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隆中對

    這個問題其實與皇帝有關,畢竟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人治高於法制,武將官員的任免都由皇帝親自決定。

    而楊延昭的頂頭上司宋真宗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投降派。楊延昭就像一個救火員,四處替宋真宗澆滅遼國的侵略之火,這也就是為什麼楊延昭的戰爭履歷多防守戰,守城戰,大規模的軍團戰寥寥無幾。

    楊延昭的一生都是為了鞏固河北邊防,不問家事,與士卒同甘苦,是一個優秀軍人的典範。但是生不逢時,主戰派代表寇準被貶,宋真宗沉迷仙道,重用投降派王欽若,不思國政,整日不是封禪就是煉丹。

    在這樣的國家領導下,楊延昭這樣的職業軍人是不可能有機會建功立業的,只能當一個社稷的裱糊匠,哪裡漏了補哪裡,抱殘守缺而已。

    所以楊延昭是不可能被提拔的,因為戰爭不是國家的主旋律,軍人不是國家的棟樑。只有當國家重視軍人,重視戰爭,楊延昭才有機會走上歷史的主舞臺。

  • 2 # 微寶唯愛

    從整個北宋的歷史上來看,皇帝都是重文輕武的,其實北宋還是有很多特別優秀忠君愛國的將領的,可最後的結果都不太好,最典型的就是岳飛的,一生精忠報國,可最後卻慘死在風波亭!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

    再說楊延昭。是楊業的第六個兒子!一生也是戰功卓越,特別是河北延邊的抗遼大任是他擔當的。在與遼兵作戰中,楊延昭威震邊庭,人們稱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

    但是卓越的戰功,在北宋對皇帝來說,帶來的更多的是猜疑和輕視。因為宋朝經濟的繁榮,讓皇帝更喜歡於享樂,能和談就和談,寧可願意多賠錢,也不願意讓武將出徵。在她們心裡,武將或許要比外敵更可怕,防武將更甚過防外敵!

    每個人的命運都在時代的影響下運作,個人的能力和本事,總是沒有時代帶來的影響大,離不開這個大的背景!楊延昭雖然在與遼軍的作戰中功不可沒,但是始終沒有得到宋真宗的升遷!

  • 3 # 艾希之箭

    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為長子。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朗外,還有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延昭生於958年,死於1014年,是楊家將中唯一生卒年月都有記載的人物。楊延昭起初叫延朗,後來因避道士趙玄朗之諱而改為延昭。按理說一個道士的名字無須避諱,但這個道士非同一般,宋真宗將其尊為聖祖。楊家將故事中,楊延昭是楊業的第六個兒子,因而又叫楊六郎,不過歷史事實並非如此。《宋史》中記載楊業有七個兒子,楊延昭至少比其中的五位要大,他不是因為排行第六才叫楊六郎,而是另有原因。楊六郎是遼兵對他的稱呼,宋史稱遼兵對他非常懼怕,至於為什麼叫他六郎、其中有些什麼緣由則無可考。

      傳說中楊六郎還是地位顯赫的郡馬爺,這更是沒有任何依據。從楊六郎的生活軌跡看,他長年鎮守邊關,在京城沒有什麼根基,更沒在京城生活過或任過職,怎麼可能成了柴家的郡馬?楊延昭少年時,性格比較內向,不愛說話,但對兵法及行軍打仗之事卻非常上心,顯示出了過人的天賦。楊業對他很是鍾愛,覺得他最像自己,經常把他帶在身邊,讓他經受戰鬥鍛鍊。986年,宋太宗發動第二次徵遼戰役,28歲的楊六郎就在陣中。攻打朔州城時,楊六郎衝鋒在前,手臂被流矢射中,入肉很深,但他沒有退卻,忍痛鏖戰,把強悍的遼兵打得一敗塗地。英雄的事蹟總是難以磨滅,如今雁門關附近山上,仍然留有楊六郎砦等地名,這是對他的永久性紀念。

    楊延昭起初並沒有受到宋王朝的重用。太平興國年間,他被蔭補為供奉官,這是級別比較低的軍官,大約相當於現在的連級幹部吧。楊業犧牲後,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勉強算是個中級軍官。歷史上有關楊六郎的英雄事蹟,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件,與傳說中的英勇神奇大相徑庭。

      公元999年陰曆9月,遼國大舉南犯,楊六郎率兵打了幾個勝仗,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儘管他不是宋軍的主將,所取得的勝利也只是區域性性的,但還是極大地鼓舞了宋軍士氣。有一次,六郎到保州以北的遂城巡查,遭遇了大隊遼兵的圍攻。遂城是個小地方,城牆不高,兵力也不多,形勢非常危急。楊延昭緊急動員全城的壯年男子配合宋軍上城防禦,打退了敵人的數次猛烈圍攻。戰局暫時穩定下來,但城內人心惶惶,遂城易攻難守,沒有良策很難堅守。入夜時分,楊六郎親自到城頭巡查,陰曆十月,北方的天氣滴水成冰,已十分寒冷。一陣寒風吹過,楊六郎計上心來。他連夜安排人往城上澆水,等到天明,城牆上結起又硬又滑的冰層,遼軍無法架梯也無法爬城,不得不自行退卻。宋軍乘機出城追擊,大獲全勝。

      遼兵入侵中原,給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他們把當地民眾抓去做苦力,甚至在攻城時逼迫他們爬城,讓無辜的百姓做替死鬼。目睹此情此景,楊六郎恨不能率百萬雄兵痛殺遼寇,但他人微言輕,官小兵少,不可能有更大的作為。他屢次請求高陽關都部署傅潛發兵增援,都得不到迴音。當時傅潛手下有8萬多兵馬,但他消極畏戰。楊延昭以及楊嗣、石普等將領屢次請求傅潛增派人馬,主動出擊,但傅潛都充耳不聞。更有甚者,他還刻意掩蓋部下抗遼的功績。貪生怕死的傅潛受到了眾人的嚴厲譴責,當時一位叫錢若水的文官,主張殺掉傅潛,通告全軍以振軍威,然後挑選像楊延昭這樣英勇善戰的軍官,委以重任,驅逐遼軍。

      後來宋真宗親率大軍前往大名府督陣,宋軍綿延數十里,氣勢龐大,深入宋境的遼軍擔心被圍,於1000年正月撤退。遼兵撤退後,宋真宗將傅潛削職流放。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楊延昭有幸得到宋真宗的召見。真宗皇帝詢問他有關邊防的情勢,楊延昭對答如流,談吐不凡。宋真宗非常滿意,對諸位大臣說,“延昭父親楊業是前朝名將,延昭治兵護塞有乃父之風,非常值得稱讚。”這可能是楊延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見到皇帝。

    1001年,遼軍又一次南下。楊延昭在羊山埋伏下精兵,自己率領部隊與遼軍叫陣,將遼軍引誘到伏擊圈後,伏兵四出,楊延昭又率眾殺回,遼軍大敗,其領軍大將當場陣亡。此一陣大長宋軍士氣,楊延昭因功被加封為莫州團練使。楊延昭升了官,引起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經和大臣們談及此事,他說楊延昭遠在邊關,朝裡沒有什麼熟人,全仗自己忠心勇敢取得些功名,對他眼紅的人很多,不是朕保護他,他哪裡會有今天?

      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實,楊六郎根本不可能是郡馬,否則就不是朝中無人了。終其一生,楊六郎也沒有什麼太高的地位,和傳說中的朝廷重臣相去甚遠。不過話說回來,宋真宗對他還算不錯。1002年,遼軍兵困保州,楊延昭、楊嗣領兵求援,遇到遼軍突襲,部隊損失很大。宋真宗因其素以忠勇聞名,將其從輕發落,革職待辦,以觀後效。過了一年,邊境局勢又一次緊張起來,邊將用兵不利,楊六郎被重新起用。

      1004年,蕭太后和皇帝耶律隆緒率領二十萬人馬大舉南下,直逼北宋要地澶州。楊延昭駐守遂城,所統兵力不過一萬,能夠發揮的作用有限,但他對全域性有著清醒的認識:遼兵孤軍深入,處於宋軍的四面包圍之中,只要果斷決策,一定會圍而殲之,大獲全勝。他的主張和當時的主戰大臣寇準不謀而合。楊家將故事中,楊家與寇準有著許多精彩的故事,但事實上寇準是北宋名相,地位遠在楊家之上。楊六郎與寇準從未謀面,更談不上什麼交情。

      宋真宗想和不想戰,蕭太后的初衷也不是要侵佔大宋地盤,而是儘可能多地掠奪財物。最後雙方簽下了“澶淵之盟”。從此,金錢換和平成了大宋堅持的基本國策。楊延昭空有一腔愛國之心,卻無用武之地。堅守本職崗位也許是他唯一可以做的事情。他在鎮守遂城期間,前前後後共打退遼軍的百餘次進攻,遂城因此獲得了“鐵遂城”的稱號。

    澶淵定盟之後,楊延昭因為守邊有功,受到了宋真宗的信任,屢次獲得升遷,被欽定為邊關守將。楊延昭鎮守邊關二十多年,嘔心瀝血,英勇善戰,但他畢竟不是邊關主帥,能量到底多大不得而知。說到底,楊始終不過是一個指揮幾千人馬的普通戰將。宋史對他的記載,無論功過都非常簡單。有關他的英雄事蹟,野史多於正史,傳說多於正傳。1014年,楊六郎病死於邊關,享年57歲。

  • 4 # 風雨同舟談歷史

       這是百度到的資料:

    “楊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楊延朗,後改為楊延昭,亦稱楊六郎,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

    楊延昭自幼隨父親楊業征戰,雍熙三年北伐,楊業率軍攻應、朔等州,時年二十九歲的延昭為先鋒,戰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戰鬥愈勇,終於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雍熙北伐之後,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禦遼軍侵擾,死後陪葬於永安縣(今河南鞏義宋英宗永厚陵)。在與遼兵作戰中,楊延昭威震邊庭,人們稱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稱讚他"治兵護塞有父風"。

    楊延昭是北宋抗遼名將楊業的長子(小說中為楊業六子),遼華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剋星,遼華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為楊六郎”

    楊延昭活了57歲,從史料上看,他應該是個非常正面的形象,而且應該是一直在邊關帶兵,所以也可以說是用在了比較合適的崗位。

    至於提問說為什麼楊延昭一直沒有得到重用,這個可能是多方面的,和個人的能力也有關係。

    歷史上大多有名氣的人物,特別是帶兵之人,一般情況下都不會在朝堂上當多大官,因為朝堂上是文臣的地方,皇帝一般不會讓帶兵的人去進入中樞的,除非是到了危急關頭,軍事上的統帥在民間比較知名,是因為軍事勝利上的這些事情更容易流傳,更容易讓更多的的人知道,而政治上手段一般則是背後的故事,不易傳播。

    楊延昭是個武將,一直地邊關做官,也算是各得其所吧,所以不覺得不是重用,而且能夠讓楊家將的故事流傳至今,我覺得也是對他們“楊家”的一種褒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信是軍事家,還是項羽是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