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兔子牙

    三國時東吳的這項決定,使得他們失去了一統三國的機會!三國時期我們都知道東吳其實為蜀漢和曹魏製造了很多的麻煩,但是依舊沒有統一全國,其實東吳有好幾次的機會一統天下但是都沒有把握住,但是呂蒙做的這件事情,就使得東吳徹底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呂蒙奪取荊州這件事情使得東吳與蜀漢的關係完全分裂,雖然呂蒙在三國中是一位戰術很好的人,但是從長遠來看的話,他卻是是鼠目寸光的人,當時荊州是由關羽看管的,而且當時他吸引到了曹操的軍隊,而當時合肥剛好是虛弱時期,在歷史中也證明那是唯一可以奪取合肥的機會,一旦將合肥拿下,整個淮南地區易守難攻都將是屬於東吳的。但是呂蒙卻將自己的活力全部對準了關羽,這就導致了他放棄奪取合肥的機會,也放棄了與蜀漢的關係。

    孫權在歷史中曾進攻過五次合肥都沒有成功,荊州雖然重要,但是淮南地區同樣的重要,奪取合肥以後東吳起碼有了與曹魏對抗的資本,起碼有機會一統天下,總不能因為當時曹魏國力強盛就放棄對抗,起碼要為自己來創造機會。

    在根據歷史中的記載,劉備並沒有借整個荊州,只是借了江陵,但是後來與孫權已經約定好了江陵給了劉備,所以後來也就不存在借了荊州不還的情況,而呂蒙這麼做無疑是讓孫權背棄了與劉備的約定,也失去了當時的民心。後來我們看得出,荊州成功奪取掉以後只是鞏固了長江的防線,只是增強了東吳的自保能力,但是對於統一天下沒有絲毫進展,放棄了統一天下的機會只是讓東吳多存活了幾十年,這樣的事情對於當時的東吳來說真的值得嗎?當時的曹操正是處於非常虛弱的狀態,在漢中之戰中劉備雖然勝利,但是同樣也付出了很慘烈的代價,而當時不僅僅是失敗的曹操,蜀漢也同樣虛弱,而這個時候東吳是最為強大的時候,如果當時呂蒙可以看得到這件事情,那麼一定會進攻合肥從而進一步壓制曹魏,可是這個時候呂蒙卻向荊州發動了戰爭,讓曹魏成功緩過了這段時間。

    而曹魏緩過來以後,東吳已經與蜀漢沒有了同盟關係,所以東吳就這樣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只能慢慢的使得曹魏越來越壯大,而東吳也會被一點點被吞併。

  • 2 # 愛老虎遊0

    首先孫堅,孫策不能死,並且必須是孫策當繼承人,周瑜,張昭,魯肅這套班底,孫權年齡小沒聲望難以服眾。

    發展海軍,最起碼是能沿海航行,直接或間接進軍東北,或扶持公孫家族擾亂曹操後方。

    加強與劉備的貿易往來,分割蜀漢集團,起碼不是那麼團結,安插間隙打探情報。

    雖然勢力多機會也多但變數大,東吳沒有足夠的底蘊及實力所有隻能熬,熬到三分天下。

    之後配合關羽進軍曹魏發動荊州之戰,讓蜀漢為主力軍,向曹操腹地進發,同時東吳沿海進軍對徐州,青州進行騷擾掠奪人口,並預付2只軍隊準備隨時突襲荊州,這時的諸葛因龐統死亡進入西川。

    在孟獲發難蜀國時收復荊州,不要地方只要人口,讓蜀國在荊州的人口形成斷層。這時的關羽並沒有死並且他也不只守荊州那一畝三分地,因為荊州之戰的勝利,讓蜀國的地盤向洛陽擴充套件,這是蜀國的大後方還需要諸葛來治理,不一定能脫身來幫助關羽防守,而關羽需要常年面對吳魏,不可能做到全線不漏防。這時就是機會,即幫魏拖住被擊潰的節奏同時也掠奪人口。

    後以經濟卡死蜀國等到諸葛,關羽死亡,同時加強境內管理防止山越叛變。

    魏國常年受公孫侵犯兵力不足,荊州之戰後流失大部分土地,不適宜戰鬥,後期司馬篡權魏國內部不團結人口少,蜀國也同樣於是變成蜀魏聯盟對抗東吳。

    東吳佔據人口優勢並與公孫成戰略聯盟,滅魏蜀只是時間問題。

    不需要太頻繁的戰爭,只要控制住兩國的人口,不斷的壯大自己蜀魏自然滅亡與內部消耗,吳只要等合適的時機向兩國進軍就可一舉拿下。

    常年透過沿海對魏進行騷擾和人口掠奪。

  • 3 # 子由拍案驚奇

    三國時期的吳國(222年5月—280年5月),位於中國的東南部,歷史上稱之為東吳,亦稱孫吳。

    如果細細的算來,東吳是曹魏、西蜀,東吳三國中存國最長時間的國家,共計經歷四帝,35年。東吳孫氏的標誌性人物應該是孫堅,其人因為軍功做過長沙太守,在孫堅死後,他的兒子孫策開始向江東發展,當時的東漢朝廷就已經冊封孫策為吳侯,官封討逆將軍。

    我們要回答;“三國中的東吳如何才有一統天下的機會?”這個問題,就要從這個孫策說起。

    在建安四年,也就是公元199年,北方的曹操已經掌握漢獻帝,坐定許都,擊敗呂布、袁術,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正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成了氣候。

    而這時候的袁紹,完勝公孫瓚,佔據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盡有河北之地,躊躇滿志,放眼天下,欲廓清海域。

    當時所謂中華也就是這九州之地,這天下,基本就是這二人所有了!

    可是,一山尚且不容二虎,況且袁紹袁本初家族盛名顯赫,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當年在朝堂之上,以董卓的氣焰,袁紹尚且不屑一顧,敢當面斥責,現在眼看著曹孟德竟然挾天子坐大,欲與自己爭雄,袁紹豈能容他?!

    而且,當時客觀上袁紹兵強馬壯,地廣人眾,社會公議也側重袁紹。 反觀曹操,所處則是四戰之地,袁紹在北方虎視眈眈,南面的劉繡、劉表也是不服,所屬的兵丁很多事新編入行伍,戰鬥力並不樂觀。

    就在這種情況下,三國三大戰役之第一戰,官渡之戰就要展開。

    此時的孫策,正駐紮東吳,坐觀形勢變化,基本策略就是保守江東,當然,這種時刻,無論曹操還是袁紹,都無暇顧及東吳。

    可是,此時的孫策,如果不一味的保守江東之地,而是擇機聯合袁紹,成立聯軍,就大有可為!

    為什麼說要擇機聯合袁紹呢?因為時機最重要,不能前,不能後,要看準時機!

    那麼,時機在哪裡呢?我們縱觀官渡之戰,袁紹與曹操對峙一年有餘,曹操的兵力,不過兩萬餘人,袁紹部眾有十萬人之多,曹軍積小勝為大勝,必須以出奇制勝,而袁紹依賴會戰,每每失利,這個時候,如果孫策能參與其間,尋機動手,必然功成不小。

    比如袁曹黎陽相持,袁紹軍兵居多,尚未曾如何,曹操已經力竭神疲,堅持不住,就要放棄了,如果此時,孫策能於此傾力一擊,將曹軍擊潰,後面袁紹大軍掩殺過來,曹操這兩萬人,估計難有遺類存世了!

    官渡之戰的精髓就是出奇兵,以少勝多。那麼,對應一方的袁紹,就是反應遲緩,往往後發不能制人,此時,如果孫策居中,抓住幾次機會,打掉曹操,與袁紹二分天下,那時,前景寥廓,妙不可言,以孫伯符27歲的年齡,一統天下,不是沒有可能!

  • 4 # 追逐那一步之遙

    這個問題提的很有見地,表明提問者是一位嚴謹求知的學者。

    這個問題我認真思考過。

    在三國時代(魏蜀吳分別立國之後),吳國最有希望的統一機會是三國後期發生在魏國淮南地區的“淮南三叛”。

    先來看淮南一叛,時間是251年,背景是司馬懿在249年成功發動高平陵事變,廢殺大將軍曹爽,全面掌握曹魏政.權。司馬懿的掌權引起了居多老臣不滿,太尉王凌就是其中之一,淮南一叛就是王凌發動的。太尉王凌與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準備利用東吳的軍事行動而調動部隊,發動針對司馬懿的軍事行動。但令狐愚在行動之前病逝,讓王凌失去有力的軍事支撐。王凌準備立曹彪為帝,卻沒有得到部下的支援。

    司馬懿對淮南一叛採取的措施是,以72歲高齡親.自出徵,迅速調動部隊,兵臨城下,王凌被.迫投降後服毒自盡。

    淮南二叛。時間255年,背景為司馬師發現曹芳企圖利用召見司馬昭的機會,奪取其部隊的指揮權。司馬師果斷廢掉曹芳而立曹髦為帝,並將朝中反對他的張緝、李豐、夏侯玄一一殺害。鎮東將軍毌丘儉決定發動戰爭反對司馬師,他發動的部隊始終處於進攻狀態。司馬師不顧眼疾,親率大軍討伐。這場戰爭的軍事藝術水準極高,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考證研究,周書紀年在這裡就不再敘述了。

    淮南二叛是淮南三叛中效忠曹魏含量最多的一次反叛,毌丘儉完全可以不發動這場戰爭。毌丘儉曾為司馬懿部下,與司馬氏交情不淺,他的反叛帶有一定的效忠性質,這與其他兩次叛亂是不相同的。但毌丘儉在後期軍事鬥爭不利的情況下,派遣四個兒子去東吳作人.質而引敵軍為外援,則讓他的效忠行為大打折扣。

    淮南三叛。時間257年,背景為司馬師引眼疾去世,司馬昭掌握軍政大權後徵召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入朝,企圖將其調離出淮南的軍事系統。

    諸葛誕針對這種情況,決定聯合東吳發動反叛。淮南第三叛雙方參與的兵力超過了四十萬,是三國之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周書紀年認為,諸葛誕在這場戰役中的表現不盡人意,雖擁有重兵死士卻終嬰城固守,使得部隊的機動性極差。諸葛誕在戰爭中還多次猜忌部屬,導致了部屬的叛逃,影響了戰爭天平的傾斜。

    淮南二叛與三叛的結果是毌丘儉與諸葛誕被滅族,三次叛亂,除去死於戰爭以及被滅族的人外,受到牽連的人是比較少的。這也反映出司馬氏在逐漸收聚人心,謀圖更大的發展。

    淮南地區頻繁發生叛亂,主要來自於效忠曹魏的勢力和司馬氏為代表計程車族階級的矛盾,吳國多次發動圍繞合肥的戰役,可見此地為重要的戰略要地,在淮南三叛中,第二叛和第三叛都聯合了吳國,但吳主並沒有引起重視,如果吳國趁虛而入,同時要求盟國蜀國出兵隴西直逼長安,吳國拿下徐州、合肥等地則洛陽、許昌的中原地區唾手可得,魏國也勢必大亂,再遷都洛陽,據函谷關、虎牢關之險,則同時具有揚州、荊州、幷州、徐州,真正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蜀國也不構成威脅,再慢慢拿下北方的冀州、幽州,便能一統天下。所以我認為,三國時期吳國痛失的機會就是“淮南三叛“,吳國及時後期也人才濟濟,如彼時陸抗正盛卻痛失良機真的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蘭迪在《我就是演員》中,演技被贊太恐怖,怎麼評價她和韓雪這種相互成就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