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榎若
-
2 # 白貓梧桐
姜維接替諸葛亮,扶持劉禪,興復漢室,本來應當得到劉禪的支援,但劉禪卻總是和他對著幹,甚至想要除掉他,這其中的原因大概就是以下幾點:
第一,劉備死後,劉禪繼位,但他有多少本事大家都清楚,雖然有諸葛亮這樣的能臣幫扶,但蜀漢實際已經撐不了多久了。因此諸葛亮才執意北伐,試圖更改蜀漢命運,然而終究還是鬥不過天命。而這些劉禪又怎麼會不知道?所以他想要就此順應天意。可這又和堅持完成諸葛亮遺願的姜維目的相反,所以他會對姜維心存不滿。
第二,劉禪自幼缺乏父母陪伴,也因此極其容易受到奸臣的蠱惑。他們帶著劉禪沉迷酒色,縱情享樂。可現在蜀漢因為北伐,百姓負擔極重,劉禪也就不能再像從前那樣玩樂了。在他心裡,這些都是北伐的錯誤。雖然諸葛亮他不能怎麼動,但姜維的聲望怎麼比得上諸葛亮?自然是要被他拿來開刀的。
第三,雖然劉禪是蜀漢君主,但實際的控制權都在諸葛亮手裡。現在諸葛亮死了,劉禪本以為能輪到自己做主了,偏偏又蹦出來一個姜維對自己指手畫腳。劉禪怎麼能忍呢?他想要真正完全掌控政權,就必須先除掉姜維。
其四,姜維曾經上書讓劉禪處死黃皓,而這人是誰呢?他是一直陪著劉禪長大的宦官,幾乎可以說是他最親近的人了。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劉禪怎麼會因為姜維就輕易他?反倒是黃皓和姜維的矛盾由此逐漸,他不斷說姜維想要造反,劉禪自然也就不能放心地讓姜維領兵了?
由這幾點我們可以看出,即便姜維有心輔佐劉禪,光復漢室。可這件事情在劉禪心裡卻沒有那麼大的分量,反倒是姜維急於求成,做的一些事情讓劉禪起了疑心,想要除掉姜維。而由於姜維手中尚有兵權,劉禪遲遲沒有動手。直到鄧艾包圍成都後,劉禪不顧還在死戰的姜維,匆忙投降,之後姜維也只能含恨離世。
-
3 # 卡爾移動城堡
有人說劉禪總想著除掉姜維這是為什麼,我也一直很疑惑這個有人說是誰在說,如果是不值得和他分辯的你又何必去和他計較,記得三七二十一不爭論原則嗎?說有一個說三七二十七,有人糾正他被打了,兩人吵到縣太爺哪裡告狀,結果各被打了四十大板,為什麼?
-
4 # 劍膽琴心01
這個說法來源於宦官黃皓專權。姜維是蜀國唯一能支撐大局的人,劉禪再傻也不希望沒人抵抗曹魏而亡國。宦官黃皓想任用閻宇替換姜維不成,反遭羞辱,所以他難免要進讒言加害姜維,說他要造反。姜維也意識到自己手握兵權深為皇帝所忌諱,所以才以沓中屯田為由避禍。
-
5 # 趣解囧說
說劉禪想著除掉姜維,這絕對是個偽命題,但後主劉禪到後期不信任怎麼姜維,倒是確有其事的。
其一,姜維做為曹魏的降將,雖深得諸葛亮信任,並向後主劉禪推薦其人才,但他始終是出生於曹魏地盤,始終是原從事於曹魏事業,不溶入益州集團、荊州集團。
其次、姜維作為諸葛孔明的繼承人,以諸葛的出師表為綱,一生立志以興復漢室為已任,並深知作為蜀漢,只能以兵興蜀,方能壁免蜀漢興亡的道理,但做為蜀漢後期掌權的益州地當集團來說,他們希望是偏安一偶,與姜維的興師北伐完全相反,處處抵制姜維的北伐圖謀。
其三、後主劉禪做為蜀漢的最高領導,要平衡各方勢力,雖對姜維的北伐政策支援,但實際後勤的補給要靠益州派,而益州勢力的敷衍,讓北伐事業次次無功而返。這也加大了劉禪對姜維的不信任。
其四、姜維北伐的次次無功而返,確實讓益州民生凋零,經濟越發落後,更給了益州派口實,且姜維又看不慣宦官黃浩的專權,上書要求後主懲治黃浩,導致了後主劉禪的大反彈。所以後主劉禪不支援他、朝堂上的益州當權派也不支援他,姜維見勢不妙,只能遠離朝堂,避禍沓中,屯田興兵,以求再起了。
其五、曹魏司馬超聽到姜維避禍沓中,主帥不和,知道收復蜀漢的機會來了,當機立斷派兩路大軍進攻益州,但姜維不愧為人中龍鳳,擋鍾會十幾萬大軍於劍閣外,鍾會都 想撤軍回師了,但鄧艾這傻老頭,居然走山道攻了成都,而成都兵力盛強,但作為益州的當地主要派覺得沒必要兵鋒相向,投降才是保全他們實力財產的最好辦法,力主後主劉禪投降,後主在這種情況之下只能選擇降魏,蜀漢就此滅亡。
其六,如果後主劉禪沒有不因益州主權者的言辭而不信任姜維,蜀漢不可能就這樣一下子滅亡了。因為不信任姜維,等於就助長了益州本地當權者。戰事一來,主降派占上鋒,不亡都不行啊!
其七、事後姜維雖想力挽狂瀾,與鍾會和好,興復漢室,但形勢比人強,最終兵敗身死,無力復漢。
所認說,蜀漢政權的滅亡確實是因劉禪不信任姜維所起,但說劉禪想除掉姜維那是胡說亂道 的,我想劉禪也是想平衡一下各方的勢力罷了,但想不到曹魏的司馬超會利用這機會,一舉入蜀滅了蜀漢政權,這可是他們都想不到的事吧?我想劉禪後期在當安樂公的時候,肯定會時時想起這往事而傷眩落淚吧!親們,你覺的呢?歡迎點贊評論,謝謝關注轉發!
回覆列表
三國蜀漢後主劉禪與大將軍姜維之間,起初後主十分信任、欣賞姜維的軍事才能併力主其北伐,而姜維也始終如一地忠心於後主,可以說是達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地步。
公元223年5月,後主劉禪繼承皇位在成都稱帝,時年十七歲。當時的蜀國,諸葛亮依然健在,而且受先主託付,諸葛亮位高權重,後主稱其為相父,擁有一切軍政大權。蜀國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先是派鄧芝出使吳國,後與吳王孫權和親,開啟了兩國的友好往來關係。再就是諸葛亮率軍平定了南方四郡。這樣蜀國的東部與南部再無後顧之憂。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拉開了其北伐的序幕,並在出師祁山時收服了姜維,姜維時年27歲。諸葛亮在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的信中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這封信後主肯定是看到了,這是後主對姜維的第一印象,雖然二人尚未謀面,但對後主來說他對姜維的印象是極好的,更由於是相父諸葛亮的引見,所以姜維的才幹是讓他深信不疑的,應該說來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
234年,諸葛亮病逝,姜維隨大軍到達成都,這應該是後主第一次與姜維見面,而姜維時年36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齡,由於其英姿颯爽,談吐不俗,即被後主提拔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各軍,並晉封為平襄侯。其時後主已28歲,將近而立之年,稱帝已11年,他應該已經具備了對於下屬的德才的基本判斷能力。
總之,這個時期後主劉禪對於姜維其人是十分欣賞的。
當然姜維對後主劉禪的忠心也是忠貞不二、天日可表的,這從姜維至死不渝的悲壯歷史可以反映出來。
但是他們君臣二人之間始終缺乏一種劉備與諸葛亮式的默契,最終導致蜀漢滅亡,姜維全家被誅,後主淪為階下囚,迫做人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後主作為皇二代,缺乏宏偉的遠景規劃,沒有象劉備一樣,繼續扛起建立大一統大漢國的大旗,只圖蜀漢一片小天地,以致失去了民心。蜀漢乃一彈丸之地,劉備能奪取,曹魏亦能奪取;劉備之所以能順利奪取益州,劉備打的是大漢旗,以蜀漢為依託,進一步圖取中原,深得眾人的擁護。而在後主手裡沒有了這張牌,偏安一隅,不知曹魏一直虎視耽耽,憑蜀漢的財力、人力等各方面的實力,要想守是守不住的,只能以攻為守。諸葛亮知道這一點,姜維也深知這一點,但是後主不知,朝內各重臣亦不能明白。
二、由於後主劉禪雖然逐漸開始專權,但他不會用權,不懂用權治理國家,而是過權力癮,導致宦官專權,蜀漢權力進一步分散,朝政日益腐敗嚴重。蜀漢政權對蜀地人民失去了向心力和凝聚力,而導致本土人士對蜀漢政權缺乏信心。這就是後來蜀漢主要將領屢有投降,整個朝政投降派居多的主要原因。而姜維常年在外帶兵打仗,朝內政務他不大過問,常此以往,便難免在君臣之間造成隔閡,甚至造成相互猜忌的局面。因此姜維帶兵打仗只能贏而輸不起,他既要給後主施以表現,也是由於缺乏戰爭補給線的原因。這勢必增加了戰爭的難度,他耗不起,他不能出現較大的傷亡,而面對的又是鄧艾這樣的敵手,所以他經常採用的是放長線釣大魚的策略,以逸待勞,但是魚太狡猾了輕易不上鉤。另外這種大戰役不允許任何環節出錯,而自己的隊友又不乏胡濟、閻宇這樣玩失蹤的人,也不乏蔣斌、馬邈等不打自降之人。
三、不論姜維的北伐正確與否,姜維的北伐使自己置身於獨立的境地,朝內主戰派並不是真正的助力北伐,只是搖旗吶喊,保皇派一味地阻止北伐,消極對抗,不注意鍛鍊軍隊的素質,甚至不惜投降。當然,後主雖然是主戰的,但難免由於聽到太多的北伐的或姜維的壞處而對北伐產生懷疑。
這個時期應該是後主與姜維之間的危險期或不信任期,從後主接受譙周的建議開城投降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來,後主已經不信任姜維了,雖然此時姜維正將鍾會的十六萬軍隊擋於劍門,尚還有翻盤的機會,但是正是由於後主對姜維的不信任,他沒有一絲抵抗就選擇了投降。
姜維的北伐思想第一是受到鄭玄經學的影響,第二是受到諸葛亮的不斷薰陶,第三是受到蔣琬的循循善導,第四是受到費禕等人的不斷打壓。可見姜維扛起蜀漢北伐的重任越來越不受到高層的待見,費褘與姜維之間因此產生了矛盾,費褘開始提拔重用能夠抵制和消極對抗北伐的將軍,比如陳祗、胡濟等人,放縱宦官黃皓參政。
姜維在蜀漢政權的權力比之諸葛亮遠不如,就連蔣琬、費禕等人也不如,在蜀漢後期,雖然他有莫大的軍權,官至大將軍,但是其軍權也要受到陳祗、胡濟、閻宇等費褘派的抵制和制約。再加上朝野上下大部分對姜維的北伐持反對態度,因此姜維的北伐舉步維艱。但即便這樣,姜維將其北伐打理得井井有條,直至蜀漢滅亡,他手裡至少還擁有五萬餘兵力,這不能不說姜維具有超凡的統帥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