜愛學習,經常的讀一些歷史方面的書籍。雖然是一個文弱的書生,但是他卻經常想著要報效自己的祖國。他在長大以後就參加了,當時朝廷所舉辦的考試,從此也開始了自己的官場之路。有一次海關的將領,在打仗的過程中失去了性命,所以當時的朝廷就,派劉仁軌去接任他的位置。在聽到這個訊息以後,他非常的高興,看見人就說自己,終於可以報效祖國了。
當時和唐朝挨著的國家,就是北韓和日本。這些國家經常對邊境的人民進行騷擾。在經歷了幾個海關將領以後,依然是沒有對這些疆土進行收復,劉仁軌在到任以後,就開始積極的進行兵力的演練,並且要求將士們一定要養成,勤儉的好習慣,透過紀律嚴明,來讓軍隊贏得穩定的民心,獲得當地百姓的喜歡以後,他也是找機會來對這些國家進行打擊,當時日本經常的對海邊的一些漁民進行騷擾,所以他決定要狠狠的打一場戰役。
在劉仁軌出任海邊將領的時候,已經是非常高的年齡了。他到達這些地區以後,經常的推出中原的文化。在一次著名的戰役以後,日本被唐朝軍隊打敗了,回到了自己的國家,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以後,雙方都保持了非常友好的相處。劉仁軌採用寬大處理的政策,讓一些被抓的俘虜,都回到他們的國家,並且宣稱唐朝願意,和他們保持非常友好的相處。而不是經常得起戰亂,這樣只會讓人民受苦。
此後日本派出了自己的使臣,來向大唐表示友好。為了學習中原的先進文化,還經常的派出國內的學生,來進行文化方面的交流,這樣唐朝的文化也走出了國門,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傳播。經過了幾場勝利的戰爭以後,這些鄰近的國家開始,和大唐進行和平的相處,並且互相的交流一些文化,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的繁榮,唐朝軍隊也沒有因為自己打了勝仗,而對這些小國進行佔領,而只是為了和平。
劉仁軌雖然是在很高的年齡,才擔任海關的將領,但是他卻打了幾次非常漂亮的勝仗。此後他回到朝廷,也擔任了很高的官員,在自己的職務上退休以後,一直活到了80多歲。在他死了以後,唐朝的皇帝都命令官員們,去對他進行祭拜。他的家族也因為他得到了很多的封賞。根據史書記載,劉仁軌的兩個兒子也遵從他的意願,開始了當官的道路,並且也在官場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觀看劉仁軌的一生,當官的前期是以文職為主,在危難的時刻卻擔任了海關的官員。並且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打了很多場勝利的戰爭,為這些邊境帶來了永久的和平。他沒有對這些國家進行侵佔,而是派出使者,表示了朝廷想要和平相處的態度,讓當時周邊國家都來到唐朝的京城,對君主進行朝拜,並且學習了大唐的文化,也為唐朝文化走出國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
5 # simon君
劉仁軌是個怎樣的人呢?西蒙覺得他是個能文能武的大唐重臣。關於他的事蹟大家在百度上都能查到,西蒙就給大家簡單說下關於他的兩個事,一個是大事,一個是趣聞。
大事當然就是讓他名揚千古的白村江之戰,公元663年,大唐名帥劉仁軌只率領一支170艘船的部隊,就痛殲了擁有1000多艘船的日本部隊。焚其400餘舟,殺得“煙焰漲天,海水皆赤”,大約1萬日本兵成了大唐兵的刀下鬼,這一仗,中國讓日本長達900年不敢窺視北韓半島。
而趣聞就比較有意思了。說是劉仁軌當青州刺史的時候,因被小人陷害,被唐高宗罷職,但是讓他以平民身份隨軍出征遼東。劉仁軌生了病,於是就在平壤城下搭了個幕棚看士兵攻城。這時候過來個小兵,一屁股就坐在劉仁軌前面不走。劉仁軌說:趕緊給我滾。小兵說:你能看我就不能看了?關你屁事!!!結果敵軍從城頭射過來一箭,正中了小兵心臟,小兵就這樣死了。可以說,就是因為小兵幫著劉仁軌擋了這一箭,才有後來的白村江之戰劉仁軌大破倭賊。所以雖然這個小兵我們連名字都不知道,還是死於裝逼,但是也算是死的光榮了。這個故事可不是西蒙胡亂編的哦,被記載在《朝野僉載》中:
青州刺史劉仁軌知海運,失船極多,除名為民,遂遼東效力。遇病臥平壤城下,褰幕看兵士攻城。有一卒直來前頭背坐,叱之不去,仍惡罵曰:“你欲看,我亦欲看,何預汝事”不肯去。須臾城頭放箭,正中心而死。微此兵,仁軌幾為流矢所中。 -
6 # 聊以自娛2
劉仁軌是從一個縣尉做到首輔大臣的儒將,中國古代抗倭、大敗百濟的名將,一個竭誠奉國、遭黜削而能盡忠的忠勇將帥。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說他:“太宗朝李靖、高宗朝劉仁軌,皆自宰臣,乞骸致政。其後知猶可用,復起於家。進退之間,曲盡情禮。君臣之際,良史美談”。武則天評價他:“公忠貞之操,終始不渝;勁直之風,古今罕比”。
劉仁軌(601年-685年),字正則,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縣張市鎮)人。唐朝宰相、名將,漢章帝劉炟之後。唐太宗時。劉仁軌以直言敢諫聞名,累官至給事中。唐高宗即位後,劉仁軌歷任青州刺史、帶方州刺史、同中書門下三品等職。鎮守百濟期間,因救援新羅,並在“白江口之戰”中大敗倭國、百濟聯軍而名震天下。一度以洮河道行軍鎮守大使受命防禦吐蕃。武則天攝政時,劉仁軌擔任西京留守,封樂城郡公。垂拱元年(685年),劉仁軌逝世,年八十四。追封為開府儀同三司、幷州大都督。唐玄宗時,追諡“文獻”,並配享高宗廟廷。撰有《行年記》、《永徽留本司格後本》等,惜今已亡佚。
劉仁軌少年時代家境貧困,愛好學習。隋朝末年,社會動盪,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戰亂讓他無法專心地讀書,但仍然獲得“恭謹好學,博涉文史”的名聲。劉仁軌每當勞動之餘、或空閒之時,就伸出手指在空中、地上寫寫劃劃,來鞏固自己所學得的知識,劉仁軌後來以學識淵博而聞名於世。
唐高祖武德初年,河南道安撫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議論國事,劉仁軌看到那份草稿,替他修改了幾句話,文采頓時煥然一新。任瑰對他的才學感到驚異,於是就下文書聘補他為息州參軍。不久改任他為陳倉縣尉。陳倉縣官署裡有個名叫魯寧的折衝都尉,平時驕狂放縱違反法紀,縣署裡沒有人能制服他的。劉仁軌警告其不得重犯,但魯寧兇暴蠻橫不當回事,依舊如故,劉仁軌用刑杖將他打死。州里的官員把這事報告給了朝廷,太宗李世民非常生氣,大怒道:“一個縣尉竟打死了我的折衝都尉,這算什麼”?命人把他召進朝廷責問。劉仁軌回答說:“魯寧侮辱國法,我因此殺了他”。太宗見劉仁軌剛毅正直,就提升他為咸陽縣丞。
貞觀十四年(640年)秋,太宗準備到同州打獵。當時秋收還沒有結束,劉仁軌上書勸諫說:“今年雨水豐沛,莊稼長得茂盛,現在僅僅收割了十分之二。只按平常情況徵用勞役,就已對秋收造成不少妨害。現在有要為打獵做準備工作,維修橋樑平整道路,勞力即使盡量節省,還是不能少於幾萬人。稍微推遲十來天,讓農民收割完畢,陛下的車駕從容出動,於公於私都得到安寧”。 唐太宗認為他說得對,並下詔讚美到:“你的職位雖然低,但能竭盡忠誠以奉事國家,所論之事,朕十分讚賞”!不久,劉仁軌升任為新安縣令,累官至給事中。多次升遷到給事中。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劉仁軌因處理“畢正義案”得罪李義府,劉仁軌遭到李義府等人的憎恨,被貶為青州(今山東青州)刺史。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發兵征討百濟,劉仁軌奉命督海運。李義府在明知時機不當的情況下,強行督促他出海。結果船隊在途中遇風沉沒,死傷嚴重。朝廷派監察御史袁異式審訊。結案後,李義府對高宗說:“不斬劉仁軌,無法向百姓謝罪”。 高宗只是將劉仁軌免職,以白衣(平民)的身份隨軍草草處分了事。同年,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平定百濟。左衛中郎將王文度在渡海時病亡,高宗於是授劉仁軌檢校暫任方州刺史,代替王文度統軍職務。顯慶六年(661年)三月,百濟舊將僧道琛、鬼室福信等人立故王子扶余豐為王,興起百濟復國運動,起兵反抗唐軍,將劉仁願圍困在府城。劉仁軌任行軍總管,受命東征新羅,與新羅軍一起援救劉仁願,並擊退圍攻府城的百濟軍,與城中的劉仁願會合。這是劉仁軌第一次帶兵,儘管劉仁軌沒有作戰經驗,但劉仁軌治軍嚴明,率領軍隊橫渡瓠蘆河,進攻並攻克新羅重鎮七重城。後率所部唐軍轉戰,所向披靡。在熊津江(今南韓錦江)口大敗道琛,斬殺、淹死叛軍數萬人。劉仁軌、劉仁願合兵一處,駐守府城。這年初冬,唐大將蘇定方圍攻高麗都城平壤日久,加之戰事不利,又值大雪,糧草不濟,遂退出平壤。劉仁軌自請留守百濟。
高麗國(古代北韓)是管轄北韓半島北部的一個重要部落。而高句麗是指中國遼東半島和長白山一帶,當時被高麗所蠶食侵佔,他們將首都建在吉林集安,後來遷至今北韓的平壤。百濟就是今天的南韓一部分,原與新羅同為並列部落,百濟吞併新羅部落後,管轄北韓半島的西南部,首都原來在南韓首爾,後來遷至今天南韓的公州。叛軍首領福信等人認為唐軍獨守孤城孤立無援,不久必將西歸,唐軍不少將士的確也想西歸中原。唐高宗也認為不宜再戰,可隨時西歸中原。劉仁軌、劉仁願認為如果這個時候撤兵,百濟叛軍必將前堵後截,損失更大。不如趁敵軍天寒、鬆懈之際,突然率部奇襲,打下幾個城池,這樣既有糧草,又避免損失受凍,還減少以後攻城損耗和時間。諸將士同意了。劉仁軌讓劉仁願守熊津府城,自己帶兵連克數城,安撫百姓;劉仁願派人向朝廷報捷,同時請求增援。
與此同時,百濟叛軍發生內訌、火併,福信殺死了道琛,雙方屬下爭鬥不止,這樣以來百濟叛軍實力更加虛弱,沒有辦法,不得已向高麗、倭國(古代日本)乞求援助。高麗怕惹怒唐軍沒有敢派兵支援,倭國卻認為這是進入北韓半島的好時機,於是傾兵增援。龍塑三年(663年),倭國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濟為名,令倭將領毛野稚子等率領倭精兵2萬7千餘人直撲百濟舊地,唐高祖得知倭寇增兵百濟,命熊津道總管孫仁師率7千人從山東淄博等地渡渤海開赴熊津。九月,孫仁師與劉仁軌、劉仁願會師,唐軍士氣因而大振。
劉仁軌任主將,本著“擒賊擒王”的原則,提出先攻擊賊巢穴周留城的計劃,他說:“加林城地勢險阻守衛堅固,進攻就會大量傷亡,守衛也會曠日持久。周留城(今南韓忠清南道舒川郡舊韓山邑)是敵巢,敵軍頭目都集聚在那裡。如果攻克周留城,其餘各城自然就好奪取了”。諸將同意了這個計劃。按照部署,孫仁師、劉仁願及新羅國王金法敏率領陸軍進發,劉仁軌則與杜爽、扶余隆率水軍沿著熊津、白江進軍,與陸軍會合。劉仁軌水軍在白江口遇上了倭軍,唐軍四戰皆捷,焚燒倭國戰船四百艘,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倭軍大敗。這就是著名的“白江口戰役”。百濟國王扶余豐脫身逃走,所佩寶劍被唐軍繳獲。百濟王子扶余忠勝、扶余忠志率領自己的兵眾及倭國、耽羅國使投降。只有百濟主帥遲受信佔據的任存城(今南韓忠清南道禮山郡鳳首山)還未被攻克。
當年蘇定方滅亡百濟,主將沙吒相如、黑齒常之糾集潰卒,憑藉險要地勢接應鬼室福信。與孫仁師、劉仁願陸軍對峙。白江口之戰後,二人投降唐軍。劉仁軌展示誠意,讓他們攻取任存城來證明自己的真誠,又為其補充軍械、糧草。孫仁師認為此舉可能會招致他們反叛,劉仁軌說:“我觀察沙吒相如、黑齒常之真誠並有謀略,乘機立功,還懷疑什麼”?沙吒相如等最終攻克了任存城。百濟、倭寇聯軍在海上不敵唐軍,在陸地上更不是唐、新聯軍的對手。唐、新聯軍將倭寇、百濟殺得人仰馬翻,倭寇被殺萬餘,加之海上消滅數千,僅剩數千人乘僅有的戰船逃回倭國;百濟死傷更甚,除遲受信獨自逃往高麗存城不降外,百濟的殘餘勢力被全部消滅。唐軍很快佔領百濟全境。形成了對高麗南北夾擊的態勢。
百濟平定、新羅復國後,孫仁師、劉仁願等人班師回朝,朝廷令劉仁軌則率軍留鎮百濟。百濟經過多年戰亂,百業凋敝,劉仁軌採取一系列安民措施:掩埋祭奠死者、醫治傷患;重新登記戶籍,丈量土地從新分配;設定官署吏屬,安置饑民災民,救濟貧困人家;開闢道路,建設村莊,修復堤壩堰塘,鼓勵農耕生產,從事經商貿易;還替他們興建土地神廟。百濟民眾很快安居下來。唐鎮守軍隊屯田墾種,集聚糧秣,加強軍備,為以後平定高麗做預先籌劃。
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到泰山封禪時,劉仁軌帶領新羅、百濟、儋羅、倭國等四國的酋長奔赴泰山參加祭典集會。高宗李治非常高興,擢升劉仁軌為大司憲兼知政事。乾封元年(666年)六月,劉仁軌遷右相,兼檢校太子左中護。進封爵號為樂城縣公,他的兒子以及哥哥的兒子中有三個人被授予上柱國頭銜,鄉親們為此感到光榮,把他住的地方稱為“樂城鄉三柱裡”。
永隆二年(681年),劉仁軌任太子少傅。多次請求去職退休,朝廷只同意他免去尚書左僕射職務。武則天主持朝政時,又重新任命他為尚書左僕射(宰相)。劉仁軌上奏疏稱病辭職,乘機陳述呂后、呂祿、呂產禍亂敗亡的事來規勸武后,武則天不僅沒有怪罪,反而得到讚許,特遣武承嗣帶上詔書慰問勉勵他。垂拱元年(685年),劉仁軌改任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樂城郡公。同年(686年)春,劉仁軌去世,終年85歲。武則天特的詔令在朝官員登門哀悼,頒發詔書追認他為開府儀同三司、幷州大都督,陪葬在唐高宗乾陵墓地。
劉仁軌雖然官高位顯,但是從不自高自大,接待親朋故舊跟當平民時一樣謙虛恭敬。劉仁軌早年曾被御史袁異式彈劾,袁異式輕慢他侮辱他,脅迫他自殺。等到劉仁軌任大司憲時,袁異式還是憲臺御史,成了劉仁軌下屬,心裡惶惶不安,一次宴飲,袁異式乘著酒勁向他解釋求情。劉仁軌端著酒杯說:“如果不和您友好共事,就讓我跟這酒杯一樣”。說完擲碎酒杯。後來劉仁軌主管政務,特的推薦袁異式任司元大夫。劉仁軌就是這樣從一個小小縣尉做到首輔大臣的,劉仁軌頗有軍功政聲,為人和善大度,深得屬下擁護。
回覆列表
劉仁軌,中國和日本第一次交戰就是此人指揮,文武全才,當過唐朝宰相
劉仁軌出身尉氏劉氏,他恭謹好學,博涉文史,直言敢諫。唐高祖至唐高宗年間,歷任給事中、青州刺史,封樂城郡公,監修國史。因救援新羅,在白江口之戰大敗日本、百濟聯軍而名震天下。
龍朔元年(661年),劉仁軌為檢校帶方州刺史,會合新羅兵,大破百濟軍於熊津江口(今南韓錦江入海口),解百濟府城鎮將劉仁願之圍。次年,與劉仁願共敗百濟於熊津(今公州)東。在孤軍無援之際,說服部眾,堅守觀變,伺機拔數柵,並攻取要塞真峴城(今鎮岑)。
龍朔三年(663年),率水軍於白江口(今白馬江口)擊敗援救百濟的倭軍,焚其舟400艘。百濟平後,任帶方州刺史、檢校熊津都督,留鎮百濟。他修屯田,訓士卒,以圖攻取高麗。乾封三年(668年),任遼東道副大總管,輔佐司空李勣滅亡高句麗。咸亨五年(674年),任雞林道大總管,率軍攻新羅。次年,破其要鎮七重城(今南韓積城);又遣靺鞨渡海,攻新羅南境,殺獲甚眾。
儀鳳二年(677年),任洮河道行軍鎮守大使,以御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