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17593201764

    中國的漢字最初是從圖畫演變而來的。與世界上許多民族文字逐步演變為拼音文字不同,中國的漢字始終保持了“既有形又有聲”和“音形意統一”的方塊字特點。漢字簡潔、生動、準確的表達是其他語言無法比擬的。在聯合國5種文字的官方檔案中最薄的一本一定是用漢字書寫的。在相同的時間裡閱讀漢字獲得的資訊也是最多的。

    漢字作為象形文字,不僅僅是一種符號系統,而且代表了一種文化傳承。這是漢字與拼音文字的最大區別。

    一)漢字和漢語基本適應。

    漢字和漢語相適應,主要是漢字的單音節形式和漢語的語素的單音節形式比較一致,用漢字記錄漢語語素往往有一種對應的關係。漢字和漢語基本上相適應,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領會:

    第一,一個漢字代表音節,一個語素基本上也是一個音節,因此漢字和語素是相對應的,用漢字記錄漢語語素非常合適。不過,漢字同語素對應,並不是說漢字與語素相等,仔細分析一下,其實漢字和語素之間的關係也是比較複雜的,畢竟漢字是文字單位,而語素是語言單位。漢字和語素間的複雜關係表現在,一個漢字可能表示幾個不同的語素,如“米”表示大米的米和表示長度單位的米,“站”表示“站立”或“車站”的意義;也可能是幾個漢字表示一個語素,像外來詞“沙發、吉它、馬來西亞”等是受外來詞讀音的影響用漢字轉寫,其中的漢字沒有獨立的意義,這樣的詞語可以不考慮,漢語傳統中還有一些聯綿字,都是幾個漢字記錄一個語素的,如“窈窕、鞦韆、琵琶、蜘蛛、猶豫、躊躇”等。當然,大部分漢字是一個漢字表示一個語素的,如“山、河、燈、人、看”等。

    第二,漢語是沒有形態變化的語言,語法意義、語法關係主要透過詞序和虛詞表示,而不像印歐語那樣要用音素表示形態變化,所以漢語的特點決定了它用漢字記錄是合適的。比如英語的動詞do(打)有doing、did、done等形態變化,一個詞(尤其是動詞)的詞形在不同的句子中是不一樣的,其音素要發生變化,這樣的語言用音素文字記錄比較合適,而動詞類似的含義,漢語是用一個個獨立的語素(詞)“正在、曾經、已經”等表示的,這種變化用寫法固定的漢字記錄就比較合適。又如英語的複數要在名詞後加詞尾s表示,這個語素也是在詞內部增加音素(即內部屈折)顯示出來的,而漢語,複數是增加一個語素“們”表示,非表人名詞主要在前面加數量詞體現,不是在詞內部發生變化,這種情況用一個獨立的漢字表示就非常方便,而把漢字用來表示類似英語那樣的形態變化,就會困難重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環竹種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