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蒼傷大叔
-
2 # 魅力多彩吉安
清代奏摺與明朝題本不一樣,它的保密性很強,清廷建立了一套嚴密的保密措施,它始用於清朝順治年間,在康熙年間形成固定制度,到雍正年間放寬了臣民上奏摺的範圍。清朝奏摺的撰寫須本人親自撰寫,一般不許他人代寫,在奏摺配備鎖鑰,加強保密性。督撫以上的官員,奏摺派專人送往大內乾清門,直達御前。皇帝在奏摺上硃批,摺子硃批之後原渠道返回,極少數奏摺由於涉及機密,被留中,叫軍機處存檔。清代奏摺免去了許多的中間環節,從而提高了行政效率,由於擴大了上奏臣民的範圍,大臣相互告密,形成相互制約,加強了封建皇權,皇帝對中央,地方掌控能力得到加強。透過現存的奏摺,從側面上可以更加了解王朝的歷史,政治,軍事,司法,法律等各個方面,汲取古人的智慧,為當前國家行政,社會管理提供參考經驗。它具有極高的文獻研究價值,文物儲存價值,市場收藏價值。
-
3 # 青燈問史
要說清代的奏摺特點,最關鍵的就是密摺制度。而密摺制度的特點和價值就在於:低成本,高效率,保密性,可控性。我們一起來看看清代密摺的歷史。
自順治皇帝起,清朝開始大量搬弄明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還是注意吸取。當然,有利於皇權鞏固的,有利於皇室的,他們都愛不釋手,就說這廠衛制度吧。皇帝們開始思考它的得失,認為廠衛是個好東西,但是廠衛有它的劣勢,就是耗費人力物力太大,為什麼呢?
打個比方說,你要監督某個督撫級別的官員,起碼要幾個人才能搞定,這得開工資把,要吃要睡,還得車馬費,搬家費,獎勵金等等算起來可不是一筆小數字。
皇帝覺得咱大清國還沒有建立多少年,財政也不富裕,這麼整,好是好,每個官員不敢瞎幹活,但是成本也太大,受不了。
於是,康熙皇帝開始試行一種密摺制度。就是給予自己的那些親信一些權力,可以秘密陳奏官事民事,這個關鍵在一個字“密”,他要求這些官員自己親自寫,要保密。當然,康熙使用密奏範圍和物件很有限,主要是他的親信比如魏東亭曹寅等。這些人擁有這樣的權力,對於康熙皇帝瞭解吏治民情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到了雍正時代,他更加完善了密摺制度。主要表現在上密摺人數範圍的擴大、傳遞方式以及皇帝硃批制度等方面。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雍正皇帝發揚光大了密摺制度,不再限於那幾個親信擁有密奏之權了。皇帝甚至還透過密摺制定政策和推行新政(硃批諭旨),即在密摺上硃批後進行。你要問,這保密怎麼辦呢,如此一來,大家都知曉有個密摺制度了,要是互相一通風,那不是全亂套了啊?
皇帝心裡是有數的,不會亂套,因為擁有密摺之權,即表示皇帝對自己的信任,是一種殊榮或榮寵,既然是帶“密”字號的,自然也規定了相應的懲戒措施,你要是洩露透露了相關內容,就是掉腦袋的買賣,所以,沒有那個人敢輕易洩密。雍正時代,大到督撫,小到縣令侍衛,各條戰線上的人,都可能被雍正賦予密摺專奏之權,所以,你的行為舉止,都有可能隨時被人監視。
史載,雍正擴大密摺專奏隊伍,僅《硃批諭旨》一書中收到的撰寫人,有223人,實際奏摺人數在1000人以上。這些擁有密摺專奏權的人,不再像明朝一樣要設定專人監督,都是朝廷的大官小員,也不會給他們另外發工資,所以,大大減輕了財政開支,這一招,比明朝要高明瞭許多。
因為密摺專奏之人範圍多了,內容也就很豐富了,雍正只需要準備一個大櫃子,就可以安安心心,不需要到處巡幸就可以知道天下很多事,包括吏治民情等,這樣,又節省了很多費用。想當初,康熙皇帝下江南,搞得魏東亭傾家蕩產,要是早學雍正,是不是不會發生魏東亭被債務逼死的景象?
大明朝的廠衛是為了監督,可是大清朝的密摺制度不光只有監督的作用,雍正很聰明,他對這個小小的摺子情有獨鍾,要將其作用無限放大。比如:用它來了解社情民意,雍正要求這些大官小員隨時報告當地的天氣,糧食收成,民風習俗,水利建設等,官員們於是就在任上時刻按照規定的時間上報,雍正知道後,該賑災的賑災,該修建的修建。有人說,那有沒有人報假呢?要知道,擁有密摺專奏之權的人互相是不知道姓甚名誰的,也不準洩露自己的底細,你報假,人家報真,只要上報不同,就有問題,皇帝就會來查,查你個底兒掉,你還敢報假不?
所以,也沒人敢報假,這又比明朝的皇帝高明,明朝廠衛結黨營私,勢力龐大,根本就把皇帝當孫子,讓他不知道世情。
再比如:雍正還拿這個小摺子考察官員政績,作為幹部提拔的依據。李衛在雲南當官的時候,雍正皇帝想考察他,就在雲南另一個官員叫馬會伯的總兵的密摺上硃批:說是李衛這個人行事有點狂縱,職業操守大不如前,是不是這樣啊?你不要瞻前顧後為了面子不實話實說,一定要告訴我真實的情況。雍正可不光在密摺上問馬會伯一人,凡是和李衛有所接觸的官員,雍正都可能問,比如田文鏡,大理寺卿性桂,韓良輔等。透過全方位密摺考察問詢,大家一致認為李衛還可以,雍正於是就提拔了他當巡撫。
再比如一些大政方針的執行,雍正也會用密摺來解決,還有申斥表揚官吏等等,很多事情,密摺就能解決決定。雍正真可謂將這個小本本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有些故事可以佐證雍正密摺的作用。有一個官員進京述職,在京城買了一頂新帽子,見完雍正後謝恩,雍正笑著說:小心,不要弄髒了你的新帽子。可見該官員的行為已經被人密摺專奏了。在京官員王雲錦有一天在家裡和好友打麻將,打著打著不見了一張牌,左找右找都沒有找到,只好作罷。第二天,雍正皇帝問王雲錦,你昨天都在幹什麼?王雲錦實話實說在打麻將,雍正拿出他丟失的那張牌說,你是不是丟了這張牌,差點嚇死了王雲錦。雍正對於講實話辦實事的官員十分開明寬容,最害怕的是有人欺騙他。
密摺制度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因為它的作用的確被雍正用到最大化,這,大概也是雍正能將大清推向另一個高度的歷史意義吧。
-
4 # 小丞相說史
小丞相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對於奏摺我想大家都不會陌聲,電視劇也看了很多了,有些以唐宋為背景的影視劇也用了奏摺,但是這是錯誤的。真正意義上的奏摺是清朝才有的,始於順治年間。下面我就根據所學儘量解答清楚題主的問題:
首先,清代奏摺有什麼特點?1.奏事更加靈活。明朝和清朝初期,官員向皇帝報告事情一般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題本和奏本程式都很複雜,由通政使衙門收集,內閣票擬,再呈皇帝。這樣程式就比較複雜了,經過好幾道程式,有時都會誤事。
2.保密性更強。原來題本和奏本本身就是一種公開的政務處理程式,沒有什麼保密可言。經過通政使衙門和內閣,往往皇帝還沒知道,朝中大臣就已經知道了。
而奏摺由於不需通政使衙門和內閣,直接進呈皇帝。這樣一來,減少了流通環節,起到了保密效果。不僅如此,康熙後期逐漸流行密摺制度,這樣與普通奏摺的保密性又更強了些。3.有利於皇帝專制。這就很好理解了,奏摺直接越過通政使衙門和內閣,官員可以直接和皇帝溝通,皇帝也可以直接向官員下達指令,而這些其他人都不知道,這就讓皇權更加神秘,提高了專制效果。
舉個例子,康熙年間,與皇帝最親近的大臣如江寧織造曹寅、蘇州織造李煦,不僅承擔織造衙門的事務,還承擔給皇帝提供下情的任務,比如對地方官治理情況、賑災救災等,事無鉅細,只要皇帝想了解的,都可以透過奏摺溝通匯報。
其次,清代奏摺有什麼史料價值?1.奏摺可以最大程度還原歷史真相。清代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也留下了最多可考的歷史資料,而奏摺就是承載這些歷史真想的最大載體。
因為奏摺直接體現國家大事,皇帝如何處理,地方如何作為,是研究正史的最重要、最客觀的史料之一,其他諸如起居注、實錄等都有可能被加工,但是奏摺就不存在這個問題,當然,官員奏事選擇性奏報又另當別論。
2.奏摺可以增加歷史人物的立體感。諸如《清史稿》等史書,亦或是起居注、實錄,這些都是第三人稱記錄歷史史實。而奏摺則是第一人稱,直接體現皇帝講話、硃批,可以看出皇帝和大臣的感情在裡面。
比如,雍正年間,雍正對江寧織造曹家的態度,就可以很直觀地在曹頫的奏摺和雍正的硃批中看出來。曹頫的唯唯諾諾、戰戰兢兢,雍正的忍耐程度一步步減弱,這些都成了現在紅學專家的重要資料。
以上就是小丞相的一些觀點,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๑><๑)
回覆列表
奏摺檔案可以說是最直接的原始史料,存檔後一般人難以看到。故宮午門東側文華殿南的內閣大庫內檔是它的藏身之所,包括皇帝詔令、臣僚奏摺、硃批諭旨、實錄、聖訓、會典、起居注、以及殿試考卷等,內也夾雜宋元刻本殘書等。總數今已不可考,推測至少二、三百萬件以上,重量近40萬斤,但近代流失嚴重,如清末內閣大庫失修後遭水淹,光緒25年一次清查黴爛就銷燬4500捆庫存檔案,另一部分則被人為盜賣後移出宮外,成為國圖、北大及市場現存最主要的來源,其中經由1916年曆史博物館籌備處挑選出較完整的存於故宮午門之上的62箱,1502袋,後來歷經北京大學整理,直至1930年由故宮博物院接收。
1922年北洋曹琨賄選,政府財政吃緊,教育部、歷史博物館籌備處連職員工資都發不出,經由教育部同意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第一次以廢紙名義出賣存放於故宮午門外朝房內的明永樂至萬曆年間的檔案,約十幾萬斤,售價3000大洋,至此這批珍貴的明代檔案就無影無蹤了;同年不久,再次出售歷史博物館存放於端門及朝房裡的檔案,包括清順治到宣統年間的檔案計有約15萬餘斤,裝了8000麻袋,售價4050元大洋,這批檔案少部分流散民間。如今,清朝奏摺的市場行情價每份約1萬至2萬元,而且還在看漲。